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论毛泽东新闻思想体系 精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818789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论毛泽东新闻思想体系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最新论毛泽东新闻思想体系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最新论毛泽东新闻思想体系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最新论毛泽东新闻思想体系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最新论毛泽东新闻思想体系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论毛泽东新闻思想体系 精品.docx

《最新论毛泽东新闻思想体系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论毛泽东新闻思想体系 精品.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论毛泽东新闻思想体系 精品.docx

最新论毛泽东新闻思想体系精品

论毛泽东新闻思想体系

  毛泽东新闻思想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结构。

  它类似于金字塔。

  位于塔顶的最高层次为毛泽东党报理论,位于底部的基础层次为毛泽东新闻业务观念,居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层次为毛泽东宣传谋略。

  这种三层次结构,与毛泽东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宣传家和杰出的新闻工作者的多重角色是密切相关的。

  其新闻业务观念,是他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对于新闻传播具体业务的认识,这是宣传谋略和党报理论的基础;党报理论,则是他作为一个政治家、党的领袖对于党报工作的看法,这是统率其新闻思想体系的灵魂;而宣传策略,又是他作为一个宣传家对于宣传工作规律的总结,在毛泽东新闻思想体系中,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这里,作者将依此结构从三个方面分析毛泽东新闻思想体系。

  一、毛泽东党报理论毛泽东党报理论,是毛泽东新闻思想体系的最高层次,是统率整个体系的灵魂。

  在这个关键部分里,毛泽东解决了党报的宣传使命、办报方针及党报工作者必须遵循的党性原则等问题。

  党报使命观毛泽东的党报使命观,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是宣传党的政策。

  1941年,延安《解放日报》尚未正式出版时,毛泽东就指出,一切党的政策,将经过《解放日报》与新华社向全国宣达。

  1在他看来,共产党人不同于其他政党的重要区别,就是斗争目标的公开性与群众性。

  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者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

  怎样使群众利用党的政策?

渠道之一就是报刊。

  因而有关政策的问题,一般地都应当在党的报纸上或者刊物上进行宣传。

  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

  2使党的政策直接转变为群众的实际行动。

  其二是传播典型经验。

  共产党的路线是人民的路线,只有全体群众行动起来,集中在党的旗帜下,才能实现党的最终目标。

  而群众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觉悟程度又不尽一致,这就需要先进带动后进,典型促进一般。

  因此领导者的责任,就是不但指出斗争的方向,规定斗争的任务,而且必须总结具体的经验,向群众迅速传播这些经验,使正确的获得推广,错误的不致重犯。

  30其三是制造革命舆论,反击反革命宣传。

  毛泽东认为,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总是要伴随一场大喊大叫的,这就是宣传新制度的优越性,批判旧制度的落后性。

  4其四是组织群众,推进革命运动。

  早在红军时期,毛泽东就认为,红军宣传工作的任务,就是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

  由这个宣传任务之实现,才可以实现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建立政权,消灭反动势力,促进革命高潮等红军的总任务。

  5抗战时期,毛泽东又规定《解放日报》的使命为团结全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

  6联系到前面三条,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不通过党的政策宣传、经验传播和舆论的制造,就不可能组织起广大的群众。

  也就是说,前面三条的实现是组织群众的前提;而组织群众推进革命运动,则是宣传政策、传播经验、制造舆论的目的。

  此外,毛泽东还很重视党报的批评监督作用,认为这是发挥群众积极性的重要途径。

  他指出,必须具体地表现领导机关、干部和党员的创造能力、负责精神、工作的活跃、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发表意见、批评缺点,以及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从爱护的观点出发的监督作用。

  7他强调党报批评要从团结目的出发,不能把它用作攻击个人的工具,同时还要避免片面性。

  毛泽东的党报使命观偏重于党报的政治功能。

  宣传政策也好,组织群众也好,制造舆论也好,批评监督也好,基本上是在报刊作为政治斗争工具的意义上讲的。

  在战争年代这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历史已经证明,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当经济建设成为我党头等大事的情况下,仍然过分强调这种偏重于政治功能的使命观,就不利于党报事业的全面发展了。

