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非煤矿山十二五整治与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860096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5.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非煤矿山十二五整治与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安徽省非煤矿山十二五整治与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安徽省非煤矿山十二五整治与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安徽省非煤矿山十二五整治与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安徽省非煤矿山十二五整治与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非煤矿山十二五整治与发展规划.docx

《安徽省非煤矿山十二五整治与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非煤矿山十二五整治与发展规划.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非煤矿山十二五整治与发展规划.docx

安徽省非煤矿山十二五整治与发展规划

安徽省非煤矿山“十二五”整治与发展规划

非煤矿山行业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资源性和基础性行业。

近年来,我省非煤矿山行业发展迅速,有力地促进了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产业的发展,为推进工业强省、加速安徽崛起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全省非煤矿山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安徽省矿产资源管理办法》、《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办法》、《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安徽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和国家萤石及安徽省铁矿、铜铅锌矿、钨钼锑矿、金矿、玻璃用硅质原料矿采选等行业准入条件,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本规划所指非煤矿山不含粘土类矿种。

一、我省非煤矿山行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一)发展现状。

截至2010年底,全省已发现矿种达158种,其中,已开采利用的非煤矿产有105种。

2010年,在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45种重要矿产中,我省探明矿产资源储量的矿种有33种,其中,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居全国前10位的矿产有11种。

我省非煤矿产资源储备相对集中,主要分布于沿江、沿淮地区及庐江—枞阳一带,如沿江地区非煤矿产资源约占全省矿产资源总量的90%左右。

2010年底,全省共有非煤矿山2046个。

其中,金属矿山348个,年开采量约2966万吨;非金属矿山1698个,年开采量约27774万吨。

全省共有尾矿库297座,按设计等别分,二等库1座,三等库8座,四等库39座,五等库249座,五等尾矿库占总数的83.84%。

据统计,2010年,全省非煤矿山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52.03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88%;实现工业增加值143.65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2.72%;实现利润总额35.78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的2.48%。

全行业从业人数8.4万人。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非煤矿山行业已形成勘探、设计、施工、生产、科研与人才培养等专业相互配套、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

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大型企业,矿山开采经验丰富,技术先进,管理科学,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等在皖国家级研究院3家,院士工作站1家,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全评价中心、冶金矿山装备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国家级重点试验室8家,国家甲级资质设计院5家,省属矿产勘查队伍十余个,具有较强的勘查设计和技术研发能力。

此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在皖和省属高校为非煤矿山行业培养了大量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并提供科研和技术支持。

(二)面临的挑战。

影响我省非煤矿山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一是贫矿和难选矿较多。

由于地质条件复杂,铁、铜、铅、锌、硫、磷矿等矿产资源存在贫矿或难选矿较多的问题,直接导致开采成本高,废弃物多,降低了矿山开采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例如,我省铁矿平均品位只有30%左右,比世界平均品位低10个百分点以上。

二是行业发展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

一段时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严格控制,导致我省非煤矿山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矿山企业点多面广的“小、散、乱”现象十分普遍,存在一矿多开和大矿小开等现象,矿山开发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低。

许多不具备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的投资者纷纷涌入,大量未经严格培训的人员上岗作业,从业人员依法开矿意识淡薄。

一些矿山项目建设不规范,有的未经审查批准即开工建设,有的无工程设计或不按批准的工程设计进行施工,有的未经竣工验收合格即投入生产。

少数矿山非法、违法开采,违规违章作业,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

经过近两年的整顿治理,全省非煤矿山建设和生产经营秩序初步步入规范化轨道,但部分地区上述情况尚未根本扭转,个别地区矿产资源管理秩序仍然比较混乱,有些地方的问题还相当突出。

三是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亟待加强。

部分矿山企业为追求短期利益而采富弃贫、采易弃难、优矿劣用,开采回采率、采矿贫化率、选矿回收率“三率”指标达不到规定要求,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亟待提高。

