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拔高教案 岳麓版doc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77864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22.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拔高教案 岳麓版doc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拔高教案 岳麓版doc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拔高教案 岳麓版doc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拔高教案 岳麓版doc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拔高教案 岳麓版doc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拔高教案 岳麓版docdoc.docx

《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拔高教案 岳麓版doc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拔高教案 岳麓版docdoc.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拔高教案 岳麓版docdoc.docx

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拔高教案岳麓版docdoc

2019-2020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拔高教案岳麓版

宏观知识结构

宏观识记方法

“一条主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两个阶段”:

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界线

“三面旗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四个重点)

“一五”计划

从生产力(工业化)、生产关系(三大改造)两方面掌握基本史实,分析影响

曲折探索

归纳“成就”与“失误”,分析成因,总结经验教训

对内改革

掌握农村与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基本史实,认识改革的意义

对外开放

掌握对外开放的基本线索,理解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两大热考命题主线

主线一 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知识主线

1.成功的探索

(1)1956年中共八大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论断,是在正确分析国情的情况下的一次成功探索。

(2)在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党中央于1960年冬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到1962年,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2.探索中的失误

(1)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1958年,发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和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3)1966~1976年,经历“文化大革命”。

►真题优练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摘自2013年江苏高考)“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

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

材料二 (摘自2013年重庆高考)下表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

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   单位:

亿元

年份

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产值

轻工业产值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957

704

317

387

537

1958

1083

580

503

566

1959

1483

867

616

497

1960

1637

1090

547

457

(1)材料一反映出“大跃进”的哪些特点?

(新思路)

(2)材料二中数据变化反映出我国经济建设出现了什么问题?

(原题)

(3)出现材料一、二所反映问题的启示是什么?

(新思路)

答案 

(1)①“高产卫星”折射出“大跃进”浮夸风盛行;②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③1960年,基层群众对“大跃进”有所反思。

(2)1957~1960年我国工业产值,尤其是重工业产值高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而说明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

(3)经济建设要防止片面追求速度与产量,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经济建设要注意不同产业的经济发展比例结构,协调发展。

►总结提升

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失误的原因、后果及经验教训

1.失误的原因

(1)客观原因: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及对中国革命、建设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也需要一个过程。

(2)主观原因:

①党缺乏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照搬苏联模式。

②对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认识不足,急于求成。

③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④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左”倾错误,长期以来,缺乏对“左”倾错误的认识和警惕,致使政治上的“左”倾错误蔓延到经济领域并恶性膨胀。

2.后果

(1)“左”倾错误的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遭受挫伤。

(2)1959~1961年出现严重经济困难。

(3)“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3.教训

(1)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2)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

(4)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经济建设从国情出发,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5)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

主线二 新中国经济体制的调整

►知识主线

1.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

①照搬苏联模式。

②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

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

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3)结果:

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加快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存在诸多弊端。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1)原因:

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2)核心内容: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3)结果:

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1)原因:

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2)核心内容:

把企业推向市场。

(3)结果:

这次调整将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真题优练

2.(2015·重庆高考)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  )

①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②独立的管理体制 ③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④市场调节为主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1980年,中国设立了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在经济特区,国家给予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故选C。

3.(2013·江苏高考)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答案 C

解析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等做了深刻阐发。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因此,1990~1995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经济理论。

►总结提升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比较

项目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资源配置

行政手段调节资源的配置

市场调节资源的配置

作用

积极

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与财力恢复与发展经济

提高了资源的使用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消极

权力高度集中,后期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易导致经济危机

认识

两种体制各有优缺点,随着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的弊端日益阻碍经济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势在必行

十大全新押题视角

考向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下列对这一决定解读错误的是(  )

A.发展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是当今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C.变更了中国农村土地所有权

D.促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和土地经营效益

答案 C

解析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该项政策明确了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该项政策涉及的是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而非所有权,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材料讲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必将促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和土地经营效益,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考向2 

·逻辑推理

探讨地方史与国家大历史之间的联系是历史研究的视角之一。

下列对近现代重庆地方历史史事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重庆史事

史事解读

A

1897年,重庆第一家近代化报刊《渝报》诞生,宣传兴民权、改科举,鼓吹救亡图强。

《渝报》宣传维新变法主张,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

B

1911年11月22日,重庆革命党人与起义新军夺取清廷在渝政权,宣布成立蜀军政府。

重庆革命党人积极响应武昌起义,脱离清政府。

C

1937年12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移驻重庆,所属中央各部于大溪沟、上清寺等地办公。

淞沪会战失利,南京受到侵华日军的威胁,是迁都重庆的主要因素。

D

1952年7月1日,新中国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全线通车。

属于“一五”计划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利于西部地区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1897年,维新思想兴起,报刊《渝报》作为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工具,能够进一步促进社会思想的解放,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11年11月22日,这时武昌起义已经爆发,所以重庆革命党人这时夺取清廷在渝政权,可以视为积极响应武昌起义,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37年12月1日,淞沪会战已经结束,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即将沦陷,所以国民政府将首都迁至较为安全的大后方重庆,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一五”计划于1953开始实施到1957年结束,成渝铁路通车时间为1952年,不在“一五”计划的时间范围内,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考向3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作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

”这首歌谣反映了(  )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B.多快好省的经济方针

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中“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作合作社”的信息可知是三大改造中建立农业合作社,故A项正确;多快好省的经济方针是1958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中提出的,与题干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大集体劳动,与农业合作社不同,故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属于分散经营,与题干合作社不符,故D项错误。

考向4 

·图片史料的价值

下图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成都晚报》上刊登的一则广告。

这则广告可以研究企业(  )

①注重产品质量和扩大市场 ②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③革新产品的产销经营方式 ④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从该企业利用广告宣传和其内容中涉及质量评比等,可见其注重产品质量和扩大市场,故①正确;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营企业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故②错误;该企业销售采取报纸广告的方式宣传企业生产的产品类型和质量,故③正确;从该企业刊登广告、产品面向市场生产等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