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单元提升训练二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892547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单元提升训练二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统编版单元提升训练二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统编版单元提升训练二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统编版单元提升训练二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统编版单元提升训练二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单元提升训练二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docx

《统编版单元提升训练二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单元提升训练二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单元提升训练二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docx

统编版单元提升训练二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提升训练

(二)

(建议用时:

5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0·辽宁阜新二中检测)11世纪时,西欧封建制度已经普遍存在。

这一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

A.宗法制度B.土地封赐

C.武力征服D.爵位封赐

解析:

选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

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为封臣。

11世纪时,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B项正确;西欧封建制度下的封君封臣之间不存在血缘关系,排除A项;武力征服不是西欧封建制度确立的基础,排除C项;爵位封赐是建立在封土基础之上的,排除D项。

2.(2020·山东青岛胶州实验中学)在中世纪的西欧社会中,虽然有一些持帝制立场的思想家认为“王在法上”,但是却很少有国王公开发表“王在法上”的言论。

即使出现一些集中了强大王权的国王,也没有产生“王在法上”的结果。

其最主要原因是当时各国(  )

A.存在强大的贵族势力和教会势力

B.形成了系统的分权制衡理论

C.集中而强大的王权尚未出现

D.没有法律意识和成文法律指导

解析:

选A。

中世纪的西欧社会,世俗贵族、教会或教皇对王权都形成了有力的制约,A项正确;“系统的分权制衡理论”是在近代形成的,排除B项;“集中而强大的王权尚未出现”与“即使出现一些集中了强大王权的国王,也没有产生‘王在法上’的结果”不符,排除C项;法律意识和成文法律在古代罗马就已经产生,D项与史实和题意均不符合,排除。

3.有学者在描述中世纪时说:

“在城市兴起的过程中,我们第一次在欧洲历史上写下平民的传记……一个新社会集团……出现了。

”“新社会集团”指的是(  )

A.农民阶级B.贵族阶层

C.市民阶层D.无产阶级

解析:

选C。

在城市兴起过程中,市民阶层是“新社会集团”,故选C项。

农民阶级、贵族阶层早已存在,A、B两项错误;无产阶级出现在近代社会,D项错误。

4.(2020·辽宁阜新二中检测)这一城市是今天土耳其政治、经济、文化、金融、新闻、贸易、交通中心,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之一;在世界古代史上,它的陷落曾标志着千年帝国——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这一城市”指的是世界古代史上的(  )

A.君士坦丁堡B.罗马城

C.耶路撒冷D.腓尼基

解析:

选A。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A项正确;罗马城、耶路撒冷和腓尼基都与拜占庭帝国的灭亡无关,也不是今天土耳其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等中心城市,B、C、D三项错误,均排除。

5.伊凡四世在位期间,打破了领主政体对沙皇的一切权力限制,建立了沙皇专制政体,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

这些措施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建立了地跨欧亚两洲的帝国

B.正式确立了沙皇体制

C.强化了中央专制集权的制度

D.完善了封君封臣制度

解析:

选C。

伊凡四世改革对沙皇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故选C项。

伊凡四世改革是在16世纪,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帝国是在17世纪末,A项错误;沙皇体制是在改革前建立的,B项错误;伊凡四世改革对欧洲封君封臣制度是一种打击,D项错误。

6.(2020·山东烟台期中考试)西方有一句谚语:

“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

”据此你认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的是

A.中国人B.阿拉伯人

C.法兰克人D.罗马人

解析:

选B。

谚语的意思是:

中国人发明,阿拉伯人传播,法兰克人应用并改进。

阿拉伯人在东西文化传播交流中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故选B项,排除A、C两项;谚语没有涉及罗马人,排除D项。

7.(2020·北京西城期末考试)据《阿拉伯通史》记载:

“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和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巴格达是当时世界最繁华的城市

B.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商业贸易

C.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范围非常广泛

D.奴隶制是阿拉伯人扩张的基础

解析:

选C。

材料反映巴格达城的码头集聚着来自中国、印度、中亚细亚、非洲等地的货物,这说明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范围非常广泛,故选C项;没有世界其他地区城市的比较,不能得出巴格达是当时世界最繁华的城市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垄断”,排除B项;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8.(2020·北京大兴三中期末)751年,中国唐朝军队与大食军队发生战争,唐军失败,杜环被俘,他最远可能到达北非。

十多年后,杜环回国,他把经历写成《经行记》。

元朝时,汪大渊两次随商船出海,最远可能到过北非和东非沿海地区,并在《岛夷志略》中留下相关记载。

材料能证明(  )

