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865100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docx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docx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

南开实验学校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初考试

高一语文

2016.10

第Ⅰ卷

一、名篇名句默写(10分,每空1分)

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表明了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明不因行迹的疏远而淡漠感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次北固山下》表现作者无限乡思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论语十则》中,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题。

(9分,每小题3分)

现代诗派

翟长兴

现代诗派,是对三十年代到抗战前新崛起的有大致相似的创作风格的年轻的都市诗人的统称。

现代诗派因《现代》杂志而得名,其兴起的标志,即是1932年在上海创刊的由施蛰存、杜衡主编的《现代》杂志。

戴望舒是现代派诗歌领袖,重要的诗人还有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施蛰存、金克木、废名等,他们都以各自意象新颖、想象独特的诗作,推进现代派诗歌的发展。

在20世纪30年代阶级对垒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现代派诗人们大多是游离于政党与政治派别之外的边缘人;同时,许多人来自乡土,在都市中感受着传统与现代双重文明的挤压,又成为乡土和都市夹缝中的边缘人。

他们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的影响,濡染了波德莱尔式的对现代都市的疏离感和陌生感及魏尔伦式的世纪末颓废情绪。

而五四运动的退潮和大革命的失败,更摧毁了年青诗人的纯真信念,辽远的国土由此成为一代诗人的精神寄托。

戴望舒的《雨巷》典型地表达了一代青年普遍的理想幻灭的忧郁情绪。

作为理想象征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像梦飘过一样,在面前一闪,转瞬即逝了。

就这样用暗示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那种孤苦心情。

这点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的影响。

在诗艺上,现代派诗人注重暗示的技巧,很少直接呈示主观感受,而是采用意象隐喻、通感、象征来间接传达情调和意绪,这使得现代派诗歌大多含蓄、朦胧,既避免了狂叫、直说

,又纠正了初期象征派晦涩难懂的弊病,创造性地转化了波德莱尔、魏尔伦的象征主义诗艺。

现代派诗人重视向内在的心灵世界和平凡的日常生活开掘诗的题材,运用象征的意象与曲折隐藏的方法,表达其忧伤之思情,追求“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的统一。

现代派诗歌的现代诗形体体现在表层形式上,它有以象征主义为主、兼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意象派的艺术特点;而在审美趣味和文化心理取向上则显示出鲜明的古典主义特征,呈现出朦胧而又明朗、单纯而又丰富的东方民族审美特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东方民族现代诗。

正是现代派诗人们这样孜孜不倦,兼收并蓄,不断地进行着“化古化欧的创造性的转化工作”,使中国新诗既民族化又现代化,从而构建起真正的东方民族现代诗。

现代派诗歌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诗坛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标志着中国新诗的成熟,是东方民族现代诗构建发展的开始。

其所追求的开掘内心和传达朦胧的美学原则,对于新诗艺术表现的含蓄与丰富,对诗的艺术本质的思考与探索,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无疑是有积极意义与独特的贡献。

(有删改)

2.下列有关“现代诗派”的表述,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现代诗派是指在20世纪30年代到抗战前新崛起的创作风格上大致相似的年轻都市诗人的统称。

B.现代诗派以施蛰存、杜衡主编的《现代》杂志为阵地,他们创作的诗歌标志了中国新诗的成熟。

C.现代诗派的诗人多无政治派别,是来自

乡村、在城市生活而遭受乡村、都市文明挤压的边缘人。

D.现代诗派诗人追求化古化欧的创造性工作,使中国新诗成为具有民族性、现代化特征的现代诗。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现代诗派的得名源于1932年在上海创办的《现代》杂志,杂志汇集了许多大城市的诗人,并刊发了许多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作。

B.戴望舒是现代诗派的领袖,其《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理想的象征,诗歌表现了当时青年普遍存在的理想幻灭情绪。

C.现代诗派诗人创作的诗歌很少直接表达主观感受,往往采用暗示的方法,间接表达内心情感,纠正了初期象征派晦涩难懂的问题。

D.现代诗派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诗歌注重使用象征手法;具有鲜明的古典主义风格

