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学实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867993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声声慢》教学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声声慢》教学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声声慢》教学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声声慢》教学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声声慢》教学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声声慢》教学实录.docx

《《声声慢》教学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声声慢》教学实录.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声声慢》教学实录.docx

《声声慢》教学实录

《声声慢》3篇省优质课教学实录,3位不同教师的上课记录,精品资料,还有王荣生教授的点评,评得非常到位。

值得参考。

声声慢

执教赵海亮(衢州一中)上课时间2007.11.1

(课前播放歌曲《一剪梅》)

(投影)XX帖吧“心情宁静时写出的诗……激动时……悲痛时……”

师:

今天李清照带来一杯酒,让我们来品品它的味道。

(生自由朗读)

师:

这是怎样的酒?

生:

苦酒

师:

为什么?

生:

心情悲痛

师:

怎样才能表达?

生:

声音

(投影)叶圣陶《精读指导举隅》

师:

诗歌要品读。

(请一女生读)

师:

她能读得更好。

怎么样才能读得更好

生:

了解背景

(师读专题前言中几句话)

师:

“一首诗蕴含着诗人的生命”,要了解诗人生命

(投影)李清照简介(师解说时补充部分内容、介绍本诗写作背景)

(师范读,请生努力重现画面)

师:

你脑子里出现了哪些情景?

生1:

一个失去丈夫的孤寂女子,独自一个人在房子里,坐在窗边,外面下着雨……

师:

画面是怎样的?

生1:

冷清

师:

词人这样描绘,向传达怎样感情?

生: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

这就是本词中心句。

(投影)唐圭章《唐宋词简释》)

师:

“词中句句皆现愁”,能体味得到吗?

(生自由朗读)

师:

前后桌六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你觉得哪句最能体现词人的愁?

(生交流)

生2:

第一句,“寻寻觅觅”为什么寻?

寻什么?

从整诗看内心空虚,再结合背景,“冷冷清清”环境,内心冷清,“凄凄惨惨戚戚”中“戚戚”通常与悲凉的词结合在一起。

叠词的表达效果,读来朗朗上口

师:

分析非常到位

(投影)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此十四字之妙……”

生3:

“梧桐更兼细雨……滴滴”。

细雨是极寂寞环境中听到,它既滴在地上,又滴在心里,可表现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

师:

你有接触过梧柚树这一意象吗?

(投影)李煜“无言……”、温庭筠“梧桐树……”

生4:

第一句写得好,不是忧愁、悔恨,是一种物是人非的沧桑感……

生5:

“满地黄花堆积……”黄花成为李清照的代名词,很多用到,反问句也可看出,黄花必有辉煌之时,可与李清照年轻时对应,又与现在对比。

我认为第一句写得太虚,“黄花”一句更现实。

师:

黄花指什么?

生:

菊花

师:

为什么用“如今”?

说明以前怎么样?

生:

以前摘。

(师结合注释,补充过去李清照与丈夫生活片段,摘花插在诗人头上,如今无人与之共摘)

(请生5读这句词)

生6:

“三杯两……”酒淡,也可借酒浇愁,但淡不可敌风与心中愁苦。

(请生6读这句词)

生7:

我认为生2回答太“标本”。

“雁过也……”最百感交集的一句,很有根据。

作者在北宋亡国后南渡,看见雁飞来,思乡,送给丈夫的《一剪梅》中“雁字……”,也说明思夫,两种感情在一起,很复杂。

(师放背景音乐,大家自由朗读,读出自己对词的感受)

(师放配乐,请上课读第一遍女生再读)

师:

全词有愁,纵观其写愁词句

(投影)“花自飘零……”(师:

什么愁?

生:

相思闲愁)

“只恐双溪……”(师:

载不动什么愁?

