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医疗联合体建设规划.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985005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县医疗联合体建设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全县医疗联合体建设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全县医疗联合体建设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全县医疗联合体建设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全县医疗联合体建设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县医疗联合体建设规划.docx

《全县医疗联合体建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县医疗联合体建设规划.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县医疗联合体建设规划.docx

全县医疗联合体建设规划

全县医疗联合体建设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X〕32号)《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省医疗联合体建设推进工作方案的通知》(X政办发〔X〕51号)《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规划(X—X年)的通知》(X政办发〔X〕11号)精神,加快推进全县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建设,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1、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全省、全市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以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建立县域内医共体、专科联盟、远程医疗等责任共担、利益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完善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间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公平有效的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2)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双向选择。

落实政府规划、指导、协调、监管、宣传等职能,根据区域医疗资源结构布局和群众健康需求,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医疗机构组建医联体。

指导和支持已自愿组建的医联体健康发展,尊重兼顾已形成的合作协作或对口支援关系。

鼓励非公立医疗机构参与医联体建设。

2.坚持公益,创新机制。

坚持政府办医主体责任不变,切实维护和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

坚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创新机制,逐步破除行政区划、财政投入、医保支付、人事管理、薪酬制度等方面的壁垒和障碍,优化资源结构布局,逐步建立完善医疗机构间分工协作机制。

3.资源下沉,提升能力。

通过技术帮扶、人才培养等手段,发挥对基层的技术辐射和带动作用。

以管理为纽带,以技术、人员、流程、信息方面的业务整合为切入点,逐步向更加紧密的运作模式推进。

发挥集约优势,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提高医疗服务体系整体能力与绩效。

4.便民惠民,群众受益。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逐步实现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居民健康“守门人”能力,推进慢性病预防、治疗、管理相结合,促进医联体建设与预防、保健相衔接,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减轻疾病负担,增强群众获得感。

2、工作目标

X年,启动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探索医联体运行、保障机制,探索对纵向合作的医联体等分工协作模式实行医保总额付费等多种方式,引导医联体内部初步形成较为科学的分工协作机制和较为顺畅的转诊机制。

X年,扩大医联体建设范围,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通过医共体、专科联盟、远程医疗等形式,与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辖区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专业医联体,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推进分级诊疗、上下转诊的医联体服务模式,医联体内下转患者增长率达到10%以上,县域内就诊率提高1个百分点.

X年,全面推进医联体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医联体政策体系,覆盖全部二级公立医院和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间建立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公平有效的分工协作机制,建立责权一致的引导机制,使医联体成为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共同体,区域内医疗资源有效共享,基层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加强全科医生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分级诊疗服务队伍,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70%,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

3、建设模式

(1)一个网络平台。

注重发挥“互联网+”作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建设病理、影像、心电、检验、消毒等共享诊断(供应)中心,建成县乡村远程会诊诊断共享网络平台。

县级医疗机构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医疗、教学、培训等服务,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

县人民医院卒中中心与市X急救调度指挥中心开展远程诊疗,提升心脑血管疾病的院前急救水平。

(2)两个医共体。

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分别联合一定数量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实施县乡一体化、乡村一体化管理,组建两个医共体。

X年,县人民医院上联X省X医院,并与2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辖区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先行开展紧密型医联体试点,X年扩大医共体建设范围,X年全面推开。

(3)三个专科联盟。

由县级医院牵头,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发挥中医、妇幼特色,选择条件较好的医疗机构(可包括民营医院及社区卫生机构),组建区域专科联盟。

1.以县人民医院肿瘤科、肾内科等专科为主,充分发挥天津肿瘤医院(平原)治疗中心、中日友好医院平原临床基地的作用,选择肿瘤科、肾内科技术水平较高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建县域肿瘤科和肾内专科联盟,带动全县肿瘤和肾内科发展。

2.以县中医院康复科、疼痛科等专科为主,选择中医基础较好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建县域中医专科联盟,带动全县中医药事业发展。

3.以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为主,选择妇科、儿科较强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建县域妇科和儿科联盟,带动全县妇科和儿科发展。

4、工作任务

(1)着力加强统筹规划。

结合区域内医疗资源结构与布局,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和医改任务要求,进一步明确各医疗机构功能定位,科学谋划医共体建设。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康复机构、护理院等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等提供治疗、康复、护理服务。

鼓励村卫生室加强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2)推进医联体内部资源整合。

鼓励医联体内医疗机构在保持行政隶属关系和财政投入渠道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制定医联体章程或签订合作协议等方式,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统筹人才资源、薪酬分配、设备资源等,形成优质医疗资源共享的渠道和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实现合作共赢、协同发展。

制定医联体章程,根据事业单位法人治理机构的相关政策,探索在医联体、医院层面成立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

1.人力资源整合共有。

具备条件的医联体,可探索医联体内人员编制或人员控制数额统筹使用、统一制订进人用人计划、统一人员招聘、统一岗位管理和按岗公开竞聘、统一薪酬待遇和考核奖惩政策等,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

医联体内二级医疗机构要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派出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下派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按规定纳入城市医师下乡管理,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学习工作视同进修。

