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中考试题汇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860274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汇编.docx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中考试题汇编.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汇编.docx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汇编

2006-2011年《桃花源记》中考试题汇编  

2006年长春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

(10分)

1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朝代)著名诗人。

(1分)

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

①芳草鲜美()②屋舍俨然()

③便扶向路()④寻病终()

1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2分)

1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2分)

1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3分)

 

参考答案:

11.晋代(东晋).陶渊明

12.①鲜艳美丽②整齐的样子③沿、顺着④随即,不久

13.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

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

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14.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

示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2006年黔东南课改

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8分)

1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屋舍俨然:

(2)便要还家: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6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答案:

11、(2分)⑴整齐的样子(1分)⑵同“邀”邀请(1分)

12、(6分)(每小题译出大意给1分;①小题“黄发垂髫”“怡然”能正确译出给2分;②“妻子”“绝境”能正确译出给2分。

⑴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

⑵(他们)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2006年苏州

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6-10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6.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4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行道之人弗受(《孟子》)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E.遂与外人间隔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7.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2分)

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

(马说)

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

(《邹忌讽齐王纳谏》)〔答〕

8.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2分)

答:

9.“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2分)

答:

10.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2分)

答:

答案:

6.A、B(A项:

走;B项:

指示代词,这;C项:

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

说/道理;E项:

隔开/偷偷地)

7.A(“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

8.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9.“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10.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2006年安徽非课改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3分)

  

(1)悉如外人悉:

  

(2)无论魏晋无论:

  (3)临溪而渔渔:

  17.翻译下面句子。

(4分)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18.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19.【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4分)

 

答案:

 16.(3分)

(1)“全”或“都”

(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3)钓鱼(每小题1分)

  17.(4分)

(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每小题2分)

  18.(4分)世外桃源与民同乐(各2分)

  19.(4分)共同之处:

①人民生活安逸。

②民风淳朴。

③人与人和乐相处。

(答出两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2008甘肃省金昌市

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2题。

(17分)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4分)

10.用原文语句作答:

(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

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3分)

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

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

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3分)

答案:

8.

(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9.第一问:

渔人的行踪。

第二问:

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10.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避秦时乱11.第一问:

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二问:

(1)源中生活安宁,

(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

12.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2008吉林省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0分)

8、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

(1分)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阡陌交通()

(2)便要还家()

10、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

(2分)

11、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

(2分)

12、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

(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答案:

8、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

9、

(1)交错相通(互相通达)

(2)通“邀”,邀请(共2分,每小题1分)

1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分,抄写全句也可)

11、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

(2分)

12、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

(共3分,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

 

2009年广东省汕头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10.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2分)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

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11.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

(1)_______;

(2)_______;(3)_______。

(3分)

答案:

9.(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10.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需要强调的是,你必须用原文四字短语填写——请注意,每处都有双引号。

11.提示:

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

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

答三点即可。

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

幸福。

 

2009年眉山

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4分)

【甲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丙文】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融然。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释】①[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②[畜]同“蓄”。

③[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弦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6.丙文中加点的“适”在工具书上主要有以下解释,在这儿最恰当的选择是()

A.符合B.恰好C.满足D.舒服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因以为号焉自号曰醉翁也B.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曳屋许许声

C.期在必醉与友期行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8.根据你对以上选文的比较阅读,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以上3篇选文中,甲文和乙文均是陶渊明本人所著,丙文则是他人为陶渊明所著。

B.以上3篇选文都体现了陶渊明的安贫乐道和隐居思想。

C.乙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率真放达、安贫乐道、淡泊名利和悠然自得的陶渊明。

D.丙文主要通过陶渊明喝酒和抚琴两件事情来体现其颖脱不羁的性格。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答案:

6.C7.A8.B9.①这里面的人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戴和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②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仍然安然自若。

 

2009年湖南娄底

9.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

10.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运输事业)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11.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4分)

⑴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⑵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13.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

(2分)

答:

答案:

9.D(“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中间不能停顿)(2分)10.B(交通:

交错相通)(2分)11.C(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2分)12.⑴渔人觉得非常奇怪(1分),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1分)。

⑵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1分),(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1分)。

13.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1分),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1分)

2010年甘肃兰州

9.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林尽水源,便得一山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属予作文以记之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橘生淮南则为橘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3分)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1.千余年来,中国的读书人,一直把桃花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

这是为什么?

