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索道课程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864411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9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索道课程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工程索道课程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工程索道课程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工程索道课程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工程索道课程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索道课程设计.docx

《工程索道课程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索道课程设计.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程索道课程设计.docx

工程索道课程设计

《索道运输》

课程设计

(1周)

院(系):

专业:

年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指导教师:

2012年7月5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与指导书2

设计说明书3.

计算书4.

1.计算无荷主要参数4.

(1)设计计算跨的确定4.

(2)设计计算跨的无荷中挠系数Som的确定4

(3)各跨无荷中挠系数So(I)及其无荷中央挠度Fo(l)(m)4

(4)各跨无荷索长Lo(I)和全线路无荷索长Lo(m)5

(5)振动波往返一次所需的时间Se(I)(s)6

2.计算设计荷重P(N)6.

3.承载索设计计算7.

(1)初选承载索规格7.

(2)无荷重时最大拉力Tw与下支点安装张力Tx(N)7

(3)计算各跨荷重比N(I)7

(4)无补正有荷最大拉力Tq(N)8

(5)有补正有荷最大拉力Tm(N)9

(6)计算跨的无补正有荷中挠系数S11

(7)计算跨的有补正有荷中挠系数S'12

(8)承载索的校核12

4.索道侧型设计1.2

(1)各跨支点的弯折角5(I)(°)1.2

(2)弯折角的正切值tan5(I)1.3

(3)侧型参数的校核13

5.悬索无荷线形f0x(I)和有荷线形fD(l)的计算(m)14

6.求地面变坡点与有荷悬索间的垂直距离Hy(J)(m)18

7.集材方式方法的选择23

8.工作索和绞盘机的诜择23

(1)工作索选择23

(2)绞盘机所需实际功率NX.的校核(kW)24

9.附图1索道侧型设计30

附图2索道索系图(鸟览图)设计31

施工预算书32

1.课程设计名称:

索道运输

2.总周数:

1周学分:

1学分

3.目的及任务、要求

⑴目的

课程设计是《索道运输》课程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正确掌握工程索道的一般原理、方法和步骤,为今后学生从事工程索道的设计、架设和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⑵任务

完成一条3跨增力式货运索道完整的设计,具体设计内容(任务)如下:

1对索道进行完整的设计计算;

2确定集材方式方法;

3索道侧型图设计;

4索道索系图(鸟览图)设计;

5索道施工预算书;

6编写设计说明书。

⑶要求

计算书和图纸要装订成册,出题每人1题,每人交1份,每份应有封面和目录。

4.成绩评定

设计资料的完整性20%

设计文件质量80%

封面目录

计说明

计算

工预算

侧型

索系

封面目录

计说明

计算

预算

侧型

索系

2

2

5

5

3

3

10

10

20

20

10

10

评分依据:

1设计计算方法正确,内容完整;

2图形布置合理,符合索道设计要求;

3说明书内容完整、清楚;

5.主要参考资料:

1周新年•架空索道理论与实践•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林业架空索道设计规范(LY1056-91).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

社,1992.

3周新年.工程索道与柔性吊桥一一理论设计案例.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2009级交通运输专业

《索道运输》课程设计

试架设一条3跨(N=3)单线3索增力式货运架空索道。

已知参数为

跨号I

倾角X°(l)/()°

跨距L0(I)/m

1

11.27

404

2

14.18

287

3

10.35

200

试选牵引索136X19NFC1570BZS(GB/T20118—2006),其单位长度重力Qq=5.93N/m,钢索许可破断拉力Tpq=81500N;承载索286X19NFC1670BZZ(GB/T20118—

2006),其单位长度重力Qs=27.5N/m,横截面面积A=289.95mm2,钢索许可破断拉力Tp=402000N;钢索弹性模量E=1X105MPa。

木捆重量P1=20000N。

初选K1跑车:

跑车轮数N0=4个,跑车自重P2=1450N,载物钩重P3=100N,鞍座处设置有托索器;初选闽林821绞盘机:

额定功率为51.5kW,绞盘机位置低于集材点73.2m;起重牵引速度V=1.5m/s。

初定无荷中挠系数Som=0.0355+学号后2位数字/10000,各跨线形按M=10等分计算;计算跨支点位移量Dl=0.2m;温差Dt=10C。

索道下支点坐标(0,0.5)。

地面总变坡点数S=9,测量得地面变坡点坐标为

跨号I

变坡点数N(I)

地面变坡点坐标XY(J)、YY(J)/m

1

4

(0,0);(166,-49);(280,20);(404,70);

2

4

(518.8,32);(576.2,50);(691,148);

3

3

(791,100);(891,184)

要求按抛物线(堀氏)理论对该索道进行完整的设计计算,并绘制索道纵断面图。

提示

堀氏设计结果:

S&1)=—2.91SS

(2)=3.83

当S0m=0.0355〜0.0465时,K=1.05〜1.30J=27.33%〜33.00%

C=26.12〜20.00N1=2.36〜2.94

满足全部校核条件:

K>1.05、J=10%〜35%、C=20〜30、2

计算书

1•计算无荷主要参数

(1)多跨索道设计计算跨的判断(表2-1)

表2—1

判断设计计算跨/m

设计计算跨

Lm>500

Lm<500

最大跨所在跨最大弦倾角所在跨

AL>20

△L<20

△L>10

△L<10

注:

Lm—最大跨距;AL—最大与最小跨距之差

判断出设计计算跨后,对该跨的承载索的各技术参数进行设计计算。

Lm404500

L40420020410

可知最大跨所在跨为计算跨,即第一跨为计算跨

(2)设计计算跨的无荷中挠系数S0M的确定

将设计计算跨视为单跨索道考虑,荐用取S0m=O.O3~O.O5,因

Som0.0355学号后2位数字10000,所以Som0.0388,S0=Sdm。

(3)各跨无荷中挠系数

$

(1)及其无荷中央挠度F0(l)(m)

S0(I)

弘1

(1)

|M

(1)

 

式中Im—计算跨的弦线长度(m);

l(l)—各跨弦线长度(m),l(l)

lo(l);COSo(l);

 

l0(l)—各跨水平跨距(m);

l0-—-全线路水平跨距,i0Nl0(l);

I1

a(l)—各跨的弦倾角(°;

N—跨数,1=1,2,3,…,No

第一跨无荷中挠系数Sq

(1)及其无荷中央挠度F0

(1)(m)计算如下:

1

(1)

1。

(1)

COS0

(1)

404

cos11.27-

411.94m

lM

l

(1)411.94m

(1)404

cos0

(1)cos11.27'

411.94m

lM411.94m

(1)

SomI

(1)

1M

0.0388411.94

411.94

0.0388

Fo

(1)S°

(1)l°

(1)

0.038840415.6752m

第二跨无荷中挠系数&

(2)及其无荷中央挠度F0

(2)(m)计算如下:

I。

cos0

(2)

287

296.02m

cos14.18,

l

(2)

296.02m

*1

Im

411.94m

1

(2)

S°mI

(2)

1M

(2)

0.0388296.02

411.94

0.0279

F0

(2)S°

(2)l°

(2)

0.02792878.0073m

第三跨无荷中挠系数

S(3)及其无荷中央挠度

F0(3)(m)计算如下:

l(3)

l°⑶

cos0(3)

203.31m

cos10.35

 

l(3)203.31m

+i

Jm411.94m

S°⑶

SOM1(3)

1M

0.0388203.31

411.94

0.0191

 

F°⑶

S0(3)l0(3)0.01912003.82m

⑷各跨无荷索长L°(l)和全线路无荷索长L°(m)

824

L°(l)[1?

S°(l)cos0(l)]l(l)(3)

N

L0L°(l)(4)

l1

所以:

第一跨无荷索长L0

(1)

88

L0

(1)[1So

(1)cos4oCI)]l

(1)[10.03882cos411.27]411.94413.47m

33

第二跨无荷索长L0

(2)

88

L0

(2)[1S2

(2)cos40

(2)]l

(2)[10.02792cos414.18]296.02296.56m

33

第三跨无荷索长L°(3)

203.31

203.50m

824

L°(3)[1—S。

(3)coso(3)]l(3)

3

全线路无荷索长Lo(m):

[180.01912cos410.35]

3

N

913.53m

LoLo(I)Lo

(1)Lo

(2)Lo(3)413.47296.56203.50

i1

(5)振动波往返一次所需的时间Se(I)(s)

S(I)[So(l)lo(l)

3(l)V0.306

所以:

第一跨振动波往返一次所需的时间Se

(1)(s)

Seso

(1)|o

(1)003884047.157s

0.306:

0.306

第二跨振动波往返一次所需的时间Se

(2)(s)

Se(刀号⑵皿).O.。

2792875.115s

0.306.0.306

第三跨振动波往返一次所需的时间SE(3)(s)

Se(3)、So(3)|o(3).O.。

1912003.533s

:

0.306.0.306

2•计算设计荷重P(N)

Wq

P(PP2)(1G)〒

式中Pi、P2—分别为木捆和跑车重量(N);

Wq—牵引索自重(N),WqQqLo,鞍座上有托索器时,WqQqL°m;

Lom—计算跨的无荷索长(m);

Qq—牵引索单位长度重力(N/m),其规格按GB/T20118—2006选取;

G冲击系数,

G

6S0M。

G6SOM

6

0.0388

0.2328

LomLo(i)

[i

8S2(i)(

4

coso(i)]l(i)

