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情调研.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808280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情调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市情调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市情调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市情调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市情调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情调研.docx

《市情调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情调研.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市情调研.docx

市情调研

市情调研

关于即墨市旅游业的调查与思考

经济教研室刘忠传

即墨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代表性产业和主要特色经济,经过十多年的精心培育,已发展成为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六大产业集群之一,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即墨市把旅游业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主导产业和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要载体来抓,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思路,全力打造以海水温泉为特色的滨海休闲度假胜地,促进了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竞争优势的转变。

2009年实现旅游人数369.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2亿元,占到了全市GDP的5.1%,旅游业已成为即墨市特色产业和经济亮点。

今年1-5月份,全市共接待游客179.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达14.9亿元,均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增长。

一、总体状况

即墨旅游业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以接待和福利为主的疗养事业。

改革开放后,现代旅游经济开始逐步在即墨兴起并渐成规模,90年代随着全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即墨旅游经济已完全与社会事业剥离而逐渐自成体系。

近三、四年来,旅游经济在即墨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大产业”框架日渐成熟,产业功能已由单一的经济功能阶段,到目前的经济功能为主、多种功能共同发挥阶段,并将逐步向注重生活质量阶段过渡。

截至到目前,有国家A级以上景区7个(其中4A1个、3A4个),星级旅游饭店8家(其中四星、三星各2家),即墨市旅行社及门市部23家,山东省星级旅游餐馆3家,青岛市级以上工业旅游示范点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各1处。

先后荣获“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二、即墨市旅游业的特点

旅游业发展的特点取决于所依托的现实基础、外部环境和发展政策等诸多因素。

从旅游产业构成的各要素来看,即墨旅游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经济结构特点

即墨旅游业结构由单一的旅游门票和旅游团费收入向各产业关联、各行业共赢转变。

九十年代中期,即墨就已经有田横岛度假村、温泉度假村、双星度假村、即墨宾馆、华洋大酒店等为主体的高、中、低档宾馆若干家,目前这些酒店大多已经升级,有配套的餐饮娱乐设施,可为不同档次的客人提供食宿等服务。

即墨旅行社由仅有一家门市部发展到10多家旅行社,旅游运输服务配套发展稳定,公路年客运量大幅度提升。

2、市场特点

境外客源市场竞争力大幅提高,市场壁垒持续降低。

去除外界不确定性冲击,该市场的容量持续、平稳增长,客源结构呈现较为稳定的单峰分布,即日、韩、俄的客源为主要客源,其他国家的客源种类逐渐增多、分布广泛,2009年共接待国外游客15万人次,约占青岛市的15%;国内游客市场保持旺盛的增长趋势,以青岛市区游客为主,济南、烟台、威海、日照、潍坊等半岛城市增长幅度较大,2009年接待国内游客约360万人次,占青岛市的12%左右。

3、产品和消费行为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即墨市采取多种措施开发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旅游产品日益丰富,从起步只有初级观光旅游产品、民俗旅游产品两大产品到2000年已发展到购物旅游产品、民俗旅游产品、运动健身旅游产品、观光旅游产品四大旅游产品的结构体系。

截至目前,观光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温泉康疗旅游产品、运动健身旅游产品、商贸购物旅游产品、节庆赛事旅游产品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结构体系现已初步形成。

根据对2003—2009年来即游客的抽样调查和综合分析发现,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共同特点是需求趋于个性化,相对分散,旅游者消费由旅游企业向全社会扩散,旅游业所带来的综合效益显著增长,旅游产业对全社会和相关产业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呈现出游客构成散客化、旅游方式个性化、旅游消费链条化的显著特征,即墨在旅游产品体系和产品更新方面走到了前列。

4、投资与决策特点

旅游投资主体进一步细化,基础设施投资由政府、部门为主导,旅游开发项目和服务设施以企业、个人为主导;投资分布由景区、酒店向旅行社、餐饮、交通等配套设施投入;在投资决策上,由一拥而上的重复建设向针对需求合理布局转变。

政府的投资决策更加科学化、民主化,资金投入产出质量显著提高。

三、基本经验

近年来,即墨市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指示精神,以规划布局为引领,以政策支持为保障,以旅游大项目建设为抓手,深度开发,科学促销,不断创新。

1、以政府主导为基础,统筹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即墨市坚持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产业、抓调整、抓现代服务业的思想,确立了“强化政策导向、强化基础配套、健全组织领导”的政府主导型工作机制。

提出了“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全市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的战略决策,对旅游业进行重点扶持发展。

2006年以来,市财政先后拨付旅游宣传专项经费1000多万元,拨付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专项经费近1000万元。