  办报方针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国际无产阶级报刊事业的优良传统。

  早在十月革命前,列宁就要求所有的社会民主党人都为党的报纸工作,呼吁所有的人,特别是工人,给我们写些东西。

  8毛泽东在实际斗争中也意识到了这一方针的重要意义。

  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里指出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他又说办好一家

  报纸,不但是办的人的责任,也是看的人的责任。

  看的人提出意见,写短信短文寄去,表示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这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使这个报办得好。

  9论毛泽东新闻思想体系

  毛泽东进一步探讨了怎样实现办报方针的问题。

  在他看来,实现这一办报方针,可以通过四条途径。

  第一,吸收党外人士参加党报的编委会,在党报上发表党外人士的言论。

  抗战时期,毛泽东就指示《解放日报》、《新华日报》及各抗日根据地的报刊,应吸收广大党外人员参加编辑委员会。

  党报工作者必须学会善于吸收党外人员在党报上写文章、写通讯的方式和方法。

  10在他看来,在党报上将党外人士拒之门外的做法,貌似革命,实是一种典型的宗派主义态度。

  它只会造成党外人员对党的过失缄口不言的现象。

  第二,刊登群众来信,反映群众的呼声和要求。

  根据毛泽东的其他论述,群众来信一方面可以作为生活亲历者对现实生活的生动描述,另方面,它还能直接反映群众的呼声,成为把握群众情绪的晴雨表,和沟通党与群众的精神桥梁。

  因此党委和党报决不能掉以轻心,要给人民来信以恰当的处理。

  11第三,建立团结在党报周围的工农通讯员队伍。

  最后,毛泽东还主张所有的机关、工厂、学校、连队都可以也应该自己办报。

  他说,一个伙食单位,比如说有一百个人,出墙报一张,这里总有一个首长,他就要把墙报当做自己组织工作、教育群众、发动群众积极性的武器。

  12这即是说,宣传不仅是新闻工作者的事,其他战线的实际工作者,都可以而且也应该进行符合当地实际的宣传工作。

  论文论毛泽东新闻思想体系来自通过这些途径,党报宣传不仅只是记者、编辑的事业,而且也成了广大党员群众的事业;全党办报,群众办报,使得党报及其宣传更富有群众性,更贴近群众的生活实际,从而更易于为群众所接受;由于在党报周围团结了大批热衷宣传的工农通讯员和其他积极分子,使他们在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这种情形,即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也仍然存在。

  党性原则毛泽东认为,要坚持党性原则,首先就得加强党委对报刊的绝对领导。

  而这种领导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一是把新闻记者、报纸工作人员和广播工作人员召集起来开会,跟他们交换意见,告诉他们宣传的方针,13使他们有所遵循,不至偏离党所规定的方向。

  二是根据中央政策精神,检查新闻宣传工作。

  这种检查的形式分事后检查和事前检查两种。

  前者是回顾过去,对前段时期的宣传进行检讨,以发扬成绩,纠正错误;后者则是在党报出版之前,由一个完全懂得党的正确路线和正确政策的同志,将大样看一遍,改正错误的观点然后出版。

  14三是党委第一书记亲自抓社论,把握党报宣传的基调。

  只有这样,党报宣传才不会偏离方向。

  应该指出,这里所谓的绝对领导,并不是没有条件的。

  毛泽东认为,党委的领导必须符合实际情况,马克思主义是按情况办事的,情况就包括客观效果。

  群众爱看,证明领导得好;群众不爱看,领导就不那么高明吧?

