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西省赣州市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考察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897248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江西省赣州市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考察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关于江西省赣州市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考察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关于江西省赣州市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考察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关于江西省赣州市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考察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关于江西省赣州市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考察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江西省赣州市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考察报告.docx

《关于江西省赣州市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考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江西省赣州市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考察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江西省赣州市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考察报告.docx

关于江西省赣州市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考察报告

关于江西省赣州市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考察报告

 

关于江西省赣州市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考察报告

  6月8日至10日,市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组织各区县(市)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主任及市委市政府驻新农村示范村工作组组长、村支书赴江西赣州考察学习新农村建设经验。

考察团实地考察了赣县山田村、枧田村、石院村,兴国县文院村、长迳村,大家一致认为,赣州市以超前的眼光、创新的思路,充分利用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子,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赣州市新农村建设活动取得的主要成效

  2004年9月,江西省委、省政府适应新形势要求,决定在赣州市先走一步,用5年的时间在广大农村开展以村镇规划、“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和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的“五新一好”(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新农村建设活动,力争经过努力,逐步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协调、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活动开展以来,各地掀起了新农村建设的热潮,赣州市兴国县的1532个村庄完成了村庄规划编制,占应编制数的45%,今年可全面完成村镇规划编制任务;全面开展了“三清三改”活动,全县3441个自然村均建立了“三清三改”公约和理事会监督执行、定期检查评比的工作长效机制;拆除无人居住的“空心房”6.9万平方米,拆除废弃牛栏猪圈、厕所7000多间;建成了225个示范点,占村庄总数的7%,今年又在实施389个示范点建设,示范点81.6%的农户用上了卫生安全饮用水、90%的农户硬化了进户道。

全市农村共清理垃圾3万多吨、污泥4.5万吨,拆除牛栏、猪圈、茅厕5.76万处;完成6718个村庄的改水、改厕6.7万多座,硬化通村公路3420多公里,农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赣州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和拥护,也受到了上级的关心和重视。

《人民日报》、《求是》杂志先后以《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扎扎实实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题,对赣州市的新农村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国家建设部部长汪光焘、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国务院研究室叶兴庆等领导先后率团对赣州新农村建设考察调研,充分肯定赣州的新农村建设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积极探索与有益实践”,并用“起步早、目标明、措施实、初见效”十二个字来归纳对江西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印象。

  二、江西省赣州市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广泛宣传,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2004年9月14日,赣州市委、市政府做出“关于在全市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各地广泛动员,精心部署,充分利用标语、传单、广播、电视、板报、宣传车、宣传画、宣讲团等形式深入宣传,层层发动,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各级宣传部门采取歌谣、韵文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

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报道工作进展情况,营造浓厚的氛围。

同时,及时报道了新农村建设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典型,在全省及至全国引起较大的反响。

考察中,随处可见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标语、口号。

  

(二)规划先行,把新农村建设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赣州市委、市政府强调,要搞好科学规划,从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主义,不搞一刀切,不搞强迫命令。

在编制规划时,坚持“一个保持、两个突出、三个不搞、三个配套”的原则。

即保持农村传统文化特色;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突出农村田园风光;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水、电、路配套,社区活动中心配套,房屋设计配套;推广“一片耕地、一座水库、一片山林、一处村庄”的生态发展模式。

各级政府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要求,严格规划管理。

凡是已经有建设规划的村镇,国土部门严格按照建设规划要求审批农民宅基地;未作出规划的村镇,按要求完成规划编制,在规划编制尚未完成前,暂缓宅基地和建房审批。

引导鼓励建新拆旧,纠正一户多宅现象。

凡到规划区内建新房的农户,必须拆除老宅基地上的旧房,老宅基地由集体统一收回或流转;凡不愿拆除旧房的一律不准在新宅基地建房。

为确保村镇规划的编制和落实到位,市县财政安排了专项资金,并严格实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大多数乡镇成立了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所,配备了专门的村镇规划管理员。

  (三)整合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市、县两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

各乡镇充分利用省、市挂点单位和社会各界力量,多方筹集资金,并积极向上争取扶持资金。

二是捆绑使用各种专项资金。

整合老区建设扶贫、交通、农业以及果业、水利、能源等专项资金,向“三清三改”、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倾斜。