将旅游工作纳入相关部门、镇的年度考核。

专门成立了由市长亲自挂帅的市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工作联席会制度和专题会议制度。

坚持旅游发展“大开发、大投入”的理念,对基础设施进行重点建设,着力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近年来,在东部累计投入23.5亿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重点实施道路、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处理等93项基础设施工程,使东部旅游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2009年又投资100多万元进行东部旅游信息指示系统设置完善,并开通了青岛市区和即墨城区至温泉旅游度假区的直通车。

坚持规划先行,严格以规划引领发展。

为确保旅游资源高质量开发,市有关部门多次邀请北京、上海等地旅游专家举办专题研讨会和旅游发展讲座,编制完成《即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规划确立了“一带两片六区为重点,山海岛泉滩村互动”的旅游发展格局。

今年,又聘请专家编制《即墨市乡村旅游规划》,促进乡村旅游破题。

2、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加快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围绕“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全面推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重点加快以海水温泉为特色的高端旅游开发,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深入开展“定向招商突破年”活动,把高端旅游作为全市重点对外定向招商的“五个现代服务业”之一,集中精力促项目,全力以赴抓招商。

先后引进建设了港中旅青岛海泉湾度假城、天泰山海泉综合开发、温泉芭东小镇、青岛温泉国际会展度假城、圣海温泉国际花园大酒店等重点旅游项目。

今年又成功引进了涉及总投资150亿元的奥特莱斯项目和美林综合开发项目,今年1-5月份旅游项目实际到位资金达到18.6亿元。

其中,港中旅青岛海泉湾度假城项目是全省重点旅游大项目,总投资46亿元,建成后将成为集海洋温泉度假、高端会议接待、大型演艺会展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度假城,年可接待游客280万人次。

预计项目一期旅游度假设施2011年3月试营业,5月1日正式营业。

由青岛长基置业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青岛温泉国际会展度假城,主要建设国际博览中心、超五星级酒店、国际企业会馆、游艇俱乐部、温泉疗养中心、写字楼、别墅、度假型公寓及高层、多层住宅等物业形态。

目前已累计投入23.58亿元,预计2012年底全部完工。

另外由天泰集团投资36亿元兴建的天泰山海泉综合开发项目、目前已累计投入7.2亿元的温泉芭东小镇、计划总投资7亿元的青建熙景温泉项目等多家大型旅游项目也正在建设中。

3、以科学促销为抓手,激活特色旅游经济。

近几年,即墨市围绕海水温泉特色,着力提升即墨品牌形象,采取科学促销机制,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主体,辐射京津冀、东北、江苏等国内市场,逐步拓展日、韩、俄等国际市场。

一是实施VI品牌形象战略。

立足整体推介,以形象标识为基础,实施VI品牌形象战略,邀请著名广告公司策划设计即墨旅游形象标识,随后对这一形象标识进行商标注册,使这一形象标识作为即墨市重要的旅游知识产权品牌得以保护。

二是充分发挥媒体优势。

近年来即墨市广泛借助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和户外高炮、电子屏、楼宇电视联播网等广告形式不断加强宣传宣传促销。

今年4月份在山东卫视《山东新闻联播》前播出旅游形象片,7月份还在央视一套的《新闻30分》进行旅游宣传。

三是精心举办节庆赛事活动。

每年举办田横祭海节、鹤山柿子节、马山庙会等民俗节庆活动,其中田横祭海节3天接待游客多达30万人次。

四是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机结合。

2009年,即墨市聘请专业公司高水平拍摄制作了即墨旅游形象片。

设计制作了即墨旅游宣传画册、旅游招商指南等精美宣传品。

携手新浪网借助“中国旅游第一博——贾云峰博客”新媒体平台,策划了50个主题的博客文章进行推介,现已发出41篇,总点击率超过80万,正在结集出版《不得不来即墨的50个理由》一书。

与旅游景区、旅行社联手举办“爱在即墨——千名青岛市民游即墨”、“观世博欢乐即墨游”等系列主题活动,采取免景区门票和赠送购物消费券的方法,迈出政府部门、旅游景区、旅行社联手开拓即墨地接旅游市场的实质性一步。

四、问题与不足

1、旅游经济结构不合理

集中表现为旅游购物、旅游娱乐、旅游交通等要素行业十分薄弱,与宾馆饭店、旅行社和景区等要素行业存在着严重不对称性。

不仅在“游、购、娱、食、住、行”旅游六大要素方面明显存在结构失衡,而且在同一要素行业、同一区域布局之中也有不同程度体现。

餐饮、住宿所占比重过大,其他旅游要素所占比重偏小,造成一方面许多游客反映“有钱花不出去”,另一方面,导致许多企业反映“赚不到钱”,制约了旅游总体效益的提高。

在旅游产品结构方面,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地域特征的面向不同目标市场的休闲度假产品,度假配套设施不完整。

