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化疗药物.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767914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7章化疗药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第7章化疗药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7章化疗药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第7章化疗药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第7章化疗药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7章化疗药物.docx

《第7章化疗药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章化疗药物.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7章化疗药物.docx

第7章化疗药物

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述

基本概念:

1、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agents):

是指对病原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一类药物。

2、抗生素(antibiotics):

某些微生物(真菌、放线菌、细菌)所产生的能抑制或杀灭其它病原微生物及肿瘤细胞的化学物质。

3、化学治疗(chemotherapy):

简称化疗,是指对病原体及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预防或治疗。

4、抗菌谱(antibacterialspectrum):

每种抗菌药物都有一定的抗菌范围称为抗菌谱。

5、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activity):

是指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

用MIC和MBC表示。

6、最低抑菌浓度(MIC):

药物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7、最低杀菌浓度(MBC):

药物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8、抑菌药(bacteriostatic):

仅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如:

四环素。

9、杀菌药(bactericide):

不仅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而且能杀灭之。

如:

青霉素、氨基糖苷类。

10、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index):

LD50/ED50。

11、二重感染(superinfections):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使敏感细菌受抑制,而不敏感细菌乘机大量繁殖引起的再次感染。

12、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PAE):

抗菌药物与细菌短暂接触后,在一定时间内仍然对细菌的生长繁殖产生抑制作用。

如氨基糖苷类。

13、化学治疗学(chemotherapeutics):

研究药物、病原体和宿主之间相互作用、作用机制和作用规律的学科。

 

第一节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一、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青霉素、头孢菌素)

二、影响胞浆膜的通透性。

(多粘菌素、两性霉素B)

三、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氨基糖苷类、四环素、氯霉素)

四、影响叶酸及核酸代谢。

(喹诺酮类、磺胺类、TMP)

 

第二节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

又称抗药性(resistence):

是指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分为固有耐药性(intrinsicresistence)与获得耐药性(acquiredresistence)。

一、获得耐药性的生物化学表现

1、产生灭活酶:

一是水解酶(β-内酰胺酶),二是钝化酶、合成酶。

2、改变外膜的通透性(G-对青霉素G)。

3、靶位结构的改变。

4、药物的主动外排系统(activeeffluxsystem)增强

5、改变代谢途径,如细菌通过产生PABA、抗磺胺类的作用。

二、耐药基因的转移

获得耐药性可由基因突变产生,并能垂直传给子代,更多情况下,获得耐药性基因主要通过水平转移在细菌间转移:

1、结合(conjugation)2、转导(transduction)3、转化(transformation)

第三节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

影响感染性疾病最佳用药方案的因素:

1、正确的诊断(疾病诊断、细菌学诊断、体外药敏试验)。

2、详尽的药理学知识。

3、患者因素。

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一)根据致病菌和药物的特点选择抗菌药物

1、抗菌药物的抗菌谱。

2、临床诊断、细菌学诊断、体外药敏试验。

(二)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仅限于经临床实践证明确实有效的少数情况。

(三)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1、联合用药的适应症:

1)病原未明严重感染。

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或混合性感染。

3)长期用药细菌可能产生耐药者。

4)为减少毒副反应,如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合治深部真菌。

5)细菌感染所致的脑膜炎、骨髓炎。

2、联合用药可能产生的后果

1)抗菌药物依据作用性质可分四大类。

Ⅰ:

繁殖期杀菌:

青霉素、头孢菌素

Ⅱ:

静止期杀菌:

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

Ⅲ:

速效抑菌:

四环素、氯霉素和大环内酯

Ⅳ:

慢效抑菌:

磺胺类

2)使用后果:

Ⅰ+Ⅱ协同效应:

青霉素破坏→氨基糖苷进入细胞内

Ⅰ+Ⅲ拮抗作用:

Ⅲ使细菌处于静止,而青霉素繁殖期杀菌

Ⅱ+Ⅲ相加或增强作用:

(四)防止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1、病毒感染。

 2、病因或发热原因不明。

 3、局部应用。

 4、剂量过大或过小以及疗程过短或过长。

 5、常规性使用广谱抗菌药或新上市的药物。

(五)患者其他因素与抗菌药物的应用

1、肾功能减退。

 2、肝功能减退。

 3、其他:

