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江苏专版一轮配套讲义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文明的历程Word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850627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江苏专版一轮配套讲义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文明的历程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江苏专版一轮配套讲义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文明的历程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江苏专版一轮配套讲义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文明的历程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江苏专版一轮配套讲义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文明的历程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江苏专版一轮配套讲义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文明的历程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江苏专版一轮配套讲义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文明的历程Word版.docx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江苏专版一轮配套讲义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文明的历程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江苏专版一轮配套讲义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文明的历程Word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江苏专版一轮配套讲义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文明的历程Word版.docx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江苏专版一轮配套讲义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文明的历程Word版

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文明的历程

挖命题

【考情探究】

考点

主要内容

5年考情

预测热度

考题示例

考查角度

核心素养

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2)土地制度的演变

(3)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018江苏单科,5,3分

小农经济

历史解释

★★☆

2016江苏单科,3,3分

灌溉工具

历史解释

2015江苏单科,4,3分

农业的发展

历史解释

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的经营方式

(2)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2015江苏单科,5,3分

手工业的发展

历史解释

★☆☆

商业

(1)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

(2)“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

(3)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017江苏单科,21,14分

商业的发展

历史解释

★★★

2014江苏单科,2,3分

市的发展

历史解释

主要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

(2)“海禁”与“闭关锁国”

2018江苏单科,1,3分

商业政策

历史解释

★☆☆

2016江苏单科,21,12分

商业政策

历史解释

2014江苏单科,4,3分

商业政策

历史解释

分析解读  本专题主要讲述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共四个考点。

分析近五年考情可知,命题主要集中在农业和商业方面,手工业和经济政策间或考查。

农业方面主要考查灌溉工具、铁制农具的演变和农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及影响因素;手工业方面主要考查丝织、冶铁和制瓷业的发展;商业方面重点考查不同时期的商业政策及商业的发展状况,命题视角主要是认识农耕文明下的中国古代商业和城市发展的表现、特点,以及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和商业政策中蕴含的经济思想的变化;经济政策方面主要考查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原因和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本专题在高考考查中主要以选择题为主,备考时建议重点关注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影响和小农经济的特征;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及手工业的主要成就;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社会政治和思想的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在不同时期的调整及影响;等。

 

【真题典例】

破考点

【专题概览】

一、时空定位

二、知识线索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历史悠久,部门齐全,多种经营模式并存。

明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古代中国商业不断发展。

两宋时期,商人打破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

明清时期,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考点集训】

考点一 农业

1.(2019届江苏如东高三一检,1)《吕氏春秋·审时》载:

“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齐民要术·种谷》中也有“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的结论。

这反映了古代农业具有(  )

                  

A.精耕细作的发展观B.因地制宜的生产观

C.和谐统一的生态观D.人定胜天的世界观

答案 C

2.(2018北京文综,13,4分)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答案 B

3.(2016浙江文综,17,4分)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

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答案 C

4.(2018天津文综,12,11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下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

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

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

——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

(4分)

  材料二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

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

(5分)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

(2分)

答案 

(1)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

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

(2)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

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考点二 手工业

1.(2019届江苏徐州高三一检,1)孙健在《中国经济通史》中写道:

“西汉时期,冶铁业非常发达。

据考古发掘,在北京清河镇,山东藤县,河南鲁山、南阳、巩县、方城和江苏的利国驿等地,都发现过冶铁遗址,其中以南阳、巩县两处冶铁遗址规模最大。

”这本质上反映了(  )

A.中原地区农业发达B.河南冶铁业发达C.政府重视手工业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答案 A

2.(2018浙江4月选考,3,2分)古诗有云:

“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

万车炭(煤)……为君铸作百链刀,要斩长鲸为万段。

”中国古代以煤作为燃料冶铁开始于(  )

A.战国B.西汉C.南北朝D.北宋

答案 B

3.(2017课标Ⅰ,27,4分)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答案 B

4.(2016课标Ⅲ,27,4分)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答案 A

5.(2015福建文综,14,4分)《景德镇陶录》记:

“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

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

”《江西通志》载:

“景德镇……水土宜陶。

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

”材料反映了(  )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答案 D

考点三 商业

1.(2018海南单科,4,2分)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

这表明当时(  )

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C.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答案 D

2.(2018江苏南京、盐城高三一模,4)明代谢肇浙《五杂俎》记载:

“山东之市谓之集,每集则百货俱陈,四远竞凑,大至骡、马、牛、羊、奴婢、妻子,小至斗粟、尺布,必于其日聚焉。

京师朔望及二十五,俱于城隍庙为市,它时散处各方,而至此日皆合为一市者,亦甚便之。

”由此说明草市(  )

A.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B.分散经营和集中交易相结合

C.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D.已经孕育着新的经济因素

答案 B

3.(2017海南单科,4,2分)“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

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答案 A

4.(2016北京文综,15,4分)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

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

这说明当时(  )

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答案 A

考点四 主要经济政策

1.(2019届江苏海门高三一调,3)明史籍记载:

“成、弘之际,豪门巨室间有乘巨舰贸易海外者。

”正德九年(1514年),广东布政司参议惊呼“近许官府抽分,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舶,私置兵器,纵横海上”。

材料反映了(  )

A.明朝改变了重农抑商B.政府已废除了海禁政策

C.明朝海禁政策的松弛D.明朝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答案 C

2.(2018海南单科,5,2分)明中后期,有人议论,“商亦无害,但学者不当自为之,或命子弟,或托亲戚皆可”,否则一家老小都没有办法养活。

这一议论反映了(  )

A.农本思想被否定B.重商主义盛行

C.传统义利观废弛D.抑商观念削弱

答案 D

3.(2014福建文综,13,4分)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

读下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答案 C

4.(2019届江苏南京学情调研,21)(节选)坊市制是中国古代官府对城区规划和市场管理的制度。

它在中国历史上存在达千年之久,其变迁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代坊市制进一步完善,汉代长安城内“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车不得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

……唐代达到了顶峰,诗人白居易描述了坊市制下长安城整齐划一的概貌: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市、坊严格分开并将居民区用围墙圈起来,实行坊里邻保制、按时启闭坊门制、宵禁制等有利于加强对城市居民的管理和控制的配套措施。

……政府还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忽略了各地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和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唐律疏议》规定:

“凡官私斗、秤、度尺,每年八月诣寺校印署,无或差谬,然后听用之。

”“诸造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各杖六十;得利计赃重者,计利准盗窃论。

贩卖者,亦如之。

——摘编自肖建乐《唐代坊市制度及其历史定位》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汉唐时期坊市治理的主要特征。

(3分)

答案 

(1)特征:

时间限制;空间限制;政府监管。

(3分)

探史料

探究一 “苏湖熟,天下足”——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史料呈现

  史料1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①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

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史料2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

语曰:

②“苏湖熟,天下足。

——《陆游集》

史料3 北宋科举入朝做官的官员统计

前期

中期

后期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北方

278人

84.5%

274人

63.9%

121人

40.3%

南方

51人

15.5%

155人

36.1%

179人

59.7%

读史指导

史料

主旨

史料1:

汉代,江南地区经济不发达

史料2:

南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已经完成

史料3:

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文化重心的南移

史料

解读

时空

定位

史料1:

从史料出处定位为汉代江南地区。

史料2:

从“仰东南财赋”判断江南经济发展;从史料出处判断时间为南宋。

史料3:

从北宋后期南方入朝做官的官员人数增加判断南方文化教育水平提高

重点

阐释

史料1:

汉代江南地区地广人稀,生产方式较为落后。

①说明江南地区处于刀耕火种阶段。

史料2:

北宋立国主要依靠东南的财富力量。

②说明长江流域成为经济重心。

史料3:

南方入朝做官的官员人数大大增加,侧面反映出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的增强

史料

认识

自战国至中唐,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但随着历史的演进,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逐渐丧失,终于在两宋之际让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的经济重心完成了由北方向南方的转移,这一变化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

 

史料应用

1.从史料1到史料2体现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 

(1)魏晋南北朝、唐中后期及宋代,北方是经济重心,但北方战乱较多,大量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江南经济的发展。

(2)南方相对安定,东晋、南朝及南宋等政治中心在南方,统治者也重视发展经济。

(3)南方地理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等。

2.史料3表格所示内容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答案 从史料3表格信息可看出,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北宋时期南方通过科举入朝为官的官员数量逐渐增多,客观上反映了经济重心转移对教育文化的影响,实质上说明文化重心随经济重心转移而变化。

探究二 阻隔中外的一道堤墙——“海禁”与闭关政策

史料呈现

  史料1 ①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

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明〕王在晋《海防纂要·卷七》

史料2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既禁以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

……故有以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今禁南洋,有害而无利,但能②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清〕蓝鼎元《论南洋事宜书》

读史指导

史料

主旨

史料1:

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

史料2:

海禁政策的影响

史料

解读

家国

情怀

明清时期,统治者在对外贸易上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这些政策从本质上说是统治者面对外部世界的挑战而作出的一种消极回应,不但抑制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而且使原本已浮游于农耕文明之上的海洋气息也被彻底剥离了,普通百姓被隔绝在了世界贸易体系之外

重点

阐释

史料1:

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该政策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

①体现了自然经济的现状

史料2:

海禁政策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②说明海禁政策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

史料

认识

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自然经济是“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

闭关锁国政策尽管曾起到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史料应用

1.史料1在对外关系方面的主张是什么?

出于何种考虑?

答案 主张:

闭关政策。

考虑:

认为中国无需与外国通商;闭关可以阻止外国入侵,防止内外勾结。

2.根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实行“海禁”政策的后果。

答案 “海禁”政策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社会动荡不安,限制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3.根据上述史料,我们该如何看待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政策?

答案 “海禁”和闭关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产物。

其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过专题

【五年高考】

A组 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

1.(2018江苏单科,1,3分)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

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

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答案 D

2.(2018江苏单科,5,3分)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

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

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答案 C

3.(2016江苏单科,3,3分)《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

“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  )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答案 B

4.(2015江苏单科,4,3分)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

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

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答案 B

5.(2015江苏单科,5,3分)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

“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答案 D

 

6.(2014江苏单科,2,3分)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

“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

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由此可见唐后期(  )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答案 A

7.(2014江苏单科,4,3分)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这说明当时(  )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答案 B

8.(2016江苏单科,21,12分)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

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

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

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

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

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

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

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

(6分)

(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

(3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

(3分)

答案 

(1)做法:

取消关卡和禁令。

(允许自由经商)

成效:

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

目的:

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

(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后果:

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压抑经济活力)

(2)观念:

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

(3)关系:

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

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8海南单科,6,2分)

现存17—19世纪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人宗教碑铭数量表

    时间

国家  

17世纪

18世纪

19世纪

印尼

8

51

251

泰国

1

4

85

马来西亚

1

7

216

合计

10

62

552

表格呈现的史实表明,17—19世纪的中国(  )

A.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

B.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C.社会经济呈持续繁荣局面

D.海外贸易长期发达

答案 A

2.(2018课标Ⅱ,25,4分)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答案 B

3.(2018海南单科,3,2分)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称为山田,也叫梯田。

这种做法(  )

A.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  B.加剧了土地兼并

C.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  D.刺激了人口南迁

答案 C

4.(2018课标Ⅰ,26,4分)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

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答案 A

5.(2018课标Ⅰ,27,4分)下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答案 B

6.(2018北京文综,15,4分)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

据此表可以得出(  )

时间

松江市镇数量

1550年以前

59

1551—1722年

113

1723—1861年

167

1862—1911年

369

①市镇数量增长体现出商人地位上升

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

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答案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