,审美特色有东方民族矛盾心理,如朦胧而明朗。

4.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现代诗派的诗人都各自以意象新颖、想象独特的诗作,推进了现代诗派的发展,形成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诗坛的美景。

B.现代诗派诗人深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再加上大革命失败对诗人信念的摧毁,使得他们的视野投放到中国更广阔的疆域。

C.波德莱尔、魏尔伦的诗歌特征等对现代诗派的诗人影响很大,但现代诗派的诗人并没有生搬硬套,而是进行创造性转化。

D.现代诗派重视内心世界和平凡生活,诗人用曲折、隐藏方式和象征的意象表达内心情感,在中国新诗发展中有独特贡献。

三、

阅读鉴赏(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5~6题。

我爱这土地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5.诗中的土地和黎明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诗人对它们的描写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6.这首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四、古代文本阅读(28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既至秦,持千

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

比诸侯之

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

“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

,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左右乃曰:

“王负剑!

王负剑!

”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

秦王目眩良久。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假借:

宽容

B.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怪:

责怪

C.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比:

排列,比照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

遭受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的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②使使以闻大王 ③燕王拜送于庭 ④嘉为先言于秦王

A.两个“以”相同,两个“于”不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于”相同

C.两个“以”不同,两个“于”也不同

D.两个“以”相同,两个“于”也相同

9.下列对所选文段内容所做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所选部分描绘了荆轲与秦王正面交锋,可谓波澜迭起,荆轲的性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一部分的情节依次可概括为:

“厚遗蒙嘉—图穷匕见—顾笑武阳—倚柱笑骂”等四个场面。

B.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竟“色变振恐”,眼看事情就要败露。

在这猝然生变的节骨眼儿上,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几句话,既遮掩了秦武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使秦君臣上下疑窦冰释。

C.“图穷而匕首见”,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

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

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提”,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

D.这一部分多用急促短语,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

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

“倚柱笑骂”,绘形传神,突出了荆轲的视死如归。

10.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5分)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5分)

(二)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11~13题。

(9分)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

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

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

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

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

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

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

项羽目之,问为谁。

张良曰:

“沛公参乘樊哙。

”项羽曰:

“壮士。

”赐之卮酒彘肩。

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

项羽曰:

“能复饮乎?

”哙曰:

“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

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

”项羽默然。

沛公如厕,麾樊哙去。

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

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

群臣绛、灌等莫敢入。

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

大臣随之。

上独枕一宦者卧。

哙等见上流涕曰:

“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

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

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高帝笑而起。

……

太史公曰:

“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

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有删改)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沛公从百余骑从:

跟从

B.项羽既飨军士飨:

犒劳

C.项伯常屏蔽之蔽:

遮挡

D.与沛公有隙隙:

隔阂

1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哙“勇猛豪爽”的一组是(3分)(  )

①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 ②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 ③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 ④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⑤哙乃排闼直入 ⑥哙等见上流涕

A.①③④B.①⑤⑥

C.②③⑤D.③④⑥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樊哙既有政治头脑,又勇猛豪爽。

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他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教材中的《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本文与之相比少了怒视项羽这一细节,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C.刘邦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精神疲惫。

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从普通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异,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

第Ⅱ卷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18分)

江南雨巷

董滇宁

①有人说,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

是啊!

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辩识来去,

不妨就让这江南雨巷的烟雨旧梦浸润你已疲惫的心灵!

