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师用书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853250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师用书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师用书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师用书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师用书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师用书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师用书新人教版.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师用书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师用书新人教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师用书新人教版.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师用书新人教版

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师用书新人教版

时空坐标

单元主旨

(1)过渡时期(1949—1956年):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时间的经济恢复,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进行三大改造。

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到1956年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建设在我国全面展开。

(2)曲折发展时期(1956—1976年):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有成功的经验(中共八大、八字方针),也有曲折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城乡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社会风气也发生了根本改变。

(3)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正在全面迈向小康社会。

第19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考点1

过渡时期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1.背景:

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成果:

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

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1)背景: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2)内容:

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成就: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1)内容

①农业:

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

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和平赎买政策。

(2)实质:

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

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轻巧识记]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

[概念阐释]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所谓“过渡”是指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核心问题 “一五”计划

史料一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①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中国共产党历史》

史料二 “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

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

为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线。

此时期建设的新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

②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放在东北。

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

如1955年国家对上海、天津的投资额分别为这两市折旧额的76%和104%,两市的工业产值增幅分别为负4.49%和1.4%,低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幅度。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一五”计划时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

①“1953年”“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当时中国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但又与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做法不同

史料二:

“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

②“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放在东北。

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一五”计划投资倾向于中西部地区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的不同。

[提示] 设想:

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

不同:

没有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建设总体布局的角度评析“一五”计划。

[提示] 背景:

旧中国现代工业过于集中在东南沿海的不合理布局。

特点:

项目和投资大量向中西部倾斜;集中发展重工业。

作用:

初步改变了我国中西部工业、交通落后的面貌,新兴的内地工业基地逐步发展为中国重要工业城市,推进了全国工业的均衡发展。

局限:

“一五”计划把投资过分集中于内地,没有充分利用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优势和发挥沿海老工业基地的作用,导致全国整体投资效益不高。

史论归纳

“一五”计划的历史背景、内容、特点及实质

(1)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那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国的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2)内容: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发展交通运输、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培养建设人才。

(3)特点

①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

②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

③在投资结构的安排方面,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其他。

④在发展速度上主要考虑原有企业增产能力与农业发展水平,留有一定余地。

⑤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⑥性质:

这是一条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的总路线。

(4)实质:

既是我国有计划地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针对下表情况,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采取的相应政策是(  )

人均产量(1950年)

中国

美国

印度

钢产量

2.37kg

538.3kg

4kg

发电量

2.76kwh

2949kwh

10.9kwh

A.实行三大改造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一边倒”的外交政策D.开展“大跃进”运动

B [三大改造是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关系的变革,与表格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中国的人均钢产量和发电量低于美国和印度,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重工业基础薄弱,故采取的相应措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故B项正确;“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应对美国资本主义阵营敌视中国的措施,故C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出现于1958年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建立时期,不是解决表格现象的相应措施,故D项错误。

]

2.下表为“一五”计划期间147项实际实施的重点建设项目分布情况(部分),由此可见。

“一五”计划的工业布局(  )

省份

辽宁

吉林

黑龙

北京

河北

湖北

山西

江西

陕西

内蒙

项目

24

10

22

5

5

3

13

4

24

5

8

10

A.片面发展东北地区

B.有助于形成较为合理的工业布局

C.重点在北京周边省份

D.片面发展重工业

B [材料显示东北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工业都有所发展,不能说“片面发展东北地区”,故A项错误;材料显示东北三省在“一五”计划期间占有大部分项目,不过其他各省也分别占据一定数量的建设项目,故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一五”计划的工业布局重点在东北地区,而不是北京周边,故C项错误;仅仅根据题干材料无法判断“片面发展”,故D项错误。

]

3.1956年6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的社论指出:

“我们对中央提出的‘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方针要有一个正确的了解,不要把它片面化、绝对化……只有这样,才不致犯右倾保守或急躁冒进的错误。

”这篇社论(  )

A.开始大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B.助长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开启了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D.认识到三大改造中存在“左”的倾向

D [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是1958年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58年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53年就已经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提到的文章,《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重点强调反对急躁情绪,即重点强调反对“左”倾错误,而此时正处于三大改造时期,故D项正确。

]

考点2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曲折历程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成功探索

1.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1960年,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3.“文化大革命”期间,周恩来、邓小平先后对混乱的国民经济进行恢复调整和全面整顿。

二、探索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内容: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影响:

片面追求“多”与“快”,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2.“大跃进”运动

(1)原因:

急于求成,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3)内容:

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4)评价:

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是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原因:

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的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3)内容:

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4)评价:

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易误辨析]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区别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是“左”倾错误的表现,但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大跃进”属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范畴,错误的根源在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变革生产关系的范畴,根源在于生产关系变革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

“文化大革命”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

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

(3)结果: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思维深化]    20世纪50—60年代的探索与失误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核心问题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左”倾错误

史料一 打开最近各地的报纸……革命的干劲洋溢在字里行间。

农村中每天有近一亿人向自然大进军……城市中千百万厂矿企业的职工……①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订的计划指标。

——1958年2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

——《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

社问题的决议》(1958年8月29日)