生:

国愁、家愁)

师:

因此最后喷薄而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我在XX贴吧建立了“李清照论坛”。

有很多人回复。

(投影)1、她孤寂,无依无靠。

寻觅的就是国家的安定,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爱情而国破夫死。

……

2、自古多情人生苦,……

师:

请大家也跟帖,写几句对李清照说的话。

(请一生展示)

(扩展投影)金庸《人比黄花瘦——读李清照词偶感(节选)》(师补充其写作影响,即《东南时报》记者找到金庸)

(投影)一曲声声慢,愁绝千古;两宋李易安,才冠巾帼。

(评)师范读时声音很好,情绪不错,但读完后出境很快,让人感觉感情很假。

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还是一个值得商讨的问题。

学生素质太好,难以置信,实际操作时没有这样理想状态,而且这样无法体现教师真实水平。

注意了意象意境,却忽视了重点字词。

声声慢2

执教郑贇(绍兴春晖中学)上课时间2007.11.1

师:

先听一首歌,李清照的《一剪梅》,这首词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今天我们再欣赏李清照的另一首词《声声慢》。

古人云: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读诗也会吟。

”欣赏诗词首先要读。

(生自由朗读,要读顺,读得流畅)

(请一女生读)

师:

(沉默片刻)不是我说不出,而是刚才同学的朗读让我沉浸其中。

再请男生朗读。

(请一男生读)

师:

两位读得都一般,但很真实。

大家的读勾起我的朗读欲望。

(师读,故意读得很快,没有感情,要求生对师的朗读做点评)

生1:

读得很顺,但感情无法入木三分。

生2:

读得有失水平,朗读要把感情融入,您读的就是叙述,念准字音,全无感情,应多下功夫。

师:

我该投入什么感情?

生:

悲伤惆怅。

生3:

“怎一个烂字了得”。

词是有感情的,你只把它当文字,没投入感情的吟诵。

不尊重作者。

师:

我要向在座各位鞠躬,我应怎把握?

用诗中一字?

生:

师:

声声慢是什么?

生:

词牌。

师:

这是一首慢词,读的语速要慢一点。

如果要好好的读,首先要把握好情感。

愁在词中贯穿始终,哪些词句看出愁?

(生自由读,师指导方法)

生4:

首句,“满地黄花……”“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

这都是句子,也可以找一些词语

生5:

“正伤心”,道明作者忧愁,直接点明诗人的心情。

生6:

两种描写。

直接描写伤心“凄凄惨惨……”“正伤心”,间接描写主要通过景物描写,“黄花”……从景物的凄凉看出诗人的忧愁。

生7:

“三杯两……”,摆设也可看出正处在愁苦之中。

生8:

“雁过了,正伤心,旧是相识”,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写出了忧愁。

师:

同学找得好,每一句里都含有作者的愁。

愁是一抽象的词,诗人愁什么呢?

结合注释思考,诗人愁的是什么?

生9:

先看注释11,北宋亡国后,当时李清照南渡,丈夫死后的死别之愁,永恒之愁,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交织的愁。

师:

能否再简洁点?

什么是永恒之愁?

生9:

丈夫死了就回不来了。

师:

就和死别之愁一样。

所以可以说是亡夫之愁,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交织实际就是亡国之愁。

(投影)关于亡国的背景资料,“木兰横戈……”亡国之愁;关于丈夫的背景资料。

师:

这种亡夫之愁在哪些语句中得到体现

(生默读)

生10:

“雁过也,正伤心……”,注释1中“雁字……”说明曾经情书来往,看见雁想起丈夫。

“守首窗儿……”丈夫死了,不能再在一起相处。

师:

雁是当年大雁,人呢?

“物是人非事事休”。

生11:

“憔悴损……”与丈夫共同赏、摘花,没人再与之共同做。

“雁过也……”也可看亡国之愁,在南看不到迁徙,到北方看见。

师:

菊花开满地,无人摘,白白凋零,“如今”也就是说当年丈夫为她摘下,插花瓶或头上。

第一句似乎没人说?

生12:

首句叠词运用得好。

当时年代看见可能会局的她在凑字数,联系背景会发现,失去心灵港湾与归宿的人会到处寻觅,心里不踏实。

师:

在寻什么?