三是实行规费减免政策。

规划部门为小城镇、中心村编制规划时,只收规划成本费,且每年必须完成指定的设计任务,所需规划费用由县(市、区)、乡镇规划统筹安排;交通公路部门为通村公路建设进行勘察设计时,只收成本费;国土、房产部门办理有关手续时本级规费减半收取;其它有关部门办理有关手续只收取工本费;房屋建设审批收费标准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加大对乱批土地、乱收费的查处力度,对违反规定乱批土地和乱收建房费的,发现一起依法查处一起。

四是落实扶持政策。

对路面宽3.5米、4.5米、6米及以上的水泥路,按不同标准给予水泥等实物补助;争取了国债项目新建沼气池的,按项目管理标准进行补助。

市、县财政足额安排建制镇自来水厂建设配套补助资金。

  (四)上下联动,充分凝聚各方合力。

一是整合领导力量。

成立了强有力的领导小组,职能部门的涉农工作都围绕新农村建设来开展。

特别是直接负责规划、改水、改路、改厕工作的相关职能部门,有2/3以上的人员常驻乡村一线,为村镇规划、“三改”等工作的顺利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建立健全了正副组长督查制、专项督查制、现场调度制等三项督查机制,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和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

二是整合工作力量。

市县领导既要负责督促指导所挂点县乡的新农村建设,又要具体帮扶指导抓好一个示范点建设;市县相关单位分别帮扶指导抓好一个示范点建设;各乡镇同时抓好党委书记示范点、乡镇长示范点、圩镇示范点和一个空心村改造示范点共四个示范点建设。

该市还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平台,创造性地实施了拟提拔重用干部离岗锻炼考察、专抓新农村建设制度。

三是整合资金力量。

在不改变项目资金使用渠道的前提下将涉农专项资金整合使用,重点用于示范点的新农村建设,通过建一个示范点,综合改善一个示范点的生产生活条件,由点扩面,逐步推进。

四是整合群众力量。

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把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建立健全门前“三包”责任制以及全体村民共同保护环境、爱护卫生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

充分发挥农村理事会和农村“五老”的作用,建立巡察制度,加强督促检查。

同时,通过村级自治组织经常性地开展“卫生庭院”、“星级文明户”、“文明村庄”、“信用村”、“信用户”等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新农村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三、江西省赣州市等地新农村建设带给我们的启示

  这次考察,时间虽短,但大家都感到收获颇丰,一是统一了认识,理清了思路。

通过实地观摩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对建设新农村重大意义的认识,思想更加解放,思路更加开阔。

二是学习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我市和赣州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其经验有很强的借鉴价值。

三是增强了搞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赣州的做法与经验可看、可信、可学,在某些方面,我们甚至更有优势,完全可能也完全应该做得更好。

具体来说,结合我市实际,扎实稳步地推进我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持自主建设,始终突出群众主体。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发起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

首先,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兴奋点。

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推出一些符合群众口味的宣传节目、宣传口号。

要积极倡导文明理念,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积极开展“十星级文明农户”评选、“清洁家庭”评比等活动,着力倡导文明新风,发动群众参与村庄治理、环境保护等活动。

第二,要制定奖惩措施,在政策激励上找准关节点。

对新农村示范村实行自主申报、动态管理,对依赖性强、群众积极性不高、工作难以推动的,及时进行调整,并补充增加、优先建设真正有积极性的示范点。

同时,借鉴韩国新乡村运动和赣州市“实物补助”的办法,向农户兑现奖励和补助。

实践证明,这一办法较好地起到了补助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赣州所有“三改”补助金额仅为实际造价的30%,财政投入只有6300万元,却吸引农民自己投入了3.1亿元。

第三,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形成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结合的联结点。

一是要引导各地建立群众公认、威信高、活力强、敢干事、能干事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

“理事会”可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自行组织开展工作,发挥政府无法替代的作用,成为联结村级组织和农民的纽带和桥梁。