虽然以温泉、田横岛、华山乡村俱乐部为代表的即墨休闲度假产品开发的力度很大,但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度假产品体系,缺少具有核心吸引力的观光型产品。

2、旅游产业化程度和综合效益水平低

近年来,即墨旅游收入占全市同年GDP的比例一直在5%左右,远低于青岛市10%的比例,旅游收入单一,产品附加值不高。

尽管即墨旅游宣传推介有声有色,但旅游市场的开发光有知名度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在于旅游资源的整合提升。

从产品效益方面来看,即墨的旅游产品开发还比较粗放,精品名牌旅游产品不多,后续产品的开发比较薄弱,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的力度有待加大,旅游企业“小、散、弱”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观。

主要体现在旅游业的带动效益不明显,部分游客游在即墨、住在青岛,不做过多的停留和消费,很难带动与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由于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关联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旅游产品仅仅满足于招揽游客前来吃饭、住宿,休闲娱乐项目开展少,没有充分发掘旅游中娱乐消费的巨大潜力,娱乐效益不明显;没有充分和其他产业实现资源互补,旅游收入几乎只来源于餐饮服务和住宿、游览。

即墨拥有发达的商贸市场体系,但旅游购物收入所占旅游总收入比重不大。

旅游交通、旅游纪念商品销售更是微不足道。

3、产业发展保障体系不健全

旅游法制化程度不高,旅游法规、规章内容粗略笼统,缺乏操作性,使得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和严格保护难以得到落实。

在旅游立法相对空白的情况下,相关的配套法律在现有的运行机制下没有能够得到有效的运转。

部分经营者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由于盲目开发旅游资源,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结果使资源遭到破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存在重开发、轻保护急功近利的开发现象,加剧了开发和保护之间的矛盾,导致旅游区资源破坏,生态系统失衡;旅游各相关部门职能交叉、权限重叠,造成管理职权分散,各自为政,无法实现系统管理。

四、几点建议

要坚持围绕打造滨海休闲度假胜地的目标,抓规划、抓项目、抓招商、抓市场、抓机制,提升旅游服务功能,盘活优势旅游资源,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做大做强东部旅游辐射周边,做精做细温泉旅游度假区,构筑以温泉休闲度假为特色、各片区为重点的旅游大格局。

把旅游业真正建设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1、拓宽招商渠道,加大定向招商力度。

要进一步夯实招商引资基础性工作,继续加大项目库建设,加强对在谈项目的搜集整理,对全市各类在谈项目基本情况分析归类,从而增强招商引资的主动性、项目选择的科学性、政府招商的针对性,搞好项目的策划包装,为招商引资打好基础;抓好重点招商项目的落实工作,积极做好项目跟踪服务,及时解决项目进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项目加快建设;进一步开展定向招商活动,制定外出招商计划,有针对的组织外出招商,把重点放在引进国内知名的大企业、建设大项目上来,以沿海发达地区和国家强势企业为对象,主动出击,确保招商实效。

2、加快开发建设,打造旅游产品新优势。

要着力实施旅游品牌建设,继续实施A级景区、星级饭店、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等创建;着力培育一批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特色村镇,发展融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生态观光、农(渔)家乐等多元化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着力树立“青岛后花园”的形象;加快旅游大项目建设,强化产业支撑和项目载体,提高大项目建设的服务督导力度,协调推进港中旅青岛海泉湾度假城、青岛温泉国际会展度假城等重点旅游大项目建设,努力改善即墨旅游产品结构;加快休闲度假型旅游项目建设,推动整个温泉旅游度假区旅游功能的完善,丰富旅游产品,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旅游产业优势,逐步打造国内一流的滨海温泉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

3、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会展经济。

要以东部鳌山湾西岸区域为依托,将其打造成为青岛市会展旅游聚集区。

多创会展名牌,扩大承展规模,充分发挥即发、即墨老酒等品牌优势,争取成为国内黄酒、针织服装等专业品牌会展的主要举办城市,将即墨市打造成真正的展会之城。

4、强化市场营销,提升旅游城市新形象。

要加大报刊、电视、电台、户外广告等传统载体宣传力度,积极开辟网络、移动电视等新媒体宣传渠道,策划制作高品质旅游宣传品、纪念品;加强联合促销,积极尝试与省内外及周边县市区的区域合作,加强与旅行社、新闻媒体和相关产业协会的密切合作,整合全市旅游企业联手打造旅游精品线路;扩大活动促销,积极参加省内外大型旅游交易会,联合组织赴外地主要客源市场的旅游大篷车促销活动;继续办好举办旅游节庆,要将鹤山柿子节、田横祭海节等一系列民俗节庆办出特色。

