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特点研究以武汉中国光谷为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842325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89.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特点研究以武汉中国光谷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特点研究以武汉中国光谷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特点研究以武汉中国光谷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特点研究以武汉中国光谷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特点研究以武汉中国光谷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特点研究以武汉中国光谷为例.docx

《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特点研究以武汉中国光谷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特点研究以武汉中国光谷为例.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特点研究以武汉中国光谷为例.docx

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特点研究以武汉中国光谷为例

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特点研究——以“武汉·中国光谷”为例

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特点研究

——以“武汉·中国光谷”为例

摘要:

“武汉·中国光谷”诞生10年来,武汉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已跃升为世界级产业集群,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

本文对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光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武汉市四大产业之一,也是湖北省的重要产业支柱。

自2001年由国家科技部、发改委批准在武汉建设第一个国家光电子产业化基地以来,“武汉·中国光谷”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在光电子信息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标志性品牌。

东湖高新区管委会通报,2010年,武汉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总收入11441>.88亿元,成为该区首个突破千亿元的产业。

这也是继汽车之后武汉第二个千亿产业。

作为国家批准建设的首个光电子产业基地、唯一的国家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化基地,东湖高新区已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一定话语权:

其光纤光缆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百分之二十五,光电器件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百分之六,并成功封装出目前世界上最大功率的人工光源。

通过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到二0一三年,武汉东湖高新区产业规模将超过五千亿元人民币,将成为中国科学发展的试验区、先进产业的集聚区、自主创新的示范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成为中国重要的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

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将深刻改变国家的社会经济面貌,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光电子信息产业基本确立了其战略高技术产业的地位。

一、“武汉·中国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1.发展规模

根据《武汉东湖高新区统计年鉴2009》,2009年东湖高新区继续保持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

如图1所示。

2009年光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收入835.6亿元,同比增长27.3%,占总收入的37.72%;生物产业实现收入201.5亿元,同比增长20.9%,占总收入8.19%;能源环保与新材料产业实现收入345.7亿元,同比增长19.2%,占总收入的15.61%;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实现收入350.0亿元,同比增长24.4%,占总收入的15.8%。

由此可见,光电子信息产业仍然是东湖高新的指导产业,并且增长速度最快。

与此同时,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也在逐年增长。

如表1所示。

表1东湖高新区2007—2009年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政府统计口径)

产业类别

所属产业企业家数(户)

工业总产值(亿元)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光电子信息

110

143

171

281

352

475

 

2.产业效益水平

东湖高新区2009年光电子信息产业总收入达到了835.6亿元,净利润为525.0亿元。

具体经济指标如表2所示。

表2东湖高新区2009年光电子信息产业主要经济指标

单位:

户、千元、千美元、人

指标名称

光电子信息

企业数

828

工业总产值

76141958

总收入

83562140

技术收入合计

2057537

产品销售收入

74872382

商品销售收入

1522063

增加值

29729589

工业增加值

26300255

出口创汇

1199216

净利润

5250407

实际上缴税费

4321348

资产总额

83249063

负债总额

42810129

年末所有者权益

40438935

年末从业务人员

95474

 

3.市场占有率

在全球激烈竞争的背景下,武汉光电子产业积极参与全球光电子上游产业链的分工,不断扩大主导产品的市场份额。

目前区内龙头企业的技术水平、产业规模达到世界先进行列。

2004年,武汉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光电子产业规模达到320亿元,自2001年以来,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0%,成长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长飞光纤光缆位居全球前3位,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12%;武汉邮科院的光电器件位居全球第6位,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4%,整个“武汉·中国光谷”光电器件的全球占有率达到6%,居全球第3位;烽火通信的光传输系统居国内第三位,技术水平居全球前列;武汉地区激光企业的技术水平也紧密跟随国际最先进水平,差距不断缩小。

以光通信、激光为主导的光电子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居于上游位置。

在国内市场上,2004年,光纤光缆占全国市场的50%,光电器件占40%,光传输设备占10%,激光设备占30%,成为中国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中国光通信领域实力最强的科研开发基地、中国最大的激光设备生产基地。