一些企业较少甚至根本不考虑破坏生态环境的高昂代价,滥采乱挖,弃渣乱堆乱弃,任意破坏植被和地表地貌,超标排放污染物,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

四是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非煤矿山行业属高危行业,是安全生产事故易发、多发的领域之一。

近年来,我省非煤矿山行业安全生产形势总体趋于平稳好转,但由于基础差,特别是一些矿山因为安全投入不足、建设不规范、监管不到位,加上从业人员中农民工所占比例较大,流动性大、安全意识不强,以致非煤矿山行业安全基础仍然十分薄弱。

同时,由于一些尾矿库设计标准低、筑坝方式落后、设施不完备、监控手段落后、管理不到位,导致相当数量的尾矿库处于险、病、超期服役状态。

随着近年的城市扩张,有的尾矿库已位于城市或密集的居民区、重要公共设施上游,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加大了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压力。

五是技术装备水平有待提升。

我省非煤矿山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总体不高,特别是多数小矿山开采工艺落后,技术改造投入严重不足,装备水平和生产效率低,严重制约了非煤矿山行业的健康发展。

如地下矿山的机械化铲装尚未完全普及,有的地下矿山仍在沿用横撑支柱采矿法、非矿用局部通风机、局部通风机非阻燃风筒、主要井巷木支护、主提升设备使用带式制动器、凸轮式防坠保险装置、非阻燃电缆和带式输送机以及空场法开采人工装载矿岩等淘汰的工艺和设备。

地下矿山监测监控、井下人员定位、紧急避险、压风自救、供水施救和通信联络“六大系统”,有的还不完善,有的系统才刚刚起步建设,有的系统还未启动建设。

露天矿山也仍存在使用爆破方式进行二次破碎,人工装载矿岩、没有捕尘装置的干式凿岩和矿岩破碎等落后的工艺和设备。

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将加速推进,矿产资源市场需求和重要矿产资源消费将持续强劲增长。

目前,国内许多矿产资源的开采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铁矿石、铜精矿等主要矿产品自给率持续降低,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69%,铜精矿自给率降至23.4%。

同时,国际矿业垄断企业操纵矿产品买卖,推高了矿产品价格,为我省非煤矿山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从我省来看,今后一个时期将是我省向工业化中期加速推进阶段,可以预见,以非煤矿山为主要原料来源的钢铁、有色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石化等相关行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将进一步扩大。

我省必须充分利用资源、区位、交通、技术、人才等比较优势,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非煤矿山行业调整振兴,强化行业规划、行业准入和行业监管,推动企业提升技术装备、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水平,加快行业的转型升级,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建设节约型、集约型、效益型和本质安全型绿色矿山生产体系为核心,大力引导行业合理布局,规范行业准入行为,整治生产经营秩序,加快推进技术改造,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及环境保护能力和水平,培育大企业、建设大项目,不断提高行业发展素质和综合竞争力,走出具有安徽特色的集约化、现代化、安全高效的新型非煤矿山行业发展道路。

(二)基本原则。

1.依法整治,严格准入。

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行业准入条件和有关规定推进非煤矿山整顿治理,加大对各类非法和违法违规生产经营活动的打击力度,依法妥善处理整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严把准入关,非煤矿山建设项目必须依法依规履行相关手续后方可开工建设,建成后应通过相关部门组织的竣工验收,并依法取得有关证照后方可投产。

2.统一规划,有序开采。

强化对非煤矿山开发的统一规划和管理,根据矿产资源赋存特点和开发利用条件进行合理开发,优化资源配置。

鼓励开采资源储量丰富、市场紧缺的矿产,限制开采供过于求、战略安全储备、开采条件差和国家限制开采的矿产,禁止开采对环境破坏严重的矿产。

3.综合利用,有效保护。

禁止矿山企业采富弃贫、采易弃难、优矿劣用,引导企业优矿优用、合理配用、分类使用、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

将环境治理、水土保持、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纳入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环节,最大限度减少资源开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4.创新带动,安全发展。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努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不断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努力打造本质安全型矿山。