②轻轻地走入小巷。

暮春的细雨在两旁的瓦棱上跳跃,忽而又顽皮地跳到青石板的路上,和他们在青石板上的伙伴们嬉闹着、喧哗着。

踩在青石板的路上,这一刻,随着细雨,滑入历史的最深处……

③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呼吸着空气里的清新,和岁月积淀下来的味道;江南的盛世在烟雨中落下了帷幕,惟有这雨后的江南小巷,褪尽铅华,延展着世人的想象。

④空气中浸透着静谧。

幽远的小巷中,我的移动和杂着雨儿们的跳动,成全了小巷的生动。

小巷的两边是安然矗立着的老屋子。

一幢幢灰瓦白墙的老屋子,饱受了风雨的侵袭,彰显着一种沧桑积淀后的黯然。

灰白色的墙面在斑驳间隐现时光的痕迹,青黑的瓦片耐不住寂寞,邀了几根闲草做伴。

⑤几间铺子半敞着门面。

铺内,几人横靠着账台边的木柱,正在打盹;忙碌着的小二,手脚极为麻利地端茶递水之间,仿佛都不会激起哪怕一丝尘屑的飞扬。

大多数的屋子已是人去楼空,一把铁锁,锁住了一屋子的寂寞春秋。

透过门扉间的夹缝,瞅见一口八角的古井,井沿上残留着几片风吹落的树叶;眨眼间,似乎看见一个梳着两条小辫儿的蓝衣少女蹲在井边,手中拿着极粗的衣槌,露出一口极白的牙齿,对着这边轻轻地微笑;一阵风吹过,扫落了井沿的树叶,也带走了姑娘的影像……依然是个空落落的院落,一把生了锈的铁锁。

⑥雨停了。

收起纸伞,听着檐下滴答的水声,由心底升腾起一种恍如隔世的落寞。

风儿抚过脸颊,把雨的湿气驻留在我的眼窝。

眼前的小巷变得迷蒙,心在此刻却显得尤其地澄净。

⑦一些墨绿的青苔粘在墙角,吮吸着雨露,淡漠了这多情的江南,绵绵的愁绪。

抬眼望去,一只燕子飞掠而去。

是否是从王谢堂下飞出的那只?

可还能在这物是人非之外,辩识出你的故居吗?

⑧巷的尽头,是一座小石桥。

扶栏上的雨滴落入水中,荡起一层层的涟漪。

在繁华与颓废之间,吹奏绿箫女子的面庞有了几多的改变?

碧波还聚而来的,不是那提着油纸伞的栗色长发,却是那伤心桥下的惊鸿艳影。

⑨沉浸在江南的幽幽梦幻里,抬头,眼前已是那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街市。

回望小巷,雨后的它显得更为平静与安宁。

寥落的水泡,在小巷的那头冉冉升空;街市这头袭来一阵强流,一瞬的光景,五彩的霓虹映亮整个天宇,嘈杂与躁动在这个节界中无限延伸!

小巷深处隐隐透出的阑珊灯火,闪动着清亮的光芒,也足以照亮夜归人的路!

一座小桥,两方天地,是两势对立下的无奈疏离,也是历史白描地书写下的自然并存!

是也罢,不是也罢,小巷犹在,而雨——今年下,明年下,一千年以后,还会下。

⑩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

14.如何理解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4分)

(1)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

(2分)

(2)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

(2分)

15.第⑤段既有现实的描绘,又有对历史上的江南小巷曾有过的情景的怀想。

请说说作者写井边“姑娘的影像”“似乎”出现又消失的用意。

(4分)

16.第⑨段与上文构成什么关系?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分)

17.江南雨巷的特点有哪些?

它给人什么感觉?

(5分)

六、语言运用(17分)

1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1)学习古代记叙散文要学会抓住关键词语,做到________,化繁为简,提高概括和表达能力。

(2)朗读首先要读准字音,理解作品中词语、句子的含义,不能囫囵吞枣,________。

(3)________的大事,固然能打动人心,日常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东西不也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吗?

