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7873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届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届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届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届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docx

《届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docx

届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

2010届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

中国古代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

★教学目标:

1、系统了解古代对外交往的基本情况;

2、了解古代对外交往的著名人物和重要史实;

3、归纳古代中国先进科技文化外传的具体内容和影响;

4、分析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尼布楚条约》的签订等对外关系上的重大事件及其国际影响,理解古代对外关系由开放到闭关的历史趋势及原因;

5、重点掌握秦汉、隋唐和明清三个历史时期的中外交往关系的基本史实。

★学法指导:

1、以小专题形式建立知识网络体系;

2、充分利用比较法;

3、采用列表方式正确识记各个时期的外交成就;

4、重视历史地图,提高综合分析和比较能力;

5、注意归纳古代中国从开放到闭关的过程,分析各阶段对外开放的内容、特点及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综合分析开放给中国带来的积极意义及闭关带来的消极后果。

★高考展望:

1、突出对外交往的大时代背景,侧重考查秦汉、隋唐与明清三个时期的中外关系史,并且要求从中归纳出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一般规律;

2、考查对“对外开放”与“闭关锁国”这两个概念之间内涵与外延的正确理解;

3、运用归纳法对古代对外交往的主要类型和基本途径进行概括;

4、理解古代先进文化技术外传的基本史实,分析外传的历史影响,尤其注重对四大发明为主的中国传统科技的考查。

★知识整合:

一、古代对外开放的知识归类

时期

主要史实

特点

汉朝

①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丝绸之路的开辟;

②汉武帝以后,形成“海上丝绸之路”;

③公元前97年,甘英出使大秦。

范围广泛、形式多样、影响深远。

隋唐

①对外交通路线发达;

②唐朝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

③主动出访,进行频繁的商业往来和文化交流。

范围更加广泛、形式多样、影响更为深远。

宋元

①设立专门的外贸机构“市舶司”;

②南宋政府采取鼓励外商政策;

③派遣使节出访。

海上交通为主,海外贸易规模更大;中国先进文化大量外出。

明清(前期)

①郑和下西洋;

②实行闭关政策;

③出现西学东渐局面。

由对外开放到闭关自守;侵略与反侵略成为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

二、古代对外关系的内容特征分类

1、古代与东亚的关系

(1)与日本的关系

①秦汉时期:

A汉武帝时,日本30多个小国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

B东汉光武帝时,“汉委奴国王”金印;

C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入日本。

②隋唐时期:

A遣唐使;

B贸易往来频繁;

C突出人物:

鉴真和吉备真备;

D日本制度文化深受唐朝影响。

③明清时期:

A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B明政府限制私人海外贸易;

C戚继光抗倭,1565年肃清倭患;

D清朝实行闭关政策。

(2)与朝鲜的关系

①秦汉时期

A秦汉之际,燕、齐、赵等人为避战乱,数万人迁居朝鲜;

B三韩多次派人赴汉,觐见光武帝;

C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被称为秦韩;

D贸易:

朝鲜输入檀弓、果下马;中国输出铜镜、漆器、铁制工具等。

②隋唐时期

A往来:

唐朝留学生中,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志远,长安等地设有“新罗坊”、“新罗馆”;

B交流:

新罗从唐朝引入茶叶、雕版印刷术、制铜、制瓷技艺等;

C新罗制度、文化深受唐朝影响。

(3)中华文化圈

中华文化圈以中国为中心,包括周边国家日本、朝鲜、越南等,初步形成于汉朝,隋唐时期最终完成。

其特点是以汉唐文化为源流向周边传播。

周边国家以汉唐文化为模本,深深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

2、古代与东南亚、印度半岛的关系

(1)与印度半岛的关系

①两汉时期

开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通过丝绸之路,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等西传,印度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②隋唐时期

A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

B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天竺交流加强,天竺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

佛教艺术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中国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

C玄奘从陆路到达天竺研究佛学;

D义净从海路到天竺研究佛学。

(2)华侨开发南洋

①南洋:

泛指东南亚地区。

②过程:

从唐朝开始,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有很多人到南洋诸岛谋生。

明朝郑和下西洋以后,更多到中国人迁徙到南洋诸岛定居,成为华侨。

③作用:

带去先进到工具和技术,对南洋开发做出重大贡献。

3、古代与中亚、西亚、欧洲、非洲各地到关系

(1)丝绸之路:

①开通条件:

西汉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

②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葱岭→西亚→欧洲、非洲。

③意义: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2)海上丝绸之路:

①时间:

汉武帝以后。

②路线:

广东沿海港口→沿中南半岛南下→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波斯湾。

③意义:

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3)郑和下西洋

①目的:

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对需求。

②条件:

国力强大,造船业发达,天文地理知识进步,指南针使用等。

③过程:

1405年至1433年,先后7次,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④路线:

沿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⑤特点:

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抵达国家地区多。

⑥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增进了中外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

⑦局限性:

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采取的是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国家造成巨大负担,没有生命力。

(4)与欧洲的关系

①公元97年,甘英出使大秦,行至波斯湾。

②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到东汉。

这是中欧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

③唐朝和东罗马有使者往还。

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入中国;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

④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中国,畏兀儿族人列班·扫马成为我国第一位访问欧洲各国的旅行家。

⑤西学东渐:

16世纪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

徐光启等与传教士合译西方科技著作,为中国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⑥与俄国的关系:

1685年和1686年雅克萨反击战;1689年《尼布楚条约》。

⑦1553年,葡萄牙租占澳门。

⑧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5)与中亚、西亚的关系

①汉朝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进行了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铁器、丝绸以及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②唐朝对外往来密切。

唐朝时波斯人在中国开设“波斯店”。

中国造纸术在唐朝时传到大食。

③元朝时大量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与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开始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三、古代对外关系的规律性认识

1、条件、内容

(1)条件

政治基础(社会环境)+经济基础+文化基础+对外交通+对外政策;

(2)内容

反对外来侵略、援助邻邦国家、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政府使节互访、对外政策等。

2、目的

①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宣扬中国声威,扩大在海外等影响,树立打过形象;

②发展贸易,丰富自己等经济生活,经济上互补互利;

③学习外国文化,丰富自己等文化生活,促进社会进步;

④根本目的:

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

3、特点

①先陆路贸易,后海路贸易;

②以官方贸易为主:

官方贸易不以盈利为主,而以加强友好往来为主;

③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④对外贸易促进了民族融合;

⑤我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以友好为主流;

⑥从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

注:

①——④又是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4、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四条渠道

①贸易,包括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

②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等;

③通过宗教人士实现;

④通过战争。

5、古代对外关系频繁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1)原因

①政治稳定;

②经济繁荣;

③对外交通发达;

④实现开明等外交政策。

(2)表现

①政治军事外交往来;

②经济贸易往来;

③科技文化交流。

(3)影响

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中外双方的发展。

6、对外关系发展的主流的认识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平等待人,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经济文化交流。

7、启示

①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

②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

③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

④和平友好交往时我国人民同外国交往的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们。

四、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三次高峰

1、随着以汉帝国为一端、以罗马帝国为另一端的海陆丝绸之路的发展和繁荣,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①中国丝绸、冶铸和水利技术远播中亚、朝鲜、日本和欧洲地区。

汉字也传入朝鲜。

儒学经典传到日本。

②传入中国的有佛教、象牙、香料和多种植物等等。

2、唐、宋、元时期,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一个迅猛高涨的新时期。

①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诗歌、汉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入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

②传入中国的有:

印度熬糖法、天文、医学、音乐、舞蹈及占城稻等等。

3、明末清初,伴随着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的相对自由活动,欧洲的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第三次高潮。

①明清之际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许多种文字流传国外。

明朝时中国先进的技术、文化传入南洋。

②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明朝还引进欧洲的水利方法。

明朝中后期外国传教士来华,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

五、东学西传

1、秦汉文明开始走向世界

(1)原因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社会制度先进,封建经济繁荣,科技文化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正式开通于西汉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便利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2)表现

①中华文化从东、西、南三个方向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广泛交流,开始突破周边近邻范围,走向西亚、欧洲。

中国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等西传;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和水利工程技术分别船王日本、朝鲜和越南。

②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王朝派使者来到东汉。

这是中欧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

2、隋唐文明基本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

(1)原因

①隋唐时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国家统一,政治清明,国力强盛;

②唐朝有很高的国际声望;

③隋唐对外交通的发达;

④统治者实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2)表现

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建筑技术、儒家经典、佛教传入日本;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偏旁,创制了日本文字。

3、宋元文明西传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1)原因

①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我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②对外贸易空前兴盛。

(2)表现

①造纸术的外传:

朝鲜(4C)→日本(7C)→阿拉伯(8C)→欧洲、非洲(12C)→美洲(16C)→大洋洲(19C)。

②11世纪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个多世纪。

③13世纪时(南宋),指南针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④13世纪(元朝)火药和火器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六、外来文化的内引

1、农作物品种: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

2、生产技术:

明朝引进欧洲的水利方法;

3、科技:

明朝时,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

4、宗教:

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伊斯兰教在唐时由阿拉伯传入中国;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来华。

5、艺术:

唐朝时朝鲜的高丽乐、中亚的舞蹈传入中国。

七、古代中国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①是清朝政治统治的需要;

②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特点的反映;

③重农抑商思想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④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