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在市场规模、市场占有率上还有一定的差距。

2004年,美国的光电子产业规模达到2360亿美元,日本的光电子产业规模达到696.7亿美元,德国的光电子产业规模143.8亿欧元,在2007年德国的光电子产业规模达到223亿欧元。

全球光电子产业始于上世纪70年代,90年代获得了高速增长。

进入新世纪后,受全球经济景气持续探底冲击,2001年与2002年全球光电子产业产值连续出现负增长,2003年在全球经济景气回春情况下获得微幅增长。

据PIDA统计,2004年光电子产业进一步走向复苏,其市场规模达1980亿美元(较2003年增长13%),2005年将顺利突破2000亿美元,具体如图2所示。

日本光电子产业与技术振兴协会预测,2010年光电子产业的产值将达5407亿美元,2015年将达9631亿美元,光电子产业可能会取代传统电子产业,成为21世纪最大的产业,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单位:

百万美元

图2全球光电市场趋势(资料来源:

PIDA/2005)

4.发展环境

“武汉·中国光谷”是国家及省市重点项目,规划面积224平方公里,已建成约90平方公里。

其依靠大学城及科研机构,园区集聚了各类高等院校42所、56个国家级科研院所、20多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70多万在校大学生、51名两院院士。

光电子信息技术是以尖端科技知识为基础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能提供高水平的科技知识的人才和具有高水平管理知识及经济学知识的人才。

这种很高的知识密集度形成了较强的区域性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成为光电子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二、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特点

1.积极与国外优秀企业合作

与其它产业集群相比,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国际化的发展,积极整合国际资源,不仅拓宽了融资渠道,而且也不断地引进了国际先进技术,为学习机制的构建和完善提供了新思想。

一些国际知名企业纷纷与武汉光电子产业集群进行考察了解和项目合作,在科技研发和资金筹措方面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2003年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引进外资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6.7%,极大地促进了光电子行业的发展。

2.坚持自主创新,打造光电子产业核心竞争力

武汉光电子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坚持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构筑武汉光电予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集聚了一批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

目前区内拥有专利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多家,2004年申请专利15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700多项,占武汉市当年发明专利申请量的60%,自2000年以来,专利申请量平均每年以40%的速度增长。

在光通信领域,目前烽火通信推出了传输容量高达1.6TB/秒的大容量、高速率、智能化的光传输系统和超长距离传送系统,与朗讯、阿尔卡特,北电网络等跨国公司处于同一水平。

在光纤光缆、光电器件等方面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长飞的光纤光缆生产技术近乎与欧洲同步,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光通信核心技术、能够提供光网络全面解决方案的国家之一。

3.积极整合国际资源,促进武汉光电子产业的发展

“武汉·中国光谷”集群的发展,非常注重产业的国际化,紧跟国际光电技术发展的步伐,力争站在国际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最前沿。

“武汉·中国光谷”在集群形成中,努力吸引一大批国内外高科技企业、跨国公司、国际化人才的入驻,其中全球500强企业达到17家。

包括日本NEc、腾仓、住友、北电网络等。

与此同时,武汉光电子企业非常重视国际化战略,烽火通信、华工科技、楚天激光等大步走向国际市场,在国外设立研发和市场机构,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武汉·中国光谷”在集群形成过程中,不仅形成了大、中、小企业的良性互动,而且形成了政府、大学、科研机构、企业、金融机构和社会中介之间的良性互动,产业生态链不断完善。

随着光通信、激光、消费光电子等领域龙头企业的发展,诞生了一大批协作配套企业,形成了中小型创新型企业自动生成机制,产业内各企业和机构,形成了共生、竞争、合作的关系。

三、促进武汉光电子产业发展的建议

1.建立“武汉·中国光谷”内企业之问的人文关系网络

一个发育良好的产业集群,其人文关系网络往往是宝贵的财富。

要成为一个集群,公司间的网状联系是必不可少的。

纵观“武汉-中国光谷”内的企业,大多并不是由一种内生机制驱动自发形成群体的,更多的是由优惠政策的外力吸引而来,而集群的真正内在机制如与本地企业结网、相关产业的配套支援则尚未形成。

