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江苏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4讲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Word版含答.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853441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6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江苏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4讲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Word版含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版江苏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4讲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Word版含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版江苏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4讲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Word版含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版江苏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4讲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Word版含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版江苏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4讲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Word版含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江苏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4讲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Word版含答.docx

《版江苏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4讲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Word版含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江苏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4讲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Word版含答.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江苏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4讲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Word版含答.docx

版江苏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4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Word版含答

第24讲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背景

(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处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2)1978年5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3)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内容

(1)思想路线: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

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经济路线:

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意义

(1)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2)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1.农村改革

(1)内容

①经济体制:

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②管理体制:

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2)意义:

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深刻的变化……开始了叫作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

到1981年或1982年,在最贫困的省份中,90%以上的家庭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

这个制度在较富裕的省份中也日益推广开来……到1983年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核心论点:

人民公社体制发生了改变;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了中国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变了农村的面貌。

   

2.城市改革

(1)开展:

1984年以后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2)内容

①管理体制:

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②所有制:

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分配体制:

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①20世纪8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②1992年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过程

①提出目标: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确立框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③完善理论:

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④初步建立:

到21世纪初,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

①经济增长:

年均9%的增长速度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②人民生活:

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1.过程

(1)创办经济特区

①设立:

我国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作为经济特区。

②特点:

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1984年国家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4)经济技术开发区:

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

(5)开发和开放浦东:

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开发浦东新区,浦东开发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特点:

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开放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意义:

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适应了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图解历史】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信息提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国家的一次伟大转折:

实现了经济路线、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局面。

【概念阐释】 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是指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规律的要求,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

其基本目标是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漫画解史】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信息提取: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拥有了土地承包经营权。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公民和集体经济组织依法对集体所有或者国家所有的、由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所享有的承包经营权利。

【图解历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信息提取: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初步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和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构图解史】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信息提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教材补遗】

计划经济下的市场调节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下的市场调节体制是指中国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逐步形成的一种计划经济下的市场经济体制。

其所有制形式特点是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是一种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过渡形式,也是一种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

重点一 “摸着石头过河”——从农村到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解读】 图片显示我国经济体制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结论】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比较

(1)计划经济:

以计划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方式的经济体制,中央政府统一计划,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企业是计划的执行者。

(2)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方式的经济体制,是通过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实现的,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动和供求情况来自主生产。

两者的根本区别是资源配置的方式不同。

史料一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

……开始叫作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

……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

到1981年或1982年,在最贫困的省份中,90%以上的家庭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

这个制度在较富裕的省份中也日益推广开来。

……到1983年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史料二 从1979年开始,首钢开始实行“上缴利润递增包干”的方法,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

首钢相继进行了一系列建设和技术改造,生产规模迅速扩大,20世纪90年代年钢产量……居全国第一。

同时,首钢发展成为以钢铁业为主、兼营多种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境外控股企业7家,在南美洲有首钢秘鲁铁矿等海外企业。

进入21世纪,首钢开始向河北搬迁……首钢还与中关村软件园、日本安川电机等公司设计、开发生产集成电路、自动化系统和机器人等产品。

——摘编自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员会

《首钢老工业区全面调整转型》等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出1978年以后,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革。

(2)史料二说明首钢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及特点。

解读时注意从“1979年”“20世纪90年代”“21世纪”等时间段分别归纳。

【问题思考】 

(1)史料一反映的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方面否定了集体化的成果?

为什么?

试答:

                                    

                                    

(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划分改革开放以来首钢发展的阶段,说明各阶段的特点。

试答:

                                    

                                    

【提示】 

(1)没有。

因为这是在保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环节。

(2)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扩大企业自主权;产量增加,形成以钢铁生产为主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生产经营体制改革。

21世纪以来,实施钢铁生产战略转移;进行生产经营结构调整,发展高新产业;注重环境治理。

【历史追问】 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特点。

试答:

                                    

                                    

【提示】 ①由群众自发到政府推动、推广。

②从个别地区先行试点到全国逐步推广。

③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特点、发展及其实质

1.原因

(1)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2.特点

(1)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

(2)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

3.发展:

土地流转,即土地使用权流转,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4.实质: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

       客观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要性

1.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0世纪50年代所建立起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国家对整个经济活动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其弊端越来越明显,日益制约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2.改革实践的必然选择:

改革实践证明,要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根本上破除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3.理论探索的科学结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4.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重大突破。

重点二 “春天的故事”——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认识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

【论点】 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采取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的开放战略。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标志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史料一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邓小平

史料二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

特区成为开放的基础,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邓小平文选》

史料三

【史料解读】

(1)史料一说明中国吸取了历史上闭关锁国导致日益落后的教训,从而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

(2)史料二说明创办经济特区具有多方面的深刻意义,它不但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培养人才,而且可以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3)史料三反映了新时期中国进出口贸易额逐年增加,说明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

【问题思考】 

(1)依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及取得的成就。

试答:

                                    

                                    

                                    

(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特区“特”的本质含义。

试答:

                                    

                                    

                                    

(3)分析史料三图片所示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

试答:

                                    

                                    

                                    

【提示】 

(1)原因: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要求;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观需要。

成就:

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西部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2001年加入WTO。