……没找着,眼前只有冷冷清清场景,内心顿生凄凉、惨淡、悲戚感情,叠词运用加重感情。

第11个注释“颠沛凄凉”,颠沛什么一丝?

到处跑,饱尝流离之苦。

(投影)关于流离的背景资料。

师:

还有什么愁?

生13:

初中老师讲,她当时遇到一个爱情骗子,可能很失望。

师:

遇人不淑之愁

(投影)关于再嫁的背景资料

师:

作者心中积淀那么多愁,亡夫、流离、遇人不淑之愁,可概括为家愁,亡国可概括为国恨。

一女子有此加身,因此发出“这次第……”,也曾写过“只恐双溪……”。

大家酝酿一分钟,看应该怎么读这首词?

(请一男生读)

师:

再请一位学生朗读

(请一女生读)

师:

语调低沉,不错,很符合词人心情。

(听录音,读得极为低沉,情绪太激昂)

师:

这样的朗读好吗?

为什么?

生:

破坏了词人的形象

师:

好与不好没标准,还是大家课后讨论。

注意看婉约词派的特点。

评:

开始老师的朗读环节安排很好,反其道而行,让学生说出老师读不好的原因,不好在哪里,其实就是讨论怎么样读好诗歌。

但是为何要求生自由朗读时都是默读?

对学生出现的常识性问题没有察觉并及时纠正。

“遇人不淑之愁”有无必要?

声声慢3

执教姚海玲(舟山中学)上课时间2007.11.1

师:

讲离愁、孤寂,李清照《声声慢》首推……

(听录音)

师:

你从录音中听到怎样的情感基调?

生1:

听到一种化不开的忧愁,无论表面、内心都表露无遗。

生2:

听到了悲伤,想念丈夫。

生3:

凄风苦雨中的内心伤心。

师:

大家都围绕着一个“愁”,可否用声音把其表达?

生4:

诗人看到雁勾起伤心的感情

师:

能否用声音表达?

你读读看。

(生4读,请同桌评价)

生5:

声音还是能表达,但五感情变化。

师:

也就是节奏能表达,但五抑扬顿挫之感。

你读读看。

(生5读)

师:

有几个词要注意……要读更好就要深入文本理解。

(投影)文本研习(将首句改为不是叠词的效果:

一改:

“寻觅,冷清,凄惨戚”。

二改:

将句间的顺序换一下,怎么样?

生6:

亮点就在叠词的运用,回环往复,愁层层递进。

改了就不好,感情也难以表达出来。

师:

你读读看,读出音韵之美

(生6读)

生7:

还是原词好,改一单音节,读来很快,有跳跃感,不适合此境,难以表达愁情。

师:

还有从音韵、情感上看。

换语顺,怎么样?

生8:

感情由浅到深,层层递进,换过了就没有了。

生9:

先是寻觅,然后感觉到冷清,然后感受到凄惨,可看出循序渐进。

生10:

寻觅时,心有所思,程度更深才会凄惨。

(投影)傅庚生:

“此十四字之妙……”

师:

怎么读好这一句呢?

大家酝酿一下。

(请生自读)(请一女生读)

师:

你为什么这么处理?

生11:

要读出阴柔的女性美。

(再请一女生读)

师:

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12:

注意到层次性,要越来越弱。

师:

再读一次

(生12再读)

师:

还有谁读?

(又请一男生读)

师:

李词有26首词,善用问句。

本词有几个问句?

生:

怎敌?

堪摘?

得暗?

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

四问表达的内容有什么各自的侧重?

“怎敌”叹无物解愁,“堪摘”叹无人解愁,“怎生”叹无法解愁。

“愁字了得”叹无言诉愁。

前三句谈解愁,最后一问说无法表达愁。

(投影)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

请自选1-2个点,谈谈你觉得李清照依靠这些能解愁吗?

淡酒旧雁黄花黑夜

生13:

“怎敌”就是不敌。

师:

淡酒真的酒淡吗?

生14:

是心的原因,压不住愁。

(投影)淡酒——浓愁旧雁——新愁黄花——悲愁黑夜——夜深愁更深

师:

齐读全词,感受一下感情,请一生起个音

(一生起音,生齐读)

师:

李清照也写过无忧无虑的词,如“常记……”,为什么现在却发出“这次第……”?