二是要建立各项规章制度。

就规划的执行、环境卫生的保护、公共设施的管理维护等方面,要根据实际制定详细具体的《村规民约》,明确具体的管理办法和奖惩措施,并由村民互相监督,共同执行。

三是要落实建设管理主体。

对项目和公共设施的建设、管理、维护,交由村委会或理事会负责;对公共卫生,实行分户分段包干,采取类似“门前三包”的措施,交由农户负责,定期检查评比;对公共设施的管理维护以及公共场所保洁所需资金,可采取受益农户凑一点、社会捐一点、集体补一点、奖励资金筹一点的办法解决,确保新农村建设管理主体落到实处。

  

(二)要坚持科学切入,循序渐进。

新农村建设内容繁杂,不可能一开始就全面铺开,也不可能一步到位,要按照典型示范、科学切入、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工作思路,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分步推进。

在新农村建设的范围上,要从示范村建设开始,逐步扩大试点示范面,对那些群众基础较好,有强烈愿望的村,每年确定一定的指标,纳入试点示范的范围,用5—10年时间,使新农村建设的点覆盖到全市。

在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上,选择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农民群众最迫切希望做好的“三清三改”起步。

  (三)要坚持壮大支柱产业,发展农村经济。

回良玉副总理在安徽考察工作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是中心,增加农民收入是核心,国家粮食安全是保障。

”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是产业化建设。

为了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壮大龙头企业的发展,我市应立足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搞好产品系列开发,使优势产业尽快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

要进一步研究和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

建立健全农业公共技术推广体系,构筑农业信息平台,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示范乡,带动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

积极发挥以点带面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四)要坚持以加大投入为保障,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巨大的基础建设工程,需要必要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投入。

全市上下都应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投资机制,在全面落实中央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同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采取多种措施,整合各类资源,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形成发展合力。

一是要整合资金。

市、县、乡各级都要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同时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包括扶贫、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水利、能源清洁工程、改厕等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的项目建设。

要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编制项目,积极向上争取扶持资金。

二是制定优惠扶持政策。

各级各部门都要结合工作职能,制定扶持措施,对涉及新农村建设的各种规费予以减免。

要以县为单位制定具体的扶持标准,扶持标准要公开、公平、向社会公示。

国家、省、市的各项补助资金要及时足额配套到位。

三是广泛动员社会各类组织参与新农村建设。

农村基层组织要在村民自愿基础上,采取集体投入与引导群众投入的方式,加大新农村建设的力度,使兴办的项目与新农村规划的项目相配套。

要开展“家乡人、家乡情、办家乡事”的活动,动员社会力量投入新农村建设。

四是加强对建设资金投入的监管。

对各级政府、部门及群众投入的建设资金,要专款专用,严防截留挪用,对资金的用途要做好监督、审计工作,使其真正用于项目建设。

 二00六年七月八日至十六日,我跟随市委领导赴香港考察学习,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香港特别行政区位于广东省南面、珠江口东侧,南临南中国海,北接广东省深圳市,总面积为1070平方公里。

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与离岛四大部分。

香港海岸线非常曲折,湾深港多。

九龙与港岛间的维多利亚港,地处台湾海峡与南海的交汇处,遥望太平洋,是亚洲及世界的重要海港,由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及260多个离岛组成,香港得名于香江!

 香港岛及九龙半岛是香港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区域。

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

一、要发展经济,必须树立了大开放大发展的观念。

香港是一个经济高度外向型的城市,过去20年来,整体经济增超过两倍,人均GDP在亚洲仅次于日本。

香港的经济结构以服务业为主,第一、第二及第三产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分别为0.1%、13%和87%左右,其中,金融业、房地产业、贸易及物流业比重较大,占GDP的35%左右。

香港是亚太地区主要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旅游和信息中心,目前是世界第十一大贸易实体、第十二大银行中心、第六大外汇交易市场以及亚洲第二大股票市场,拥有全球最繁忙的货柜港,亦是主要的黄金交易中心。

香港是世界上经济最开放的地区之一,商品、资金进出自由,连续多年被国际机构评为全球经济最自由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之一 ,香港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树立大开放大发展意识,充分发挥优越的地理位置的区位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响堂管理区是一个在我市落后的镇区,如何推动响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香港的发展理念很值得我们借鉴。

