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荟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798355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现代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荟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近现代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荟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近现代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荟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近现代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荟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近现代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荟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现代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荟萃.docx

《近现代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荟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现代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荟萃.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现代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荟萃.docx

近现代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荟萃

近现代外国教育家教育思想荟萃

文/俊采星驰汇集整理

一、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是捷克著名的教育家。

其父是“捷克兄弟会”16世纪初捷克出现的一种新教派,会员多为下层贫民。

的成员,夸美纽斯的一生也与兄弟会结下了不解之缘。

12岁时,父母双亡,夸美纽斯中断了初等教育,后由兄弟会资助受完了中等和高等教育。

1614年,夸美纽斯担任一所文法学校的教师,开始研究教育问题。

1618年,担任兄弟会牧师兼兄弟会学校校长。

1618~1648年,捷克人民为反抗德意志天主教会的统治进行了长达30年的战争。

捷克战败后,夸美纽斯离开祖国,开始了终生的流亡生涯。

流亡波兰期间,夸美纽斯继续在兄弟会创办的中学里任教,并探讨教育改革问题,他的几部重要教育著作也相继问世,如《语学入门》《大教学论》《母育学校》。

其中的《语学入门》一书很快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

《大教学论》的中译本曾于193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84年将其列入《外国教育名著丛书》之中。

1642年,夸美纽斯来到瑞典,为那里的学校编写教科书。

不久,他又应邀到匈牙利担任学校教育顾问,并在这里完成了他的另外几部教育著作,如《论天赋才能的培养》《泛智学校》《创建纪律严明的学校准则》《世界图解》等。

1654年起,夸美纽斯辗转波兰和荷兰,最后移居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直至逝世。

夸美纽斯生活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代,他是这个时代产生出来的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一、论教育适应自然

夸美纽斯所属的捷克兄弟会十分重视儿童的教育,主张实行普及的初等教育,企图通过教育来杜绝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受此影响,夸美纽斯把教育摆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并且终身致力于教育的改革与推广工作。

他认为,所有的人都可以受教育,都有发展的天赋;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有知识、有道德、有信仰的人,为来世作好准备。

由此出发,他批判了当时学校的种种弊端,认为它们是儿童才智的屠宰场,只知道死记硬背,传授的全是一些无用的知识,扼杀了儿童的天性,违背了自然的秩序。

在他看来,世上万物都有一种秩序,即规律,人及人类的教育活动都属于自然的一部分,因而也有其自然的规律;教育必须适应自然规律,“秩序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这是应当、并且只能以自然的作用为借鉴的。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外国教育名著丛书》之一),傅任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80页。

在夸美纽斯看来,自然界的万物都在自己合适的时机生长发展,例如,鸟儿在春天繁殖,园丁在春天种植。

同样,童年是人类的春天,是受教育的大好时期;早晨是一天中的春天,是读书的好时光。

自然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学校教育也应分成学前、初等、中等、高等四个阶段进行;要把学校的时间、科目和方法巧妙地加以安排,使之符合自然秩序,获得预期的效果。

夸美纽斯强调指出,教育除了要适应其本身的自然规律以外,还要合乎儿童身心发展的天性,适合儿童的年龄和性格特征,照顾儿童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差异。

二、论教学原则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根据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这些原则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至今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直观性原则

夸美纽斯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第112页。

他主张尽可能地用感官去认识外部世界;实际观察是首要的,文字的学习是第二位的。

他认为,经过直观而获得的知识是最可靠的,也最易于理解和记忆,因此,直观性原则是教学的一条“金科玉律”。

教学应当从实际事物的观察开始;在不能进行直接观察的时候,应当使用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

夸美纽斯还详细提出了直观性教学的一些具体要求。

(二)系统性原则

夸美纽斯认为,秩序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教学必须循序渐进,系统进行。

他指出,经院主义学校打乱了教学的系统性,教学杂乱无章,结果学生学到的也是一些零星片断的知识,不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

他主张教学科目的安排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从已知到未知;教学要遵守严格的时间,不能随意打乱计划;教学要系统连贯,“务使先学的能为后学的开辟道路”。

同上书,第102页。

(三)自觉性原则

夸美纽斯反对强迫儿童学习,认为这样做是违反自然的。

他主张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地、自觉地进行学习。

为此,学校要向学生传授实际有用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使教学富有吸引力;学校要美化环境,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乐于上学。