5.市场导向,政府推动。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强化服务意识,积极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坚持市场引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促进非煤矿山行业实现资源整合、优胜劣汰、转型升级。

(三)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

到2012年,基本达到非煤矿山建设项目核准备案依法合规、工程设计科学规范、工程建设质量合格、从业人员具备相应资格、安全管理制度健全规范、矿山建设及生产经营符合行业准入条件,全省非煤矿山企业数量大幅度减少,技术装备和安全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生产能力和劳动效率大幅度提升。

到2015年,大型矿山企业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和安全生产水平达到全国先进水平,重点骨干企业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和安全生产水平进入全国先进水平前列,中小企业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和安全生产水平达到行业平均水平。

力争到2020年,省内90%以上的矿产资源向开采技术先进、开发利用水平高、安全生产装备条件优良和矿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的优势企业集聚,基本建成绿色环保、资源利用节约高效、本质安全的非煤矿山生产体系。

整治目标:

到2012年,全省非煤矿山数量由2010年的2046个减少到1600个左右,减少约21.80%,其中,地下矿山由2010年的428个减少到370个左右,减少约13.55%;工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352.03亿元增加到496.60亿元,年均增长约18.77%。

到2015年,矿山数量减少到1400个左右,比2010年减少约31.57%;通过装备水平提升和技术进步,矿山从业人数比2010年减少约19.88%;矿石生产总量达37000万吨,比2010年增长约20.36%;职工人均矿石产量由2010年的3659吨/人提高到2015年的5500吨/人,人均增长约50.31%;工业总产值达到723.30亿元,年均增长约15.49%;职工人均工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41.91万元/人提高到2015年的107.47万元/人,增长156.43%。

重点矿产品产量目标:

力争到2012年,铁矿石产量由2010年的2161万吨增加到3000万吨,增长38.82%;铜、铅锌和贵金属矿石产量由2010年的805万吨增加到900万吨,增长11.80%;铜金属含量产量由2010年的6.70万吨增加到7.50万吨,增长11.94%。

到2015年,铁矿石产量达到5700万吨,比2010年增长163.77%,铜、铅锌和贵金属矿石产量达到1000万吨,比2010年增长24.22%;钨锑钼矿积极争取国家指令性生产计划指标的支持,钨精矿(三氧化钨65%)产量达到2000吨,钼精矿(含钼45%)产量达到3000吨,锑精矿(折合金属量)产量达到400吨;高铝粘土和萤石等国家实施指令性计划生产的矿种,在总量指标内,实行保护性开采;方解石矿年开采总量控制在400万吨以内,不再新增产能;石英岩矿不再新设单一的、原矿年开采规模小于20万吨的矿山;硫铁矿不再新设单一的、原矿年开采规模小于10万吨的矿山,禁止新建低品位硫铁矿矿山;水泥用石灰岩矿年开采总量控制在1.5亿吨;新建建筑石料矿山最低年开采规模须达到20万立方米以上。

可持续发展目标:

到2012年,全省非煤矿山工业污染物排放100%稳定达标,矿山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60%。

到2015年,全省非煤矿山土地复垦率达到80%,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率达到60%,矿山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80%,已安全闭库的尾矿库60%完成土地复垦;地下矿山原矿综合能耗低于7千克标准煤/吨矿;选矿综合能耗低于13千克标准煤/吨矿;单位矿石基准能耗低于31千瓦时/吨,耗水量低于4吨/吨矿;重点企业100%达到安全质量标准化要求,建成3-5个国家或省循环经济和清洁矿山生产示范企业。

资源综合利用目标:

到2015年,地下矿山开采回采率达到90%,露天矿山达到95%;地下矿山采矿贫化率不超过10%、露天矿山不超过3%;选矿实际回收率达到85%以上,混合(难选)矿回收率均在80%以上;选矿用水废水循环利用率100%;加大现存尾矿库尾砂资源化综合利用力度,减少尾砂的贮存总量,到2015年,尾矿综合利用率达到25%以上。