(3分)

12.请就选文和下面链接材料,进行比较阅读。

(4分)

【链接材料】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⑴选文所描写的美好景象可用一个成语概括,链接材料所抒发的情怀也可概括出一个成语,请分别将其工整地填写在下面田字格内。

(2分)

⑵选文与链接材料表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试作简要说明。

(2分)

 

答案:

9.(3分)C10.(3分)他们谈到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关键词“妻子”“绝境”各1分,译出大意1分)11.(3分)桃源社会衣食住行样样不缺,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不涉世乱、战祸,不受人世政权管辖的世外桃源;人们精神境界怡然自乐。

12.(4分)⑴(2分)世外桃源先忧后乐(出现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2)⑵选文表现了对恬静闲适、和平安乐、淡泊高远的美好生活的追求。

链接材料表现了一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乐观积极的人生追求。

 

2010年黑龙江哈尔滨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7~l0题(10分)

7.(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阡陌:

⑵向:

8.(2分)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填序号)

①其中往来种作②见渔人,乃大惊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③既出,得其船④设酒杀鸡作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9.(4分)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初极狭,才通人。

⑵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10.(2分)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

答案:

7.(2分)⑴阡陌:

田间小路⑵向:

从前的、旧的8.(2分)④9.(共4分)⑴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

⑵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10.(2分)说明桃花源神奇美好,令其向往。

2010年吉林长春

9.本文的作者是(人名),(朝代)诗人。

(1分)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

①桑竹之属()②阡陌交通()

③便要还家()④怡然自乐()

11.缘溪而行的渔人忽然看到美丽静谧的桃林,此景激起了他极大的好奇心,并让他产生了穷尽桃林的愿望。

请从文中找出这处景物描写。

(2分)

12.渔人穿国山洞,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

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

(2分)

13.盛世少有隐者。

面对当时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仪真仪幻的“桃花源”。

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3分)

答案:

9.陶渊明东晋或“晋”或“晋代”10.①类②交错相通③通“邀”,邀请④愉快的样子1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12.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社会风尚”回答。

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

13.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对黑暗现实的否定与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

2010年湖北襄樊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阡陌交通()

(2)欣然规往()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芳草鲜美陶后鲜有闻

B、悉如外人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D、设酒杀鸡作食食之不能尽其材

1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5.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

(2分)

发现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16.“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2分)

 

参考答案:

12.

(1)交错相通

(2)计划(2分,每小题1分)

13.B(2分)

14.(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或: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2分,“何世”“乃”“无论”必须译正确,译对一处给1分)

15.进入桃花源复寻(迷失)桃花源(2分,每空1分)

16.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

或:

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

(只要答出要点“对和平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2分)

 

2010年四川成都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交通:

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

邀请

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

值得

D.处处志之志:

记住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忘路之远近B.见渔人,乃大惊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其如土石何

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

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7.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分)

译文: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分)

译文:

 

参考答案:

4、D(志:

做标记)

5、B(都解释为“于是”“就”;A项前句“之”不译,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前句“为”解释为“向”,后句“为”解释为“为了”;D项前句“其”解释为“他”,后句“其”不译,加强反问语气)

6、B(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带给人们的战争灾难)

7、(4分)

(1)(2分)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异”“穷”的意思各计0.5分)

(2)(2分)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妻子”“绝境”的意思各计0.5分)

 

2010年山东青岛

8.下列四个选项中与“见渔人,乃大惊”的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B.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送东阳马生序》

C.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D.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口技》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2)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3分)

(1)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答案:

8.B

9.

(1)原来的,从前的;

(2)计划,打算。

解析:

要结合全文理解这些重点词的意思。

l0.

(1)捕鱼的人对此感到很诧异。

(他)继续向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2010年湖南邵阳

(甲)《桃花源记》(乙)《饮酒》

19、解释下列词。

(4分)

俨然(        ) 交通(         )

悉(         ) 要还家(         )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3分)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1、用“╱”线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分)

率 妻 子 邑 人 来 此 绝 境

22、请你发挥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