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十单元八教材实验整合与实验设计探究能力培优突破学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808226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4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十单元八教材实验整合与实验设计探究能力培优突破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十单元八教材实验整合与实验设计探究能力培优突破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十单元八教材实验整合与实验设计探究能力培优突破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十单元八教材实验整合与实验设计探究能力培优突破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十单元八教材实验整合与实验设计探究能力培优突破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十单元八教材实验整合与实验设计探究能力培优突破学案.docx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十单元八教材实验整合与实验设计探究能力培优突破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十单元八教材实验整合与实验设计探究能力培优突破学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十单元八教材实验整合与实验设计探究能力培优突破学案.docx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十单元八教材实验整合与实验设计探究能力培优突破学案

加强提升课(八) 教材实验整合与实验设计探究能力培优突破

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等进行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并能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作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教材实验整合培优突破

突破点1 观察类实验

实验名称

细胞的状态

染色剂

生物材料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死细胞

吡罗红、基绿染色剂甲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观察线粒体

活细胞

健那绿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死细胞

无(为固定装片)

蝗虫精母细胞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死细胞

改良苯酚品红染液

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死细胞

龙胆紫(或醋酸洋红)

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活或死细胞

无需染色

酵母菌细胞、水绵细胞、叶的保卫细胞、鱼的红细胞等

观察叶绿体

活细胞

藓类的叶(或菠菜叶、黑藻叶)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活细胞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

[突破训练]

1.下表中根据实验目的,所选用的试剂与预期的实验结果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试剂

预期的实验结果

A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醋酸洋红

染色体被染成紫红色

B

检测植物组织中的脂肪

双缩脲试剂

脂肪颗粒被染成红色

C

检测植物组织中的葡萄糖

甲基绿

葡萄糖与甲基绿作用,生成绿色沉淀

D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斐林试剂、吡罗红

斐林试剂将DNA染成绿色,吡罗红将RNA染成红色

解析:

选A。

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用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进行染色,使细胞核中的染色体(质)着色,醋酸洋红液可将染色体(质)染成紫红色,A项正确。

脂肪的检测试剂为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双缩脲试剂是用来检测蛋白质的试剂,B项错误。

植物组织中的葡萄糖属于还原糖,可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看是否产生砖红色沉淀;而甲基绿可将DNA染成绿色,故C、D项错误。

2.紫色洋葱是生物学实验的常用材料,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宜选取紫色鳞片叶外表皮细胞

B.观察有丝分裂,宜选取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

C.提取液泡中的紫色色素,可用清水作溶剂

D.选取经低温诱导的洋葱根尖制成的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联会现象

解析:

选D。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有大液泡,并且液泡里含有紫色色素,在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时适宜使用,A正确;观察有丝分裂时,需要选择连续分裂的细胞,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属于连续分裂的细胞,B正确;液泡里是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环境,所以液泡中的色素是水溶性色素,可用清水作溶剂,C正确;联会现象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洋葱根尖细胞不进行减数分裂,D错误。

突破点2 分离提取与鉴定类比较

 

实验名称

试剂

反应颜色

生物材料

备注

淀粉的鉴定

碘液

蓝色

脱色的叶片

还原糖的鉴定

斐林试剂

砖红色沉淀

苹果或梨的匀浆等

甲、乙液现配现用、水浴加热

脂肪的鉴定

苏丹Ⅲ(或Ⅳ)染液

橘黄(或红)色

花生种子切片

需用高倍镜观察

蛋白质的鉴定

双缩脲试剂

紫色

豆浆、稀蛋清等

先加A液,后加B液,摇匀使用

尿糖的检测

葡萄糖试纸

有色

水、葡萄糖溶液、三份模拟“尿样”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提取液:

无水乙醇;分离液:

层析液

胡萝卜素:

橙黄色;叶黄素:

黄色;叶绿素a:

蓝绿色;叶绿素b:

黄绿色

新鲜的绿叶(如菠菜叶)