在这一网状的结构形成中,基于集群内企业的相互信任的人文关系网络起着重要的作用。

集群的人文关系网络的建设是长期的和复杂的,需要采取多元化的措施。

首先必须推动企业间建立联系以促进学习和交流,增强企业之间的信任和承诺。

市场在传递价格信号方面是非常有效的,但对于其他类型的信息传递往往是不够的,这就需要用企业间的学习和交流来弥补。

成功的集群告诉我们,企业家协会、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等在促进实用技术的扩散和企业家精神的培养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2.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提高“武汉·中国光谷”的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包括研究开发、生产和市场开拓三大环节。

要提高“武汉·中国光谷”的创新能力,必然要重视“产学研”的密切合作。

“产学研”相结合,增加光电子产业化的有效供给是发展集群的组织保障。

有效措施有:

成立光电子产业促进会,有机的结合政府、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的密切合作。

武汉市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股份制的形式组建科研生产联合体,采取技术入股和创业入股等多种形式,调动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和企业家的积极性。

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办研究开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博士后流动站等,开展广泛的合作。

3.企业集群中的企业及时调整战略

企业集群中的企业,在投资战略上,应由过去主要投资用于机器、设备、生产线等有形资产,及时调整到大量投资于人才培训、激励创新等方面,生产和分配要向知识产品及服务倾斜。

在竞争战略上,应拿起知识产权这一武器,把蕴含在产品或服务中的知识力量作为决定竞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在企业成长战略上,应由过去主要靠规模经济谋求企业发展,及时调整到大力靠无形资产的创造和增值来实现企业成长的轨道,要更加重视智力扩张,充分依靠知名度的提高、信誉的改善、形象的完善来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发展国际化大型企业集团,面对全球化市场

发展国际化大型企业集团,面对全球化市场是集群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国际化大型高科技企业既是高技术产业化的高级形态,又是国际竞争力的象征。

随着科学技术的复杂化,新技术研制成本增大,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更新换代加速,高技术产业化蕴含着极大的技术风险和商业风险,只有实力雄厚的国际化大型企业集团才能适应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

根据国家制订的确定企业战略重组的方针政策,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拥有名牌商标和经济技术实力的光电子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自身发展的要求,在国内外通过资本经营和技术产品扩散,实现企业规模和产品领域的扩大。

通过产权联结,调整资本存量,进行强弱和强强联合,向具有现代企业功能的特大型股份公司发展。

通过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向多种经营或内部配套、垂直集成的大公司发展。

通过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利用外资等方式筹集资金,进行重大项目技术改造,乃至到国外投资办企业等,不断扩大经营范围和生产规模,向着建立跨地区、跨行业和跨国经营的大公司方向迈进。

5.大力加强对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管理

知识型企业离不开知识资本和智力资本,离开了对这些资本的有效管理,就不可能长期具有竞争优势。

知识资本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来提高企业创造、集成知识和进行创新的能力。

知识资本管理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对知识活动的管理,包括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知识交流、研究与开发及技术创新等,这需要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通过精心组织、统筹安排,以获得最佳效果;二是对知识型人才的管理。

人才是知识型企业的巨大财富,应当将他们摆在企业最重要的位置,为他们创造优良的氛围和条件,同时企业分配政策也应适当向他们倾斜,以激励他们多出成果。

当然最重要的就是要想设法把他们牢牢聚集在本企业中,努力倡导合作精神,使之成为知识的团队,学习的团队,创新的团队。

6.充分重视品牌和无形资产管理

知识型企业不但要潜心认识和把握有形资产经营的基本规律,而且更应该注重无形资产的创造、经营和管理,应把它们放在战略管理的高度来对待。

企业品牌、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等,应被当做一个相辅相成的体系来统一规划,统筹安排。

以充分发挥无形资产在企业经营中所具有的凝聚力、竞争力和感染力的特定作用。

具体运作和管理过程中,应充分顾及无形资产所具有的潜在性、可塑性、流动性特点,努力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