初中课题项目申报书:基于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研究1.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990927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课题项目申报书:基于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研究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初中课题项目申报书:基于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研究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初中课题项目申报书:基于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研究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初中课题项目申报书:基于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研究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初中课题项目申报书:基于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研究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课题项目申报书:基于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研究1.docx

《初中课题项目申报书:基于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研究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课题项目申报书:基于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研究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课题项目申报书:基于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研究1.docx

基于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教学实践研究

学科分类:

基础教育

课题类别:

一般课题

关键词: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实践

预期研究成果:

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1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提出:

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

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培养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部编初中语文新教材特别重视综合性学习课程建设。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

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传统文化”“语文生活”“综合实践”三个方面均获得活动收获,因此,要结合学生学习实际、生活实际以及学校当地资源实际,适时、适量、适度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作为补充。

我校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参差不齐,本次问卷调查中,传统文化理解上的偏差、古诗文记忆内容的遗忘、一些错别字的出现等引起了我校语文组的极大重视。

基于以上原因,特提出“《基于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研究》”的课题。

1.2课题界定

1.2.1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教科书从初一到初三共六册,拟收入古代诗文76篇(首),占全部课文数量(192篇)的39.6%O其中古文41篇,诗歌35首。

在人教版实验教材基础上,统编教材剔除了部分难度较大、教学效果不佳的篇目,增加了一些琅琅上口、含意更为隽永的经典篇目。

选文定位于传统名篇,力求体裁丰富,风格多样,题材广泛。

教学中强调诵读和熏陶感染,以期为学生打好传统文化的底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

1.2.3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

本课题侧重以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篇目为杠杆,以一个具体的主题为中心,在教学中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理解、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1国外研究现状

汉语热和孔子学院:

根据教育部及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京发布《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2017)》白皮书,报告指出,普通话普及率从2000年的53%提高至IJ2015年的73%左右,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比例超过95%,68%的国民掌握了汉语拼音。

报告显示,在语言文化海外传播方面,2016年新建84所孔子学院和中小学孔子课堂。

目前,中国已在14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511所孔子学院和107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

现有注册学员210万人,中外专兼职教师4.6万人。

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共有51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134所孔子学院和130个中小学孔子课堂,

欧盟28国、中东欧16国实现全覆盖。

1.3.2国内研究现状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石门九年制学校,尹学忠,《刍议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2020年5月1日发表,中国知网收录):

语文教师在授课期间要向学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更要在教学中不断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确保在学习中健康成长。

天津师范大学,程艳婷,硕士,《初中语文中国传统文化主题阅读教学实践与反思》(2020年3月1日发表,中国知网收录):

建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阅读教学模式,挖掘教材选文隐含的、被忽视的传统文化的因素,进行提炼、分类、总结,以专题阅读模块呈现教学内容、组织课堂,用来指导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义,通过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所反映的民族价值取向、民族精神、民族思维、民族心理,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达到以文化人”的教育功能。

1.3.3综上所述:

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中华传统文化和初中语文教学是相辅相成的,阅读经典,发扬经典,在实际的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去粗取精,与时俱进,对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尤为关键。

因此,无论是从青少年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还是审美

鉴赏与创造方面,初中语文教学落实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另外,顺应时代的发展,将传统文化浸润到语文教学中能极大地丰富语文学科的内涵,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1.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4.1国家层面: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仍然熠熠生辉,它的包容性衍生了诸多流派,呈现形式丰富多彩。

我们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积淀着中华民族最厚重的精神追求,这也是青年一代自信力的源头所在。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增加青少年的动力和活力。

1.4.2课标层面:

文化传承与理解,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标”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与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感知中国传统文化,进而践行之,稳步提高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1.4.3学校层面:

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形成教育合力。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家庭教育也不可缺席。

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配合,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实践等活动,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形成教育合力,达成教育共识,督促中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促进语文教学工作更有效地开展。

2、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创新之处。

2.1课题研究目标

2.1.1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初中三个年级分别按照成员教师的研究方向有序地学习初中语文新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2.1.2在活动中拓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外延。

传统文化需要通过活动的开展来进行浸润、沉淀,同时活动也是将优秀传统文化向生活化转移的桥梁,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将拓展和深化中学生关于传统文化的认知。

