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学位论文中国自然失业率问题研究.docx
《硕士学位论文中国自然失业率问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硕士学位论文中国自然失业率问题研究.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硕士学位论文中国自然失业率问题研究
摘要
失业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它不仅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而且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之本。
我国无疑是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与之不相称的是呈不断上升态势的失业率。
经济增长不促进失业率的下降是因为我国的自然失业率偏高。
本文从失业一般理论、奥肯定律、自然失业率理论以及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出发,从构成自然失业的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以及不曾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提到、但是事实上存在的“另类失业”入手,通过分析认为,造成我国自然失业率过高的原因在以下几方面:
经济体制的转换、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进步的冲击、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最低工资制度、新增就业人口数目巨大以及市场创业环境恶化。
然后本文针对上述几点入手,通过分析认为,要缓解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偏高的自然失业率降低,要从下面几条着手:
处理好经济体制转变与促进就业的关系、处理好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的关系、推进新型农村建设、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人事档案制度、培育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劳动力市场预测和预警系统、合理组织劳务输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改善市场创业环境以及推行创业教育。
关键字:
自然失业率,经济增长,奥肯定律,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另类失业”
ARESEARCHONTHENATURALRATEOFUNEMPLOYMENTOFCHINA
ABSTRACT
Theproblemofunemploymentisanimportantissueintheresearchfieldofeconomics.Itisnotonlyamainpolicygoalinmacroeconomics,butalsothefundamentalityofpeople'slivelihood,whichiscloselybounduptoindividuals'lives.Itisnodoubtthatourcountrydevelopsinthetopspeedintheworld.OurGDPshowsthat.Ontheotherhand,however,therateofunemploymentinourcountrydoesnotgodownastheeconomydevelops.Itisevenhigherthatthefigureinthe90s.Thatfactisobviouslygoingagainstthetheoryinmacroeconomics.Asweknow,therateofunemploymentdropsintheperiodofeconomicdevelopment.ThenhowthesituationinChinaisoppositetothetheoryshowed?
TheanswertothequestionisthatthenaturalrateofunemploymentinChinaishigherthannormal.SotheeconomicdevelopmentisnotavailingtodroppingtherateofunemploymentinChina.
FirstlyIintroducethetheoryofunemployment,naturalrateofunemploymentandlabormarketsegmentation,aswellasOkun’sLaw.ThenIanalyzetheproblemofthehighrateofunemploymentinChinainthreesegmentations:
structuralunemployment,frictionalunemploymentand“specialunemployment”,whichhasnotbeenmentionedinmacroeconomicsbutexistsasamatteroffact.Fromtheanalysis,thecausesofthehighernaturalrateofunemploymentinChinaareappeared.Therearetheconversationofeconomicstructure,theindustrialstructureadjustment,theimpactoftechnicaladvancement,theeffectofdualeconomy,theeffectoflabormarketsegmentation,theexistenceofminimumwagesystem,thehugeamountoftheannualincreaseofemployment,andthedepravationofthecarvingoutenvironment.
Istruggledtofindwaytoreducethepressureofunemploymentthen.AsIaimedtolowerthenaturalrateofunemploymentinChinatonormal,weshouldmakeoureffortstotheaspectasfollows:
takingcarewith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conversationofeconomicstructureandincreasingemployment,takingcarewiththerelationshipwiththeindustrialstructureadjustmentandjobcreation,intensifyingnewcountryside–construction,reformingthehouseholdregistersystemandfilingsystem,improvingthesocialsecuritysystem,buildingupaforecastingandearlywarningsysteminlabormarket,organizationtheexportingoflaborinareasonablemanner,developingthetertiaryindustry,developingnon-publiceconomies,improvingtheenvironmentforcarvingout,andtrainingcarvingeducation.