史料三 ③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大跃进”的特点

①“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订的计划指标”→主要体现了高指标、高速度

史料二: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

②“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主张实行军事化的管理形式

史料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

③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中曲线变化→这一时期我国经济时有增长时有下降,总体上是增长的

[学会用史]

(1)史料一、二体现了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提示] 史料一体现了“大跃进”运动的本质特点,即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和高指标,明显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史料二体现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即扩大公有化、集体化的规模,实行军事化的管理形式,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2)根据史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

[提示] 变化:

总体上是增长的,20世纪50年代持续增长,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20世纪60年代中期恢复。

主要原因: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一五”计划完成、“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史论归纳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左”倾错误

事件

特征

影响

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多快好省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经济建设要遵循

客观规律,不能盲目求快;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大跃进”

大炼钢铁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二公

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文化大革命”

“以阶级斗争为纲”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4.(2017·威海模拟)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不仅不会破坏国家的统一市场,相反地,将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

由此可见,这个报告(  )

A.有效纠正了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B.全面总结“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

C.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D.是针对苏联经济模式的有效反思

D [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而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实施没有关于自由市场的内容,故B项错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故C项错误;中国从195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题干材料是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同时也考虑了它本身存在的弊端,以避免类似的错误在中国再现,故D项正确。

]

A.直接导致了农业“浮夸风”

B.为“大跃进”提供科学依据

C.体现了科学家虚伪的一面

D.是当时社会政治风气的产物

D [高指标、浮夸风是由于经济建设过程中“左”倾错误发展所导致,钱学森的科普文章只是其一种表现,故A项错误;钱学森的科普文章明显存在“左”倾错误,并非科学依据,故B项错误;钱学森只是当时巨大的政治洪流中的一分子,是时代造就,而非科学家虚伪,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1958年6月”可知,当时中央领导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并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故D项正确。

]

6.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因在生产关系上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急于向更高级形式过渡,从而造成了重大失误。

下列选项符合这一论断的是(  )

A.农业和手工业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

C.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D.人民公社化运动

D [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实质是从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公有制,是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大跃进”运动是1958年开始实行的,其违背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大办农业、工业,大炼钢铁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三大改造的内容之一,实质是从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公有制,是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故C项错误;人民公社化提倡“一大二公”,违背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故D项正确。

]

主题一 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主题立意]

实现工业化是几代中国人共同的梦想和追求,也是共产党人的伟大历史使命之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工业化建设提供了条件。

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一五”计划应运而生。

“一五”计划以总路线的精神为指导,包括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而且以工业化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改造为主要手段,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一五”计划的完成,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使中国向着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知识交汇]

1.“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历史原因:

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现实需要:

我国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

(3)苏联影响:

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

2.认识社会主义工业化及社会主义改造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被喻为“一体两翼”。

(3)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主题二 探索与失误——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主题立意]

1956年,中共八大奠定了社会主义探索道路的良好开端;由于“左”倾错误,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国民经济有所好转,但“文化大革命”带来经济的劫难。

1956—197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二十年,实质上是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二十年。

[知识交汇]

1.1956—1976年探索中的两个核心问题及经验教训

(1)核心问题

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②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2)经验教训

①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

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反对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③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可以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

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认清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2.多角度分析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的原因

(1)历史传统的影响。

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

(2)急于求成心理。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

(3)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

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4)国际环境的影响。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

本讲全国卷命题情况分析

考纲

考题统计

情境创设

相关考点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016·全国乙卷·31

“一五”计划期间,非生产性建设投资受抑制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2015·全国Ⅰ卷·31

中、美、英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比较表

“一五”计划的特点与成就

2014·全国Ⅰ卷·31

粮食计划供应对工业的影响

“一五”期间粮食计划供应制度

2014·全国Ⅱ卷·31

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

“一五”期间粮食计划收购政策

2012·全国卷·32

美国评估文件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2011·全国卷·33

农村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

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把握高考规律 领悟高考真谛

真题实战

解题支招

1.(2016·全国乙卷)“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为奠定我国工业化的基础,“一五”计划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进而导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2.(2015·全国Ⅰ卷)右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据此可以推知(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一穷二白”是对新中国成立初期贫穷落后面貌的形象描述,其中“穷”就是指工农业生产落后。

如此分析,增长速度快的原因便显而易见

3.(2014·全国Ⅰ卷)“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一五”计划期间,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拉开序幕,此期间的一切措施皆是为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而服务的

4.(2014·全国Ⅱ卷)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粮食的统购统销(  )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效仿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粮食的统购统销便是这种经济体制的体现。

逆向思考便可得出正确答案

5.(2012·全国卷)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

这一文件的判断(  )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

这一时期有着典型的三大阶段:

1949—1956年的过渡时期;1956—1965年的探索时期;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

将材料信息与时段对应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解析]

1.A [材料关键信息:

一是时间“‘一五’计划期间”,二是压缩住宅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

这说明国家的投资主要用在了生产领域,这是为了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为工业化奠定基础,故选A项。

B项本身与材料矛盾,排除。

C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未反映深层原因,排除。

D项与材料矛盾,工业化必然促进城市化发展,故排除。

]

2.A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美国和英国早就实现了工业化,而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工业基础相当薄弱。

由图示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