我们要知人论世

(投影)知人论世。

李清照简介(师读)

师:

愁缘何而生?

生15:

源于国破家、丧夫。

生16:

同时还有书画等东西失去。

师:

怎样表达理解了?

怎样对作者表达?

用声音。

请一生代表大家朗读

(请一生朗读)

(评)问题提得不够明确,重点不突出。

学生回答时打断学生话,且自己说得多,放不开,学生的答案都要进行改动后配合到自己预设答案中去。

课堂太程序化。

在同一问题上纠缠太多。

<<声声慢>>教学实录

乐山市五通桥中学郭慧芳

(高二八班)

师:

前面我们学习了李清照两个时期——少女和少妇时期的代表作,今天我们学第三个时期

——晚年的代表作《声声慢》。

这首词非常有名,不仅在国内得到了极高的评价,还流传到国外,

被法国诗人克洛岱改写为《绝望》。

在我板书这首诗时,请同学们将课文自由诵读两遍。

(生诵读《声声慢》。

师板书)

绝望

(法)克洛岱

呼唤!

呼唤!

乞求!

乞求!

等待!

等待!

梦!

梦!

梦!

哭!

哭!

哭!

痛苦!

痛苦!

我的心充满痛苦!

仍然!

仍然!

永远!

永远!

永远!

心!

心!

存在!

存在!

死!

死!

死!

死!

(生读完课文后,对《绝望》非常感兴趣,不停议论。

生:

这也叫诗歌?

生:

完全两回事嘛,没有一点味道了。

生:

痛苦!

痛苦!

死!

死!

简直在喊叫。

师:

看来大家对这首诗很有兴趣,我们全班齐读一下,喊叫一番。

(全班齐喊,声音很大,边读边笑)

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

痛苦,绝望。

生:

悲伤。

生:

忧愁,寂寞。

师:

能说说两诗表现感情的方式吗?

生:

原诗比较含蓄,改写的情感太直露了。

生:

原诗借景抒情,有味道,改写的全篇都在声嘶力竭的号叫,没有任何意象。

生:

原诗有不少意象。

生:

可能是翻译的原因。

外国人情感要开放些。

师:

改写的诗,完全抛开了原作所有的自然意象而只剩下抽象概念似的声嘶力竭的呐喊,显得直白浅露。

尽管痛苦绝望的愁绪是相同的,但已面目全非了。

我相信,如果李清照还活着,看见这篇诗,她一定(生:

气死)。

下面我把《声声慢》朗读一遍,同学们小声地跟着读。

(师朗读,然后生自己读一遍,全班齐读一遍。

师:

诗歌一般讲究含蓄,讲究把要表现的情感形象地、艺术地表达出来。

而到了情感最深最浓的时候,也可

以极明确、极直接地表达。

比如这个单元的------

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生: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

那么本词哪一句直接表现了词人的愁绪呢?

词眼是哪一个呢?

生(齐答):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愁。

师:

可见末句是全词的主旨句,“愁”是词眼。

像这样以愁为词眼而且主旨句放在末尾的作品,我们前面

学过吗?

生:

《虞美人》就是这样,“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

对,那么那首词里是不是只有末句才有愁绪呢?

回忆一下。

生:

不是,前面六句都有。

生:

从第一句开始,一直酝酿到最后总爆发。

师:

我们不妨说《虞美人》前面六句有六重愁,那么大家看看李清照的这首词又如何呢?

生:

这首也是前面就开始抒情了。

生:

景物中有情感。

师:

有几重呢?

(生思考、讨论,有的说五层,有的说六层,有的说七层。

最后统一为七层,一个句号为一层。

师:

一句一层,七重哀伤最后喷薄而出,“怎一个愁字了得?

”有没有哪一句不懂的,请提问。

生:

“寻寻觅觅”,诗人在寻什么?

生:

为什么要写梧桐?

生:

“戚戚”什么意思?