(四)巩固性原则

夸美纽斯认为,知识的掌握不仅在于领会,而且在于巩固和运用。

他要求,首先要理解知识,因为理解是记忆的前提,只有理解了的知识才能记忆;其次要反复练习,加深记忆。

夸美纽斯反对死记硬背,反对把记忆当作唯一的教学方法。

此外,夸美纽斯还提出教学要量力而行,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

三、论学制和班级授课制

根据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夸美纽斯将人从出生到成年分成四个时期,即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

与此相适应,儿童应进入四种学校接受教育,即母育学校、国语学校、拉丁文学校和大学。

它们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学校制度。

这种前后衔接的全民教育体系是夸美纽斯对世界教育发展的一大贡献。

夸美纽斯认为,所有的儿童都可以教育成人,因此儿童应不分贫富、性别,全部入校学习。

针对当时学校组织松散的现象,夸美纽斯要求实行学年制。

根据他的观点,所有学校应在一年的同一时间开学,同时放假;学校每年招生一次,秋季开学;年终要实行考试,同年级学生同时升级;学校应制定工作计划,按年、月、日、时安排工作。

与此同时,夸美纽斯针对当时学校中个别教学法效果差、效率低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即班级授课制。

根据这种制度,学生被组织成班级,每个班又分成几个小组;一名教师向全班授课,一个教师可同时教几百个学生;学生组长协助教师维持课堂纪律。

夸美纽斯认为,班级授课的好处在于,学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激励;教师易于产生热情,并从而感染学生。

班级授课制的实施改变了自古以来的个别教学法,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对教育的发展和普及产生了重大影响。

四、论教学内容和教科书

(一)论教学内容

夸美纽斯的教育和教学思想是与他的“泛智论”密切相关的。

“泛智论”的基本精神就是,所有人都应当通过教育获得广泛的知识,发展智慧。

为此,他为学校设计了一套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

在母育学校即家庭教育期间,儿童的感官应得到训练,心里埋下知识的种子,初步认识社会和自然。

在国语学校里,儿童应学习读、写、算、测量、绘画、天文、地理、历史、技艺等。

国语是国语学校的主要教学内容。

在拉丁文学校,学生除了学习传统的“七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音乐、天文)以外,还增加了自然科学的学习,如物理、人体解剖学、地理等。

此外,还开设有伦理学、神学。

大学的学习内容更加广博,一般分神学、医学和法学三科,开设的科目非常丰富。

夸美纽斯一方面强调泛智教育,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儿童;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知识的实用性。

他说:

“只有那些易于指明用途的事情才应教给学生。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第117页。

凡是无用的东西都应当抛弃。

夸美纽斯指出,泛智教育并不是要求人们通晓一切科学和艺术;人生是短暂的,而知识则是无限的;因此,应当学习那些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所帮助的知识,为生活而学习。

(二)论教科书

夸美纽斯始终注重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他所编写的教科书《语学入门》和《世界图解》流传广泛,影响极大。

他认为,学校应当采用统一的教科书和教学指导书;教科书的编写要循序渐进,系统连贯,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材内容要取材得当,注重实用;要使用国语编写教材,语言要简明扼要;幼儿教科书应配有插图,图文并茂,便于儿童理解和记忆。

《世界图解》一书集中体现了夸美纽斯的上述思想。

这部书是他用国语编写的儿童启蒙读物。

夸美纽斯亲自为该书绘制了二百多幅插图。

该书出版后很快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带有插图的儿童教育读物。

夸美纽斯对教育的贡献是巨大的。

他在批判旧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为近代西方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的名著《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的诞生。

他反对封建的等级教育,主张实行全民的普及教育,并为此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统一的学校教育体制,为后来资本主义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他坚持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要求教育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的客观规律。

他总结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教学应遵循的几大原则,这在西方教育史上还是首次,至今仍具有重大意义。

他所创立的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更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为后人广泛采用,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他所编写的教科书流传各地,成为儿童喜爱的读物。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受其时代所限,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例如,他过分夸大了直观教学的作用。

他一方面主张学习实际有用的知识,另一方面又加强了神学的教学,宗教色彩十分浓厚。

尽管如此,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仍闪耀着不朽的光芒,在近代教育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二、教育上的哥白尼——卢梭

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出生在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10岁便成为孤儿,没有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

16岁开始颠沛流浪,先后当过学徒、仆役、家庭教师等。

1742年,卢梭来到巴黎,结识了许多启蒙思想家,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成为当时百科全书派18世纪中叶,法国的一批进步知识分子为传播科学知识,扫除宗教迷信,编辑出版了《百科全书》,即《科学、艺术与工艺详解辞典》,这些人在历史上被称为“百科全书派”。