不正确的领导,不按情况办事,脱离实际,脱离群众。

  使编报的人感到不自由,编出来的报纸群众不爱看,这个领导一定是教条主义的领导。

  15可见,毛泽东所说的绝对领导,是将不正确的领导、教条主义的领导排斥在外的。

  其次,作为党的耳目喉舌,党报要无条件地服从党的政策。

  党委的领导,只是确保党报方向的外部条件。

  要使报纸成为富有战斗性的机关报,关键还是要有遵守党的政策的自觉性。

  再次,毛泽东还根据党性原则,对党报工作者提出了两大要求。

  一是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方法论,站稳无产阶级立场;二是一切根据政策,克服宣传人员中闹独立性的错误倾向,重大问题的处理须请示上级,任何下级人员不得擅自表态。

  二、毛泽东宣传策略毛泽东是一个杰出的宣传家。

  在其指导中国革命宣传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宣传策略。

  这些策略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部分。

  全面地认识宣传对象所谓宣传,是通过提供情报、阐述某种主义、主张、思想观

  点以影响特定对象的心理、态度及其行为方式的活动。

  宣传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对宣传对象的了解程度。

  不了解对象的宣传是盲目的宣传,注定是得不到什么效果的。

  毛泽东告诫党的新闻工作者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

  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

  16在毛泽东看来,对宣传对象,主要应了解三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对象的情绪状态。

  情绪是影响宣传效果的重要因素。

  了解对象的情绪,才能使宣传切合群众的情绪,从而实现宣传者与读者情感的共鸣。

  论毛泽东新闻思想体系

  其二是对象的知识能力。

  毛泽东认为,群众的知识能力是制约其接受外来宣传信息的另一要素。

  如果我们没有学会说群众懂得的话,那么广大群众是不能领会我们的决议的。

  因此,必须切实地把握群众的知识水平,并且随时都善于简单地、具体地、用群众所熟悉和懂得的形象来讲话。

  17其三是对象的现实需要。

  宣传要达到目的,其内容须能满足对象的现实需要。

  凡是与对象需要相关的,并能给予满足的宣传内容,就能打动对象的心弦;反之则无异于隔靴搔痒。

  因此办报也好、办电台广播也好,均应根据当地人民的需要联系群众,为群众服务,否则便是脱离群众。

  18而脱离群众、无视对象需要的宣传,注定是要失败的。

  合理地组织宣传材料宣传总是一定内容的宣传。

  关于宣传内容材料的组合,是宣传能否成功的关键。

  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其一、是关于软材料与硬材料的搭配。

  毛泽东认为,无产阶级新闻宣传机关,应该表现出共产党人光明磊落的胸怀和无所畏惧的战斗精神。

  因此,我们的报纸要尖锐、泼辣、鲜明,毫不吞吞吐吐。

  也就是说,无产阶级报纸及其宣传,首先应该具备硬的品质。

  只有硬的宣传,才能鼓舞士气,动员民众。

  但是,毛泽东在强调硬的同时,又指出不要太硬,太硬了人家不爱看。

  因为那种过于严肃的题材难以提起并维持群众的阅读兴趣,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所以应该而且可以把软和硬两个东西统一起来19,在宣传内容中,适当增加软性题材的比重。

  在这点上他很赞成《文汇报》的做法,表扬该报搞得活泼,登些琴棋书画之类。

  另方面毛泽东又认为,增强软性,还可以从改进文章的写法着手。

  如果文章写得通俗、亲切,由小到大,由近讲到远,引人入胜,即便是硬的题材,也给软化了。

  当然毛泽东并非主张新闻宣传要无限地软下去,而是主张软与硬的辩证统一。

  在宣传内容的软应对比上,毛泽东比较明显地偏重于硬,软只是处于次要的地位。

  这与他作为政治家的战斗性格是极为贴切的。

  其二,是远材料与近材料的配合。

  毛泽东认为,要宣传群众,就得从群众的生活实际出发,由近及远,逐步铺陈。

  他指导报纸登新闻的次序,应是本乡的,本区的,本县的,本省的,本国的,外国的,由近及远;其内容,国内国际消息要少,只占十分之三,本军、本地、近地消息要多,要占十分之七。