3

824

[10.03882cos411.27]411.94

3

413.47m

又■「鞍座处设置有托索器

WqQqLom5.93413.472451.8771N

P(PPD(iG)乌

(200001450)(10.2328)

2451.8771

 

27669.50N

3•承载索设计计算

(1)初选承载索规格

根据设计荷重P按GB/T20118—2006初选承载索规格。

如库存钢索,则可酌情选用,而后进行计算。

P27670N;Tp402000N

即PTp

故满足要求,任选已知规格的承载索

(2)无荷重时最大拉力Tw与下支点安装张力Tx(N)

TwTwqH

Tx魁(tan0M4S0m)2

式中q—承载索单位长度重力(N/m);

H—计算跨上支点到索道最高支点的垂直距离(m);

«0M—计算跨的弦倾角(°;

TW—计算跨的无荷最大拉力(N),Tw詈q°m#1(tan0M4SOm)。

8S)m

(tanom

4Som)

27.5413.47

80.0388

1(tan11.2740.0388)2

38864.87

…H是计算跨上支点到索道最高支点的垂直距离(m)

Hlo

(2)tan。

(2)1。

(3)tan。

(3)

287tan14.18200tan10.35;

109.0421m

qQs27.5N/m

TwTwqH38864.8727.5109.042141863.53N

Tx

(tanom

4Som)

 

275413.471(ta门11.2740.0388)2

80.0388、

36667.09N

(3)计算各跨荷重比N(l)

N⑴帚

计算跨的荷重比nM为

nMW

式中W—计算跨悬索自重(N),W=qLoM。

所以:

第一跨荷重比N

(1)如下:

 

P

qL°

(1)

27670

27.5413.47

2.4335

第二跨荷重比N

(2)如下:

N

(2)

P

qLo

(2)

27670

27.5296.56

3.3928

第三跨荷重比N(3)如下:

N(3)

P

qLo(3)

27670

4.9444

27.5203.5

WqLOMQSLOM

27.5413.4711370.425N

计算跨的荷重比nM

nM

P27670

W11370.425

2.4335

(4)无补正有荷最大拉力Tq(N)

Tq=Tq+qH

式中Tq—计算跨的无补正有荷最大拉力(N),计算式为

H1[tan4S0M(1nM)]2

Tq=Hmax1[tan0M2];

v屮13g帀)

(9)

Hmax—无补正有荷水平拉力(N),Hmax

Gn—有荷悬索荷重因数,计算式为Gn

H°Gn;

13(nM

2\Ml0MCoS0M

nM)_N

233

[(l)l°(l)COS0(l)]

I1

qL°(l)

l°(l)

第一跨线载何在

X轴上的投影如下

(1)

qL°

(1)

27.5413.47

(1)

404

第二跨线载何在

X轴上的投影如下:

(2)

qL。

(2)

27.5296.56

(2)

287

第三跨线载荷在

X轴上的投影如下:

(3)

qL0(3)

27.5203.50

1。

(3)

200

3

(1)—线载荷在X轴上的投影,(I)

所以:

因为计算跨为第一跨,所以

28.1446N/m

28.4160N/m

27.9813N/m

(1)28.1446N/m

所以:

有荷悬索荷重因数如下:

 

2.33

MlOMCOSOM

N

[2(I)lo(I)cos30(I)]

I1

28.144624043cos311.27

28.144624043cos311.2728.41622873cos314.1827.981322003cos310.35

0.6784

2]33

Gii

13(nM

n2)MlOMcosOM

nM丿N

[2(I)lo(I)cos30(I)]

I1

、1—3—(2.4335—2.43352)—0.6784

4.2432

故取Gn4

TS0=S0M

qL°M

8S0

27.5413.47

80.0388

36632N

HmaxH0GII

366324146528N

 

故取Hmax146528N

Tq

Hmax1[tan

4SOM(1nM丿

OM

nM丿

146528.1tan11.27

153134N

2

40.0388(12.4335)

13(2.43352.43352)

所以:

无补正有荷最大拉力Tq(N)如下:

TqTqqH15313427.5109156131.5N

故取Tq156132N

(5)有补正有荷最大拉力Tm(N)

4S0(1n”)2

TmHm1[tan0M.2]qH

Yv'13(nMm2)

(10)

式中Hm—有补正有荷水平拉力(N),HmH°G;

Ho'—有补正无荷的水平拉力(N),H0

qL0M

~8SO0

So—有补正无荷中挠系数,SoSo。

S—综合补正系数,

3.