WuJingwen(internationaltrade)
DirectedbyMengYuhong
KEYWORDS:
thenaturalrateofunemployment,economicgrowth,Okun’sLaw,structuralunemployment,frictionalunemployment,“specialunemployment”
目录
第一章引言1
第一节研究背景1
第二节问题的提出2
第三节研究目的7
第四节研究方法7
第二章相关理论综述9
第一节失业的界定和类型9
一失业的界定9
二失业的分类12
第二节自然失业率13
第三节奥肯定律16
第四节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16
一职位竞争理论17
二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17
三激进的分割理论18
第三章我国自然失业率过高的原因分析19
第一节结构性因素19
一经济体制的转换使得原先隐性失业问题显性化19
二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冲击21
三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冲击24
四二元经济结构对就业的影响28
第二节摩擦性因素30
一劳动力市场分割30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形成的原因33
三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影响37
第三节造成“另类失业”的因素38
一最低工资制的存在39
二中国人口基数庞大,每年新增就业人口众多39
三中国市场化的动力正在衰弱,市场创业环境恶化41
第四章对策建议43
第一节针对工作岗位和失业人口并存的情形的对策和建议43
一处理好经济体制转变同促进就业的关系43
二处理好产业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的关系43
三推进新型农村建设44
四改革户籍制度45
五改革人事档案制度46
六培育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47
七健全社会保障制度48
八健全劳动力市场预测和预警系统50
第二节针对因工作岗位不足造成的失业的对策和建议50
一合理组织劳务输出50
二改善市场创业环境,鼓励创业51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51
四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52
五推行创业教育53
第五章结论54
致谢55
参考文献56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研究背景
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是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
其中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是与民众利益最为休戚相关的,因为经济增长能保证民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而充分就业能保证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是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关于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讨论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
从理论上讲,经济增长会增加劳动投入,吸收就业,从而降低失业率,因此经济增长和失业率之间应该存在负相关关系,这种负相关关系被主流经济学理论和实证分析所接受。
美国经济学家奥肯(Okun,1962)给出了一个这方面的实证结果,他根据美国的历史数据得出:
失业率每低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将高于潜在产出3个百分点,这就是著名的奥肯定律,这条定律与菲利普斯曲线一起,是构成新古典经济学总供给曲线的基石。
表1.1:
1997年~2006年我国GDP增长率与城镇登记失业率
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GDP增长率
9.0%
7.8%
7.6%
8.4%
8.3%
9.1%
10.0%
10.1%
9.9%
10.7%
失业率
3%
3.1%
3.1%
3.1%
3.6%
4%
4.3%
4.2%
4.2%
4.1%
但是在中国,经济增长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却存在着很大争论。
表1.1详细地列出了从1997年到2006年整整十年间我国GDP增长率与名义失业率(在我国,名义失业率就是城镇登记失业率),我们不难发现,一方面,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着年均9%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而另一方面中国的失业率却逐年攀升,城镇登记失业率从1993年的2.6%逐渐提高了2006年的4.1%。
由此可见,“中国的高增长并没有带来高就业,就业增长模式越来越像低就业增长或是无就业增长模式。
”(丁元竹)
第二节问题的提出
中国无疑是全球经济持续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但是不同于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增长与失业率之间反向变动的关系,在我国失业问题没有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而得到改善,反而越发严重了。
面对从宏观经济学理论看来不可思议的高增长和高失业并存的现状,我们必须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为何在我国出现了“高增长—高失业”这种与西方经济学理论背道而驰的现象?
解释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外乎两个:
或者理论有错,或者是我国对失业的统计有误。
就理论而言,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能促进就业,所以经济增长和失业率应该是负相关的。
奥肯定律作为一种经济经验规则,它说明了产出增长率与失业率只是负相关的,并且在美国经济中得到了很好地验证。
它给出了一个特定的增长目标对失业率的长期影响。
这一定律提出的背景是在1968年~1969年,是以美国经验数据为依据提出的。
结合当时美国的经济和社会背景,不难发现,奥肯定律其实隐含着下面几个前提:
(1)发达的单一市场机制;
(2)相对稀缺的劳动资源;(3)失业的公开化形式;(4)不存在大幅的技术革新;(5)人口按照一个固定的速度增长。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上并不完善,各种法治法规尚不健全,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失业;改革开放后,大量的资本技术涌入我国,我国出现了相当复杂的二元经济结构,相当部分行业技术含量显著提高,出现了技术排挤工人的现象;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导致中国每年新增劳动力数量庞大。
由上述几点,我们能否得出这样一个论断:
产生于完善市场机制下的奥肯定律不适用于我国?
既然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我们不妨把目光放在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之所以选择这些国家和地区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它们在经济起飞阶段和目前的我国一样,存在着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人口众多、二元经济等问题,同样不满足奥肯定律的隐含前提。
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和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是否成立?
