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社会工作者初级《社会工作实务》整理笔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82343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社会工作者初级《社会工作实务》整理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版社会工作者初级《社会工作实务》整理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版社会工作者初级《社会工作实务》整理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版社会工作者初级《社会工作实务》整理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版社会工作者初级《社会工作实务》整理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社会工作者初级《社会工作实务》整理笔记.docx

《版社会工作者初级《社会工作实务》整理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社会工作者初级《社会工作实务》整理笔记.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社会工作者初级《社会工作实务》整理笔记.docx

版社会工作者初级《社会工作实务》整理笔记

社会工作实务

第一章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

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

接案步骤:

接案前的准备、面谈、收集服务对象的资料、做接案会谈记录。

接案:

社会工作者与潜在服务对象开始接触,了解其需要,帮助其逐渐成为服务对象并接受社会工作服务的过程。

服务对象的来源:

主动救助者、由他人介绍或机构转介来的、由社会工作者通过外展发展而来。

服务对象的类型:

自愿型服务对象、非自愿型服务对象。

现有服务对象:

主动救助和转介及外、展来的,并已使用或正接受社会工作者服务的对象。

潜在服务对象:

尚未使用或接受社工资源帮助,但未来可能需要服务资源和协助的服务对象。

接案的准备工作:

服务对象资料准备、在资料准备有对象了解的基础上拟定初次面谈的提纲。

面谈提纲内容:

介绍自己和自己的专长、简要说明本次会谈目的和内容及双方的角色责任、介绍机构的功能和服务、相关政策和工作过程、征求对会谈安排的意见和期望、询问是否有急需处理的事情。

面谈目的:

了解服务对象最关心的事项是什么,以便达到助人目标。

面谈环境:

原则是创造方便昨有利会谈进行的环境,场所空间尽量使其自由、舒适、简单、温馨、避免过多装饰;两人位置在90-130度角,距离1-1.5米间;严格遵守时间约定,关掉手机,通知相关人员勿扰。

面谈的主要任务:

界定服务对象的问题、澄清二者角色期望和义务、激励并促进其进入角色、促进和诱导其改变、达成初步协议、决定工作进程。

澄清:

第一,其对自己的、对社工的期望,社工对其对自己的角色期望;第二,对比找出二者想法差异和距离;第三,协商一致。

决定的可能:

终结服务、转介其他服务、进入下一个助人阶段。

面谈技巧:

主动介绍自己、沟通、倾听。

沟通:

又称人际沟通,是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借助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互相交换观念、信息、态度、感受和情感等内容的动态过程。

治疗性沟通:

通过人与人的交往,达到一个人对其他人进行帮助的目的。

治疗性沟通功能:

提供支持、减轻焦虑、协助树立正确想法、促成问题解决行动。

倾听运用:

一,通过向其传达对其专注;二,设身处地地感受;三,与其互动,对其叙述给予适当回应。

资料收集内容:

个人资料、身体情况、服务对象的特点与能力、其所处的社会环境。

收集方法:

询问(会谈、角色扮演、问卷)、咨询、观察、利用已有资料、问卷调查。

接案会谈记录内容:

面谈目的、过程、对面谈的总体评估、建议。

接案注意事项:

决定是否需要紧急介入、权衡是否有能力处理问题、决定问题的优先次序、保证其要求的服务符合工作范围。

预估:

既定情境中的事实与特点推论出有关服务对象问题含义的暂时性结论的逻辑过程。

预估任务:

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客观因素、主观因素、问题的成因及使问题延续的因素、本身及环境的积极因素、决定提供服务的方式和内容。

客观因素:

背景资料、所处的环境、问题发生与持续时间、为解决问题所做的努力。

预估的基本步骤:

探究情况问题与需要、分析资料做出预估摘要。

探究。

描述其问题与需要、描述问题如何发生、描述其处境及生活中的社会系统情况、探究其不能解决问题的原因、描述其发展阶段、描述并鉴定其资源状况。

分析资料做摘要步骤:

对其问题与需要作出解释、列出解决问题的目标及先后次序、决定介入的策略、撰写预估摘要。

预估摘要内容:

对其自身系统的预估、对其家庭系统的预估、对其所处社会系统的预估。

计划:

服务计划是为下一步的介入行动服务的,也是介入行动的蓝图。

是发展有效行动方案明确任务和责任的过程,也是决策行动的过程。

目标:

长期目标、短期目标。

服务计划的构成:

目的及目标、关注的问题与对象、介入的方法和介入行动。

介入方法:

个人辅导、小组活动、社区介入、网络建构、政策倡导等。

制定计划原则:

要有服务对象的参与、要尊重其意愿、详细和具体、与工作的总目的宗旨相符合。

制定计划方法:

设定目的和目标、构建行动计划。

目标设定程序:

一,确定其需要和问题;二,向其解释设定目标的目的;三,共同选择适当的目标、目标陈述要明白易懂;四、重在促进其成长;五,目标要可测量、具有操作性和现实性;六,与其讨论目标的可靠性和可能的利弊;七,确定目标并决定目标的先后次序。

构建行动计划步骤:

一,选择介入系统;二,选择介入行动。

介入行动:

危机干预、资源整合、经济援助、安置服务、物质支持、心理辅导等。

第四节介入

介入:

社工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与技巧协助服务对象系统达到计划服务目标的过程。

介入分类:

直接介入、间接介入、综合介入。

介入焦点:

一,增加个人的生活适应能力;二,增加社会和物理环境对个人需要的回应。

选择介入行动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服务对象自决;二,个别化;三,考虑服务对象的发展阶段和他们的特点;四,与服务对象相互依赖;五,瞄准服务目标;六,考虑经济效益。

第五节评估

评估:

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系统地评价社会工作的介入结果、总结整个介入过程、考查社会工作的介入是否有效、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与目标的过程。

评估的目的:

一,考查社会工作介入效果、服务对象进步情况及介入目标的实现程度;二,总结工作经验,改善工作的方法和技巧,提升服务水平;三,验证社会工作方法的有效性;四,进行社会工作研究。

评估的类型:

过程评估、结果评估。

评估的方法:

收集评估资料的方法、基线测量评估、对服务对象影响的评估。

收集评估资料的三种手段:

一,利用档案记录进行评估;二,收集服务对象对介入过程和结果的意见与看法;三,使用调查方法,收集介入效果的数据和事实资料。

基线测量:

在介入开始时对服务对象的状况进行一,建立一个基线作为对介入行动效果进行的标准基线,以评估介往前后的变化,以此判断介入目标实现的程度。

基线测量应用范围:

个人、家庭、小组或社区。

基线测量操作程序:

建立基线、进行介入期测量、分析和比较。

建立基线的方法:

一是确定介入目标;二是选择测量工具;三是对目标行为进行测量并记录目标行为。

对服务对象影响的评估:

服务对象满意度测量、差别影响评分。

评估注意事项:

一,注重社会工作者的自我评估与反思;二,调动服务对象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评估过程;三,评估的方法要与社会工作的价值相吻合,并注意保密;四,要切合实际需要。

第六节结案

结案:

当服务对象的问题已经解决,或者服务对象已有能力自己应付和解决问题,即在没有社会工作者协助下可以自己开始新生活时,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双方根据工作协议逐步结束工作关系所采取的行动。

结案时的工作:

一,总结工作;二,巩固已有改变;三,解除专业工作关系;四,撰写结案记录。

巩固已有改变:

回顾工作过程、强化服务对象已有的改变、给服务对象积极支持。

结案时服务对象的反应:

两极情感反应,即负面情绪和正面情绪。

结案类型:

一,目标实现的结案;二,因服务对象不愿继续接受服务而必须终止专业关系的结案;三,存在不能实现目标的客观和实际原因的结案;四,社会工作者或服务对象身份发生变化时的结案。

常见的负面反应:

否认、倒退、依赖、抱怨、愤怒、讨价还价、忧郁。

结案反应的处理方法:

一,结案前与服务对象回顾一下介入过程,以确定是否时机成熟;二,提前让服务对象知道结案时间,早做心理准备;三,逐渐减少与服务对象的接触,提醒其学会自立;四,估计一些可能破坏因素,预防问题产生,稳定成果后再结束;五,安排正式的结案活动,让服务对象分享成果,以建设性方式表达感受,相互鼓励,面向未来。

跟进服务的实施方法:

电话跟进、个别会面、集体会面、跟进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

第二章儿童社会工作

儿童概念:

1989年11月20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上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我国实际工作中,多将儿童年龄界定为0-14岁。

儿童定义的要素:

一,是人生命中的一个特定阶段,是生物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三位一体;二,作为人生的初始期而受到关注;三,特别需要保护和关爱的阶段。

儿童的特点:

生理特点、心理特点、行为特点。

生理特点:

成长性、基础性。

心理特点:

发展性、依恋性、可塑性。

行为特点:

探索性、模仿性。

儿童的需要;生存的需要、爱的需要、学习的需要、游戏的需要、社会化的需要、被保护的需要。

儿童分婴儿期0-1岁,幼儿期1-5岁,学龄期6-14岁。

儿童社会工作定义:

1950年联合国儿童权利会定义为,凡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全发展与正常生活为目的的各种事业。

我国定义为,在现有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在当前的法律、文化背景下,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成长、发展的需要,以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为指导和科学的理论为基础,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对儿童开展遥助人自助的服务活动。

儿童社会工作四特点:

一,立中于社会的经济、文化、法律等客观背景;二,建立在特定对象需要和特点基础之上;三,需要充分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理论、方法和技巧;四,一种助人及自助的服务活动。

中国儿童社工的法律基础;宪法,儿童权利公约。

儿童社工理论基础:

儿童物生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

心理社会发展论八阶段:

一,学习信任阶段0-1.5岁;二,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5-3岁;三,发展主动性阶段3-5岁;四,变得勤奋阶段6-12岁;五,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19岁;六,承担社会义务阶段19-25岁;七,显示创造力感的阶段25-65岁;八,达到完善的阶段65岁以上。

儿童社范围分宏观和微观两层面,微观中按服务对象类别分一般儿童社工和特殊儿童社工,特殊儿童社工类型分支持性、保护性、补偿性、替代性。

影响儿童的重要社会因素:

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

现阶段儿童社工的具体机构:

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社会福利机构、社区、专业性社工组织。

服务对象自决:

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服务对象的自由选择和决定的需要与权利,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价值观。

儿童工作中,社工担当的角色有服务提供者、支持者、教育者、中间人、调控者,保护者。

需社工特别保护的儿童:

被拐卖儿童、残疾儿童、被遗弃儿童和孤儿、流浪儿童、受虐待儿童等。

常用评估量表:

智力量表WISC、行为量表CBCL、社会期望量表CSD、自我意识量表PHCSS、儿童受虐量表。

儿童社工的具体方法;儿童辅导、儿童小组工作、受虐儿童的社工介入。

儿童辅导:

专业人员利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帮助儿童了解自己、学会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运用各种机会促使儿童在生活、学业、感情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全面发展以及潜能发挥的过程。

想象互动游戏治疗技巧:

一,用言辞表达或口语化;二,刺激性;三,设定限制;四,相对游戏。

沙盘游戏治疗:

又称箱庭游戏,两个规定大小的天蓝色装沙矩形盘,沙子,沙盘模具。

游戏最重要的设置“童心”。

儿童小组工作:

一种通过小级过程小组社工的协助,使小组中的儿童能够获得小组经验、产生行为改变和恢复正常功能,以及与他人和周围环境达成有效的调适,最终促进个人及小组发展的专业服务活动。

要点:

一,活动安排要新颖有趣、安全;二,多利用示范来讲述活动的安排和小组规则;三,避免道理、复杂与抽象问题;四,社工亲切和蔼,具亲和力;五,社工应带给儿童平等感。

亲职教育服务:

专业人员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向家长提供专业服务活动。

如亲子沟通地小组。

受虐儿童:

被其父母、近亲或任何对该儿童权利有责任者,或与儿童居住于同一处所的任何人,采取以下行为而遭受伤害甚至死亡的儿童。

一,造成受伤或允许意外受伤;二,制造一个非意外的身体伤害的危险状态,造成伤害;三,对儿童性侵犯或允许此类事情发生;四,拷打、折磨儿童或允许发生;五,受伤的结果超过只是单纯体罚。

儿童疏忽:

任何一个儿童的父母或其他对该儿童权利有责任者并未提供对其适当或必需的支持、法宝教育、医疗或其他法律认定儿童权利必要的相关照顾;或者儿童遭受其父母或其他对该儿童权利有责任者的遗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