师:

那我们就从第一句开始吧。

词人到底在寻觅什么呢?

联系我们前面介绍的她晚年的生活状态思考一下。

生:

她在寻找精神的支柱。

因为她晚年境遇非常凄惨,国破家亡,丈夫死了,独自寡居,大半生收藏的金石

文物也丢失了。

生:

寻寻觅觅,寻了又寻,觅了又觅,表明她找了又找,到处寻找,找了很久,希望找到一点什么东西来寄

托自己的感情。

师:

那么她找到寄托了吗?

生:

没有,只有“冷冷清清”。

生:

不但毫无收获,反而更觉得周围冷清。

师:

“冷冷清清”是写自己找的结果,那么“凄凄惨惨戚戚”呢?

生:

这是她心里的感受,觉得自己非常凄惨悲伤。

生:

我觉得这几句很有特点,它全是叠词,六个连用,又通俗易懂,将她心里的悲苦表现的很到位。

师:

因此我们可以对第一句做个小结:

六个叠词连用,充分表现了词人晚年悲苦愁绝的处境,为全词定

下了感情基调。

接下来我们看看第二句作者从什么角度来写自己的悲伤。

生:

时令。

生:

“乍暖还寒”时候,大概就是秋天的十一月份吧。

天气冷暖不定,一会儿冷一会儿热,最容易生病,

最不好将养。

生:

生病了心里很难受,人很脆弱。

觉得自己特倒霉,怎么遇到那么多事。

所以我想李清照这会儿肯定

特别伤心,我本来就够惨了,怎么天气还来雪上加霜。

师:

我想问问,今年秋天我们班有没有病了不只一次的同学?

生:

有,我就是。

师:

所以这个“最难将养”里还有什么意味?

生:

我想,李清照本就是个弱女子,又年老了,在秋天可能特别容易生病,而且是病了又病,反复生病,

刚好一点天气又凉了,又生病了。

这样,她的愁绪就表现得更深。

师:

说得很好。

这一层作者从最普通、最常见的天气时令入手,虽只有短短十字,但联系女词人晚年独自

承受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流浪之痛、独居之凄忧伤以终老的处境,就可以体会到平平常常

的“最难将息”四字中有多少说不出的苦楚,有多少难言的哀伤。

请大家看第三层诗人选取了什么意

象,为什么要选这个意象,哪些词语特别需要品味?

生:

词人选用了“淡酒”和“秋风”两个意象。

喝酒的目的是为了消愁,可是举杯浇愁愁更愁,不但不

能浇愁,反而“就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还有秋天的晚风一般很冷,您现在阅读的文章

出自语文轩,我们的域名是又用“急”来形容,说明风大,

风猛,风劲,给人一种非常凄寒的感觉。

生:

风吹在身上,其实是冷在心上。

师:

除了浇愁,词人喝酒还有什么目的?

生:

我觉得是想暖暖身子。

“淡”字用得好,酒味清淡,几杯下肚产生的热量是不可能抵抗住秋风的寒

意的。

生:

这说明词人还是想对抗秋风,而且做出了努力,可是没能成功。

本想借酒浇愁,抵御寒风,却败下阵

来,写出了愁绪的无可解脱,不能解脱。

总的说来,“淡”、“敌”、“急”三字我最喜欢。

师:

这一层大家感悟的较深。

下一层的“大雁”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意象,请你们运用发散思维,多

角度合理体会。

生:

鸿雁可以传书,李清照在前面的《一剪梅》里曾说“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看见大雁,就会想起

丈夫,想起以前那些恩爱的日子,互通书信的日子。

生:

我补充一点,我觉得这里是非常痛苦的。

因为丈夫已经死去,大雁还是以前的大雁,而人却不见了,

只把满腹的寂寞留给还活着的人去细细的苦吟。

师:

“细细的苦吟”说得漂亮。

还有其它理解吗?

生:

鸿雁是成群结队往南飞的,反衬出她一个人的孤独。

生:

我觉得还有思乡之情。

因为大雁是从北方飞来的,是从她故乡的方向飞来的,看见大雁,很自然的就

会想起故乡。

师:

大雁秋天往南方,来年春天呢?