表1.2:
韩国1963~1991年间的失业率
年份
失业率
(%)
年份
失业率
(%)
年份
失业率
(%)
1963
8.2
1973
4
1983
4.1
1964
7.7
1974
4.1
1984
3.8
1965
7.4
1975
4.1
1985
4
1966
7.1
1976
3.9
1986
3.8
1967
6.2
1977
3.8
1987
3.1
1968
5.1
1978
3.2
1988
2.5
1969
4.8
1979
3.8
1989
2.6
1970
4.5
1980
5.2
1990
2.4
1971
4.5
1981
4.5
1991
2.4
1972
4.5
1982
4.4
表1.2详细地罗列出20世纪60年代步入起步阶段的韩国将近三十年间的失业率,经过计算,60年代的平均失业率为6.375%,70年代为4.11%,1981年到1991年的平均失业率为3.42%。
即使在80年代初期失业率较之70年代末略有反弹,总体而言,韩国的失业率呈一个明显的下降态势。
也就是说,在经济起飞阶段的韩国,经济增长和失业率是呈负相关的。
不单单是韩国,纵观东亚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之路,我们可以看出,在经济起飞时期,它们大多都要依托本国丰富、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为国内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降低了本国的失业率。
奥肯定律所表述的经济发展和失业率的负相关关系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是成立的。
由此可见,西方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发展和失业的理论并没有错误。
既然经济发展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理论并没有错,我国的“高增长—高失业”必须从失业统计上寻找原因。
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改革开放近20年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和登记失业率分别为:
1978年530.0万人,5.3%;1980年541.5万人,4.9%;1985年238.5万人,1.8%;1990年383.2万人,2.5%;1996年552.8万人,3.0%;到2006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
很显然,这是一个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1985年是转折点。
但正如前面所说的,由于我国统计失业的范围大大地缩小了,所以,上面有关登记失业的数字并不反映真实的失业状况。
如果说我国在经济增长的统计上存在不少水分,那么,在失业的统计上则恰恰相反。
我们有理由相信:
中国现行的失业统计低估了实际失业状况,我国实际的失业率比表1.1提供的数字要高。
这是因为:
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失业统计定义,与国际劳工组织的标准定义存在明显的差异。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失业人员是指在一定年龄以上、在参考时期内没有工作、目前可以工作而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
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定义,失业人员是指非农业户口、在一定劳动年龄、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
首先是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失业率仅限于城镇,却不包括农村的失业人员。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70%的国家,因土地的缺乏、生产技术的提高及近年乡镇企业吸收劳动力能力的下降,中国农村不少农民处于闲置状态。
据估计,目前中国农村约有1.5亿的剩余劳动力,他们是中国最庞大但没有正式被统计的失业大军。
其次是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失业统计仅限于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正式登记的失业人员,没有正式登记的就不算在失业之列。
据中国统计部门估计,中国的登记失业率比实际失业率偏低约0.8%,以1998年为例,当年的登记失业率为3.1%,而登记失业率的人数约为660万人,即使0.8%的偏差,已相当于低估了约170万的失业人数。
最后是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失业人数并没有包括企业下岗职工。
下岗是中国体制转型过程中特有的失业现象。
所谓下岗职工,是指在企业无工作岗位三个月以上,但尚未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继续从原企业领取低于工资的生活费、养老金和医疗保险等福利、且未在社会上有其他职业的人员。
根据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问卷调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劳动科学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推测,目前下岗职工中,约有75%需要就业,这部分的下岗职工事实上是处于失业状态。
那么,目前中国约1100万的下岗工人中,约有820万属于失业人员。
前文对失业的理论和统计两方面进行分析,回答了为何我国会出现“高增长—高失业”这种看上去不可思议的情况。
一些国内学者和研究人员针对上述统计的偏差,对官方的失业率做出修正。
他们估计,目前全国的失业率由20%-28%不等。
如华夏证券研究所的一项研究,便根据失业登记0.86%的低估率和下岗工人35%的再就业率,计算了1998年的城镇实际失业率为7.6%,全国失业率为20.6%,全国失业率高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差不多七倍。
20%的失业率,这个数字无疑是相当惊人的。
从理论上讲,长期看,经济发展是在自然失业率水平上的增长,经济发展能降低失业率,但主要针对的是周期性失业,对于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构成的自然失业就无能为力了。
我国一直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周期性失业在我国并不存在,换言之,并非经济发展不促进就业,但由于我国种种特殊的国情使得我国自然失业率偏高。
那么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在我国,造成自然失业率偏高应考虑的因素究竟有哪些?