如新生儿、孕妇、生长发育的少年儿童。

 

第三十九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一)   青霉素(penicillinG,苄青霉素)

“临床使用早、杀菌力强、毒性低、价格低廉、使用方便”。

【抗菌作用】繁殖期杀菌药,对下列菌有高度抗菌活性:

1、G+球菌:

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草绿色链球菌不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

2、G+杆菌:

白喉杆菌、炭疽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破伤风梭菌、乳酸杆菌。

3、G-球菌:

脑膜炎奈瑟菌、不耐药淋病奈瑟菌。

4、少数G-杆菌:

流感杆菌、白日鲍特菌。

5、对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牛放线杆菌。

【临床用途】

1、首选于:

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蜂窝织炎、丹毒、猩红热、咽炎、扁桃体炎、心内膜炎;

肺炎链球菌感染:

大叶性肺炎、脓胸、支气管炎;

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

淋球奈瑟菌所致生殖道淋病;

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疖、痈、败血症;

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放线菌病、钩端螺旋体病、梅毒、回归热、气性坏疽。

2、破伤风和白喉病人应用时加用抗毒素血清。

3、肺炎球菌感染和脑膜炎也可选用,耐药时用:

万古霉素、利福平。

【不良反应】

1、最常见过敏,严重过敏性休克。

过敏原因:

药物本身、药物中的杂质、水解产物青霉烯酸、青霉噻唑蛋白及6-APA高分子聚合物等。

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发绀、循环衰竭、四肢强直、惊厥,不及时抢救,可造成死亡。

防治措施:

1)严格掌握青霉素的适应症,谨防滥用。

2)询问药物过敏史,对青霉素过敏者禁用。

3)必须进行皮肤过敏试验,皮试阳性者禁用。

对象:

①初次用药;②停用24小时以上者;③用药中更换不同批号者。

4)避免在饥饿时注射青霉素。

5)注射青霉素类药物必须现配现用,药后观察30分钟。

6)不在没有抢救药品(肾上腺素)和抢救设备的条件下使用。

7)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应首先立即皮下或肌肉注射肾上腺素~1mg,严重者可静脉给药,必要时加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等。

2、赫氏反应

3、钾盐大量静脉注易引起高钾反应和局部注射部位疼痛。

4、肌注局部发生周围神经炎。

5、鞘内注射大剂量引起青霉素脑痛:

抽搐、昏迷。

(二)   半合成青霉素。

1、耐霉青霉素

耐酸、耐酶、可口服

对甲型链球菌和肺炎球菌最好,但不及青霉素,对革兰氏阴性的肠道杆菌和球菌无作用。

代表药有甲氧西林(methicillin,新青Ⅰ)、苯唑西林(oxacillin,新青Ⅱ),口服吸收较差。

2、广谱青霉素:

对革兰氏阳、阴性菌都有杀菌作用,耐酸可口服,不耐酶。

氨苄青霉素(ampicillin):

对肠球菌优于青霉素,对G-有较强作用,但不及庆大和多粘菌素,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

主要用途:

伤寒、付伤寒、G-杆菌败血症、肺部、尿路、胆道感染。

阿莫西林(amoxicillin):

与氨苄西林相似,但对肺炎双球菌与变形杆菌的杀菌作用比,氨苄西林强,胃肠吸收良好,治疗下呼吸道感染(肺炎球菌致)。

3、抗铜绿假单胞菌的广谱青霉素(羧苄西林carbenicillin、呋苄西林furbenicillin、哌拉西林piperacillin):

抗菌谱与氨苄西林相似,特点是对铜绿假单胞菌及变形杆菌作用强,常用于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引起的感染,常与庆大霉素合用,应分开给药。

4、抗革兰阴性杆菌青霉素类

美西林(mecillinam)、替莫西林(temocillin),口服制剂匹美西林(pivmecillinam)

(三)   头孢菌素:

特点:

抗菌谱广,杀菌力强,对胃酸及ß-内酰胺酶稳定,过敏反应少.