的重要成员,参加了《百科全书》的撰写工作。

后因意见分歧,与百科全书派彻底决裂。

1749年,他的《论科学和艺术的进步对道德的影响》一文发表,声称科学和艺术的进步败坏了社会的道德和风气。

1755年,他的另一篇论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发表,揭露了封建等级制度下的社会不平等现象,提出自由和平等是不可剥夺的“天赋人权”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

1762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一书问世,指出国家起源于契约,社会是由人们通过契约的形式而组成的,人民有权选举社会的统治者,也有权罢免他们。

这部著作为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同年,卢梭出版了他的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教育思想,对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该书出版后受到了教会和反动当局的查禁,卢梭本人也为躲避迫害而流亡国外。

1776年,卢梭返回法国,隐居乡村。

晚年撰成自传《忏悔录》,真实地记述了自己一生的经历。

1778年病逝。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18世纪法国社会发展的产物。

当时的法国封建等级制度森严,教会和贵族统治着整个社会,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则处于社会最低层,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法国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势力日益壮大,他们对政治权利的要求也愈加迫切。

阶级矛盾终于导致了思想领域里的一场伟大革命——启蒙运动。

新兴的资产阶级高举反宗教和反封建的旗帜,高唱自由、平等、人权的凯歌,反对一切权威,号召人们用理性来衡量一切,从而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破了宗教与封建专制的桎梏,为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卢梭就是这场伟大运动的勇敢战士。

他从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在抨击封建的、宗教的旧教育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教育理论,自然教育就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

一、论自然教育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教育名著《爱弥儿》一书中。

在这本书中,卢梭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

所谓自然人,就是绝对平等、自由而善良的人,是一个真正的人。

这种人没有职业、地位之分。

然而,自然人并不是自然状态中的野蛮人,而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自然人;这种人知道怎样做人,不论何时,不论对谁,都能坚守做人的原则;专制主义的法国没有公民,只有臣民,所以,教育的目的只能是培养自然人而不是公民;当一个理性支配的社会到来时,专制主义下的自然人也就成了公民,具有公民应有的品质。

他认为,只有一门科学必须教给孩子,这门科学就是做人的天职。

卢梭认为,自然人的教育是通过三条途径进行的,即自然、人和事物。

“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

”卢梭:

《爱弥儿》上卷(《外国教育名著丛书》之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在这三种教育中,自然的教育是人所不能控制的,事物的教育只在某些方面能够由人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能够加以控制的。

这三种教育只有协调一致,才能发挥较好的作用。

因此,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必须配合人无法控制的自然教育,遵循儿童的自然发展。

只有这样,教育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可见,卢梭已经看到了遗传、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在卢梭看来,培养自然的人,就是要顺应儿童天性的发展,以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秩序为基础,让儿童自然地成长为懂得如何做人的自然人。

他认为不应为儿童确立不可及的目的,不能迫使儿童做力所不能及的事;应当让儿童自由自在地生活,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想他喜欢做的事,因为自由是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权利。

卢梭一再呼吁人们要爱护儿童,要让儿童在成人面前像个真正的儿童一样生活,不要压抑他们的个性,不要让儿童呆读死记宗教教条,更不要体罚儿童。

教师在进行教育之前必须了解儿童,因为“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

”同上书,第95页。

卢梭指出,自然人的教育应当在大自然中进行。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同上书,第1页。

人生来是善的,心灵是纯洁的,但是,社会的腐败却使人产生邪恶。

他无情地揭露了城市上层人的腐朽生活,认为城市是坑害人的陷阱,儿童应该在乡村的大自然中接受教育,远离城市的罪恶,以此保护儿童善良的天性。

因此,卢梭进一步指出,富人比穷人更需要受教育,因为富人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而在这样的环境中是很难得到正确的教育的;穷人则生活在自然的、纯朴的生活环境中,能够从环境中接受教育,自己长大成人。

所以,必须首先教育富家子弟,把他们从城市的罪恶深渊中抢救出来。

二、论各年龄阶段的教育

主要分为实施自然教育,卢梭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过程,将人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并对各个时期的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婴儿期的教育

