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四五章解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853191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8.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四五章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八年级物理四五章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八年级物理四五章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八年级物理四五章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八年级物理四五章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四五章解读.docx

《八年级物理四五章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四五章解读.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四五章解读.docx

八年级物理四五章解读

“第四章物态变化”教材解读

第一节温度计

1、本节课的的教学内容是什么?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与温度密不可分,因为教学需要用温度来描述物态变化的发生条件。

因此本章内容首先要先解决温度的问题。

例如,温度的定义,温度计的结构,温度的使用和测量等等。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知识与技能:

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经历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过程,掌握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探究例如寒暑表等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关心温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3、落实教学目标采用什么样的策略?

(1)学生对温度这个词是非常熟悉的,但对它的含义却不准确。

教学时,可以以问题的形式提出让学生交流关于温度的想法。

然后教师把学生的前概念引导到对温度的准确的物理定义上来。

这种方式与探究活动具有异曲同工之功效。

教材图4.1-1的“想想做做”,是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对温度的感觉是靠不住的,指导学生关注温度的科学内涵。

在这个活动的基础上,可以直接引出温度计的教学。

书中自制温度计的演示,主要是通过观察让学生领会温度计的原理。

由于瓶里既有水又有空气,是利用水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作用不明显,建议进行实验时把瓶子装满水。

温度计还可以让学生制作,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释。

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自己画刻度,自己规定温度,这样有利于学生培养学生的探究、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还可以增加学生的乐趣。

(2)关于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掌握。

自然界的各种温度,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获得,条件好的学校通过上网获得。

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

再通过互相交流达到共同提高获取知识的目的,也起激发学生学习的作用。

4、设计什么样的评价方案?

在这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设计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的资源情况,设计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去获得学习信息,不感到学习枯燥。

也可以组织学生交流,对学生进行引导。

由于学习资源扩展,教师也是第一次进行新资源的学习,因此也渗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了。

教师也可以作为学习者,跟学生一起谈有哪些收获,体现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关系是和谐的,教与学在知识上具有互补性。

第二节熔化与凝固

1、本节课的的教学内容是什么?

(1)熔化和凝固

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凝固——物体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2)熔点和凝固点

熔点——晶体熔化时,有一定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凝固点——晶体凝固时,有一定凝固温度,叫做凝固点.

(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知识与技能:

理解气态、液体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的物理含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的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3、落实教学目标采用什么样的策略?

(1)在探究“固体熔化时的变化规律”中,所涉及的问题综合性比较强,既要研究固体物质本身熔化的规律,还要对它们的熔化规律进行比较。

教学时,可以将提出的问题更具体些、小一些,使教学目的具体时教学好把握些。

在做晶体的熔化规律的实验时,往往要进行几种物质的熔化过程的观察,为了节省时间,教学时可将学生分成几组来做这方面的探究,通过交流再发现不同的固体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是不完全相同的。

然后再把物质分成两类。

以实验事实为此基础,教师再引出晶体和非晶体概念。

(2)有时,晶体(冰)熔化过程实验效果不好,现象不明显,有晶体熔化加热过程中温度仍在升高的现象。

建议教师让学生在家庭探究,提前在家中用碎冰(冰箱里冻的冰块、雪糕均可)、温度计做实验并记录数据(不用酒精灯加热),课堂分析记录数据并演示非晶体实验总结规律。

这样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经历了知识获得的过程,体验到科学研究的方法,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3)绘制晶体熔化曲线时,可能学生把测量的温度点连接起来时,不是直线而是折线。

这里存在实验技巧问题,需要教师探索在测温物质大约多少时,使用实验室的温度计测量的结果与理论值吻合较好?

在室温多少℃范围内,实验结果接近理论值?

根据学生的曲线,如果能够想出一些办法,让学生知道他们的结果为什么跟理论值有差异,才能使他们更加相信理论值的意义和价值,更加信服理论。

4、设计什么样的评价方案?

学生对于物质的三种状态有一些生活中的经验。

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经验,进行深入的学习。

对于物态变化的现象,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快速展示,让学生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使教学的内容与实际的自然现象联系更密切,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深入探究。

第三节汽化和液化

1、本节的教学内容是什么?