  他要求《时事简报》的新闻,特别是本地的和近地的新闻,一定要是与群众生活紧密地关联着的。

  如牛瘟、禾死、米荒……都是与群众生活密切关联的。

  群众一定喜欢看。

  凡属不关紧急的事不登载。

  只有这样,才能引动士兵和群众看报的兴趣,取得我们所要取得的效果。

  20这种观点,与新文学的接近性原理是一致的。

  根据接近性原理,新闻受众一般倾向于接受发生在自己身边,或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的信息。

  强调接近性,并非主张宣传局限于近的内容,而是为了由近及远,为了更好地配合远距离内容的宣传。

  其三,是典型材料与一般材料的协调。

  早在抗战时期,毛泽东就要求各级政治机关注意收集八路军、新四军中涌现出的典型的民族英雄,认为表扬这些英雄及其英勇行为,对外宣传与内教育均有重大意义。

  21在宣传实践中,先进典型的价值是非常明显的,这种典型一旦经过报刊广为宣传,就犹如一面飘扬的旗帜,吸引带动一大片已经觉悟或正在觉悟的群众,成为现实政治运动的推动力。

  但是毛泽东也意识到,典型总是一般基础上的典型,离开了一般也就无所谓典型。

  报刊宣传的,不能尽是些典型。

  典型的材料只有和一般的材料结合起来,才能起到典型的带动作用。

  其四,是正面材料与反面材料的配合。

  毛泽东认为,报纸宣传内容,就其性质而言,可分为正面与反面两类。

  正面的材料,旨在弘扬正气,歌颂成绩,赞美英雄,催人奋发;反面的材料,则是要揭露缺点,批评错误,控诉罪恶,压倒邪气。

  在他看来,这两种材料对报纸来说同样是不可缺少的。

  毛泽东主张,凡典型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的事例,应在报纸上广为揭发。

  22如果把它们封锁起来,反而危险。

  因此应该在思想领域种牛痘,即认人为把一种病毒放到人体里面去,实行细菌战,跟你作斗争,使你的身体里头产生一种免疫力,也即是说通过宣传工具把毒草、把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摆在我们同志面前,摆在人民群众和民主人士面前,让他们受到锻炼,23以增强其对病毒、对错误东西的抵抗力。

  如果无视这种反面材料,专注于正面宣传,就无法使群众认识到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不过在具体内容的安排上,正面的材料应居于主导地位,而且在开展反坏人坏事的广泛斗争达到了一个适当阶段的时候,就应将各地典型的好人好事加以调查分析和表扬,使全党都向这些好的典型看齐,发扬正气,压倒邪气。

  24这一观点对中国革命的宣传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论毛泽东新闻思想体系

  科学地运用宣传手段在毛泽东的宣传实践中,科学地运用多种宣传手段,准确地把握宣传力度,是其成功的重要经验。

  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把传单、布告、宣言作为重要的宣传文件,并认为邮寄宣传品,即在邮件中夹带宣传品或在邮件上印上宣传鼓动口号,是不可替代的宣传工具。

  他还认为壁报为对群众宣传的重要方法之一,化装宣传也是一种最具体最有效的宣传方法。

  他要求各政治部负责征集并编制表现各种群众情绪的革命歌谣,军政治部宣传科的艺术股,应该充实起来,出版石印的或油印的画报。

  25后来,随着我党广播事业的产生,毛泽东又指导全党要充分地利用这一新的媒介。

  可见在当时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对于口头宣传、文字宣传、实物宣传等各种手段、载体,毛泽东都充分注意到了。