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大招商工作力度,要把招项目、引资金作为经济发展的助力器和推动力来抓,形成人人讲招商,人人会招商,人人能招商的招商引资新格局。

    1、强化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观念。

一切服从发展,一切围绕发展,有利于发展的事情多做,阻碍开放发展的事情不为;突破狭隘部门利益的束缚,讲政治、讲大局,以全局利益为重,坚决防止和克服为了个人和小团体私利而置发展大局于不顾的思想行为。

    2、强化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的观念。

要加快经济发展,必须扩大开放,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有效配置各种资源,形成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的格局。

大开放促进大发展一定要落实到项目上。

没有项目就谈不上开放,没有大项目就谈不上大发展。

    3、强化自我发展观念。

我们有些部门对自己所负责的领域,没有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没有开动脑筋想办法加以发展,凡事总是等待上级的落实,依赖上级的投入,似乎只有上级投入了资金,他们的脑子才会转动起来,否则,他们的这些领域永远是无人问津的“处女地”,极大地影响了全局的发展。

因此,只有摒弃因循守旧的观念和做法,致力于竞争中求发展求进步。

特别是在筹措资金上,要真正摒弃“等、靠、要”,积极开拓融资渠道。

可以用部分优良资产,吸引外部资金入股,形成多元投资的局面,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地方经济稳步发展。

    4、强化服务观念。

加快发展靠投入,增加投入靠业主。

既要启动民间资本,培育当地投资业,更要降低门槛,引进外地投资者。

只有培育、引进一大批业主,兴办一批大企业,才能搞活一方经济。

我们当地领导干部要学习像香港那样的政府,为客商服务的意识,要积极主动地接近和联系客商和私营业主,依照政策和法规,提供“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把他们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到来投资置业感到安心、放心、舒心,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

把提高服务质量作为发展经济的“无形资产”来建设,形成服务“品牌”。

二、要发展经济,必须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背景是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非常伟大的成就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在我国的城乡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城市相对发展,农村的村镇建设,人均收入,精神文明和人们的生活需求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二00三年初,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央认为农村工作是我国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围绕战略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十六大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我国现阶段正值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人均收入接近1000美元,工业的发展在近五十年的过程中得到了农业的支持,同时现在也发展的相对强大,可以对农业的支持,城市的发展,近二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是日新月异的,有能力有条件对农村的支持。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在建设和发展方向给新农村恰当的定了位,它借鉴了国际上成功的经验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这一提法在理论和实际生活中也是可以振奋人心,鼓民劲的。

也是提高和发展我国的国力,人民生活水平的关键的步骤。

从思路上即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统筹发展城乡,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从现实上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生产力持续发展,城乡体制日趋完善。

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有条件,有能力实施支持和反哺,同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广泛参与,这些措施的出台即利国又利民,可以断言,新农村建设的理论是科学的,它一定能较短时间内把城乡,工农之间的差距缩小,一定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一大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在文艺教育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治弱,以公民教育治私的新理念。

这些理论的提出都为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提出较高的理论指导和诠释。

海城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了“抢抓双重机遇,坚持五业并重,提升三化水平,建设和谐海城,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在全省率先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面对新的形式,我们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责任意识,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学习先进地区发展经济的先进经验,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我市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要发挥优势,推进响堂新农村建设进程

响堂管理区位于海城市区东南,市区东大门、南大门皆位于响堂,地处城乡结合部,“半城半乡”是响堂的突出特点。

全区总面积24.1平方公里,人口2.8万,下辖一个街道办事处、9个行政村。

交通极为便利,海城外环路贯穿全区,海岫路、海马路穿境而过。

有耕地面积10.163亩,人均不足0.4亩地,是典型的城乡型。

经济发展现状是:

二、三产业发展势头猛进,个体工商业星罗棋布。

有个体工商户1350户,个体工商企业156户,规模加工企业有3家,二00五年实现税收1681.8万元,其中地税625.8万元,国税1056万元,财政收入807.4万元,地方可支配财力407万元,人均收入5200元。

村级情况:

响堂管理区集体财力不足,村级财力也明显力不从心,怎样在城乡结合部的位置搞好新农村建设,怎样使响堂管理区的发展为海城城市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即做到科学发展,因地制宜,又能积极稳妥,即破解城乡发展的难题,又能解决经济发展的低靡问题,这些问题和困难是现实的,但发展又是必然的。

由于时间短,仅谈粗浅想法。

1、充分认识响堂管理区的区位优势

独特的区位优势,海城外环路两侧为海城市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而响堂占有东、南两面,又处海城河南岸,交通便利,工业发展的宝地,又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黄金地段。

响堂的发展已融入了海城建设的一体之中,这是优势。

2、专业市场优势。

响堂荒岭村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形成的以钢材、装饰材料、木材市场为主的市场体系。

荒岭的两个市场二00五年营业收入近10亿元,物业收入1200万元,上缴税金600万元。

已经成为了继西柳服装、南台箱包市场之后的全市第三大市场。

这一市场的初具规模就为打造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商贸交流中心创造了可能和便利。

3、工业加工业的优势。

十分畅通的交通为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如何在已形成规模的加工业上作文章,把华银集团的镁铝深加工企业,金柜制造业做强做大,不但在国际市场有份额,还在知识产权、产业创国际品牌上下功夫,金柜加工业不但在东北地区有份额,还要在长江以南的地区发展,创全国的名牌。

4、发展淡季菜和城市蔬菜基地的作用。

响堂的地理优势,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蔬菜生产,为城市提供副食生产创造便利条件,就西响一个村的暖棚黄瓜生产每年在1000万公斤以上并且全部是市场畅销,同时是人们喜爱的黄瓜品种,这里的养殖业鸡、奶牛、肉牛、商品猪都有很大的生产量和市场份额,这些即可以为城市提供食品,更是致富百姓的有效途径。

5、结合实际,实事求是的抓新农村建设。

我们响堂管理区的新农村建设就是要遵循市委、市政府的精神,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实事是的把外环路以内的四个村在高起点上,在与城市城乡结合上下功夫,使这四个村逐渐的向城市发展,向楼房和城市生活靠近发展,努力利用开发的优势,利用城市向外发的机会调动积极性,把新农村建设不但在外观上有变化,同时在内部管理上下功夫,通过新农村建设实现城市化。

在外环路外的六个村区别对待,实事求是的引导向集中发展,整洁规划发展,量力而行和扶持相结合的办法使全管理区的六个村逐步的形成整洁文明,管理有序,管理民主方向发展。

总之,我们响堂管理区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二、三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有已初步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的优势,有独具特点的市场物流优势,有勤劳精明善于思考,勤劳善良的人民,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有新一届党委班子的积极工作,我坚信响堂管理区的经济发展及新农村建设一定会有一个快速发展,质的飞跃。

 二00六年七月二十一日

关于社区建设情况考察报告

  

最近,政协城建环保委员会组织城建口委员到吉林省四平市考察了社区建设,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四平市城市规划面积49.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51万,75个社区居委会。

近年来,四平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社区建设工作力度,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实际的社区建设的新路子,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考察组一行到四平市长征、东兴社区和社区指导中心参观,十分感慨。

总结四平市的社区建设工作,大家感受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施建设,一蹴而就

  四平社区办公用房每个社区都有一栋,此外还有3栋市级和区级社区服务中心以及一栋老年福利服务中心。

79栋小楼,统一规划、统一标识、统一风格,成为老城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走进四平市社区,让人耳目一新,社区办公用房格外醒目,社区健身房、阅览室、医务室等一应俱全。

而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些高标准的社区用房是四平市人民在80天的时间里统一建造完成的,人们纷纷将这种建设速度称为“四平速度”。

 

  过去,四平居委会用房十分落后,市委、市政府以设施建设作为全面推进社区建设的突破口,超常规运作,各部门积极配合,造就了“四平速度”。

四平建筑设计院仅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免费设计出全部图纸。

四平市委、市政府还通过“七个一部分”的做法将各种力量整合到一起,举全市之力打造精品工程。

市财政解决一部分;驻区单位赞助一部分,有实力的“单位型”社区由单位自建社区用房;开发商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以上的,无偿提供不少于120平方米的社区用房;民政部“星光计划”项目与社区共建,投入一部分资金;社区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