即墨市农民培训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发展研究室李信岩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级党委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是主导,广大农民则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充分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活力,提高认识、提高素质,自觉响应党的号召,自觉地全身心地投身“三农”工作实践,才能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

这就要求我们全面推进农民培训工作,把广大农民培育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一、我市农民培训工作及农民素质现状

(一)我市农民培训工作现状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从解决“三农”问题出发,高度重视农民培训和提高农民素质工作,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早在2001年就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意见》,市领导在多次会议、多种场合、多次强调要求加强农民培训工作。

农民培训在我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

截止到2010年6月底,共有20多万名群众接受了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培训,培训内容涉及畜牧养殖、设施农业、农村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等等。

通过培训,进一步强化了农民群众的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加快了全市农业产业化的调整优化步伐,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在第一产业内的优化转移和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二)我市农民素质现状

尽管农民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农民素质整体仍然不高。

1、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我市现有1029个村庄,总人口111万人,农业人口96万人,农村劳动力50.5万人,其中,男劳动力28万余人,女劳动力22万余人,从事第一产业的有24万余人,从事第二产业的有15万余人,从事第三产业的10万余人。

大专学历占1%,中专学历占13.7%,初中学历及初中以下学历的占85.3%。

由于农民文化程度偏低,直接影响了农民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能力,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还不能完全掌握应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

在当前农村,有文化的年轻人大都经营非农产业或者外出打工,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都是老年人和妇女,他们一般都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滞后,很少接受过系统的农业技术教育或职业培训,主要靠长辈的言传身教和生产实践获得农业技术,而现代农业主要依赖科学技术,对农民的科技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3、思想道德素质还有待提高。

主要表现是

(1)集体主义思想退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农民重新认识到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和正当性,重利不轻义成为共识,勤劳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的追求。

但也有部分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对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实现共产主义表示怀疑,集体主义观念淡漠,片面认为改革开放就是多挣钞票,一切向钱看成为不少农民的行为准则。

(2)不安的仇富心态。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就业渠道的多元化,少数农民顺应市场潮流,抓住机遇,成为农村的“先富”群体,一些不善于研究市场、致富无方的农民,由于受计划经济“均富”观念影响,对先富起来的农民抱有仇视和敌对的心态。

(3)法治观念淡薄。

部分群众不懂法、不学法、不知法、不守法,处理一些邻里纠纷、家庭矛盾,方法简单粗暴,不能够很好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往往酿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和追悔莫及的后果。

(4)党群干群关系紧张。

一方面由于个别部门的同志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不能视群众为亲人,另一方面由于一些群众不能很好的理解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意识淡薄,不能通过正当的渠道反映和解决问题,往往采取一些过激的言行,使得本该能通过正常渠道顺利解决的问题难以得到解决,激化了党群干群关系。

二、当前农民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统筹协调力度有待加强

涉及农民培训工作的部门有农业、教育、劳动、扶贫、科技等多个部门,但部门职责范围有待进一步明确,在培训中衔接和配合不十分默契,基本上还是各自为政,农民对培训内容的掌握难以成体系,不利于农民牢固的接受知识,不利于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认识不到位

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主要还是政府热,农民不热,市里急,镇(办)村不急。

当前镇(办)工作内容杂、经费紧,加上开展农民培训工作难度大,往往被忽视。

镇(办)村两级既无农民教育培训的长远规划和实施计划,也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机构。

农民则由于受文化知识基础、家庭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和年龄等因素的制约,对培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还远远不够,对培训效果还是持怀疑、观望态度,难以表现出较高的热情。

(三)师资有待强化

我市现有的农民培训师资有的是从市级有关单位临时抽来的在职干部,有的是当地有经验的种植大户、致富典型担当兼职教师,以点带面、现身说法,这样虽然便于农民将所听所学迅速用于生产实践,但教师的知识层次、理论水平参差不齐,而且都是兼职的,因而更换频繁,培训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极大的影响了培训的效果和质量。

(四)偏重科技培训

培训内容有待扩展当前的农民培训主要以科技培训为主,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是生产实践过程中的东西,忽视了农民其他方面的培训。

新型农民要求农民不仅要懂技术,而且要有有较好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了解国家对农村的一些方针政策,思维活跃,勇于创新,乐于助人。

除此之外还要懂经营,现代农业的商品化、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自给自足的模式和观念需要强力打破。

