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第3单元第3章第1节物质运输的载体第3课时教案2新版济南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789826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3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3单元第3章第1节物质运输的载体第3课时教案2新版济南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3单元第3章第1节物质运输的载体第3课时教案2新版济南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3单元第3章第1节物质运输的载体第3课时教案2新版济南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3单元第3章第1节物质运输的载体第3课时教案2新版济南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3单元第3章第1节物质运输的载体第3课时教案2新版济南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3单元第3章第1节物质运输的载体第3课时教案2新版济南版.docx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3单元第3章第1节物质运输的载体第3课时教案2新版济南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生物下册第3单元第3章第1节物质运输的载体第3课时教案2新版济南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3单元第3章第1节物质运输的载体第3课时教案2新版济南版.docx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3单元第3章第1节物质运输的载体第3课时教案2新版济南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3单元-第3章-第1节-物质运输的载体(第3课时)教案2-(新版)济南版

物质运输的载体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说出ABO血型的类型及鉴定的过程。

(重点、难点)

②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观察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课前准备:

学生了解血型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

2分钟

1.在什么情况下伤者才需要输血?

2.血液在不同人之间可以随意输血吗?

3.人类的血型是怎样的?

怎样鉴定血型?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做出合适的假设。

学生猜测讨论:

失血过多时输血。

输血前要先鉴定血型。

利用学生原有知识,作出合理的假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合作探究

15-20分钟

 

得出结论

3分钟

 

表达交流

3分钟

【导入过渡】:

不仅血细胞数量异常时会表现出一些异常症状,人体血液也要保持稳定的数量。

1.血量

①人体内血液总量是多少?

②一次性失血多少需要输血?

2.ABO血型系统

①早在17世纪将动物血液输入人体,多以失败而告终。

为什么?

多媒体展示:

19世纪,奥地利科学家兰德施泰纳发现:

不同血液混合时会发生凝集现象。

提示:

凝集,不是凝固。

 

【过渡】

安全输血要研究血型系统,人类常见血型是怎样的?

②血型

兰德施泰纳研究得出结论:

ABO血型系统:

A型、B型、A

B型和O型。

临床最重要的血型系统。

你还了解哪些血型系统?

【讲解】:

ABO血型系统分型的依据。

血型

凝集原(红细胞)

凝集素(血清)

A

A

抗B

B

B

抗A

AB

A、B

O

抗A抗B

【解释】:

红细胞凝集成团?

含有A型凝集原的红细胞与抗A凝集素相遇或者含有B型凝集原的红细胞与抗B凝集素相遇时,就会凝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

你知道自己的血型吗?

③血型鉴定

你知道血型是如何鉴定出来的吗?

血型鉴定

【背影知识】:

血型

A型标

血清(抗B凝集素)

B型标准血清

(抗A凝集素)

A

不凝集

凝集

B

凝集

不凝集

AB

凝集

凝集

O

不凝集

不凝集

图片:

4.输血

【分析讨论】

看课本47页分析

讨论

①为什么输血前必须先鉴定血型?

②各种血型的人输血时可接受哪几种血型的血液?

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

【总结】

输血关系图:

输血的原则:

以输同型血为原则,只有在没有同型血且十分紧急的情况下,才能少量缓慢输入异型血。

【知识拓展】

根据病人病因不同,输血治疗的具体目的不同而可采取不同种类的输血方式。

  如急性大失血,引起血压下降时,则应输全血。

严重贫血者由于红细胞数量不足,而总血量不一定少,故最好输以浓缩的红细胞悬液;患大面积烧伤的病人,主要是血浆减少,最好输以血浆或血浆代用品;对某些出血性疾病的患者,则可输入浓缩的血小板悬液或含有凝血因子的血浆以增强凝血能力促进止血。

【过渡】

患者所需要输的血液从哪里来呢?

5.义务献血

看两个小知识请同学们谈谈你对义务献血的认识?

献血会不会影响自身的健康呢?