(1)汽化和液化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

(2)沸腾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液体在沸腾过程要吸热。

(3)蒸发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A.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B.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C.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越快蒸发越快

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有致冷作用

(4)使气体液化的两种途径:

(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

2、本节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

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知道蒸发可以制冷。

·过程与方法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3、落实教学目标采用什么样的策略?

影响蒸发快慢的诸种因素:

液面面积,环境温度、湿度、气压,周围空气流动快慢等,都应纳入教学视界。

或回顾小学《科学》,或组织学生讨论(餐厅卫生间装的热风干手器就是一个好例子),甚至组织相应实验探究,应视学生知识和经验基础决定。

4、设计什么样的评价方案?

气体液化放热的现象,学生虽有感悟,但体会欠真切。

因此有必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

教科书第103页图5-3-8是一个很好的对比实验。

教师应认真组织好学生的分组实验和观察讨论。

左右试管初始状态相同,左管加热沸腾、水量减少(温度维持在沸点);右管通入从左管中导入的水蒸气,温度升高,水量增加。

典型地展示了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化这一物理现象。

倘若使两管中的水循环流动,它就是蒸气传热的模拟装置。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1、本节的教学内容是什么?

(1)升华和凝华

升华——物体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2)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

2、本节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知识与技能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道理。

3、落实教学目标采用什么样的策略?

(1)对于升华和凝华现象的教学,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来进行,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辨认的方法,让学生认识现象,同时又展示了自然界的美,能产生对大自然的好感。

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获得知识。

(2)培养学生具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材在STS:

水的故事中学生阅读能知道水资源的危机,水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有节约用水的倡导,并且在阅读后回答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设计节水方案,了解生活中怎样节水等。

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内涵,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认真研究课程理念,积极主动参入学生的实践活动,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共同提高

4、设计什么样的评价方案?

虽然物理的探究活动包括七个要素,但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侧重地进行,可以逐步将七个要素全面展开。

探究活动也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所采用新的方法需要指导,加以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技能,最后达到独立的进行,如本章探究活动中的画图象,用这种方法去反映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就需要教师指导、训练,要求学生不但会画图象而且会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教材解读

第一节电荷

1、本节的教学内容是什么?

《电荷》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

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元电荷、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

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2、本节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落实教学目标采用什么样的策略?

(1)小结:

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衣服会粘在皮肤上,是因为梳子、衣服在摩擦过程中带了电的缘故。

介绍防止衣服产生静电的方法。

建议学生回去查找有关静电防止和应用的资料。

(2)引导学生分析:

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

带电后的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

(3)归纳:

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a.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电荷:

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负电荷:

指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b.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设计什么样的评价方案?

《电荷》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

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元电荷、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

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第二节电流和电路

1、本节的教学内容是什么?

(1)电路是由电源、导线、开关、用电器组成的。

(2)有电源,并且电路闭合时才有电流。

(3)会连接简单电路。

(4)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装置。

(5)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6)电路中电流的方向是“电源正极→用电器→负极”。

2、本节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1)知识与技能:

①初步认识电流、电路及电路图。

②知道电源和用电器。

③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①认识电路元件,并动手组装简单电路。

②用电路元件的符号画出电路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乐于动脑动手,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②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常见电现象,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所学过的电源、开关和用电器。

3、落实教学目标采用什么样的策略?

本节课采用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问题分析、电路组装、多媒体的直观动态教学手段,通过讨论、问答等一系列的师生活动展开教学。

学法:

提倡多动手,增加实践机会,引导学生采用讨论法、问答法、练习法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4、设计什么样的评价方案?