加入二氧化硅是为了研磨得更充分;碳酸钙可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突破训练]

3.下列是关于酒精的鉴定及酒精在相关实验中运用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

A.在提取绿叶中的色素时可用无水酒精作为提取剂提取色素

B.用苏丹Ⅲ染液鉴定花生子叶中的脂肪时,需要用酒精洗去浮色

C.在碱性条件下用重铬酸钾溶液鉴定酒精,溶液颜色由橙色变成灰绿色

D.用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酒精的1∶1混合液对洋葱根尖进行解离

解析:

选C。

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于有机溶剂,因此可以用无水酒精或丙酮来提取,A正确;用苏丹Ⅲ染液鉴定脂肪时需要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B正确;在酸性条件下用重铬酸钾溶液鉴定酒精,溶液颜色由橙色变成灰绿色,C错误;解离根尖细胞所使用的解离液是由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和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等体积混合形成的,D正确。

4.(2018·山东四市联考)下列有关生物实验试剂颜色或颜色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基绿溶液为绿色,重铬酸钾溶液为橙色

B.酒精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C.用斐林试剂验证蔗糖是非还原糖时,最后观察到的溶液颜色为无色

D.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时,先后加入等量的A液和B液,颜色由蓝色变为紫色

解析:

选A。

甲基绿溶液为绿色,重铬酸钾溶液为橙色,A正确;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B错误;斐林试剂本身的颜色为浅蓝色,C错误;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时,先后加入A液1mL,再加B液3~4滴,B液不能过量,否则会掩盖生成的紫色,D错误。

突破点3 调查类实验

课题

调查对象

统计方法

计算公式

调查人群中某种遗传病

人群

汇总法

发病率=

×100%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标志重捕法

植物

样方法

种群密度=所取各样方的种群密度和/所取样方数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土壤中的小动物

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突破训练]

5.高中生物学实验中,以下操作对估测结果的数值准确性影响最大的一项是(  )

A.估测细胞周期各时期时长,可统计多个视野中各时期细胞数量所占比例

B.估测狭长样地中蒲公英数量,可用等距取样法选取样方

C.估测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可用滴管从静置培养液的中层取样

D.估测某地域灰地鼠的数量,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解析:

选C。

视野中各时期细胞数量所占比例反映该时期持续时间的长短,统计多个视野取平均值可以使结果更准确;在狭长的样地中取样可用等距取样法;估测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时,应将培养液摇匀后取样,从静置培养液的中层取样误差较大;标志重捕法适合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因此估测某地域灰地鼠的数量,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6.下列科学实验研究中的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B.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可采用抽样检测法

C.某同学决定以校园内池塘为对象进行物种丰富度调查,应在同一水层中取样

D.对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进行调查时,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解析:

选B。

田鼠被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使重捕的标志个体数减少,所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高;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可采用抽样检测法;以校园内池塘为对象进行物种丰富度调查,应在不同水层中取样;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可以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突破点4 教材探究类实验

课题

探究对象

检测或统计方法

探究影

响酶活

性的因素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根据蓝色深浅判断淀粉分解状况,进而推断出不同温度下淀粉酶的活性

滴加碘液后溶液颜色变化情况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通过检验单位时间O2生成量,判断不同pH下H2O2酶的活性

点燃但无火焰的卫生香燃烧情况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CO2产生量及是否有酒精生成,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或CO2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类似物浓度

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后的扦插枝条的生根情况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酵母菌种群数量

抽样检测法(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

[突破训练]

7.(2018·山东东营模拟)下列实验中不是依据对照原则设计的是(  )

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B.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C.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D.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解析:

选A。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没有对照,使用数学模型的方法,A项符合题意;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利用不同的pH作为对照,B项不符合题意;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实验中有氧条件和无氧条件作为对照,C项不符合题意;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对照,D项不符合题意。

8.下列有关实验变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酶催化的反应速率是自变量

B.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正方体琼脂块的体积大小是无关变量

C.观察洋葱鳞片叶外表皮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中,原生质层位置的变化是无关变量