农民要会算经济账,懂得投入产出的效益情况,学会预测市场行情,开辟新的致富门路,进行科学的投资决策等。

所以,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至少应清楚所从事产业的经营管理之道,了解市场信息,懂得成本核算,有效地进行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实现自身收入的最大化。

(五)农民培训体系建设滞后

完整的农民培训体系应包括健全的农民培训的组织机构、完善的培训场地设施、充足的师资保障、畅通的就业渠道、灵活有效的管理体制和制度建设,以确保农民培训的长期性、动态性、实用性和经济性。

目前我市在这些方面做得还不够,亟待加强。

三、促进农民培训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统一领导,明确部门职责

要把农民培训工作摆到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各级“党委领导、政府实施、部门牵头、校(学校)基(培训基地)落实”的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领导机构各成员单位的具体职责,确定专职领导和人员具体负责该项工作,特别要加强农业局在制定农民培训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年度考核及日常管理协调等方面的职能,做到组织有机构,落实有人手。

(二)大力宣传政策,实施激励机制

要深入乡村做好宣传工作,向农民讲清务工与务农的区别,讲清科技致富、科技兴农的重要性,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电台等媒体,大力宣传科技致富、自主创新致富的先进典型,让农民逐渐主动接受培训,参与培训。

另外,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对经过培训取得农业中专结业证书、绿色证书的农民,在农业项目贷款、土地流转承包等方面给与政策性倾斜,对一些特别优秀的学员,可以聘任为村级农技指导员,并给与相应的资金补助,实行培训、考核、聘用、待遇相统一的政策,调动和激发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

(三)整合师资力量,创新培训模式

将市农广校、职高职专、技校、畜牧局、劳动局职介中心等单位现有的师资力量进行优化整合,分为政治理论、实用法规、粮食种植、畜牧业、设施农业、职业技能等若干教育培训小组,从每个小组中选拔1-2名热爱农业、关心农民,政治素质过硬、理论水平较高的“内行专家”,作为各培训小组的学术带头人,输送到高等院校进行深造。

以后全市的农民培训,不管由哪个部牵头组织,属于哪个教研小组的教学内容,就由哪个小组负责培训,逐步实现培训内容的规范化和授课师资的专职化。

在培训内容上,应增加政治形势、法规理论等培训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四大模块。

(1)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模块。

主要培训内容有粮食种植、果树栽植、畜牧养殖、设施农业等农业实用技术,该类培训一般要深入村组,根据农时和农民要求,选择培训内容,组织农民召开大会进行集体授课培训。

(2)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转业培训模块。

主要培训内容有电工电子、摄影摄像、机械车工、缝纫、电气焊、家电维修、汽车摩托修理、美容美发、烹饪等职业技术,培训对象主要是针对农村有待转移输出的富余劳动力和一些脱离了土地或者失地准备转业的农民。

该类培训一般是按照与用工单位(企业)签订的用工协议规定的工种、数量和待转业农民的数量、待转职业进行,基本上都是短期课堂式培训。

(3)学历法规培训模块。

主要培训内容有自然科学文化课程及农村村民自治、农村财务管理、计划生育、土地、劳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条例,培训对象主要是农村基层干部。

该类培训一般采用定期授课、课外自学的学习方式,旨在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文化素质和法律水平。

(4)形势道德培训模块。

主要培训内容有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人口与婚育新风教育、科普知识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可以采用现场讲解、放映录像、网络课堂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

以培育讲文明、守法规、知荣辱、树新风的新型农民。

(四)优化投资结构,完善教学网络

要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建立健全农民培训资金投入管理的长效机制。

一是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

一方面要积极向上争取新型农民培训、农业技术培训、阳光工程、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资金,另一方面要适当要加大市级财政的投入份额。

二是要适当引入市场机制,激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民办培训机构参与农民培训工作,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多方投入的农民培训投资体制。

三是要加强资金管理。

各培训项目主管部门要开设专户、设立专帐、专人管理,资金封闭运行。

对一些单位价值较大或数量较多的教学仪器设备的购置,实行政府采购;对由民办培训机构承办的培训项目,应通过招、竞标制确定培训机构,培训费用由财政部门直接结算支付。

另外,应加大对培训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力度,杜绝挪用、截留资金现象,最大限度的发挥培训资金效益。

要进一步完善镇(办)村两级农民培训学校(教学点),组建市镇(办)村三位一体的教学网络。

市农广校、就业中心等市级培训学校要配置先进的教学设备,使用先进的教育手段,尽快实施网上课堂直达乡镇工程,发挥网上远程教育的灵活、开放、辐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