A.提纲挈领 顾名思义 惊天动地B.纲举目张 顾名思义 触目惊心

C.纲举目张 望文生义 惊天动地D.提纲挈领 望文生义 触目惊心

19.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且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

A.戴望舒曾熟读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苏联学者切尔卡斯基说过,就多愁善感的气质来说,戴望舒也接近魏尔伦。

B.诗歌作为一种文学,理应担当社会责任和文化精神,执着地追求真、善、美,不断地促人上进,引人思索,带给人更多的美感。

C.目前,诗歌的命运空前引人关注,在一些忧心者看来,诗歌已经濒临灭亡,诗人已经集体逃亡,必须挽救诗歌,拯救诗人。

D.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所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

20.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

如果从脂肪和蛋白质方面来看,高温杀菌奶和巴氏奶并没有差别。

但是,高温消毒的环节,会存在一些小的微量元素减少、营养物质密度降低的情况。

比如,把牛奶做成奶粉,会经过一个加工流程,______________。

A.人吸收一些微量元素与营养物质更难,直接饮用鲜奶就容易得多

B.那么这会导致一些微量元素与营养物质的吸收比直接饮用鲜奶更难

C.直接饮用鲜奶就不会让一些微量元素与营养物质吸收更难

D.如果直接饮用鲜奶,一些微量元素与营养物质吸收就会更容易

21.某班举行毛泽东诗词朗诵比赛,请你做主持人,现请你写一段开场白,用来渲染气氛,营建良好的环境氛围。

150字左右。

(4分)

22.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情思。

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作开头,仿照例句写一句话。

要求:

①体现景点或意象特征;②句式一致;③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4分)

康桥 边城 雨巷 蜀道

例句:

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吗?

七、写作(60分)

23.请以《一路上有你》为题写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写作提示】 这是一个短语式命题,写作时可从两个角度加以挖掘:

第一个角度,“一路上”可实指上学、放学、旅游、上班等具体的路上;第二个角度,可虚指人生旅途中,或人的生命历程中。

“你”可指具体的人,也可指具体的物体,还可指抽象的事物。

具体的人,可指一路上给你温暖、帮助的人;具体的物体,可指陪伴你、给你带来快乐的物体,如篮球、吉他、小说等;抽象的事物,可指人的梦想、希望、信念等。

高一期初语文答案

一、1、

(1)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二、2、答案:

C解析:

范围弄错。

现代诗派的诗人并不是都来自乡村,“许多人来自乡土”。

3、答案:

D解析:

曲解文意。

“审美特色有东方民族矛盾心理”错误,原文“呈现出朦胧而又明朗,单纯而又丰富的东方民族审美特色”的意思是多层面的审美特征,不是矛盾心理。

4、答案:

B解析:

B项,曲解文意。

由“而五四运动的退潮和大革命的失败,更摧毁了年青诗人的纯真信念,辽远的国土由此成为一代诗人的精神寄托”可知,“使他们的视野投放到……疆域”的只是“大革命失败对诗人信念的摧毁”。

三、5、答案:

被暴风雨打击的土地象征了苦难的祖国,温柔的黎明象征人民对光明的向往和追求。

对这些意象的描写蕴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苦难的痛苦、悲愤。

6、答案:

比喻、排比。

整首诗将自己比喻为一只鸟来抒发感情,形象而生动。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运用了排比手法,很有气势地写出了诗人对祖国苦难的痛心和激愤。

四、7、答案:

B解析:

B项,怪为意动用法,以之为怪。

8、答案:

A解析:

两个“以”都是目的连词“来”;前一个“于”是“在”,后一个“于”是“对”。

9、答案:

A解析:

A项应为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

10、答案:

(1)(燕王)害怕不敢自己来陈述,恭敬地砍下樊於期的头,并献上燕国督亢的地图,用匣子封好,燕王亲自拜送庭前,派使者来报告大王。

一切听凭大王的吩咐。

(2)这件事没有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他(秦王),一定要得到契约(指不攻击燕国)来报答太子。

11、答案:

A解析:

A项,从,使……跟从。

12、答案:

C解析:

①是介绍樊哙跟随刘邦进攻胡陵、方与的事;⑥是樊哙等人劝谏刘邦的恳切态度。

排除有①⑥的项即可。

13、答案:

D解析:

D.“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不正确,原文中“岂自知附骥之尾”的意思是“依附他人而成名”。

参考译文:

舞阳侯樊哙是沛县人。

他以杀狗卖狗肉为生,曾经和汉高祖一起隐藏在乡间。

当初跟从高祖在丰县起兵,攻取了沛县。

高祖做了沛公,就让樊哙担任舍人。

接着,他跟随沛公攻打胡陵、方与,回过头来又镇守丰县,(在丰县城下,)击败了泗水郡郡监所带领的军队。

……

项羽驻军戏下,准备进攻沛公。

沛公带领一百多骑兵来到项营,通过项伯面见项羽,向项羽谢罪,说明自己并没有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入关中的事。

项羽设宴犒赏军中将士,正在大家喝得似醉非醉的时候,亚父范增想谋杀沛公,命令项庄拔剑在席前起舞,想乘机击杀沛公,而项伯却一再挡在沛公的前面。

这时只有沛公和张良在酒席宴中,樊哙在大营之外,听说事情紧急,就手持铁盾牌来到大营前。

守营卫士阻挡樊哙,樊哙径直撞了进去,站立在帐下。

项羽注视着他,问他是谁。

张良说:

“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

”项羽称赞道:

“真是个壮士!

”说罢,就赏给他一大碗酒和一只猪前腿。

樊哙举杯一饮而尽,然后拔出宝剑切开猪腿,把它全部吃了下去。

项羽问他:

“还能

再喝一碗吗?

”樊哙说道:

“我连死都不怕,难道还在乎这一碗酒吗!

况且我们沛公首先进入并平定咸阳,露宿霸上,以此来等待您的到来。

大王您今天一到这里,就听信了小人的胡言乱语,跟沛公有了隔阂,我担心天下从此又要四分五裂,百姓们都怀疑是您一手造成的啊!

”项羽听罢,沉默不语。

沛公借口要去上厕所,暗示樊哙一同离去。

这一天若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责备项羽的话,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完了。

……

以前在黥布反叛的时候,高祖一度病得很厉害,讨厌见人,他躺在宫中,诏令守门人不得让群臣进去看他。

群臣中如绛侯周勃、灌婴等人都不敢进宫。

这样过了十多天,有一次樊哙推开宫门,径直闯了进去,后面群臣紧紧跟随。

看到高祖一人枕着一个宦官躺在床上。

樊哙等人见到皇帝之后,痛哭流涕地说:

“想当初陛下和我们一道从丰沛起兵,平定天下,那是什么样的壮举啊!

而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您又是何等的疲惫不堪啊!

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

再说您难道不知道赵高作乱的往事吗?

”高祖听罢,笑着从床上起来。

……

太史公说:

“我曾经到过丰沛,访问当地的遗老,观看原来萧何、曹参、樊哙、滕公居住的地方,打听他们当年的有关故事,所听到的真是令人惊异呀!

当他们操刀杀狗或贩卖丝缯的时候,难道他们就能知道日后能依附他人而名垂汉室,德惠传及子孙吗?

五、14、答案:

(1)江南的小巷让人从现实世界回溯到历史之境中。

(2)雨后的江南小巷让人心绪宁静,心境平和,让人暂离现实的纷繁,暂脱生世烦扰。

15、解析:

写井边“姑娘的

影像”“似乎”出现又消失,带给人们一种梦一般的虚幻感,给人一种别样的风情,像戴望舒的《雨巷》给人的那种独特的风情和特殊的韵致。

在这一段中对历史上的江南小巷曾有过的情景的怀想,让人感到江南小巷的那种历史沧桑感。

答案:

①展现江南的小巷的独有的风情、特殊的韵致;②体现历史的沧桑感;③小巷给人虚幻感。

16解析:

用“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街市”和“平静与安宁”的江南小巷作对比,从而表现了作者对繁华热闹的现实的反感,和对能够熨帖受伤的心灵、使人超脱于现实,让人得到慰藉的江南小巷的喜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