D.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插条生根数是因变量

解析:

选D。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温度是自变量,酶催化的反应速率是因变量,故A错误;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正方体琼脂块的体积大小是自变量,故B错误;观察洋葱鳞片叶外表皮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中,原生质层位置的变化是因变量,故C错误;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实验中,插条生根数量是因变量,故D正确。

突破点5 教材经典实验的考查

教材经典实验

实验方法

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构建物理模型法

种群数量增长模型

构建数学模型法

分离各种细胞器

差速离心法

证明DNA进行半保留复制

密度梯度离心法

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纸层析法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死体染色法

观察线粒体

活体染色法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对比实验法和产物检测法

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同位素标记法

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假说—演绎法

萨顿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类比推理法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取样器取样法

估算种群密度(运动能力强的生物)

标志重捕法

估算种群密度(运动能力弱的生物)

样方法

[突破训练]

9.下列关于同位素标记法应用的描述,最恰当的是(  )

A.可用18O2探究有氧呼吸的整个过程

B.可用H3

PO4验证线粒体是ATP合成的主要场所

C.不能用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研究逆转录过程

D.不能用15N标记的DNA研究其复制方式

解析:

选B。

O2只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参与反应,不能用18O2探究有氧呼吸的整个过程,A错误;线粒体是合成ATP的主要场所,ATP中含有P元素,故可用H

PO4验证线粒体是ATP合成的主要场所,B正确;逆转录是由RNA形成DNA的过程,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能用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研究逆转录过程,C错误;可用15N标记的DNA研究其复制方式,D错误。

10.下列关于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和生物实验操作的叙述中,表述完全准确的一组是(  )

①研究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同位素标记法

②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类比推理法

③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研究某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模型构建法

④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盐酸用于加速健那绿进入细胞,并将DNA染色

⑤在“生物组织中蛋白质的检测”实验中,NaOH用于营造碱性环境

⑥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微生物时,需先将样液摇匀,再滴加到计数室,最后盖上盖玻片

A.①③⑥       B.①③⑤

C.①②⑤D.②③④

解析:

选B。

研究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运用到了同位素标记法,故①正确。

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故②错误。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利用的是构建物理模型,研究某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利用的是构建数学模型,故③正确。

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和蛋白质分开,利于DNA的染色,故④错误。

在“生物组织中蛋白质的检测”实验中,先滴加NaOH是为了营造碱性环境,故⑤正确。

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微生物时,需先将样液摇匀,应先盖上盖玻片再滴加样液,故⑥错误,故B正确。

 实验设计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的处理等方面要保证不出现科学性错误,要有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作指导。

2.对照原则

对于对照实验,一个实验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是接受自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控制组)是不接受自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常用的对照类型有以下几种:

(1)空白对照:

对照组为不作任何处理的对象组。

这里的不作处理,并非什么因素都不给予,而是针对实验所要研究的因素不给予,以体现实验因素的有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如“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中:

(2)自身对照:

实验与对照在同一个对象上进行,不另设对照组。

如“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即是典型的自身对照——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为实验组。

(3)条件对照:

给对照组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不是所研究的实验因素,以突出实验实施的处理因素与实验所研究因素的差异,从一个侧面衬托实验因素对实验结果所造成的影响。

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以下两组实验:

S型菌DNA+R型活菌

S型菌落+R型菌落(实验组);

S型菌DNA+DNA酶+R型活菌

R型菌落(条件对照组)。

(4)相互对照:

不单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照。

如“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中,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要用热水、正常温度的水、冰水三个实验组来探究,进行相互对照,以得出相应的实验结论。

3.单一变量原则

所谓单一变量原则,就是要尽可能控制无关变量的作用,以确保实验变量的唯一性。

(1)实验变量与反应变量

①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是研究者主动操纵的条件和因子,是作用于实验对象的刺激变量。

②反应变量又称因变量或应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产生反应或发生变化的变量,应具有可测性和客观性。