缺点:

价格昂贵、使用受限、一般不作首选药。

【抗菌作用特点】

从第一代到第四代:

(1)对G+作用逐渐减弱,对G-作用逐渐增强,第四代对G+、G-均有高效。

(2)对ß-内酰胺酶稳定性逐渐增强。

(3)对肾脏毒性逐渐减弱。

(4)整体抗菌效果逐渐增强(尤其对传统耐药菌如铜绿假单胞菌)。

【临床应用】

第一代:

头孢唑啉(先锋V)血药浓度最高,主要用于轻、中度呼吸道及尿路感染。

第二代:

敏感菌所致肺炎、胆道感染、菌血症、尿路感染。

第三代:

尿路感染及危及生命的败血症、脑膜炎、肺炎、骨髓炎;有效控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第四代:

用于对第三代耐药的感染。

 

口服

注射

口服/注射

第一代

头孢氨苄(先锋Ⅳ)

头孢羟氨苄

头孢噻吩(先锋Ⅰ)、头孢噻啶(先锋Ⅱ)

头孢唑啉(先锋Ⅴ)、头孢乙氰(先锋Ⅶ)、

头孢匹林(先锋Ⅷ)、头孢硫眯(先锋18)、

头孢烯酮

 

头孢拉定(先锋Ⅵ)

第二代

头孢呋辛酯、

头孢克洛

头孢呋辛、头孢孟多、头孢替胺、

头孢尼西、头孢雷特

 

第三代

头孢克肟、头孢特仑酯、

头孢他美酯、头孢布烯、

头孢地尼、头孢泊肟酯、

头孢卡品酯

头孢噻肟、头孢唑肟、头孢曲松、

头孢地秦、头孢他啶、头孢哌酮、

头孢匹胺、头孢甲肟、头孢磺啶

 

第四代

 

头孢匹罗、头孢吡肟、头孢宙兰、头孢瑟利

 

 

【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

2、肾毒性。

3、三代、四代可引起二重感染。

(四)非典型ß-内酰胺类抗生素:

1、碳青霉烯类(carbopenems):

硫霉素(thienamycin)、亚胺培兰(imipenem)、美罗培兰(meropenem)

亚胺培兰与肽酶抑制药西司他丁合称“泰能”。

2、头霉素类(cepharmycins)—头孢西丁(cefoxitin)

3、氧头孢烯类(oxacephalosporins)—拉氧头孢(latamoxef)

4、单环β内酰胺类(monobactams)—氨曲南(aztreonam)

5、ß-内酰胺酶抑制剂(β-lactamaseinhibitors):

舒巴坦(sulbactam):

与氨苄西林合用称“优立新”抗菌协同。

克拉维酸(clavulanicacid)、他唑巴坦(tazobactam)。

(五)ß-内酰胺类的复方制剂

1、广谱青霉素与ß-内酰胺酶抑制剂:

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2、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与ß-内酰胺酶抑制剂:

哌拉西林+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

3、三代头孢与ß-内酰胺酶抑制剂:

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噻肟+舒巴坦。

4、炭青霉烯类与肾脱氢酶抑制剂:

亚胺培兰+西司他丁。

5、炭青霉烯类与氨基酸类衍生物:

帕尼培兰+倍他米隆。

6、广谱青霉素与耐酶青霉素:

氨苄西林与氯唑西林。

复方制剂

抗菌药

辅助药

优立新(unasyn)

氨苄西林

 舒巴坦

奥格门汀(augmentin)

阿莫西林

克拉维酸

他唑星(tazocin)

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

特美汀(timentin)

替卡西林

克拉维酸

舒普深(sulperazone)

头孢哌酮

舒巴坦

新治菌(newcefotoxin)

头孢噻肟

舒巴坦

泰能(tienam)

亚胺培兰

西司他汀

克倍宁(carbenin)

帕尼培兰

倍他米隆

氨唑西林(ampicloxacillin)

氨苄西林

氯唑西林

新灭菌(biflocin)

阿莫西林

氟氯西林

 

第四十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主要家族成员】

第一代:

红霉素、麦迪霉素、乙酰螺旋霉素、交沙霉素、吉他霉素、罗红霉素。

第二代:

克拉霉素、阿奇霉素。

【抗菌作用及机制】

一、抗菌作用

第一代主要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厌氧菌包括奈瑟菌、嗜血杆菌及白喉棒状杆菌在内的部分革兰阴性菌、嗜肺军团菌、弯曲菌、支原体、衣原体、弓形虫、非典型分枝杆菌,对产β-内酰胺酶的葡萄球菌和MRSA有一定抗菌活性

第二代扩大了抗菌范围,增加和提高了对G-菌的抗菌活性;具有良好的抗生素后效应。

二、抗菌机制:

与细菌核蛋白50s亚基结核,使肽链的形成和延伸受阻,抑制蛋白质合成。

三、耐药机制

1、产生灭活酶:

包括酯酶、磷酸化酶、葡萄糖酶、乙酰转移酶、核苷转移酶。

2、靶位结构改变。

3、摄入减少和外排增加。

4、单一耐药向多药耐药发展。

四、药动学

1、吸收:

红霉素不耐酸,易破坏,其他都可口服吸收。

2、分布:

广泛分布于除脑脊液以外的各种体液和组织(红霉素-前列腺)。

3、代谢:

此类药物主要在肝脏代谢。

4、排泄:

红霉素、阿奇霉素主要以活性形式聚集和分泌到胆汁,克拉霉素经肾排泄。

(一)红霉素(erythromycin)

【抗菌作用】

1、对G+菌有强大抗菌作用。

2、G-如脑膜炎球菌、淋球菌、流感杆菌、百日咳杆菌、布氏杆菌及军团菌对红霉素高度敏感。

3、某些螺旋体、肺炎支原体、螺杆菌也有抑制作用。

【临床应用】

1、治疗耐青霉素的金葡萄菌感染和对青霉素过敏患者。

2、厌氧菌引起的口腔感染、支原体肺炎、沙眼衣原体肺炎、军团病首选药。

【不良反应】胃肠反应、肝损害、口服出现伪膜性肠炎

(二)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

抗菌活性强、口服耐酸、吸收完全,组织浓度高与血浆,首过消除明显。

(三)阿奇霉素(azithromycin)

口服血液及组织浓度均高,半衰期长(35-48h)用药量少,减少给药次数及不良反应。

(四)其它

1、林可霉素(lincomycin)与克林霉素(clin-damycin)

抗菌谱与苄青霉素或红霉素相同,克林霉素的抗菌活性比林可霉素强4~8倍,最主要的特点是对各类厌氧菌有强大的抗菌作用。

主要用于急性敏感菌引起的骨及关节感染(药物能渗入及其它组织)。

2、万古霉素(vancomycin)

毒性(耳、肾)大,过敏反应—“红人综合征”

仅用于严重革兰阳性菌感染,特别是MRSA、MRSE和肠球菌所致感染。

口服治疗伪膜性肠炎。

3、多粘菌素(polymyxins)

窄谱慢效杀菌药,对繁殖期和静止期细菌均有杀菌作用。

只对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强大抗菌活性。

如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属、克雷白菌属及铜绿假单胞菌呈高度敏感。

与利福平、磺胺药和TMP合用有协同抗菌作用。

主要用于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败血症、泌尿道和烧伤创面感染。

口服用于术前准备和肠道感染。

局部用于创面、五官、呼吸道、泌尿道及鞘内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

常用量下可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肾毒性(重而常见)、神经毒性、过敏反应、肝毒性及粒细胞减少。

4、杆菌肽(bacitracin)

慢性杀菌药,本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强大抗菌作用。

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胞壁合成过程中的脱磷酸化。

由于严重的肾毒性,临床仅用于局部感染。

 

第四十一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主要家族成员】

链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卡那霉素、新霉素、大观霉素等。

【抗菌作用和机制】

一、抗菌作用(静止期杀菌药)

1、各种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包括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属、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志贺菌属枸櫞酸杆菌属具有强大抗菌活性。

2、对沙雷菌属、沙门菌属、产碱杆菌属、不动杆菌属和嗜血杆菌属也有一定抗菌作用。

3、对淋球内瑟菌、脑膜炎奈瑟菌等革兰阴性球菌作用差。

4、对MRSA和MRSE也有较好抗菌活性。

杀菌特点:

(1)杀菌速率和杀菌持续时间与浓度正相关。

(2)仅对需氧菌有效。

(3)PAE时间长,且持续时间与浓度正相关。

(4)具有初次接触效应(firstexposureeffect,FEE),即细菌首次接触,能被迅速杀死。

5、在碱性环境抗菌活性强。

二、作用机制

1、与细菌体内核糖体70S亚基始动复合物的形成。

2、选择性与细菌体内核糖体30S亚基上靶位结构结合,使A位扭曲,导致异常或无功能蛋白质合成。

3、阻止肽链释放因子进入A位,使合成好的肽链不能释放。

4、抑制核糖体70S亚基的解离,使核糖体循环受阻。

三、耐药机制

1、产生修饰氨基糖苷类的钝化酶,使药物灭活。

2、膜通透性降低,使进入菌体内药物减少。

3、靶位修饰,使药物与30S亚基亲和力降低。

四、体内过程

1、口服难吸收,以注射给药为主,通常不静脉给药(为什么?

2、血浆蛋白结合低,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外淋巴由高浓度聚集(耳毒性、肾毒性)。

3、代谢与排泄:

体内不代谢,以原型经肾小球滤过排出体外。

五、临床应用

1、主要用于敏感需氧革兰阴性杆菌所致全身感染:

脑膜炎、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皮肤软组织、烧伤、创伤及骨关节感染。

2、链霉素、卡那霉素对结核杆菌有效。

六、不良反应

1、耳毒性(新霉素最强,奈替米星最弱)。

2、肾毒性(新霉素最强,奈替米星最弱)。

3、神经肌肉麻痹。

4、过敏反应。

【主要代表药】

一、链霉素(streptomycin)

1、抗结核,联合用药,防止耐药性的发生+异烟肼。

2、首选鼠疫及兔热病。

3、与四环素合用治疗布氏病。

4、与青霉素合用治疗感染心内膜炎及草绿色链球引起感染。

5、与青霉素或氨苄西林合用预防细菌性心内膜炎。

链霉素所致过敏性休克应采取10%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

二、庆大霉素(gentamicin)

1、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广谱氨基糖苷抗生素

2、首选:

严重G-杆菌引起的感染如:

败血症、骨髓炎、肺炎、腹膜感染、脑膜炎等。

3、与羧苄西林合用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

4、口服于肠道感染及肠道术前准备。

三、阿米卡星(amikacin,丁胺卡那霉素)

1、抗菌谱为本类药物中最宽

2、突出优点:

对肠道G-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钝化酶稳定

3、主要用于庆大霉素耐药菌引起的尿路、肺部感染及绿脓变形杆菌所致的败血症。

四、阿贝卡星(arbekacin)

90年代新合成唯一的氨基糖苷,对钝化酶更稳定,同时抗MRSA。

 

第四十二章四环素及氯霉素类抗生素

四环素类:

四环素(tetracycline)

四环素类属快速抑制菌药,抗菌谱极广,包括:

G+、G-,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和螺旋体,故常称广谱抗生素。

大剂量(高浓度)也有杀菌作用。

【作用机制】

1、与核糖体30S亚基的A位特异结合,阻止氨基酰tRNA进入A位,阻止肽链延伸和蛋白合成。

2、膜通透性↑,胞内核苷酸及其它重要成份外流,抑制DNA复制。

四环素类能与多价阳离子形成络合物(Mg2+、Ca2+、Al3+、Fe2+)从而影响其吸收。

【耐药机制】

1、药物促进细菌核糖体保护蛋白基因表达,生成保护蛋白使合成不受药物影响。

2、膜通透性降低,药物不能进入菌体内。

3、细菌产生四环素泵出基因。

4、细菌产生灭活酶。

【主要用途】

1、首选:

立克次体感染:

斑疹伤寒、恙虫病及Q热等。

2、支原体肺炎可首选四环素和大环内酯类。

3、四环素耐药可用多西环素。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

2、二重感染:

常见二重感染

(1)真菌病:

鹅口疮(白色念珠菌,也叫白假丝酵母菌)

(2)对四环素耐药的难辨梭菌引起的假膜性肠炎,后果较严重,应立即停药(万古霉素、甲硝唑)