信息化提升目标:

到2013年底,地下矿山全部实现信息化监控,四等及四等以上在用尾矿库完成信息化在线监控系统建设。

到2015年底,重点在用五等尾矿库建成在线监控系统,全省在用尾矿库实现实时在线的信息化安全生产监控和生产调度管理体系。

安全生产目标:

到2013年6月底,地下矿山建成完善的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到2015年底,形成较完善的非煤矿山行业规程、规范和标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信息化管理体系、宣传教育和培训体系,实现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废弃尾矿库全部履行闭库手续,消除尾矿库重特大安全隐患,尾矿库安全生产条件显著改善;逐步完成老采空区隐患治理,建立和完善采空区长效管理机制;规范小型露天矿山设计和生产运行,消除露天采场高陡边坡滑坡和危险级排土场隐患。

三、整治和发展重点

(一)行业整治重点。

加强非煤矿山行业整治,严格市场准入,规范项目建设,淘汰落后产能,推进矿山资源整合开发、技术改造和隐患治理,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关闭不符合行业准入条件、布局不合理、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植被、安全无保障的非煤矿山。

1.整治的对象主要包括:

(1)不符合国家和省行业准入条件及产业政策的矿山;

(2)违反项目建设程序、未经核准备案的矿山,工程初步设计和安全设施设计未经有关部门审查,或擅自变更设计,或未按经批准的设计组织施工的矿山;

(3)无证开采、超层越界开采等非法开采、以探代采和已关闭又擅自恢复生产的矿山;

(4)同一矿体多个开采主体、同一区域垂直重叠开采相互影响安全生产的矿山,列入资源开发整合范围、在大矿采矿许可证范围内开采的矿山;

(5)超生产能力、超强度和超定员组织生产的矿山;

(6)在建、改建和扩建矿山未达到生产经营条件和安全生产条件,未经行业管理部门和安全监管部门验收合格而擅自投产的矿山;

(7)工艺设备、生产技术水平达不到国家和省相关标准的矿山;

(8)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和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未整改到位,或整治期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矿山;

(9)证照不全或相关证照已到期未提出延期换证申请的矿山;

(10)其他不具备生产经营条件、安全生产条件,依法应该停产整顿治理的矿山。

2.整顿的重点主要包括:

(1)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未依法履行核准备案,初步设计和安全设施设计、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审查,竣工验收等程序,违法、违规建设的矿山;

(2)未采用分台阶(分层)开采的露天矿山和未按规定实现机械通风的地下矿山;

(3)从业人员不具备相应资格的矿山;

(4)安全、技术等管理制度不健全,技术档案资料不全的矿山;

(5)发生过生产安全事故的矿山;

3.关闭的重点主要包括:

(1)未依法取得相关证照,擅自进行建设和生产的矿山;

(2)不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最低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及有关矿种最低生产建设规模要求的矿山;

(3)存在重大安全生产隐患被依法责令停产整改,逾期不整改或整改后仍达不到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

(4)违反项目建设程序,拒不执行安全监管指令,在限期内未完善相关手续的矿山;

(5)无证开采、超层越界开采的矿山;

(6)危库、险库未按要求治理或治理后仍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以及未经审批擅自再利用的尾矿库。

(二)结构调整重点。

1.调整矿产资源开采结构。

金属矿山,鼓励合理开发利用铁、铜、铅、锌、金、银、铬、锰等国家紧缺矿产资源;鼓励规模开采大型低品位铁矿等,努力提高多金属伴生矿选矿工艺技术;限制钨、钼、锑矿开采总量,严格执行国家年度生产指令性计划,从严控制新建矿山。