2.1.3在日常生活中用言行诠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

认识、理解、沉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知”转化为“行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培养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

2.2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线是“围绕部编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诗文确定各册的研究小主题”,具体研究内容为:

七上“古诗文中的四季”,七下“文人志士的家国情怀”,八上“古诗文与中国画”,八下“风俗文化之灯笼”,九上“酒文化在教材中的映射”,九下“古人哲思在当代”。

2.3研究重点和创新之处

研究重点:

汉语是有温度、有深度的语言符号。

研究中根据教学需要,调查、搜集、设计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学情、成果、案例和活动,探讨易于学生接受和喜爱的教学方式,重视古诗文教学(理解、积累)、重视阅读活动(海量阅读、深度阅读、读书节活动)的开展、重视汉字(演变、书写的规范)。

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创新之处: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我校的校园文化主题就是“知行合一”,全校师生上下一心用言语和行动努力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结合我校的校园文化能顺利开展一系列家校联合形式的活动,在展示和实践中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中学生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3.1研究思路

理论学习:

成员教师通过查阅中国传统文化资料进行集中分享学习,同时认真解读讨论《部编初中语文教科书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情况报告》。

调查筛选:

通过调查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在均衡各册篇目重点后确定研究主题。

课题论证:

列出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确定研究内容。

制定方案:

根据学校条件、学生年龄和部编教材的编排,由浅入深地制定各年级学期研究重点,做好研究周期阶段的准备工作和教学工作。

教学实践:

在教学中有重点地设计教学方案和周期性地开展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指导活动,在活动中反思教学研究。

反思总结:

在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开展中不断反思和再实践,再优化,以更好地指导教学研究和家校优秀传统文化的外化。

申请结题。

3.2研究方法

调查法:

通过调查初中不同年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表现,确定以不同年级学生为对象的研究方向,主要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

讲授法:

讲授法是语文教学中最常见、最直观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深入浅出地诠释学生疑惑不解最有效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

在学生“已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侧重开展家校联合形式的展示和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再认识,再反思,再实践。

3.3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20.07—2020.08)

2020年7月,挑选志同道合的成员教师线上线下讨论学习《部编初中语文教科书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情况报告》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2020年8月,对前期新教材中“群文阅读”“单元整体教学”“海量阅读”的研究再反思、再完善、再讨论、再总结。

确定课题研究方案,填写省级课题申报表。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2020.09—2022.06)

2020年9月成员教师自学相关主题的期刊专著采取分专题突破,搜集、整理相关素材。

2020年9月一2021年2月,七上“古诗文中的四季”,八上“古诗文

与中国画”,九上“酒文化在教材中的映射”案例分析、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2021年3月一2021年7月,七下“文人志士的家国情怀”,八下“风俗文化之灯笼”,九下“古人哲思在当代”案例分析、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2021年8月一2022年2月,对七上,八上、九上子课题的反思、优化及活动开展实践研究。

2022年3月一2022年6月,对七下,八下、九下子课题的反思、优化及活动开展实践研究。

第三阶段:

结题阶段(2022.07—2022.07)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汇编成册,形成综合性研究成果,如学生作品集、教师案例集、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课件、教学经验总结、发表的论文等。

撰写研究报告。

申请结题。

3.4预期成果形式

预期成果形式包括方案、问卷等资料收集、提炼、作品集、案例汇编、论文、研究报告。

4、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核心观点等。

4.1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

课题主持人XXX同志:

是XXX语文教研组长,毕业于XXX,业务能力强,多次承担县级公开课和讲座工作,主持的“语文学科素养下的海量阅读”项目研究在XXX获“十佳优秀项目”荣誉。

团队成员XXX同志是县初中语文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XXX市优秀初中语文教师。

是省课题《基于新课改新教材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整体教学改革方案》的核心成员,市级课题《基于初中语文新教材的群文整合阅读教学模式研究》的主持人。

该同志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教学实践经验丰富,有多篇论文获奖或发表。

团队成员XXX同志是XXX中学副校长,XXX市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现任学校副校长,不仅业务能力强,而且在教学管理上有经验。

在学校成立自己的名师工作室,有多篇论文和案例在省级专业刊物上发表。

她自己也多次荣获XXX县,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