初中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

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来支持,教学中应予重视。

虽然“电”不是陌生的东西,但是它却让人感到神秘,初中生的认识是肤浅的,不完整的,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需要教师的帮助。

电路的连接是电学实验中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但初中生还没有真正地组装过电路;电路图看似简单,但比较抽象;这都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可以通过连接电路的操作性练习来认识电路,可以通过其他间接手段来认识电流,并设定情境让学生在练的过程中“悟”。

第三节 串联和并联

1、本节的教学内容是什么?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有串联和并联两种。

(2)串联时可把元件逐个首尾连接;并联时可把元件首首相连,尾尾相连。

(3)串联的用电器互相影响工作;并联的各用电器互不影响工作。

2、本节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知识目标

(1)知道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

(2)会读、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

(3)知道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的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用实验的方法了解串、并联电路的区别,从而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举出生活、生产中简单串、并联电路的实例,培养观察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学生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和兴趣,逐步养成遇事必思,见问必究的良好习惯。

(2)在学生探究串、并联电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大胆实验,执着探究的精神。

3、落实教学目标采用什么样的策略?

a.鼓励学生在学会连接串、并联电路后提出问题。

b.师生一起对问题进行初步的评价和筛选,确定合理的问题进行探究。

c.要求学生将设计的实验方案画成电路图。

d.再强调“特别提醒你”注意事项。

e.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f.板书分析论证后形成的结论。

g.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交流、讨论、合作解决问题:

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用电器串联和并联的例子。

4、设计什么样的评价方案?

a.培养学生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有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胆量。

b.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研究的计划和实验方案。

c.鼓励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并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认识到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d.培养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既坚持原则,又尊重别人。

e.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第四节 电流的强弱

1、本节的教学内容是什么?

电流是摸不着,看不着的,电流的强弱只有间接地通过其他手段知道。

课本中就是通过“流过手电筒的电流和流过汽车灯的电流,强弱是不一样的”来引出电流的概念、单位以及生活中常见的电流值。

然后告诉学生电路中的电流可以用电流表来测量。

引导学生怎样连接电流表,以及怎样读数。

I是表示电流这个物理量的符号,而A是电流单位名称安培的符号,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很容易混淆,教学中应该反复区别它们。

读出电表的读数,是电学实验中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是教学重点。

如何将电流表连入电路是教学的难点。

2、本节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1)认识电流的大小,说出电流的单位、符号,关心生活中有关用电器工作的电流值。

(2)明确电流表的用途、符号,说出正确使用电流表的规则。

(3)会连接电流表,会读电流表上的读数。

(4)在认识和使用电流表的过程中,学会阅读说明书,对照实物,掌握正确使用测量工具的方法。

(5)通过灯泡的明亮程度,间接地分析电路中电流的强弱。

(6)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与协作精神。

3、落实教学目标采用什么样的策略?

实验前,为了更准确的完成探究实验,我们对研究假设中的变量进行识别,确定了自变量、因变量。

根据变量测量的需要选择了实验仪器、制定了实验步骤,设计了实验记录表,并根据计划实施了探究实验。

(一)识别变量,选择控制技术

根据实验假设我们确定本实验的自变量为电路两端的电压;因变量为电路中的电流。

实验过程中,改变电路两端电压,同时观察电流随电压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实验中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①怎样改变和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

②怎样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③怎样控制其他因素对实验的影响。

我们讨论认为实验的难点就在于如何控制其他因素对实验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决定利用“仿真物理实验室”在虚拟的理想环境下完成实验。

 

(二)确定实验器材、设计实验电路和实验步骤

 1.实验器材:

所需要的实验器材如下:

电池组(内阻为0)、定值电阻(10Ω)、数字电流表(内阻为0)、开关、导线。

选用数字电流表是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电源、电流表的内阻设定为零,是为了消除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实验电路和实验步骤

为了检验假设的真伪性,我们设计了如右的实验电路,并确定了实验步骤。

步骤中包含了电路连接的步骤;改变自变量、测量因变量的操作步骤;实验过程中的记录步骤;为处理实验数据而进行的图像拟和步骤。

 

   实验步骤:

(1)按电路图连接电路。

(2)试触开关,检查电路连接是否正确。

(3)闭合开关,观察电流表的示数。

(4)将电源电压和电流表的示数记录在记录表中。

(5)改变电池节数,重复步骤3、4。

(6)将实验数据用EXCEL做出图像。

(7)整理仪器,完成实验报告。

(三)设计实验记录表

在设计实验记录表时,我们把自变量的记录放在第一层,因变量的记录放在第二层。

这样在一个表格中就体现出自变量、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这个关系成立的条件。

 表一 电流与电压的关系记录表

电压(V)

 

 

 

 

 

 

 

 

 

 

电流(A)

 

 

 

 

 

 

 