严格控制新建硫铁矿、磷矿矿山,严格控制现有矿山开采总量。

非金属矿山,要规范有序开采玻璃用砂岩、冶金用白云岩和石英岩、方解石、矿盐、石膏、饰面用石材、长石、水泥和熔剂用石灰岩、膨润土、沸石、硅灰石、高岭土、陶瓷土等矿产;保护性开采凹凸棒石粘土等稀有非金属矿产;根据国家指令性计划,保护性开采耐火粘土、萤石矿、高铝粘土矿;限制开采重晶石、石棉等矿产。

2.调整重要矿种采、选、冶比例。

新建大中型矿山要建设与其规模相适应的选矿厂,对分散但符合最低生产建设规模开采的小矿山,分片集中建设选矿厂和尾矿库。

控制冶炼能力,通过增加矿石产量和扩大成品矿进口满足冶炼需要。

鼓励下游冶炼加工制造企业联合重组矿山开采企业,加大省内资源向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优势企业整合配置的力度。

3.调整产品结构。

鼓励发展矿产品精深加工业,控制初级产品的数量。

金属矿产要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加新品种,大力提升优质金属矿产品比重,鼓励资源向省内深加工企业配置。

凹凸棒石粘土、方解石、膨润土、石英岩、沸石、高岭土、硅灰石、绢云母矿等矿产,要生产超细粉体材料或纳米材料、改性材料和特种用途材料等系列产品。

建筑材料要大力发展高标号、特种水泥,积极扶持新型墙体材料发展,限制传统粘土砖瓦生产,在规划区内,到2012年底实现全面禁实。

饰面板材要着重开发优质品种,生产薄型、异型石材。

石膏、矿盐、硫、磷、萤石、明矾石矿等矿产要加大技术开发力度,生产系列化产品,扩大用途,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4.调整规模与技术结构。

加强资源整合,培育若干大型矿业企业集团,实现集约化开采,形成规模经济,力争到2012年底,大中型矿山所占比例从目前的22.4%提高到30%,到2015年底,进一步提高到40%。

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采选技术、设备、工艺以及综合利用技术,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升技术装备水平,配备与开采规模相适应的技术人员和装备,力争到2015年底,先进技术装备的应用率达到80%。

(三)重点产业布局。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我省非煤矿山资源赋存特点和开发利用条件,规划建设“一带、五区、七基地”,即:

建设1条沿江矿业经济带、5个非煤矿山矿业经济区和7个非金属矿物原料开发基地。

1.沿江矿业经济带。

一是大力发展黑色冶金矿业经济。

以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为龙头进行资源整合,加快马鞍山-繁昌、庐江区域铁矿采、选、冶和冶金辅助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加大铁矿开发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到2015年底,区域内铁矿石产量达到2500万吨,提高区域内铁矿原料供应保障程度。

二是大力发展有色冶金矿业经济。

以铜陵—池州区域为中心,向安庆、芜湖辐射,建成沿江有色、贵金属原料生产基地。

在确保铜、铅、锌矿产量的同时,大力开发金、银、铅、锌、钼矿,并加大资源综合利用力度,发展循环经济。

以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为龙头,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进行科技攻关,解决有色金属矿“贫、深”难采选和矿产品精深加工技术难题。

到2015年底,区域内铜、铅、锌和贵金属矿石产量达到900万吨以上。

三是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原料矿业经济。

加强泾县、青阳、东至等地优质方解石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坚持“项目配资源,资源换产业”,鼓励引导企业上规模、上档次。

在超细粉碎、精细分级、表面改性和材料功能化复合技术以及非金属矿物材料加工技术、非金属矿物化工技术等产业化方面,达到国内同期领先水平。

大力发展庐江明矾石深加工产品;扩大磷矿、高岭土矿产能,提高品级;鼓励现有硫铁矿企业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的硫化工产品。

