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与气象灾害考点专练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990274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813.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与气象灾害考点专练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与气象灾害考点专练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与气象灾害考点专练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与气象灾害考点专练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与气象灾害考点专练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与气象灾害考点专练DOC.docx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与气象灾害考点专练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与气象灾害考点专练DOC.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与气象灾害考点专练DOC.docx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与气象灾害考点专练DOC

专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与气象灾害(含选修)

五年命题报告

全国卷命题点

考题统计

题型

命题分析

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

2013课标Ⅰ,36题,22分

2013课标Ⅱ,6题,4分

综合题

选择题

1.命题规律:

全国卷近五年对本专题内容考查较多,主要集中在气温、降水、大气运动规律等方面,试题难度中等。

考核形式上选择题、综合题并重。

2.命题趋势:

以最新的时事背景为材料,考查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天气变化的基本规律、天气系统和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及其成因。

气象灾害成因、危害及防御措施也是备考重点。

大气的运动与降水

2013课标Ⅰ,9题,4分

2013课标Ⅱ,7题,4分

2011全国文综,9~10题,8分

选择题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2013课标Ⅱ,10~11题,8分

2012课标全国,37

(1)题,10分

选择题

综合题

常见天气系统

2015课标Ⅱ,4~5题,8分

2013课标Ⅰ,10题,4分

选择题

气象灾害

2013课标Ⅰ,43题,10分

2013课标Ⅱ,43题,10分

综合题

知识体系构建 

高频考点突破

考点一 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

[真题领悟]

命题角度1 火山灰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1.(2015·广东文综,2)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

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审题专练】

获取信息

解读信息

题干关键词“地表”温度下降,“火山爆发”导致

火山爆发后,会有大量的火山灰物质进入大气层,这些物质能反射①太阳短波辐射,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从而使②地表温度下降。

解析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中逆辐射增强,会使地表温度上升;极光现象与地表温度无关;地表长波辐射增强表明地表温度升高;而火山爆发,所产生的火山灰会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使地表温度下降。

答案 D

命题角度2 地面辐射影响

2.(2015·四川文综,3~4)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

下图为“中国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

据材料回答

(1)~

(2)题。

(1)下列地区中,年平均雾日最少的是(  )

A.福建沿海B.黄海沿岸

C.准噶尔盆地D.柴达木盆地

(2)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  )

A.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

B.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

C.受暖湿的东南季风影响显著

D.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

解析 第

(1)题,根据图读出柴达木盆地年平均雾日最少。

故选D。

(2)题,雾的形成条件主要是降温、增湿和凝结核,主要类型有辐射雾、平流雾等。

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

故选D。

答案 

(1)D 

(2)D

[命题探源]

1.大气的受热过程

(1)受热机理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该传输过程可以划分成三大主要的环节,如下图所示:

(2)原理应用

①利用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②在农业中的应用:

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既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又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2.气温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1)气温时间分布规律

①日变化:

一天中,若无明显天气过程的干扰,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

日较差:

一般规律,大陆性气候大于海洋性气候;凹地低于高地;低纬度大于高纬度;晴天大于阴天。

②年变化:

大陆上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北半球),海洋上最高气温出现在8月(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北半球)。

气温年较差:

大陆性气候大于海洋性气候;高纬度大于低纬度。

(2)影响某地昼夜温差的因素

3.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1)

(2)

(3)

(4)

【技巧点拨】

1.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小的判断及原因分析

(1)陆地与海洋:

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比同纬度海洋上大。

原因是陆地热容量小,白天和夏季增温快,夜晚和冬季降温快,海洋则相反。

(2)阴天与晴天:

阴天气温日较差比晴天小。

原因是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较晴天低;夜晚多云,大气逆辐射强,气温较晴天高。

(3)低纬与中纬:

中纬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大。

原因是中纬地区四季变化明显,低纬地区终年高温。

气温年较差最小的地区出现在赤道附近的海洋上。

2.等温线走向(弯曲)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依据等温线走向判断影响因素:

①等温线与纬线方向基本一致→太阳辐射或纬度因素。

②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海陆分布或海洋影响程度不同。

③等温线与山脉走向或高原盆地边缘平行→地形、地势。

(2)依据海陆等温线弯曲判断季节:

①陆地上等温线向南弯曲→1月份,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②陆地上等温线向北弯曲→7月份,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即“一陆南,七陆北”,海洋上与陆地相反,其影响因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3)依据海洋上等温线弯曲判断洋流:

①海洋上等温线向高值弯曲→是一低温区,该处为寒流。

②海洋上等温线向低值弯曲→是一高温区,该处为暖流。

海洋上只要发生等温线弯曲,一般是受洋流的影响,且等温线弯曲的方向即为洋流的流向。

(4)依据陆地上等温线弯曲判断地形:

①陆地上等温线向高值弯曲→该处气温偏低,地貌类型是山地。

②陆地上等温线向低值弯曲→该处气温偏高,地貌类型是谷地(或冷空气影响的背风坡,如冬季东北平原和四川盆地气温偏高)。

③陆地上等温线是闭合状态:

线内温度高(无论冬夏季)→盆地(或城市热岛);线内温度低→山地;闭合等温线内气温的高低依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判断。

[对点演练]

题组一 气温、天气特征分析

1.(2013·课标Ⅰ,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昆明为7.7℃,成都为5.5℃),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

图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b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

(8分)

(2)推测攀枝花1月份的天气特征。

(6分)

(3)小明建议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们冬季来此度假。

小亮则从空气质量的角度提出质疑。

试为小亮的质疑提供论据。

(8分)

解析 本题以区域等值线图为背景,提供区域地形、气温、工业特点等信息,考查气候特征与成因,以及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对获取图文信息,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有较高要求。

(1)题,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有纬度、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

图中显示攀枝花北部、西部有较高大的山脉,且攀枝花市处于河谷中;我国冬季气温受冬季风影响很大,而北部高大山脉对攀枝花起到了阻挡冬季风的作用,使其受冷空气影响较小;另外,位于河谷中,盛行下沉气流,气温不断增高而使本市冬季气温较高。

(2)题,天气特征一般从气温、降水和风等角度描述。

注意文字材料中攀枝花与昆明、成都1月平均气温数值的差异,同时提示攀枝花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则可推知多晴天、气温高。

第(3)题,注意审题,“从空气质量的角度提出质疑”,即可理解为“从空气质量角度提出反对意见”。

材料中显示攀枝花有“百里钢城”之称,则大气中污染气体含量大;河谷地形相对封闭,气流下沉而易出现逆温,则大气不易与外界交换,从而导致污染气体的浓度增加。

答案 

(1)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

(2)多晴天、少云雨,风力弱,气温较高、较稳定(波动小)。

(3)论据:

钢铁工业以及其他工业、城市交通等排放大量废气;(山高谷深,)地形相对封闭,下沉气流空气稳定(易出现逆温),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

(因此,空气质量可能不佳,不适宜度假。

考点二 大气运动与降水

[真题领悟]

命题角度1 大气运动状况分析

1.(2011·全国文综,9~10)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

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

据此完成

(1)~

(2)题。

(1)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

A.甲地比乙地稳定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D.丙地最稳定

(2)正午前后(  )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

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

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审题专练】

1.获取材料信息

①从题干信息和示意图中获取该地位置、地形、时间(8时)三个信息。

②由“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可知移动方向和速度。

2.设问信息

正午前后即12时前后,与材料中提到8时差4个小时。

3.图像信息

解析 第

(1)题,垂直方向上,温差越大,大气对流运动越强烈,大气越不稳定。

图中甲、乙、丙三地由地面距高空2500m范围内,垂直温差最小的是丙地,等温线比较平直且分布均匀,故丙地大气最稳定,选D。

(2)题,正午前后,气流向东移动了约80km,此时,甲、乙两地之间垂直温差最大,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故选B;图中甲地受冷空气东移影响气温应下降,故A错;正午前后甲、乙之间气流上升,受此影响,丙地可能刮东南风,甲地可能是西北风,故C、D错误。

答案 

(1)D 

(2)B

命题角度2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2.(2013·课标Ⅱ,10~11)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

下图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

据此完成

(1)~

(2)题。

(1)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  )

A.降水较少B.气温较高

C.风力较弱D.光照较强

(2)夏季,S市主要受(  )

A.季风影响B.西风带影响

C.低压控制D.高压控制

解析 第

(1)题,风力大有利于雾的消散,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风力较小;冬季受盛行西风控制,风力较大。

(2)题,S市(旧金山)为地中海气候,夏季主要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答案 

(1)C 

(2)D

[命题探源]

1.理解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三个关键点

【易错警示】

(1)高压的气压值一定高于低压

不正确。

气压高低的比较是基于同一海拔基础上进行的。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如下图甲、乙两地的气压一定大于丙、丁两地,甲地气压高是相对于同一海拔的乙地而言,丙地气压高是相对于同一海拔的丁地而言,图中四地的气压值大小是:

甲>乙>丙>丁。

(2)气温高的地方都是低压,气温低的地方都是高压

不正确。

只有热力作用形成的气压符合上面的规律,但动力作用形成的不符合上面规律,如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

2.把握大气环流的内在联系

运用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性质解释实际问题

以区域图或环流模式图、气候类型图为载体来考查,该类型试题的答题思路一般为:

3.影响降水的各种因素

(1)空气的上升与下降:

上升气流多雨、下降气流少雨。

(2)风向:

从海上吹来,多雨;从陆地上吹来,少雨。

(3)地形:

干旱地区高山相对降水较多,形成雨岛;干旱地区的盆地内部降水较少。

暖湿气流的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4)洋流: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纬度:

气流由低纬流向高纬(如西风带)多雨,由高纬流向低纬(如信风、极地东风)少雨。

(6)地表状况:

水库、湖泊和森林有增湿作用。

(7)人类活动:

兴修水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