(2)无关变量:

无关变量又称干扰变量、控制变量,是指与研究目标无关,但却影响研究结果的变量。

4.平行重复原则

为了使实验结果或实验数据更接近真实情况,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的影响,一般在实验组中控制相同条件下多设几组,取平均值,以使得出的结论更准确、科学。

角度1 考查单因子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

1.(2018·四川广元模拟)下列对有关实验中变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温度和pH是自变量

B.在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的实验中,正方体琼脂块表面积和体积之比是无关变量

C.在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作用的实验中,插条生根数是因变量

D.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应设空白对照排除无关变量干扰

解析:

选C。

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温度是自变量,pH是无关变量,A错误;在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的实验中,正方体琼脂块表面积和体积之比是自变量,运输效率是因变量,B错误;在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作用的实验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浓度是自变量,插条生根数是因变量,C正确;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不需要设空白对照,前后形成自身对照,D错误。

2.(2018·广州七校联考)实验中的变量主要有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下列控制无关变量的操作错误的是(  )

A.验证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的实验中,首先将实验植物做饥饿处理

B.探究唾液淀粉酶最适pH的实验中,先将每一组温度控制在37℃

C.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实验中,将叶片的一半用黑纸包住

D.探究唾液淀粉酶最适温度的实验中,每一组都加入等量的淀粉

解析:

选C。

该实验中将实验植物进行饥饿处理,消耗植物原有的淀粉,防止对实验结果的干扰;该实验中,温度为无关变量,需控制在唾液淀粉酶适宜的温度下;该实验中,有无光照是自变量;该实验中淀粉的加入量为无关变量,用量要相同。

教材实验中的变量分析

变量是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

在设计实验时,要注意使自变量可控制、因变量比较好检测,并尽量避免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干扰。

实验名称

自变量

因变量

无关变量

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不同温度(至少三种)

酶的活性(加碘液后溶液颜色的变化)

pH、底物量、酶量、试管的洁净程度、反应时间、操作程序等

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不同pH(至少三种)

酶的活性(气泡的数量或带火星的卫生香燃烧的猛烈程度)

温度、底物量、酶量、试管的洁净程度、反应时间、操作程序等

 

 

探究酵母

菌的呼吸

方式

氧气的

有无

CO2生成量(澄清石灰水的混浊程度);是否有酒精产生(用酸性重铬酸钾检测)

葡萄糖溶液,石灰水的量、温度、pH、锥形瓶的洁净程度等

模拟探究

细胞表面

积与体积

的关系

琼脂块体

积的大小

物质运输

的效率

琼脂块的一致性、NaOH溶液的量、浸泡的时间、测量的准确性等

探究生长

素类似物

促进插条

生根的最

适浓度

不同浓度

的生长素

类似物

扦插枝条的生根数量或根长度

实验材料的一致性、生长素类似物浓度的准确性、处理时间的一致性等

探究培养

液中酵母

菌数量的

动态变化

时间

酵母菌种

群数量

培养液的成分、培养条件、空间等

探究水族

箱(或鱼

缸)中群落

的演替

时间

群落的演替

水族箱的培养条件和环境等

角度2 考查对照性原则

3.(2018·四川乐山高三调研)生物实验中常用到对照实验的方法,以下对照设置正确的是(  )

A.研究细胞核的功能时,将蝾螈的受精卵横缢形成有核和无核两部分

B.探究酶具有催化作用时,设置无机催化剂催化和酶催化的两组实验

C.验证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尖端时,设置保留尖端和去除尖端的两组

D.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不需要设置对照

解析:

选A。

蝾螈的受精卵横缢成有核和无核两部分,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A正确;探究酶具有催化作用时,设置不加催化剂催化和酶催化的两组实验,B错误;探究胚芽鞘的感光部位是否在尖端时,应该设置尖端一组感受到光、另一组尖端未感受到光,C错误;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设置了32P和35S对照实验,D错误。