  毛泽东还非常重视在宣传过程中对信息流量的控制。

  他反对强行灌输,而主张讲究分寸。

  主张根据对象的心理承受能力,慢慢地渗透。

  他告诫宣传工作者不要在几个小时内使人接受一大堆材料,一大堆观点,而这些材料和观点又是人们平素不大接触的。

  一年要找几次机会,让那些平素不大接触本行事务的人们,接触本行事物,给以适合需要的原始材料或者半成品。

  不要在一个早上突如其来地把完成品摆在别人面前。

  要下些毛毛雨,不要在几小时之内下几百公厘的倾盆大雨。

  强迫受训的制度必须尽可能废除……要彼此有共同的语言,必须先有必要的共同的情报知识。

  26在另一篇文章中他又指出我们共产党要学会一个办法,就是人家不听就不讲了。

  27从这两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对于读者信息接受过程的基本看法。

  首先,读者的思想态度、行为方式的改变,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用简单的灌输方式是难以奏效的;其次,要使宣传对象具有与宣传者相同的语言和态度,必须使对象具有与宣传者相同的必要的情报资料;第三,要使宣传卓有成效,就得遵循宣传对象的心理规律,变倾盆大雨为毛毛细雨,作长期打算,锲而不舍,水滴石穿。

  这一见解可以说是对马列主义宣传理论的创造性贡献。

  准确地把握时空环境宣传总是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的。

  时间空间的特殊性,往往会给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宣传活动以鲜明的个性特征。

  为了宣传的目的,宣传家必须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

  这也是毛泽东的重要观点。

  从时间上看,毛泽东认为,宣传工作者应注意两点。

  其一是在不同时间不同的历史阶段,宣传的内容、倾向应有所区别。

  切不可千遍一律,以不变应万变。

  解放战争初期,毛泽东就指示我党的新闻工作者,描写美蒋怎么厉害,怎么凶,这在七月以前是必要的,七月以后则不但不必要,且有副作用了。

  28也就是说,时间变化了,形势不同了,宣传的内容、调子也应该随之发生变化。

  其二在时效性问题上,宣传家与新闻记者的理解是大不一样的。

  在记者看来,时效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发布要及时、快速,过时的东西则不成其为新闻。

  所以记者追求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尽可能地缩短新闻事件发生与新闻报道发表之间的时间差

  时间差越短,报道速度越快,就越能引起轰动性效应。

  但是对于宣传家就不一样了。

  在宣传家来说,与其说是追求时效,还不如说是追求时宜。

  在许多场合,快速的报道并不能带来好的效果,甚至会完全相反。

  对此毛泽东主张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新闻的快慢问题也是这样。

  有的消息,我们就不是快登慢登的问题,而是干脆不登。

  比如土改新闻就是这样,我们在报上不宣传,免得传播一些不成数的、错误的经验。

  北京几天就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宣布进入社会主义,本来对这样的消息就要好好考虑,后来一广播,各地不顾本身具体条件,一下子就干起来,就很被动。

  29可见宣传工作者对时效问题,应有正确的认识。

  在条件时机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追求快速报道;但是一旦快速报道会造成不利的后果,宣传工作者就应该放一放、压一压,等到时机成熟后再予报道。

  在空间问题上,毛泽东主张一切宣传应适应客观情况,素这地点、情境的不同而改变。

  他曾指示红军每到一个地方,要有适合那个地方的宣传口号和鼓动口号30。

  在解放战争接近尾声,我党开始全面接管大中城市时,毛泽东又认为,在大城市工作的作风,决不能搬用在乡村工作的作风。

  在大城市,凡事均须从新仔细考虑,一举一动都要合乎城市的情况。

  31由此,他主张在平津这类大城市的墙壁上不应该书写空洞的大字标语,而应该张贴有针对性的印刷品。

  至于在军队中进行实际教育的口号。

  不要当作标语写在北京天津这样的大城市里,也不要当做单纯的口号登在大城市报纸的广告上,也不要在我军尚未实行打南京时在天津这类大城市的市民会议上去叫出来。

  32只有这样的因地而异,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论毛泽东新闻思想体系

  三、毛泽东新闻业务观念这是毛泽东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对于具体的新闻传播业务的主要见解。