生:

大雁南来北往,年年迁徙。

今年南来,明年北归,而流浪到南方来的人却很难回去了,所以这里还

有亡国之恨。

师:

就这样小小的一个意象,里面竟包含了亡国之恨、思乡之情、丧夫之哀和寂寞孤独四层情感。

难怪我

们会对克洛岱的改写很不满意了,它确实不如原作意蕴丰富,确实不如原作耐人寻味。

词的上片我们分析

完了,继续往下,品味第五层。

这一句写了什么景物?

生:

菊花。

师:

写菊花要表现什么?

生:

菊花憔悴得很,就好像她自己一样。

她在《醉花阴》里曾写过“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生:

从“有谁堪摘”我们可以推想,以前她和丈夫或亲人是曾经共赏过菊花的,而现在黄花都憔悴了,

还是无人与自己摘花共赏,这里表现的是孤独、忧伤。

师:

第六层又写了什么呢?

生:

写词人独自在窗下坐着,慢慢的捱到天黑。

师:

为什么要用“挨”呢?

生:

因为她有满腔的愁苦无法排解,也排解不了,所以觉得日子特别难熬,每一分每一秒都度日如年。

师:

我想,她的日子不是一天一天过的,而是一分一分、一秒一秒过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像飞刀一样,

刀刀劈在女词人孤独的心上。

为了排解白天长日漫漫的无聊,她寻也寻了,觅也觅了,酒也喝了,花也看

了,大雁也望了,屋内屋外,院里院外,到处都去了,可还是难遣那无边的深重的寂寞与愁苦,眼前所

见,没有哪一样不触景生情,更增痛苦。

无奈之下,只好又回到家里,守着窗子,慢慢的熬过这一天,

熬到天黑。

可是“熬”,是多么的痛苦,多么的难耐啊。

生:

其实我觉得就算白天熬过了,晚上同样难熬。

因为白天困扰你的东西并没有随夜晚的到来消失,它

同样还在,始终还在。

而且,我觉得白天有事情混一混,转移一下注意力,毕竟还要好一点。

到晚上独

守空床,翻来覆去,又无事可做,是更难受的。

所以我觉得晚上更难熬。

师:

体会的非常好。

大家看看第七层,词人的夜晚是不是这位同学分析的那样呢?

生:

这一层主要写了“梧桐”和“细雨”。

生:

我们前面学过温庭筠的《更漏子》,有“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

滴到明”,“梧桐雨”就是一个引发愁思的事物。

点点滴滴,虽然细碎却始终不断,落在梧桐树叶上,

也深深打在词人的心上。

生:

秋天的雨一般都下得比较缠绵,不像夏天那么干净利落,从黄昏开始的雨很可能会落到晚上甚至天

明,“一叶叶,一声声”,词人这一晚上多半是彻夜不能眠的。

我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分析。

师:

词人从开篇连用七个冠绝古今的叠词为全词定下了愁苦的基调,接着写天气冷暖不定之可愁,淡酒

不敌急风之可愁,旧雁飞过之可愁,黄花无人共摘之可愁,长日难熬之可愁,夜雨梧桐之可愁,层层铺

垫,从不同角度、不同事物反复书写她的悲伤,到篇末感情喷涌而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确

实,小小的一个愁字,又如何道得完女词人满腔的痛苦与哀伤呢?

同时,她选取的“淡酒”、“晚风”、“秋雁”、“菊花”、“梧桐”等意象,都是文化底蕴非常丰厚

的,表现愁绪特别典型的。

这些意象的运用使她的愁绪具体化了,形象化了,比之克洛岱声嘶力竭的呐

喊,能带给人更多的艺术想象,更美的艺术享受。

总之,在艺术技巧方面,本词具有层层铺叙、意象典型、语言优美等特色。

深沉真挚的情感和圆熟天然

的技巧融为一体,使之成为千古名作。

这是女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也是我们汉语文学才有的骄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