3、对骨及牙齿生长的影响。

4、肝损害,肝肾功不全慎用。

多西环素(doxycycline)与米诺环素(minocycline)

抗菌作用强,其中米诺环素为四环素类中最强长效高效半合成四环素。

 

氯霉素类:

氯霉素(chloramphenicol)

【作用机制】与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抑制酰基转移酶,从而抑制蛋白质合成。

【作用及用途】一般不作为首选药,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

1、伤寒、付伤寒:

首选氟喹诺酮类或第三代头孢菌素,复发者对氯霉素仍敏感。

2、患严重立克次体感染(斑疹伤寒、恙虫病及Q热)的8岁以下儿童、孕妇或对四环素类过敏者可选用。

3、眼科用药:

敏感菌引起的眼内感染、全眼球感染、沙眼和结膜炎

【不良反应】

1、抑制造血:

可逆性血细胞下降,中性粒最早——早期发现停药可逆转。

不可逆再障——变态反应型

2、引起新生、早产儿循环衰竭(灰婴综合症)由肝功能不全所致。

【注意事项】

1、给前查血象,每48小时再查一次,停药后还要定期复查。

2、口服降糖药的糖尿病患者、抗凝药患者,慎用。

3、用药时间不宜长∠2个月。

第四十三章人工合成抗菌药

(一)喹诺酮类

【作用机制】

1、抑制G-细菌DNA回旋酶,与非配对碱基结合,抑制酶A亚单位,使DNA螺旋不能封口、mRNA和蛋白质合成失控。

2、抑制革兰阳性细菌拓扑异构酶Ⅳ,干扰细菌DNA复制。

【抗菌作用】喹诺酮类属于广谱杀菌药。

新型喹诺酮类进一步增强了对G+的作用;

对结核分支杆菌、军团菌、支原体及衣原体的杀灭作用液进一步增强。

特别是提高对厌氧菌如脆弱类杆菌、梭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属和厌氧芽孢梭菌属抗菌活性。

【耐药性】细菌可通过基因突变、膜通透增加、增加外排等途径产生耐药。

【临床应用】

1、泌尿生殖道感染:

环丙沙星、加替沙星与β内酰胺为首选。

2、呼吸道感染:

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或加替沙星与万古霉素合用,首选治疗青霉素高度耐药的肺炎链球菌感染。

也可替代大环内酯治疗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肺炎。

3、肠道感染与伤寒: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

2、可引起CNS不良反应,癫痫患者禁用。

3、皮肤反应与光敏反应。

4、软骨损害。

5、肝肾功能异常、跟腱炎、心脏毒性、眼毒性等。

【主要代表药】

(一)诺氟沙星(norfloxacin,氟哌酸)

是第一个氟喹酮类药物,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对G+和G-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都有强大作用,易受食物影响,主张空腹服,血药浓度高(2-3倍),主要用于尿路及肠道感染。

(二)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

抗菌活性为目前临床使用喹诺酮类中最强,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RSA,产青霉素霉淋球菌,产霉流杆杆菌,对氨基糖苷、先锋三代耐药的G+及G-菌对本品亦敏感,主张静脉给药,生物利用度口服时较低。

(四)新上市:

左氧沙星(levofloxacin)、洛美沙星(lomefloxacin)、氟罗沙星(fleroxacin)、司帕沙星(sparfloxacin)、莫西沙星(moxifloxacin)等。

 

(二)磺胺类抗菌药物

【作用机制】 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

【耐药性】通过基因突变或质粒介导产生耐药,细菌也可合成PABA对抗磺胺药作用。

【抗菌谱】

对大多数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细菌有良好抗菌活性,其中:

最敏感:

A群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鼠疫耶氏菌和诺卡菌属。

其次:

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布鲁菌属、变形杆菌属和沙门菌属。

磺胺米隆和磺胺嘧啶银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

【不良反应】

1、泌尿系统损害。

2、过敏反应。

3、血液系统反应:

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

4、神经系统反应。

5、新生儿核黄疸。

【主要代表药】

有短、中、长效之分,其中短、中效抗菌活性高、长效已被淘汰。

1、磺胺异恶唑(SIZ)尿中浓度高,适于尿路感染,不易析出结晶。

2、磺胺嘧啶(SD)抗菌效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