[小知识1]:

1997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该法规定:

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18—55周岁公民自愿献血。

[小知识2]:

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常献血更有益于健康。

实践表明:

长期坚持适量献血的人,体内新鲜的血细胞含量明显高于未献血者,其精力更充沛,身体更健康。

学生看书讨论后汇报:

①血量占体重的7%--8%。

②一次性失血超过血液总量的30%(1200——1500毫升),就会有生命危险。

必须输血治疗。

 

学生看书讨论:

血型不合。

 

学生汇报对应问题:

A型、B型、AB型和O型。

 

比如Rh血型系统等

真正了解ABO血型系统,并在书上记录下图表。

 

学生猜测讨论,但很难回答出结论

 

部分同学课前提前了解:

A型、B型、AB型和O型。

用标准血清鉴定。

 

大部分同学很想知道鉴定血型的方法。

 

阅读背景知识,讨论血型鉴定的方案。

学生讨论后总结:

用准确的语言叙述出表格和图片知识即可。

A型标准血清、B型标准血清均不凝集为O型。

A型标准血清不凝集,B型标准血清凝集为A型。

A型标准血清凝集,B型标准血清不凝集为B型。

A型标准血清、B型标准血清均凝集为AB型。

 

小组间互相交流分析,完成讨论题:

①不

同血型的血液混合可能会出现血液凝集的显现。

②都能接受同型血,O型是万能输血者,AB型万能受血者。

 

学生认真讨论,师引导分析,指导生活实践。

 

学生小组讨论

畅所欲言。

①一次性失血不超过400毫升,短时间内可以恢复正常。

②一次献血200—300毫升不会影响身体健康,而且有利于提高自身造血器官的造血功能。

③献血是健康公民应尽的义务。

要义务献血。

献血光荣……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

 

拓展知识,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使学生真正掌握抽象的知识有助于理解学习。

 

结合学生实际,自然过渡到血型鉴定。

 

变抽象为形象,形象直观。

 

拓宽学生视野,有助于理解掌握。

 

及时总结表达交流有助于学生互相学习,提高学效率。

 

自主学习

及时总结表达交流。

 

简洁明了形象直观

及时总结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

 

知识指导生活,理论联系实际,拓宽学生视野。

 

知识指导生产实践。

及时有效引导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反思完善

2分钟

看课本回顾:

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

还有哪些疑问?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

血量、ABO血型系统、输血和义务献血。

学生复述所学内容,有助于及时巩固。

巩固提高

5-8分钟

1.某人血型为因大量出血危及生命,必须输血,此人血型为AB型,他应输()

A.O型B.AB型C.A型D.B型

2.某

一健康的人一次失血为多少才能引发生命危险()

A.1200~1500mLB.800~1000mL

C.600~700mLD.400~500mL

3.一个人一次失血不超过体内血的(  ),短期内可以恢复正常。

A.10%  B.20%  C.30%

  D.40%

4.临床上根据病人病情的需要,有针对性的选用不同的血细胞成分或血浆成分进行输血。

对于贫血、创伤性失血、

大面积烧伤、血小板功能低下者,应分别输入哪些血液成分?

5.你如何看待义务献血?

6.课下完成课本48页“模拟血型鉴定”

学生尝试回答:

1.B

 

2.A

 

3.C

 

4.全血、红细胞、血浆、血小板

 

5.献血有益于健康。

义务献血。

(合理即可)

 

及时巩固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

1.血量:

人体重的7%--8%。

2.ABO血型系统:

A型、B型、AB型和O型。

3.输血:

输入同型血为原则。

4.义务献血

教学反思

本节文字量不多,知识点不多,但是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这些内容学生也很感兴趣,渴望获得相关知识的欲望十分强烈。

所以我把教学重点定在输血与血型的关系以及认同我国无偿献血制度,使学生从小树立珍爱自己与他人生命的情感。

但是输血与血型的关系学生难于理解,认同我国无偿献血制度,激发学生从小树立珍

爱自己与他人生命的情感仅凭教材内容很难落实,有待在生活中继续培养。

本节知识点不多,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所以我在课堂上借助图像,表格……等辅助教学,并且补充血型分类依据、血型鉴定等知识,不只是简单记住知识点而是使学生更能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把知识变抽象为形象,符合初中学生认知规律和特点,所以课堂效果较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