4.(2018·山西怀仁模拟)MRSA菌是一种引起皮肤感染的“超级细菌”,对青霉素等多种抗生素有抗性。

为研究人母乳中新发现的蛋白质H与青霉素组合使用对MRSA菌生长的影响,某兴趣小组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如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组别

培养基中添加物

MRSA菌

1

100μg/mL蛋白质H

生长正常

2

20μg/mL青霉素

生长正常

3

2μg/mL青霉素+

100μg/mL蛋白质H

死亡

A.细菌死亡与否是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其细胞核的有无来确定

B.第2组和第3组对比表明,使用低浓度的青霉素即可杀死MRSA菌

C.实验还需设计有2μg/mL青霉素做处理的对照组

D.蛋白质H有很强的杀菌作用,是一种新型抗生素

解析:

选C。

细菌是原核生物,无细胞核,A错误。

第2组和第3组不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不能确定是低浓度的青霉素杀死的MRSA菌,也可能是蛋白质H导致的,B错误、C正确。

蛋白质H并不是抗生素,D错误。

 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

1.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

2.实验方案评价试题解题的一般思路

3.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比较

项目

探究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

概念

指实验者在不知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进行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

指实验者针对已知的实验结果而进行的以验证实验结果、巩固和加强有关知识内容、培养实验操作能力为目的的重复性实验

实验

目的

探索研究对象的未知属性、特征以及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验证已知对象的已知属性、特征以及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实验

假设

假设一般采用“如果A,则B”的形式表达,是根据现有的科学理论、事实,对所要研究的对象设想出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答案、解释

因结论是已知的,故不存在假设问题

角度1 考查实验步骤设计

1.欲研究药物乙对海拉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请根据以下提供的材料与用具,以海拉细胞的细胞数变化为测定指标,完善实验分组设计和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与讨论。

材料与用具:

海拉细胞悬液,药物甲溶液(对细胞增殖有影响),药物乙溶液,培养液、培养瓶,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等。

(要求与说明:

细胞计数的具体操作过程不做要求,不考虑加入溶液对体积的影响,实验条件适宜)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分组设计:

A组:

海拉细胞悬液+培养液

B组:

海拉细胞悬液+培养液+药物甲溶液

C组:

海拉细胞悬液+培养液+药物甲溶液,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完善实验思路:

(3)预测实验结果(以坐标曲线图形表示实验结果,并标出加入药物的时间)。

(4)分析与讨论:

药物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药物乙的有无,因变量是细胞数目。

加药物之前,需先用血细胞计数板测定各组海拉细胞数。

培养一段时间之后再向B组和C组分别加入适量药物甲,A组不做处理,继续培养一段时间,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再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向C组添加适量的药物乙,继续培养一段时间,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

要想让实验结果更准确,药物甲必须是促进细胞分裂的药物,这样才能更好地观察药物乙的抑制作用。

答案:

(1)适宜浓度的药物乙溶液

(2)①将培养瓶平均分为3组,编号为A、B、C。

分别向三组培养瓶中加入等量的海拉细胞悬液和等量的培养液,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分别用血细胞计数板测定各组的海拉细胞数;②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向B组和C组加入药物甲,A组不做处理,继续培养一段时间,每隔一段时间测量各组细胞数;③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继续培养一段时间后,向C组加入药物乙,继续培养一段时间,每隔一段时间测量各组细胞数;④统计并分析数据。

(3)

(4)促进细胞分裂

角度2 考查实验设计是否完善

2.某兴趣小组为验证2,4D对插条生根的促进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

A.剪取同一杨树植株上长势与长度相同、部位相近且有3个芽的健壮枝条20根,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

B.甲组每根插条上都保留3个芽,乙组插条上的芽全部去除;

C.将甲组插条的下端插入适量蒸馏水中,乙组插条的下端插入等量适宜浓度的2,4D溶液中。

两组均置于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

D.每天观察、记录插条上芽的数目。

请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

(1)每组选取多根插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