(2)经济特区的“特”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引进技术和人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政策;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历史追问】 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时期外贸的发展与古代中国、近代中国有何不同。

试答:

                                    

                                    

                                    

                                    

【提示】 ①新时期政府积极推动,外贸持续快速增长;古代外贸受官府控制,不同时期发展不平衡。

②新时期外贸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具有主动性;近代外贸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中扭曲发展,具有被动性。

 

       新时期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

(1)从历史角度而言,实行对外开放是党中央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同时通过对外开放,有利于利用和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

(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在经济各环节、各领域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以获得最大效益。

(3)从发展市场经济角度而言,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结果,通过对外开放,让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才能真正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

2.特点

(1)全方位:

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和地区开放。

(2)多层次:

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以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体系。

(3)宽领域:

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对外开放。

(4)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独立自主、平等互利。

 

[研真题·引领航向]

1.(2017·高考江苏卷·T13)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

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

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  )

命题点:

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A.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

B.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

解析:

选B。

材料中“外贸垄断体制”“产品质量低”“出口亏损”的问题主要与当时中国的经济体制有关,企业没有自主权,因此针对这些问题的建议应该是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故B项正确。

股份制改革是1992年之后推出的措施,故A项错误;1981年世界贸易组织尚未成立,故C项错误;经济特区此时已经设立,故D项错误。

2.(2019·高考全国卷Ⅱ·T31)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

这些政策(  )

命题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选A。

减少粮食播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还林还牧,举办集体企业,这使得农村比较单一的农耕经济结构发生变化,A项正确。

社队企业属于集体企业,B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指农民的自主经营,不涉及企业,C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项错误。

3.(2015·高考江苏卷·T13)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

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

命题点:

改革开放的背景

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解析:

选A。

依据材料信息“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可知邓小平的这一讲话是让人们坚定改革开放的决心,据此判断当时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故A项正确。

浦东开发与开放是在20世纪90年代,这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故排除B项。

“南方谈话”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深化了改革开放,故排除C项。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21世纪初初步建立的,故D项错误。

[练模拟·能力提升]

1.(命题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改革开放之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称之为“两权分离”。

2016年11月,政府又要求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格局。

这一变化(  )

A.标志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退出历史

B.从法律上肯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C.促进了农村生产关系出现根本性变革

D.展现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持久活力

解析:

选D。

材料“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格局”,反映了放活土地经营权,展现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持久活力,故选D项。

2.(命题点:

国有企业改革)1979年7月,中央提出了国有企业改革方案:

一是给企业一定比例的利润留成;二是给企业一定的生产计划、产品购销和资金运用的权力,以打破企业是政府机关附属物的体制。

该方案实际上是(  )

A.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B.放权让利以调动企业积极性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把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解析:

选B。

1979~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处于试点时期,第一阶段以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据材料可知,中央的改革方案通过给企业放权让利来调动企业积极性,故选B项。

3.(命题点:

经济体制改革)下面是1979~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比上年增长)曲线图。

对其认识最正确的是 (  )

A.中国经济增速总体是持续稳定增长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前进

C.对内改革的深化推动三次发展高潮

D.开放力度强弱影响经济增速的快慢

解析:

选B。

在改革中增速有快有慢,故选B项;1981年和1989~1991年时段明显下降,排除A项;最后一次发展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不是对内改革的深化,排除C项;材料主要是强调改革,不是强调对外开放,排除D项。

4.(命题点:

经济体制的变革)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国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经济欠发达国家,依靠自身力量和智慧探索符合本国国情发展道路的新途径,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借鉴。

下列现象与材料相符的是(  )

A.“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B.优先发展重工业巩固国防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

解析:

选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开辟的一条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经济欠发达国家,依靠自身力量和智慧探索符合本国国情发展道路的新途径,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借鉴,故选C项。

5.(命题点: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下表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部分数据情况。

据此可知(  )

 

年份

出口额

(百万美元)

进口额

(百万美元)

贸易差额

(百万美元)

贸易额

/GDP(%)

1978

9750

10890

-1140

9.53

1984

26139

27410

-1271

17.29

1989

52538

59140

-6602

24.75

1992

84940

80585

4355

33.90

1997

182792

142370

40422

34.13

2004

593326

561229

32097

59.77

A.中国经济的世界地位上升

B.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

D.外贸在中国经济中占据主导

解析:

选C。

据表格可知,中国对外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和外贸占GDP总额的比重都在不断上升,说明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故选C项。

6.(命题点:

改革开放的影响)下图所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

其中,对空白的三个时间曾经发生的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

A.①实行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经济政策和政治制度

B.②带动了珠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

C.③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增长

D.以上三个事件都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表现

解析:

选C。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增长,故选C项;1980年中国设立了经济特区,实行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但政治制度没有发生改变,故①错误,排除A项;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故②错误,排除B项;空白之处的事件都是对外开放的表现,排除D项。

(建议用时:

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20·南京六校联合体联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

”材料中的“这里”是指召开了 (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四大

解析:

选A。

本题考查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是指中共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不是在中共十二大、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四大上做出的,故排除B、C、D三项。

本题选A项。

2.(2020·盐城高三质检)下面是《当代中国的农业合作制》关于实行包产到户生产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