A.中国和非洲的交往源远流长

B.郑和最先开辟了中国沟通非洲的航路

C.《经行记》是最早的记载中非交往的史料

D.书中均能查到印加人农业生产的情况

解析:

选A。

依据材料中唐代《经行记》、元代《岛夷志略》等有关中非交往的记载可知,中国和非洲的交往源远流长,故A项正确;郑和是明朝时期到达非洲的,排除B项;由材料看不出“最早”,排除C项,杜环和汪大渊没有到达南美洲,印加属于南美洲,排除D项。

9.(2020·辽宁本溪高中高一5月测试)大化五年(649年),孝德天皇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并建立“置八省百官”的中央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国、郡、里)。

材料中这项改革措施的作用是(  )

A.编订律令法典,建立起法律体系

B.庄园经济形成,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改革行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D.武士集团形成,促进了日本进步发展

解析:

选C。

材料中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树立天皇权威和建立中央及地方官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46年,日本孝德天皇进行改革,模仿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国家,故选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国家法律体系的建立,排除A项;到10世纪,日本中央集权体制度开始瓦解,庄园经济和武士集团形成,不是实施大化改新的结果,排除B、D两项。

10.“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开始,援朝明军围攻蔚山,初获小胜。

”这场战役(  )

A.完成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B.维护了朝鲜的独立和统一

C.直接导致了甲午战争爆发

D.促使高丽王朝迁都汉城

解析:

选B。

由题干材料“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援朝明军”可知,16世纪末中朝联合抗击日本侵略,维护了朝鲜的独立和统一,故选B项。

7世纪末,朝鲜半岛完成统一,A项错误;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C项错误;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D项错误。

11.在对公元7世纪南部非洲的某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近似长方形的木麻结构房屋和农作物的痕迹,在其中一间房子里还发现了产自沿海地区的玻璃。

这些发现说明(  )

A.南部非洲手工业发达

B.当时居民已经过上了定居的生活

C.商业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经济部门

D.外来文明推动了南部非洲的发展

解析:

选B。

从材料“发现了近似长方形的木麻结构房屋和农作物的痕迹”可以看出南部非洲因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已经出现了村落,过上了定居的生活,故B项正确;仅凭材料中的玻璃并不能说明南部非洲手工业发达,故A项错误;从材料无法看出商业的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外来文明的作用,故D项错误。

12.由于受到地形地貌的限制,非洲大多数地区发展缓慢,但是东北地区较早形成高度繁荣的古代文明。

这主要得益于(  )

A.古希腊文明和古埃及文明

B.古西亚文明和古希腊文明

C.古印度文明和古埃及文明

D.古西亚文明和古埃及文明

解析:

选D。

古代埃及文明深刻影响了尼罗河下游地区的发展,再加上伊斯兰教传入非洲东北地区,这个地区形成了高度繁荣的文明,故选D项。

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对非洲东北部文明的发展影响较小,排除A、B、C三项。

13.(2020·山东济南历城二中检测)美洲的印第安人,勤劳智慧,早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前就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

但是,由于印第安文明大多起源于峡谷盆地和高原地区,交通不便,内部之间也交流很少,因此发展相对缓慢,在近代以前还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

这反映了,印第安文明(  )

A.内部之间没有任何交流

B.内部之间的战争频繁

C.发展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D.因地理环境导致衰落

解析:

选C。

依据材料“印第安文明大多起源于峡谷盆地和高原地区,交通不便,所以印第安文明内部缺乏交流、发展相对缓慢”来看,印第安文明的发展受地理环境的限制缺乏交流,导致发展缓慢。

C项正确。

14.根据玛雅人的历法,一个纪元由13个周期组成,每5125年为一个纪元,2012年12月21日是第13个周期的结束,接着是第14个、15个轮回。

由于不少人对玛雅历法断章取义,从而产生了“世界末日”的谎言。

这说明,“世界末日”的谎言(  )

A.并不反映客观存在

B.并不符合客观实际

C.源于对玛雅历法断章取义

D.只凭主观虚构

解析:

选B。

由材料中的信息“不少人对玛雅历法断章取义,从而产生了‘世界末日’的谎言”可知,世界末日的谎言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反映,即不符合实际,故本题应选B项。

15.我们说文化的交流在当今世界依然是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忆今思古,那么从该角度看,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衰落的原因是(  )

A.彼此间比较孤立,缺乏交流

B.相互联系不断进步

C.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D.富有文明的多样性

解析:

选A。

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与其他地区文明的交流几乎为零,即使是在美洲大陆内部,不同地区文明之间的交流也少得可怜,最终导致衰落。