儿童从出生到2岁的婴儿期。

卢梭认为,人类的教育是随生命的开始而开始的。

父母是儿童的天然教师,婴儿从大自然中得到最初的经验。

婴儿期的特点是软弱无能,不能说话,只能用哭喊来请求别人帮助;他们身体柔软,喜欢活动,易于接受锻炼;他们的感觉不成熟,理性尚未萌芽。

基于这些特点,卢梭认为婴儿期的教育应以儿童身体的健康发育为主,所以,体育在这个时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使婴儿健康地成长,从儿童出生起就应注意身体的养护,应让婴儿穿戴宽松的衣服鞋帽,使他们的四肢能够自由地活动;不可将婴儿捆裹住,给他套上人为的枷锁;要让儿童多在户外活动,呼吸清新的空气;要用母乳哺养婴儿;父母要亲自教育孩子,而不要请乳母和家庭教师;要正确对待婴儿的啼哭,既要满足他的正常需要,又不能让他养成不良习惯,无理取闹。

除了身体的养护外,身体锻炼也是婴儿期的一项重要内容。

卢梭认为,身体与精神是相互联系的,健康的身体是健全的精神的基础;身体虚弱会滋生过多的欲望,而一切罪恶都是由虚弱而生的,儿童只要不虚弱,就无恶念,强健的儿童必然善良。

为此,他建议儿童洗冷水浴,冬穿夏服,忍受严寒酷暑,适应各种环境和气候。

婴儿期的儿童无意识,无理性,感官也很不成熟。

应当让儿童多活动,多动手,发展儿童的视觉、触觉等。

(二)2~12岁的教育

卢梭认为,这个时期的儿童还没有理智,他们能够感觉并记忆周围的事物,但还不能形成概念,智力尚处在感性阶段。

因此,这个时期不应当向儿童匆忙灌输知识。

12岁以前的儿童不宜学习许多学科,如几何学、历史、地理、拉丁文、希腊文等,因为儿童不能理解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缺乏判断力。

卢梭批判了传统教育无视儿童的能力,让儿童学一些无用而又不懂的东西,认为这样做不仅不能发展儿童的理智,反而会破坏儿童的天性,阻碍儿童的身体发展。

所以,12岁以前的儿童应当抛开书本,在游戏和活动中欢度童年,这就是最好的学习;最适合儿童学习的不是书本,而是周围的事物。

12岁以前的儿童也不宜接受道德教育,因为他们无法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如果强迫儿童接受一些不能理解的道德观念,他们就会学会虚伪和撒谎。

有一条原则是这个年龄的儿童可以理解的,即不损害他人。

教师的职责在于为儿童选择良好的环境,使他们避免接受不能理解的事物;要注意儿童感官的发展,因为感官是儿童获得知识的工具,感觉是理性发展的基础。

此外,教师也不应忽视儿童的身体锻炼,因为身体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理智的发达与否。

(三)12~15岁的教育

这是一个比较短的年龄阶段。

这个时期的儿童身体渐渐强壮,好奇心很强,因此,学习和劳动应当成为他们的主要任务。

关于儿童的学习,卢梭特别强调内容的选择,主张教给儿童有用的知识,能够理解的知识。

他反对从书本中学习,认为“它只能教我们谈论我们实际上是不知道的东西”。

卢梭:

《爱弥儿》上卷,第244页。

在他看来,现实的世界才是唯一的书本,事实才是唯一的老师。

有用的知识就是有关自然科学的知识,如天文、地理等。

儿童应当到大自然中去实际观察,在自然中进行学习。

卢梭特别强调让儿童主动地学习。

他说:

“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同上书,第281页。

也就是说,卢梭更重视儿童智力的发展而不是知识的掌握。

这一点至今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于儿童的劳动,卢梭认为劳动是人的天职,不劳而获的人是强盗、流氓。

卢梭为儿童选择的是手工劳动,认为这种劳动既可以学到技术,又可以锻炼身体,开发智力,做到手脑并用。

这样的人正是卢梭理想中的人。

他的目的就是要把儿童培养成自食其力、具有独立判断力的人。

这样的人将来既是工人,又是哲学家。

卢梭认为,经过上述教育,儿童到15岁时就被训练成了一个“既能行动又能思想的人,为了造就这个人,我们还需要做的事情只是把他教育成和蔼与通情达理的人,也就是说,用情感来使他的理性臻于完善”。

同上书,第276页。

这便是下一阶段教育的任务。

(四)15岁至成年期的教育

这个时期的儿童感情已经相当丰富,道德教育便成了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任务。

卢梭认为,道德的基础是情感而不是理智。

人的最原始的情感是良心,它是与生俱来的,是善的,所以人能自爱并爱人。

但是,自爱并不等于自私,它不损人利己,而是人的正常的生存需要。

教育的职责在于使人由爱己发展到爱他人、爱全人类。

道德品质的养成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社会实践。

儿童在经过乡村的自然教育之后,此时应返回城市,以便了解社会。

儿童只有在与社会各阶层人们的接触中才能了解人世间的不平等与邪恶,从而培养起善良的情感和同情心,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明辨善恶。