简化医联体内医师执业手续,由医疗机构派遣在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执业的,不需办理执业地点变更和执业机构备案手续。

2.设备资源整合共用。

医联体牵头医院或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建立区域性病理诊断中心、影像检查诊断中心、心电诊断中心、医学检验机构,向医联体成员单位及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提供集中化检查检验和远程诊断服务。

在加强医疗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医联体内医疗机构间互认检查检验结果。

3.信息资源整合共享。

加强规划设计,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对医联体的支撑作用,依托省、市、县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注重发挥好信息化技术在分级诊疗和医联体中的支撑作用,推动医联体内医疗机构之间实现信息系统、诊疗信息的互联互通。

建立医联体内部的知识共享系统,为医务人员提供临床诊疗培训和知识更新。

有效支持医联体内部的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慢病管理、资金结算等协同应用与服务。

4.专科资源整合共建。

医联体内二级医疗机构,针对区域内疾病谱和重点疾病诊疗需求,派出医务人员通过专科共建、临床带教、业务指导、教学查房、科研和项目协作等多种方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和下沉基层。

充分发挥医联体牵头单位的管理优势和品牌效应,推动联合体内部各医疗机构实行统一的医疗护理管理制度、服务行为规范和诊疗规范,共享各成员单位的先进管理经验,提升医联体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3)完善医联体运行机制

1.探索医联体组织管理模式。

医联体可探索在医院层面成立理事会,通过制订医联体章程或签订合作协议等方式,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关系,完善医疗质量管理等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实现合作共赢、协同发展。

紧密型医联体设立理事会,通过制订章程,统筹医联体内资源配置与整合。

帮扶型、共建型等松散型医联体可在机构性质、隶属关系、人员身份、工作职责、财政投入等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以管理和技术合作为主,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建立精简高效的管理组织制度,促进业务协同。

2.建立规范双向转诊机制。

县卫计局负责制定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的病种分级诊疗范围,确定县级医院下转目录,重点畅通慢性期、恢复期患者向下转诊渠道。

医联体内部要签订双向转诊协议书,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设立通讯渠道,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对预约转诊病人实行“三优先”(优先安排门诊、优先安排检查、优先安排住院),本着急慢分治、治疗连续、科学有序、安全便捷的原则,引导患者自觉自愿配合,实行畅通的双向转诊。

加强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为患者提供一体化、便利化的疾病诊疗一康复一长期护理连续性服务。

超出基层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和诊治能力的患者,原则上选择医联体内牵头医院;对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病情稳定患者和术后康复期患者应转诊至基层医疗机构。

急危重症患者、法定传染病患者、精神疾病患者按原就诊规定执行。

3.加强中医药特色诊疗区建设。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积极开展中医药特色诊疗区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和医疗康复能力,到X年,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占同类机构之比分别达到100%、100%、85%、70%,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诊疗量占同类机构诊疗总量的比例≥30%。

4.扎实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强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医联体建设、推进分级诊疗等工作的衔接统筹,通过家庭医生与居民建立稳固的契约式服务关系,促进基层首诊和分级诊疗。

在医联体内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二级医院之间的“1+1”或“1+1+1”的机构组合签约模式。

对签约患者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专科门诊号源、住院床位资源优先分配到家庭医生团队,增加签约服务的吸引力。

对诊断明确、病情稳定、依从性好的慢性病签约患者,在家庭医生处就诊可以酌情提供不超过2个月用药量的长处方服务。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充药品应优先保障签约居民慢性病治疗的常用药。

5、保障措施

有关部门要在财政投入、人事制度、薪酬分配、医保支付、药品保障、考核评估等方面勇于探索,努力构建有助于基层医疗机构良性发展的新机制。

(1)落实政府办医主体责任。

加大基建投资支持力度和基层医务人员工资保障,加快补齐医联体发展短板,提高区域内疑难重病诊疗能力、县级医院综合能力以及远程医疗协作水平,推动医联体更好在基层发挥作用。

落实公立医院投入政策,建立财政补助资金与绩效评价结果挂钩机制。

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的产权归属保持不变,继续按照原渠道拨付财政补助经费。

鼓励医联体通过技术支援、人才培养等方式,吸引社会办医疗机构加入并发挥作用。

(2)完善医疗保险支付政策。

发挥医保对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引导作用。

合理拉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县级医院间报销水平差距,增强在基层看病就医的吸引力,引导参保患者有序就诊,医联体内符合规定的双向转诊病人,可按院内转科政策简化医保转诊、报销手续,双向转诊起付线可连续计算。

对纵向合作的医联体等分工协作模式实行医保总额付费等多种付费方式,并加强考核,年初预拨90%的医保资金,年终统一结算,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按照考核成绩分配医保资金,医疗机构医保资金有结余的,由医疗机构自行支配,医保资金支出超出标准的,由医疗机构自行垫付,引导医联体内部形成顺畅的转诊机制,促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3)完善药品供应保障机制。

探索以医联体统一联合方式,按有关规定与入围企业进行价格谈判,确定采购产品及价格。

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医联体内部统一药品配置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配备要满足常见病、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