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学习资料107 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855766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业务学习资料107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业务学习资料107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业务学习资料107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业务学习资料107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业务学习资料107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业务学习资料107 1.docx

《业务学习资料107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业务学习资料107 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业务学习资料107 1.docx

业务学习资料1071

【业务学习资料】

如何科学设计课堂教学诸环节

(2015年10月7日)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课堂教学的艺术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要上好课,就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熟练掌握和应用教学技能和方法。

课堂教学牵涉面广,灵活性强,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运用,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作长期的艰苦不懈的努力。

1.  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世界上一切事物和过程都有自己的结构。

课堂教学当然也有自身的结构。

课的结构,就是指一节课的各个要素联系的内部形式,它反映了一定教学单元体系中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及其组织。

教育史上有过两种影响深远的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一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四段论”,赫尔巴特把学生学习的内部心理过程“明了-联合-概括-应用”,视为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二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五环法”,凯洛夫用教师的施教程序“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课授新课-总结巩固-布置作业”五个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

以前,我国教育界多采用凯洛夫的“五环法”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

尽管这两种结构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教育学家正在探索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然而对于我们进行培训教学的兼职教师,我们还是以“五环法”为主,结合四段论,学习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1.1            组织教学

组织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作好上课的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使教学在良好的气氛中有秩序地进行。

这是任何一种类型的课中所不可缺少的,而且应贯穿于一节课的始终。

1.1.1      组织教学的目的

1、组织和维持学生的注意

为了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教师必须重视随时唤起学生的注意,正确地组织教学,严格地要求学生,向学生提出正当合理的要求,建立正常的课堂秩序。

2.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是激发学生兴趣,形成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科特点、知识特点和学生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情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3.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在课堂秩序管理方面,采用不同的组织方法对学生的思想、情感等方面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效果。

当学生出现课堂纪律问题时,分析原因,启发诱导,实事求是,合情合理地进行解决,对学生的近期和长远发展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对于个别学生既要严格要求,认真管理,又要看到他们的长处,肯定他们的长处,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克服缺点错误,向好的方面转化。

4.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标准

良好的课堂秩序,要靠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建立。

需要教师在讲清道理的同时,用规章制度所确立的标准来指导他们,约束他们。

使他们形成自觉的纪律,养成良好的习惯。

5.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整个班级在课堂上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表现,只有积极的课堂气氛才符合学生求知欲的心理特点。

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融洽和谐,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的发展。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易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更好地接受知识。

并且能够使学知识掌握牢固,记忆长久。

1.1.2      组织教学的基本方法

1、目光环视组织法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富有表现力的眼睛,往往胜过生动的语言。

慌乱中的、走神的学生,一旦看到教师注意自己了,也就迅速平静下来了。

用目光环视全班,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的目光注视之下“一览无余”,常常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达到组织教学的目的,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情感交流组织法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心理互换的过程。

通过情感的传递去影响学生,也能达到很好的组织教学的目的。

当学生因困倦无精打采时,教师的饱满精神会使他们受到感染而提起精神;当学生慌乱、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的平静、专注,会使他们受到影响而集中注意力;教师进入意境,感情充沛的讲授,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热爱,会被学生所觉察并产生一种神奇的力量。

因此,教师的情感,在组织教学中有异乎寻常的作用。

3.语言艺术组织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运用语调、语速的变化,富有感染力、鼓动性、幽默感的语言“俘虏”学生,使学生感动、向上。

因此,用语言艺术组织教学,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技能。

4.注意规律组织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运用学生的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的相互转化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如教师发现学生听课注意力不十分集中时,可以加重语气强调“同学们,这个问题很重要,请大家注意听讲。

”这样全班学生就会集中注意,主动地与教师配合,用顽强的意志来完成学习任务。

但如果只凭随意注意,时间持续过久,脑细胞就会产生抑制现象。

因此,教师还要善于将随意注意转化为不随意注意,使教学活动成为有趣的事,让学生乐而不倦。

但是,如果只凭不随意注意,又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为无意注意不能持久,它往往随着特殊刺激的减弱而消失。