只有经过反复的道德实践,多行善事,才能形成良好的意志。

儿童到了15岁以后,身心发育日趋成熟,可以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备了一定的判断能力,所以,此时可以学习一些社会学科方面的知识了。

为了帮助儿童了解社会,了解人,应当向他们进行历史教育。

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要客观公正,忠于史实。

卢梭反对幼小儿童学习寓言,但是,他认为这个时期的儿童到了学习寓言的阶段,因为成人能够从寓言中获取教益。

此外,拉丁文、诗歌及文学也是这个时期的必修课。

性教育也是这个时期的一项重要内容。

卢梭认为,15岁以后的儿童已进入青春期,步入危险年龄阶段。

教育的作用在于使青年避免性刺激,克制情欲,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青年到20岁时可以结婚成家。

男女在身体、性格乃至智力上均存在着差异。

妻子必须服从丈夫,温顺贤良,无需接受高深的教育。

卢梭的教育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与18世纪法国的其他启蒙学者一样,卢梭向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专制和宗教权威展开了猛烈攻击,高声呐喊人权、平等与自由,极大地震撼了整个法国乃至欧洲。

与其他启蒙学者不同的是,卢梭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思想。

《爱弥儿》一书可以说是卢梭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卢梭教育思想的鲜明特点在于,他在无情揭露封建教育的种种弊端,彻底否定当时忽视儿童的传统教育的同时,勇敢地提出了自然教育思想,号召人们要关心儿童、尊重儿童,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过程,从而在教育史上引发了一场划时代的革命。

如同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给天文学带来的巨变一样,卢梭将教育的中心从教师、书本移向了儿童,彻底改变了自古以来的教育观点,对当时和后来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中,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辉。

针对当时封建教育压制儿童天性的现象,卢梭提出了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科学地将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并具体提出了各阶段的教育要求,这是教育史上的巨大贡献。

他反对古典主义脱离实际的教学内容,强调学习有用的知识,重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学习;他不仅要求儿童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并且要求兼顾身体的锻炼和品德的养成,其目的在于把儿童培养成德、智、体和谐发展的人,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时至今日,卢梭的教育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卢梭的教育思想也充满了矛盾,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例如,他强调教育要顺应自然,让儿童自然地成长,结果,他忽视了教育的社会性。

他甚至让爱弥儿像《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那样远离社会,做一个自然的人,这也是办不到的。

他重视教育的作用,但又认为穷人无需接受教育,女子更不应当钻研学问。

这种观点显然是极端落后的。

 

三、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赫尔巴特生于德国奥尔登堡一个律师家庭。

他母亲是一个聪惠而有教养的人,对赫尔巴特十分关心。

她请了一位很有学问的家庭教师来培养赫尔巴特。

在她和家庭教师的精心培养下,赫尔巴特在语言、逻辑学、哲学等方面都学得很好,特别是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2岁进文科中学学习以后,他开始研究康德的哲学著作,13岁即写了一篇哲学论文。

17岁对毕业班同学就一个哲学问题作了一次报告,深受师生好评。

1794年他进入耶拿大学学习法学。

毕业后到瑞士一个贵族施泰格尔家里当了三年家庭教师,教育施泰格尔的三个孩子。

这三年的家庭教师工作对他一生影响极大。

通过对三个孩子的教育,他对教育事业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兴趣。

他非常认真地工作,并不断地总结经验,每两个月左右写一份工作报告给施泰格尔,三年共写了24份。

这些报告为他以后撰写教育著作打下了基础。

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工作水平,他拜访了当时著名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并认真研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发表了介绍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的论文。

1800年他辞去家庭教师工作,回到家乡,后在朋友帮助下到不来梅一所教堂学校担任数学教师工作。

1802年,他到哥廷根,一边教书一边学习,不久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哥廷根大学担任讲师,教哲学和教育学。

他的课极受学生欢迎,所以不久即升为副教授。

1809年他应聘去柯尼斯堡担任哲学和教育学教席。

在这里他不仅讲课,而且积极参与教育改革。

他创办了教学论研究所、教育研究所和师范研究班、附属实验学校,为培养优秀教师作出了贡献。

赫尔巴特一边从事教育实际工作,一边勤奋写作,撰写了大量哲学著作、心理学著作和教育学著作。

这些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中一些教育学著作,如《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已成为世界教育名著。

1891年8月11日,赫尔巴特突然昏迷,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