 

 

 

(四)实验的实施

根据所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验证,并做好实验记录。

 表一 电流与电压的关系记录表

电压(V)

1.5

3

4.5

6

7.5

9

10.5

12

13.5

15

电流(A)

0.15

0.3

0.45

0.6

0.75

0.9

1.05

1.2

1.35

1.5

四、分析结论

将实验数据输入EXCEL,拟和图像。

 

从本实验表一的数据和图一的图像中可以清楚的看出:

随着电压逐渐增大时,电流也随着增大。

认真观察图像和分析表一种的数据,我们惊奇的发现,每组数据中的电压与电流的比值都相等,而且都等于所用电阻的阻值,这是一种巧合吗?

我们决定更换不同的电阻继续探究。

4、设计什么样的评价方案?

实验结束后,我们将实验过程和结果写成实验报告,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了交流。

在实验的过程和验证的方法上有所不同,有的小组是利用实验进行探究的,由于影响因素不好控制,实验数据规律性不强,对结论的形成造成一些困难,有的小组在猜想和推测时就考虑到电阻的影响,直接提出两条假设,分别进行验证。

最终也得到了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所有的这些方法都活跃了我们的思维、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五、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1、本节的教学内容是什么?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初步了解电路和电流的概念及认识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会正确使用电流表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后,由学生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讨论、交流评估的过程,初步领会科学实验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熟练应用电流表测量电流、会根据问题的提出设计实验并选择器材并进行实验,从而掌握串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

新课程标准只要求学生真正经历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对探究结论的正确性不做评价。

新教材更突出过程与方法、更加注重合作交流等新的学习方式。

2、本节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1)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训练连接电路和使用电流表的技能;

(2)切身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3)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3、落实教学目标采用什么样的策略?

一、情景设置、激智启疑

把任意两个灯泡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闭合开关,灯泡就会发光。

闭合开关,灯泡发光,说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电流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学生回答:

电流从电源的正极出来,经过灯泡,流回电源的负极。

提出问题:

大家猜想一下,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并联电路电流值之间什么关系呢?

安排学生可以先初步实验,并先猜想串联电路电流什么关系。

二、开放思想、大胆猜想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猜想:

小组1:

我们猜想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

因为我们的串联电路中灯泡一样亮。

小组2:

我们猜想串联电路中电流从正极出发越来越小。

因为我们的灯泡靠近正极的比较亮。

小组3:

我们猜想串联电路电流从负极往正极越来越小。

因为我们的灯泡靠近负极的比较亮。

小组4:

我们猜想串联电路电流靠近电源两极比较大,中间比较小。

因为我们的两只灯泡一开始靠近负极的比较亮,把它们互换位置后,靠近正极的又比较亮。

同学们一下子提出这么多的猜想,哪种猜想正确呢?

实验是检验对否的最好方法。

三、设计方案、合作交流

各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

有的组提出测两个点的电流:

①电源正极和甲灯之间的电流;②电灯乙和电源负极之间的电流。

有的组提出测三个点的电流:

①电源正极和电灯甲之间的电流;②电灯甲和电灯乙之间的电流;③电灯乙和电源负极之间的电流。

通过讨论,大多数组认为测三个点的电流较好。

(下面电路图中的A、B、C点)

对于用几个电流表去测量选定的三个点,有的组认为同时用三个较好,测一次就能同时看出各点的电流是否相同;有的组认为用一个较好,理由是:

不同的电流表测量时可能有误差,同一处的电流用不同的电流表测量结果也可能稍有不同。

师生讨论交流,结论就用一个电流表分别测A、B、C三点的电流。

四、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教师提醒学生实验时要注意正确使用电流表,把实验结果如实地记录下来,填写在下面的实验记录中,并把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也记下来。

试验次数

A点的电流IA

B点的电流IB

C点的电流IC

五、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师:

请大家分别分析一下实验数据,然后作出结论。

生:

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

师: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多数同学的实验做得最准,向你们的大胆猜测和成功的验证表示祝贺!

其他同学的敢于猜想,敢于发表意见,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根据串联电路的电流关系的猜测和实验,我们来猜测和探究并联电路电流之间的关系。

(重复以上五个教学程序)

生:

并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