因此,要善于运用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的相互转化规律组织教学。

使两种注意巧妙结合,交错有致,成功地组织教学。

5.设疑释疑组织法

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和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

问则疑,疑则思。

教师通过一个个相互联系的问题,布障设疑,激起学生的疑问,通过释疑使问题步步深入,使学生产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收到良好的组织教学的效果。

组织教学的技能还体现在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各种偶发事件能否迅速而妥善做出处理的教学机智上。

这需要教师不断学习,积累经验,逐步形成行之有效,并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组织教学的技能体系。

1.1.3      教学组织的基本类型

1、管理性组织

管理性组织是教师进行课堂纪律的管理。

其作用是使教学能在一种有秩序的环境中进行。

对于课堂纪律的衡量标准,过去和现在有着不同的看法。

以前认为一个班级纪律好坏的基本尺度,是看它上课时是否安静。

在上课的时候,学生不能有一点声响,连一个图钉掉在地上都能听到声音。

而现在,人们主张课堂不能像过去那样令人感到压抑,教师不是独裁者,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堂是学习的场所,既要使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又要有纪律作为保障。

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管理组织的时候,既要不断地启发诱导,又要不断地纠正某些学生的不良行为,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指导性组织

指导性组织是教师对某些具体教学活动所进行的组织。

1)对阅读、观察、实验等的指导组织

在阅读、观察、实验等教学中,如何使学生迅速地投入这种学习,并掌握这种学习方法,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进行指导性组织。

常用的方法有,给出时间限制要求学生迅速投入;概括主要内容,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为学生指明思考的问题和随后所要进行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更好地组织自己的语言为回答问题作好准备。

2)课堂讨论的指导组织

讨论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的独特的教学方式。

当课题富有争论性或具有多种答案时,运用讨论方法是最适合的。

讨论的特点是使班上的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学习活动,促使他们积极地思考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讨论中,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认真地思考课题,给予反应。

通过讨论彼此启发,相互补充,对问题做出结论或概括。

这样,学生就成为知识的主动追求者,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在讨论中个人参与交流的程度随分组的大小而定。

分组较小,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分组较大,不善于发言者有可能自动退出讨论。

讨论的方式,可根据讨论的目的,班级的大小和学生能力,采取多种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全班讨论

当学生还不能自行领导讨论,或某些问题需要全班一起明确时,可采用全班讨论的方式。

在这种形式中,教师是讨论的领导者。

他提出问题后,发动学生相互交流,自己作为其中的一员参加讨论。

因此,这种方式能保证….交流或争论顺利向着预期的目标前进。

而讨论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启发、引导的能力。

其缺点是不能使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

(2)小组讨论

这种形式是把全班分成几个讨论小组,每个组有主持人和记录员。

讨论进行时,教师要一个组一个组地去听取发言,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引导。

这种类型的讨论,必须限定时间,才能使学生把精力放在主要问题上,不在枝节问题上浪费时间。

小组讨论后,每个小组都要把讨论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并向全班汇报。

(3)专题讨论

这种形式是选几名学生组成一个专题小组,每人对所选论题从不同方面做发言准备,然后在全班发表自己的意见。

其它同学要边听边记下每个人发言的要点,准备发表支持或不同的见解。

发言结束后,教师引导全班进行讨论,对选题做出明确的结论。

辩论式讨论。

这种方式是将对某一问题持相反意见的学生分成两组,在有准备的情况下,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阐述理由批驳对方的观点。

采取这种方式时,辩论的题目必须有突出的含义,包括辩论的成分。

主持人在开始时要有简短的引言,结束时要进行总结。

总结要充分肯定辩论的成绩,指出不足之处,对于结果有时可不做结论。

对于讨论指导的要求。

首先,论题要具有两个以上的方面,不具有简单、现成的答案。

要达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对论题进行深入的揣摩。

其次,论题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来源于他们所熟悉的,但又不十分明了的问题。

再次,为了使讨论能顺利进行,要给学生适当的时间事先准备。

在讨论中要善于点拨和诱导,使所有人参与讨论。

要制定讨论规则,以防乱吵或把争论变成个人冲突。

3.诱导性组织

诱导性组织是在教学中,教师用充满感情、亲切、热情的语言引导、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用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而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亲切热情鼓励:

这种组织方式,既适用于好学生,更适用于成绩较差或不善于表达思想的学生。

设疑点拨激发:

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引起学习的欲望,是调动学习积极性,深入思考问题的一种好办法。

1.2            复习旧课

它的任务是复习已学过的教学内容,了解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质量,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概括复述

教师在提出要讲授的新课题之后,首先对上一节所讲的内容,概括的小结一下,扼要地复述出旧知识之后,进而提出与此有关的新知识,讲课时使学生把新旧知识连贯起来思索,这样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起到巩固旧知识的作用。

2.检查提问

教师在讲课之前,先面向全班学生,提出几个前课所学过的问题,引起全班同学回忆和思考,再找几个学生回答问题,在个别学生回答、教师给以订正和补充的基础上,全班学生复习了旧课,为导入新课创造了条件。

3.学生复习

教师在讲新课之前,可先叫学生以听、写、板书、朗读、翻译、练习等活动方式来复习旧课,使他们再现旧知识,然后再讲新课。

4.回忆思索

教师在讲新课前,提示学生,回想前课所讲的几个问题,学生经过回忆思索,在头脑中再现教师提问的内容,教师即可讲授新课,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1.3            讲授新课

1.3.1      新课导入

导入新课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或某个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

运用正确的方法导入新课,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思维方向,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内在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学习新课的一开始就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境界,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导入的类型是在深入钻研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和分析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而确定的。

因此,每种导入都应从教学目标出发,为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教学内容,启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寻求答案的迫切心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导入的设计要起到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

1、集中注意。

导入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对教学无关的活动得到抑制,迅速投入到新的学的学习中来,并使之得到保持。

2、引起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是求知欲的起点。

导入的目的即用各种方法把学生的这种内部积极性调动起来。

3、明确目的。

在导入的过程中只有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才能把他的内部动机充分调动起来,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进入课题。

通过导入自然地进入新课题,使导入和新课题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才能发挥导入的作用。

1.3.1.1            新课导入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一般地说,导入新课,设计导语,应遵循以下原则:

1、符合教学的目的性和必要性

课堂教学导入,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导语,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要硬加上去,不要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教学伊始的导语,一定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必要而有机的部分。

2、符合教学内容本身的科学性

导语的设计要从教学内容出发,有的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是教学内容的必要补充,还有的虽然从内容上看关系不大,但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学习也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这一切,都应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出发,违背科学性的导入,尽管非常生动、非常精彩,也不足以取。

3、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内容的好坏,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来体现。

因而导语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照顾到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

不能拿大学的教学内容作为小学课堂教学的导语,也一能以小学的教学内容做为培训课堂教学的导语,否则学生无法接受。

4、从课型的需要入手

导语的设计要因课型的不同而不同。

新授课要注意温故知新、架桥铺路;讲授课要注意前后照应,承上启下;复习课要注意分析比较,归纳总结。

不能用新授课的导语去讲复习课,也不能用复习课的导语去应付新授课,否则就起不到导语应起的作用。

5、导语要短小精悍

导语的设计要短小精悍,一般两三分钟就要转入正题,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

6、形式要多种多样

导入的方式很多,设计导语时要注意配合,交叉运用。

不能每一堂课都用一种模式的导语,否则就起不到激发学生兴趣、引人入胜的作用。

1.3.1.2            新课导入的主要特点与功能

所谓“万事开头难”,开好了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教学导课,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导课艺术讲求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把学生吸引住,后边的课上起来出就顺了。

并且不同特点的导课会产生不同的教学功能,具体说来如下:

1、导课要有针对性

具有针对性的导课才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

导课应当针对的教学实际有两方面:

其一是指要针对教学内容而设计,使之建立在充分考虑了与所授教材内容的有机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赘疣。

其二是指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

如果课堂教学导课时,教师的态度、语言和蔼可亲,所讲内容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日常事理,学生听起来一定能如入胜地而留连忘返。

可见,具有针对性的导课才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

2、导课要有启发性

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运用启发性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必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

启发性的导课设计应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想象余地,让学生能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由个别想到一般,收到启发思维的教学效果。

3、导课要有新颖性

具有新颖性的导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

赞科夫认为:

“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然落空。

”一般说来,导课所用的材料与课文的类比点越少、越精,便越能留下疑窦,越能吸引人。

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令学生耳目一新的“新异刺激”,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态度,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

新颖性导课往往能“出奇制胜”,但应切忌单为新颖猎奇而走向荒诞不经的极端。

4、导课要有趣味性

具有趣味性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

“一堂课上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的积极化。

”充满情趣的导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师生间往往在会心的笑声中达到默契交流。

5、导课要有简洁性

具有简洁性的导课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

“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

”这个见解是极为深刻的。

课堂教学的导课要精心设计,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

1.3.1.3            新课导入的基本方法

1、直接导入法。

开头直接点出课题。

2、课题导入法。

直接分析题目的含义,以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3、目的导入法。

讲课前先把本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说清楚,以求得大家的配合。

目前进行的目标教学法大都采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

4、温故导入法。

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温习已学过的知识。

通过回顾、复习学过的旧知识,并将此化作一个个的铺路石,然后过渡到所授知识的讲解上。

5、衔接导入法。

从教学知识整体结构出发,根据同一类型知识的顺序,承上启下,承前启后导入新课。

6、设疑导入法。

根据课堂要讲授的内容,设计有关的问题向学生提出,以引起学生急欲求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7、引趣导入法。

以引发学生兴趣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头。

8、比较导入法。

所谓比较,就是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点、相同点,采用类比的方法导入新课。

有的可同类相比,有的可正反对比。

9、归纳导入法。

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导入新课。

10、实例导入法。

通过观察有关的实例、实验、实际操作来导入新课。

1.3.1.4            新课导入应避免的问题

1、方法单调,枯燥无味

有的教师在引入新课时,不能灵活多变地运用各种引入方法,总是用固定的、单一的方法行事,使学生感到枯燥、呆板,激发不起学习的兴趣。

出现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有的对引入新课的重要性重视不够,因此在备课时没有下功夫准备;有的是手头资料缺乏,苦于找不到方法和材料。

2、洋洋万言,喧宾夺主

新课引入时不能信口开河,夸夸其谈,占用大量的时间,以致冲击了正课的讲述。

新课引入只能起到“引子”的作用,起到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导入正课的作用,所以在引入时一定要合理取材,控制时间,恰到好处,适可而止。

3、离题万里,弄巧成拙

引入新课时所选用的材料必须紧密配合所要讲述的课题,不能脱离正课主题,更不能与正课有矛盾或冲突。

4、缺乏准备,演示失误

各种引入新课的方法都应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特别是实验或游戏的方法引入新课就更是如此。

1.3.2      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向学生传授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并能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每个知识点是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的循环,一节课的讲授是多个循环的有机结合。

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理解:

通过推理、分析、讨论等方法,使学生解决问题。

巩固:

通过归纳、总结等方法,使学生掌握知识。

运用:

举例、练习等方法,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得到运用和延伸

1.3.2.1            讲授新课的基本方式

1.讲授式

通过课堂教学语言向学生直接讲授知识。

包括讲述和讲解两个方面。

讲述:

是教师向学生叙述教材内容、叙述事实材料或描述所讲对象。

讲解:

则是向学生解释和论证原理、公式概念和定理等。

基本要求:

一是要有系统性,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二是语言要清晰、简练、准确、生动,要有启发性;三是说写并重,恰当地运用板书。

2.谈话式

谈话式是师生利用问答对话的方式进行讲授的一种方法。

基本要求:

教师谈话前要精心准备;谈话中要抓住重点和关键,因势利导,多给学生以发言的机会;谈话结束后要有总结,让学生明确孰是孰非。

3.讨论式

讨论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就某些主要问题,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共同进行讨论。

基本要求:

讨论前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拟定讨论题目;讨论时要随时了解情况,善于启发引导;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及时总结,使讨论的题目有所归宿,不能放任自流。

4.启导式

启导式是以启发引导为主,让学生自己学习理解的一种方式。

基本要求:

教师讲授少而精,学生动脑又动手,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通过动脑动手弄懂教学的内容。

5.训练式

训练式是指以练代讲。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训练掌握教学内容。

基本要求:

以练代讲并不是完全不讲,教师要针对课堂教学及学生的实际,进行少而精的讲授,以启发学生动脑动手,训练题要求,成系统,有梯度。

6.讲练结合式

先讲后练,或先练后讲,或边讲边练,把讲与练有机结合起来。

基本要求:

讲有重点,练有中心,二者要有机结合。

1.3.2.2            讲授新课的基本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新课讲授的方法很多,现举常见的几种方法如下。

1、直接讲述法教师直接讲述教学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述要求系统性强,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语言清晰、简练、准确、生动。

要合理地运用板书和肢体语言,恰当地使用设问、反问、停顿等教学技巧。

2、质疑问难法教师通过有目的地设置疑问,创造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学习。

3、举一反三法对于某一类问题,教师抓住典型范例,分析解剖,揭示规律,而把同类其他问题留给学生自己去解决。

4、逻辑推理法教师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揭示某个问题的结论。

5、同类比较法对于学生较难理解和不易接受的问题,选择学生熟悉的同类问题进行比对,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难点。

6、点拨提示法在课堂讲授时,教师讲关键、点要害、做出指点,给学生以提示,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7、铺垫引导法是指教师在帮助学生温习旧知、扫除障碍、作好铺垫、唤起联想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找出重点,得出结论。

8、归纳总结法通过对实例、实验、观察等实际事实的分析,经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1.3.2.3            讲课语言的基本要求

1、学科化教师的讲课具有专业性,在课堂上的讲解语言中含有大量专业学科的专业术语。

因此必须运用本门学科专业术语。

2、口语化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语言是由教学内容转化而成的口头语言。

必须是教师个体消化以后的知识抒发,教师要凭借对教学内容的通晓、居高临下的俯视和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料,才能完成教学内容到口语的转化。

学生反感“照本宣科”的教师,就是因为这样的教师没有实现教学语言的最终转化,他讲述的语言完全是他人写在书本上的书面语言,因而也是僵硬的,是学生不易理解的。

当然,个性化要受到规范化的制约,用词必须准确,使用的句群和语段必须合乎逻辑。

3、教育性教师的讲解语言具有相当的权威性。

因此,教师应十分注意讲解语言的教育性。

教师课堂讲解的教育性与教师个人的威信有直接关系。

只有学生确信教师讲授和指示的真实性和正确性,才能把教师看作榜样,教学语言的教育性才能得以增强。

4、针对性教师课堂语言的针对性,规定了教学语言必须适合学生的实际。

应当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生动活泼。

5、简明性简明性的语言,是经过提炼的、经过认真组织的、经过认真推敲和严格选择的。

6、逻辑性教学语言要能引起学生合乎逻辑地思考问题,因此,教师语言必须是逻辑性极强的语言。

1.4            总结巩固与布置作业

总结巩固是使学生对当堂所学新内容加强理解、消化和巩固。

教师要在三到五分钟的时间内,结合主板板书,串讲本节内容。

要求语言准确、精练,重点突出。

布置作业是使学生通过独立完成作业,进一步巩固和消化所学的新知识。

要求循徐渐进,数量适宜。

课后作业的类型常见的有书面作业、实践作业、阅读作业、综合作业等。

2.  板书的设计和使用

2.1            板书的概念

板书是指教师上课时根据教学需要,呈现给学生的文字、符号、图表、图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