二、非选择题

16.(2020·山东济南历城二中检测)欧洲中世纪自治城市的兴起开启了现代文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

与城市外的居民相比,城市市民在经济活动上有很多的经济优势和优先权……因此,中世纪西欧城市特许状的内容是纷繁芜杂的……确认市民的身份自由是特许状的最基本内容。

——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材料二 在地中海世界,特别是在欧洲的中西部,商品经济的复苏与发展需要更灵活、更都市化的法律,也需要一种比地方习惯法的适用范围更广、普适程度更高的法律……系统而又缜密的罗马法恰逢其时,不仅具有详细的人法、物权法、继承法、债权法和诉讼法,而且对社会各种组织的地位亦有较为明确的法律界定。

而且,在中世纪一种观念与罗马法中的个人权利思想元素一拍即合,逐渐融为一体:

上帝关心个人的命运和灵魂得救,通过上帝拣选,每个追随上帝的人都可能成为天国的选民。

——改编自侯建新《交融与创生:

西欧文明的三个来源》

材料三 因为城市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使得它成了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大量的人口、资金从四面八方涌入到了城市。

中世纪时,万人规模的城市已经很多,比较著名的如14世纪时伦敦和科隆人口约有4万人,被认为是大城市;巴黎的人口约有8万,意大利的威尼斯、米兰、那不勒斯等人口超过5万。

大城市人口的密集使城市的经济更为繁荣。

而在广大农村……不可能提供大学所需的经济需求。

因此,中世纪西欧的大学一般都位于经济比较发达、交通比较便利的城市中。

——改编自魏丽《论西欧中世纪大学与城市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西欧城市市民享有的自由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古西欧个人“自由”产生的历史渊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古西欧的自治城市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解析:

(1)自由,依据材料一,从西欧城市居民享有的自由、特定的经济特权等方面回答;意义,依据材料一“确认市民的身份自由是特许状的最基本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商业活动的促进方面分析。

(2)依据材料二“罗马法恰逢其时……亦有较为明确的法律界定”来看,罗马法中的个人权利思想、基督教的上帝选民观等对中古西欧个人“自由”的产生有促进作用。

(3)依据材料三“使得它成了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自治城市有利于城市和工商业的发展、近现代西方文明的产生等方面分析。

答案:

(1)自由:

身份自由(或个人自由)、司法自由、处置财产的自由、某些特定的经济特权等。

意义:

市民的身份和地位得到了法律上的保证和认可,可以更好地从事商业活动。

(2)罗马法中的个人权利思想;基督教的上帝选民观。

(3)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摆脱了封建主的控制,冲击了农奴制度;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城市经济的繁荣;一些城市兴办大学,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打破了教会垄断教育的局面;瓦解西欧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3年,探险家史蒂芬斯到中美洲进行考察,在热带丛林的深处,发现了一座湮没了千年之久、规模宏大的古城。

坍塌的神庙上那一块块巨大的基石,布满精美的雕饰;石板铺成的道路,还保留着当年的样子;石砌的民宅与贵族的宫殿尽管大多已倒塌,但仍可想见当年繁荣、喧闹的景象。

——《历史·选修·探索历史的奥秘(岳麓版)》

材料二

材料三 (这些)城市,如果它们可以这样称呼的话,是举行仪式的中心,而不是要塞、居住地或行政首都。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从事的是刀耕火种的农业。

……因此,他们需要不断地迁移村庄驻地。

为了平衡这种暂时的生活方式……耕种者们在主要是举行宗教仪式的中心建立了一些巨大的石头建筑物,以此来表承他们的社会的统一……4至10世纪期间……文明非常繁荣,但随后便衰落下去。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史蒂芬斯发现了哪一文明的遗址?

其发现有何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图中建筑和文字的特点。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人为的角度,分析文明衰落的原因。

解析:

(1)问依据材料一的关键信息“中美洲”“千年之久”“古城”“神庙”回答即可。

(2)问观察材料二的图片可以发现,图中的建筑呈梯形结构,可以同时作为神庙、天文台和坟墓使用。

文字是方块图形,一部分是音符,一部分是意符。

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口爆炸、土壤肥力耗尽、人类争斗、疫病流行等人为因素都可以导致文明的衰落。

答案:

(1)文明:

玛雅。

意义:

发现了失落已久玛雅文明。

(2)建筑:

梯形结构;同时作为神庙、天文台和坟墓使用。

文字:

方块图形;一部分是音符,一部分是意符。

(3)原因:

人口爆炸;土壤肥力耗尽;人类争斗;疫病流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