其次,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之外,是否存在着第三种不能通过经济增长解决的失业?
西方经济学认为,失业包括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除了周期性失业能通过经济增长解决之外,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都是不可避免的,这两者构成了自然失业。
从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定义(详见第二章《相关理论综述》第二节《失业的界定和类型》)可知,在一个经济社会中,由于结构性和摩擦性因素,一方面存在着就业岗位,一方面存在着失业人口,而且二者约等。
但是在现实中,至少在我国,上述约等关系是不存在的。
国家统计部门公布2006年新增就业岗位为1000万人,比2005年略有增长。
据专家推算,新增就业岗位和新增就业人口之间至少有1000万的缺口。
因为对照中国人口出生表,可知1980年之后的几年,我国出生人口每年都在2000多万,1982年2300万,1987年上升到2500多万。
这批人到今天正好是新增的劳动力。
所以,1000万新增就业岗位距离2300-2500万的新增劳动人口,至少还有1000万的差距。
这种没有空缺岗位的失业显然不属于摩擦性失业或者结构性失业,而我国每年8%以上的GDP增长率说明我国并非处于经济衰退期,显然也不是周期性失业,它不能通过经济发展解决。
数据表明,在我国事实上存在着除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之外第三种不能随经济发展自动消除的失业,由于西方经济学中并没有提到这种失业情况,我们不妨称之为“另类失业”。
新的问题是,我国自然失业的构成是否应该加上这种“另类失业”?
再次,对于我国目前过高的失业率,尤其是不能通过经济发展解决的偏高的自然失业率,我们应提出什么样的对策?
本节第一个问题中提到,根据国内一些专家和研究人员估算,我国的实际失业率大约在20%左右,这意味全国居民家庭中平均每2.3户就有1人失业,可见我国实际失业情况已相当严重。
由于经济高增长与就业需求不相符,导致下层失业群体和待业群体日渐庞大,低收入群体日渐庞大。
这显然不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和进一步快速增长。
所以能否实现就业、解决失业问题,对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我国的经济一直处于快速发展中,由此可见我国的自然失业率应该是相当的惊人,解决我国过高的失业率可以从降低自然失业率水平着手。
我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反失业政策,既要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又要考虑综合治理的对策,要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三者关系为大前提,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三节研究目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研究中国自然失业率偏高的原因和如何降低我国目前过高的失业率,缓解失业压力。
本文将通过回答三个问题,来达到此目的,它们是:
第一个问题,造成我国自然失业率偏高的因素究竟有哪些?
第二个问题,游离于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之外的“另类失业”是否应成为构成自然失业的一部分?
第三个问题,针对我国目前过高的失业率,应提出什么样的对策来缓解就业压力?
第四节研究方法
笔者将以著名的奥肯定律入手,通过传统理论与中国现实之间的矛盾的阐述和分析,揭示更深刻意义上的中国自然失业率偏高的原因和解决途径。
笔者将利用对第二个问题研究的结果,从自然失业的构成——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和“另类失业”出发,联系中国实际,力求对中国自然失业问题有更详尽的认识,力图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辉映、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统一。
第二章相关理论综述
第一节失业的界定和类型
一失业的界定
按照国际劳工组织(ILO)的标准,失业是指在一定年龄之上,在参考时间内没有工作,目前可以工作而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
这里所指的仅仅是公开失业,而不包括隐蔽失业。
按照这个定义,衡量是否失业,必须有4要素:
①在一定年龄之上,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规定,劳动适龄人口是指15-64岁的人。
②确认至少在过去的一周内已经没有工作。
③目前可以工作,既有劳动的能力和可能性。
④正在寻找工作,就是说,本人有工作的要求。
合乎这个定义的,包括:
农闲时节找不到工作的农业劳动者和没有土地的雇农;由于部门转变而失去工作的人;无力找到工作和没有工作机会的人;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和政治变动中失去工作的公务员;等等。
显然,失业的考察范围,既包括城市,也包括农村。
在上述关于失业的定义中,没有包括下述两类人:
一类是就业无望的劳动者,他们已经放弃寻找工作;另一类是就业不充分的人,即不能满足法定工时的工作的人。
应当说,国际劳工组织对失业的定义是比较正确的。
但也应当看到,它还是不能充分反映实际失业状况。
这是因为,就业无望的劳动者放弃寻找工作往往是无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