四是大力发展高品质优质水泥建材矿业经济。

通过集约发展,打造综合利用、无废开采的芜湖、铜陵、池州、安庆、宣城等大型水泥原料生产基地。

2.非煤矿山矿业经济区。

一是皖北矿业经济区。

在两淮地区建立铁、铜、金、冶金辅助原料、优质矿泉水等大型综合矿物原料开发基地。

积极开发淮北、五河、蒙城一带铁、铜、金矿。

加大阜阳(太和)和亳州地区地热资源的开发力度,对优质含碘、锶矿泉水进行规模生产,创造品牌。

二是霍邱黑色冶金矿业经济区。

进一步发展霍邱铁矿采、选、冶和冶金辅助原料生产基地。

引导矿区进行资源整合,将现有13家矿山企业整合至7-8家。

到2015年底,确保在建矿山全部投产、达产,力争范桥铁矿开工建设,年产铁矿石达3700万吨,年产铁精矿1150万吨。

三是皖南钨钼矿业经济区。

积极争取国家钨钼资源开采生产指令性计划指标,围绕祁门、池州等地丰富的钨钼矿资源,启动建设皖南钨钼矿业经济区,逐步形成一定规模的原矿生产能力,大力发展深加工项目,积极开发钨钼系列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

四是皖东多金属和非金属矿业经济区。

以滁州琅琊山铜矿采选为重点,建立皖东地区铜、铁、金、银、铅、锌、绢云母等有色、黑色及非金属矿物原料基地。

在保持铜、铁、金、银、铅、锌矿石产量的同时,稳定天长矿区原油生产,挖掘潜力,延长服务年限。

进一步研究绢云母物化性能,发展天然、高效日用化工原料产品。

五是大别山矿业经济区。

围绕大别山区建立金、铅、锌、铁、钼和非金属原料开发基地,发展钾、镁、磷肥料,玻璃、陶瓷、建筑石材,超细粉体等产业。

继续保持铅锌矿生产能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充分利用高品位铁砂矿开发磁性铁系列产品。

加大岳西、金寨、霍山优质花岗岩板材的开发力度,形成规模,创造品牌。

积极开发蛇纹岩、膨润土、石英岩(脉石英)、绢云母、瓷土等有市场需求的非金属矿产品。

积极争取开发金寨大型钼矿资源,并发展冶金、化工深加工产品。

3.非金属矿物原料开发基地。

一是玻璃石英岩原料基地。

集中开发凤阳的石英岩矿资源,形成硅质原料及综合深加工产业基地。

到2015年底,力争硅质原料及深加工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300-350亿元;到2020年底,力争硅质原料及深加工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

二是皖北(宿州、淮北)水泥原料基地。

实行扶优扶强,推动企业重组,加快矿山整合,强化节能减排,为皖北地区现有水泥生产能力提供充足的原料。

三是矿盐、石膏原料基地。

积极开发定远、明光的矿盐、石膏矿产,提高深加工度,开发系列矿产品,提高矿产品附加值。

加强共生芒硝的综合开发利用,改变目前单一的食用盐、石膏产品结构,开发膏盐化工系列产品。

大力发展新型建材,在滁州、合肥重点开发纸面石膏板产品,在淮南、阜阳重点发展陶粒石膏产品。

加大对沿江硬石膏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四是沿淮煤系高岭土资源基地。

结合淮北、淮南等地煤炭资源的开发,综合开采伴生的煤系高岭土资源,为煤系高岭土深加工产业的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五是凹凸棒石粘土原料基地。

打造明光凹凸棒石粘土纳米材料生产基地,加大“产学研”联合研究开发力度,积极研发凹凸棒石纳米级材料,发展精细加工产品,加大在建材、环保、催化等领域的应用。

六是膨润土原料基地。

以黄山市屯溪区为中心,扩大活性白土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能力,限制粗加工产品产量,研究有机膨润土、超细纳米膨润土的生产工艺,形成系列产品。

七是国家级(池州)非金属矿物深加工及应用基地。

依靠科技拉长产业链,大力发展白云石、方解石的超细粉碎、精细分级、表面改性和材料功能化复合技术与产品,形成白云岩矿、方解石矿资源产品深加工的产业基地。

到2015年底,力争原料及深加工产业工业总产值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