计算式为

Gi

MSI

(1

Ds);

Msi

N

64

I1

2

[So(l)cos

3

o(l)]

EF;

N

qlo(I)

i1

N(1t)

Dl;

Im;

Dsi

3

~N

2

8[So(l)cos

I1

2

o(l)]

Gi—无荷悬索荷重因数,

Gi=1;

 

△t—钢索投产时与安装时的温差,比安装时温度高取正值,否则取负值;

31—钢索的热膨胀系数,一般031=1.1M0-5;

Dl—计算跨上、下支点弦线方向位移量之和(m)。

115

1

EF

(E110MPa;F为承载索的横截面面积,即FA289.95mm

8

53.44910/N

110289.95

N

64[So(l)cos2o(l)]3

Ms1

I1

N

3qlo(l)

I1

232323

64[(0.0388cos11.27)(0.0279cos14.18)(0.0191cos10.35)]

33.44910827.5(404287200)

647.632310

1.9267

253.52710

5

因为:

计算跨支点位移量Dl0.2m;11.110;Im411.94m;

温差tDt=10C;N3

N(it)

dl

Im

3(1.110510)

8.155104C

411.94

 

Ds1

3

N

8[So(l)cos2o(l)]2

4

38.15510

22

8[(0.0388cos11.27)

0.1263

2222

(0.0279cos14.18)(0.0191cos10.35)]

‘G4;G—无荷悬索荷重因数,G1

4

Msi

2.0761

1.9267

Gi

Msi

(1Ds)

1.9267(1

0.1263)

0.6073

 

由3ba0得:

0.6073

2.07610解之得:

11.4337

3为虚数(舍去)

综上所述1.4337

S0S01.43370.03880.0556

归咅空25563N

8S080.0556

HMH0GII255634102252N

所以有补正有荷最大拉力Tm(N)如下:

Tm

[tanom

I

4So(1nM)]2

■13(nMnM)

qH

1303961[tan11.27

141101N

4°.°556(12.4335)]227.5109.0421

、13(2.43352.43352)

故取Tm141101N

(6)计算跨的无补正有荷中挠系数S

SrS0

式中r—计算跨的中央挠度增加系数,

(12)

12nM

o

12nM

nM),1

订13(nM

SrS01.149

0.0388

(7)计算跨的有补正有荷中挠系数

S0.0446

1.4337

122.4335

1.149

3(2.43352.43352)

0.0446

0.0639

(8)承载索的校核

1)承载索安全系数

Ni的校核

Tq校核承载索安全系数N1。

在刚安装架设投产初期,悬索成无补正有荷状态,此时的拉力大于投产中后期的有补正有荷状态下拉力。

因此,必须用无补正有荷最大拉力

(14)

N1TCtTp>2

TqTq

式中T—所选钢索钢丝的破断拉力。

N1

Tp

402000

156132

2.572

 

2)校核承载索拉力与轮压的比值C

(15)

TqTQNo

CqF

式中P—设计荷重;

No—跑车轮数。

TqTqN。

QP

C值必须满足20Cw30C若不在此范围内,就增加跑车轮数,或酌情重选钢索,或改变设计荷重。

1561324

22.57

27670

C值必须满足2030故不需要增加跑车轮数任选初定钢索。

4•索道侧型设计

索道各跨的弦倾角的约定:

弦倾角自左至右,仰角为正,俯角为负。

(1)各跨支点的弯折角艮1)(°

(16)

(I)0(I)0(I1)

故第一跨弦线与第二跨弦线的弯折角8

(1)()如下:

(1)0

(1)0(11)11.27:

14.182.91

第二跨弦线与第三跨弦线的弯折角82)()如下:

1*1>■*

(2)0

(2)0(21)14.1810.353.83'

弯折角的正切值tan町(

(17)

Z(I)=tan8I(

要求Z(I)的绝对值满足:

2%<|Z(I)|w8%

故第一跨与第二跨弦线的夹角即弯折角的正切值tan31(如下:

Z

(1)tan

(1)tan(2.91;)0.05083

Z

(1)5.083%故满足要求

Z

(2)tan

(2)tan(3.83)0.06695

Z

(2)6.695%故满足要求

1)

侧型参数的校核

凸形线路校核弯挠角的正切值tan(I)

tan(I)tan°(l)tan°(l1)

ql0(l)10(11)

2HmaxCOScp

P_Hmax

(18)

式中OCP—相邻两跨的索道弦倾角平均值,

CP

()(I

2

 

要求:

tanqi)必须在[10%,35%]范围内。

增设中间支

当弯挠角的正切值大于许用值时,可视具体线路情况采取以下措施:

架;降低计算跨支架高度;中间支架高度不变,将前后跨支点升高。

(2)3.830所以第二跨和第三跨之间为凸形线路

第二跨与第三跨的索道弦倾角平均值

12.265'

(2)(21)14.1810.35

cp2

第二跨与第三跨的索道弯挠角

tan

(2)tan。

(2)tan。

(21)

ql°

(2)lo(21)

2HmaxCOSCP

P

H

max

(tan14.18tan10.35)

27.5(287200)

21465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