  其党报理论、宣传谋略便是在此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

  我认为,毛泽东的新闻业务观念可以从新闻本体论、新闻文风论、新闻作风论三个方面去理解。

  新闻本体论新闻主体论,主要是回答新闻的本源和生命所在的问题。

  这是毛泽东新闻思想的重要内容。

  新闻的生命力,归根到底也是宣传的生命,在于真实。

  虚假的捏造的东西,一旦为民众所察觉,就会尽失民心,信誉扫地。

  因此,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一项根本原则。

  坚持报道的真实性,是无产阶级新闻宣传的优良传统,也是毛泽东的一贯观点。

  早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就指出我们反攻敌人的方法,并不多用辩论,只是忠实地报告我们革命工作的事实。

  33他深信事实胜于雄辩,报道事实,就是对谣言的有力反击。

  在长期的宣传实践中,毛泽东多次重申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在肯定文字和材料都要是有鼓动性的的同时,又严禁扯谎,例如,红军缴枪一千说有一万,白军本有一万说只一千。

  这种离事实太远的说法,是有害的。

  34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再次强调不要吹,就是要报实数,实报实销。

  对于成绩、胜仗是如此,对于错误、自然灾害也要如实报道,一点也不要隐瞒。

  35后来他又指出敢讲真话的人,归根到底,于人民事业有利,于自己也不吃亏。

  爱讲假话的人,一害人民,二害自己,总是吃亏。

  36毛泽东的这一原则,表明了共产党人无所畏惧、直面现实的气魄。

  但遗憾的是,在解放后的一段时间里,这一原则精神被遗弃了,终于导致了大跃进时期各新闻机构争放卫星的局面,十年动乱时期,更是使讲大话、假话、空话成为时尚,给党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新闻文风论毛泽东的讲演和文章,都非常出色,不论是哪一种体材,均具有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引人入胜,别具一格。

  毛泽东非常重视文风的改进问题。

  他把文风提高到党风学风的高度,认为文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内容的表达,以至影响全党全国。

  为了实现党的宣传目的,他强调,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37根据毛泽东的论述,他所提倡的文风应该具备两大要素。

  其一,文章必须生动通顺,合乎文法。

  他曾在一篇按语中批评我们的许多同志,在写文章的时候,十分爱好党八股,不生动,不形象,使人看了头痛。

  也不讲究文法和修辞,爱好一种半文言半白话的体材,有

  时废话连篇,有时又尽量简古,好象他们是立志要让读者受苦似的。

  38因而要求新闻工作者写出生动通顺的文章,不要故弄玄虚,如此才能使宣传为广大的群众所接受。

  其二,文章要具备尖锐、泼辣、鲜明的特征,表现出无产阶级的战斗风格。

  我们必须坚持真理,而真理必须旗帜鲜明。

  我们共产党人从来认为隐瞒自己的观点是可耻的。

  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

  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

  39毛泽东认为,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文风,表现出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就必须坚决地反对党八股,清除教条主义的影响。

  因为它们已经变成了一种死硬的、倒退的、阻碍革命的东西。

  不清除它,生动活泼的革命精神就不能启发,拿不正确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恶习就不能肃清,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就不能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40他身体力行,多次强调,使得这种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文风终于得以确立,为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闻作风论对新闻作风的论述,是毛泽东新闻业务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概而言之,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联系群众,深入实际,它实际是党的群众路线、思想路线在新闻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关于联系群众,毛泽东论述较多,但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点。

  其一,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新闻传播就是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工具。

  一定的事实、一定的观点,都不可能是记者凭空的创造,而只能来自于群众创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而这种观点,这种报道是否正确,又有赖于群众的检验。

  其二,以平等的态度对待群众。

  他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向鲁迅学习,鲁迅的思想是和他的读者交流的,是和他的读者共鸣的。

  41这正是他赢得读者的重要原因。

  其三,真心地做群众的朋友,而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