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河金矿选矿试验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762331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5.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家河金矿选矿试验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马家河金矿选矿试验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马家河金矿选矿试验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马家河金矿选矿试验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马家河金矿选矿试验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家河金矿选矿试验报告.docx

《马家河金矿选矿试验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家河金矿选矿试验报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家河金矿选矿试验报告.docx

马家河金矿选矿试验报告

1前言

受香港浩舜资本有限公司委托,我院于二○○四年九月至十月,对甘肃省西和县马家河金矿石进行选冶试验,目的是考查该矿石的可浸性,为该矿下一步柱浸试验和堆浸生产,提供一种常规、成熟、简单、低成本、易于工业化实施的提金工艺及技术参数。

选冶试验样品采样设计和采集,由委托方承担,并负责样品代表性。

按委托方要求,本次选冶试验只对来样中的自采样进行工艺流程试验。

样品经化学分析,金品位3.14g/T,并得到委托方认可。

马家河金矿岩性主要为泥质页岩,泥质板岩和角砾岩。

矿石工艺类型为破碎蚀变岩型微细粒金矿石。

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为褐铁矿,假象褐铁矿,少量黄铁矿等。

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伊利石、高岭土、方解石等。

贵金属矿物为自然金和银金矿。

本次选冶试验主要进行了氰化浸出炭浆法、炭浸法两个流程方案试验,最终选冶技术指列表1中。

最终选冶技术指标表1

工艺

流程

原矿Au品位(g/T)

浸渣Au品位(g/T)

Au浸出率(%)

贵液Au品位(mg/L)

贫液Au品位(mg/L)

Au吸附率(%)

Au总收率(%)

炭浆法

3.14

0.13

95.86

2.30

0.014

99.39

95.28

炭浸法

3.14

0.12

96.18

2.01

0.012

99.40

95.60

2样品采取与制备

本次选冶试验样品由香港浩舜资本有限公司采集,并负责样品代表性。

来样为两个点样,其中一点为浩舜资本有限公司自采样(大块样),重80公斤;另一点为浩舜资本有限公司收集民采样(细粒样),重140公斤。

振动磨机

将两点样分别进行破碎加工后,送化验分析,其中自采样金品位为3.14g/T,民采样金品位为4.58g/T。

样品破碎加工流程如图一。

图一样品破碎加工流程

根据样品分析品位,委托方确定自采样为本次选冶试验样。

3矿石性质研究

3.1原矿化学分析

3.1.1原矿多元素分析结果列表2。

原矿多元素分析结果表2

成份

Au(g/T)

Ag(g/T)

Cu

Pb

Zn

Ni

Co

As

Sb

Bi

V2O5

含量(%)

3.14

1.00

0.003

0.001

0.011

0.005

0.004

0.30

0.0034

0.00003

0.02

成份

Mo

Mn

S

TFe

TC

SiO2

Al2O3

TiO2

CaO

MgO

LOI

含量(%)

0.06

0.23

0.29

5.17

2.39

61.24

10.00

0.45

8.21

0.40

6.20

3.1.2原矿金物相分析结果列表3

原矿金物相分析结果表3

相名称

裸露及半裸露金

硫化物中包裹金

碳酸盐中包裹金

硅酸盐中包裹金

铁氧化物中包裹金

相和

含量(g/T)

2.40

0.07

0.10

0.03

0.20

2.80

分布率(%)

85.72

2.50

3.57

1.07

7.14

100.00

3.2原矿x衍射矿物含量分析结果列表4

原矿x衍射矿物含量分析结果表4

矿物名称

石英

伊利石

高岭土

方解石

褐铁矿

未检出物

总量

含量(%)

26.0

25.0

23.0

18.0

5.0

3.0

100.00

3.3原矿粒度分析

将原矿磨至70%-200目细度,进行原矿粒度筛析(水析)。

粒度分析结果列表5。

原矿粒度分析结果表5

粒级(mm)

产率(%)

Au品位(g/T)

Au分布率(%)

个别

累计

个别

累计

个别

累计

+0.074

29.02

29.02

1.82

1.82

17.91

17.91

-0.074~+0.056

13.39

42.41

2.21

1.94

10.04

27.95

-0.056~+0.038

9.15

51.56

1.77

1.91

5.49

33.44

-0.038~+0.025

9.38

60.94

1.88

1.91

5.98

39.42

-0.025~+0.010

33.03

93.97

4.62

2.86

51.75

91.17

-0.010

6.03

100.00

4.32

2.95

8.83

100.00

合计

10.00

/

2.95

/

100.00

/

4岩矿鉴定

经矿石多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光片、薄片检测分析,现已查明矿石中的主要矿物有:

伊利石、高岭石、石英、方解石、褐铁矿等,其中泥质矿—伊利石、高岭石以及褐铁矿假象的原生矿物—黄铁矿均为沉积成因;而石英与方解石二者均为构造破碎热液叠加产物,可能对金的产生起有“富化”作用。

4.1矿石矿物组分与嵌布特征

4.1.1泥质(粘土)矿物:

含量30~60%,一般为15~40%,平均为48%,其中伊利石含量25%,高岭石23%。

结晶极为微细,由非晶质、隐晶质、微细鳞片状等聚集体分布。

4.1.2石英:

含量由5~70%,一般为30~50%,原矿样中平均含量约20%。

粒径:

0.02~5mm,一般为0.5~2mm。

石英在矿石中含量仅次于泥质矿物的总量,平均含量约26%。

4.1.3方解石:

含量由2~30%,一般以10~15%为多见,原矿样中平均含量为15%。

4.1.4假象褐铁矿:

含量由2~10%,一般为3~6%,原矿样平均为5%。

粒径:

0.01~0.3mm,一般为0.01~0.2mm占多数。

褐铁矿在矿石中的嵌布特征主要分三类:

a呈浸染状黄铁矿假象的褐铁矿占矿石中褐铁矿总量的95%;b.呈细脉状产出的褐铁矿,约占其总量的4%;c.呈极微细的蛛丝网状嵌布于中粗粒热液方解石的解理、裂隙中,系由氧化淋滤作用而成,含金可能性很小,含量约其总量的1%。

4.1.5黄铁矿:

含量约0.01以下。

粒径:

0.005~0.05mm,一般0.01~0.02mm占多数,呈极微细、极微量自形品单体零星嵌布于热液成因的中粗粒石英晶体内。

4.1.6微细痕量矿物:

十字石、铁铝榴石、兰晶石、钛铁矿(应是金红石)黄铁矿、毒砂、自然金、银金矿等,其中硅酸盐矿物主要由沉积作用形成;黄铁矿、毒砂为褐铁矿化交代残余;金呈超显微状态赋存于褐铁矿中。

4.2金的赋存状态

在所磨制的38片光片和薄片中,经详细的显微镜下鉴定,未发现金的独立矿物,仅在电子探针分析中,发现有金的元素成份。

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详见表6。

电子探针结果表6

测试样号

矿物名称

As

S

Fe

Au

Ag

Cu

Zn

Pb

Total

T-18

0.00

0.00

0.00

98.61

0.53

0.00

0.00

0.00

99.22

注:

测试单位:

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本次共选五件矿石光块进行探针分析,仅T-18号光块发现金矿物,说明矿石金量太低、粒度太细(超显微金存在);

脉石矿物除石英外,主要是沉积期形成的痕量微细矿物;

电子探针和显微镜下检测结果,一致说明矿石中的金,主要以从超显微金存于黄铁矿经氧化形成的褐铁矿中,故褐铁矿应是金的主要载体矿物;

从金矿物的化学成分分析和原矿金、银分析结果提示,矿石中的金主要是自然金,成色较高。

4.3矿石结构

4.3.1非晶质、隐晶质、微晶鳞片状结构:

主要由超显微和显微鳞片状高岭石、伊利石等泥质矿物组成,形成含矿岩石—泥质(板)页岩。

可与假象褐铁矿、深部原生矿物之间达到较好的解离。

4.3.2他形不等粒状连晶结构:

主要由后期热液叠加形成的石英、方解石等所组成。

呈单晶、自连晶和互连晶组成的块体充填、胶结泥岩角砾和碎块。

易与金的主要载体解高与分选。

4.3.3全自形晶不等粒状结构:

由石英和深部原生黄铁矿单晶或连晶所构成。

原生黄铁矿可能是超显微金的主要载体矿物,可与其他矿物解离。

但在矿体浅部氧化矿石中,因氧化成褐铁矿而不复存在,深部原生矿石中,应有较多的分布。

4.3.4全自形、他形晶不等粒状假象结构:

系黄铁矿氧化成褐铁矿而完全保留其假象晶体。

假象褐铁矿系氧化矿石中唯一载体金属矿物,呈浸染嵌布沉积泥质(板)页岩中。

4.3.5他形微粒粒状结构:

主要由极微细的石英所形成,由沉积作用形成,与泥质矿物紧密共生,分布泥岩中。

4.3.6微晶网状结构:

由氧化淋滤褐铁矿充填方解石微细裂隙而成。

4.3.7自形晶微细粒立方体结构:

由极细粒自形晶黄铁矿形成,粒径:

0.06~0.03mm,呈很少量的单晶体嵌布于中粗粒热液石英中。

含量罕见,微细,形成于矿化期后,不是金的载体矿物。

4.3.8交代结构:

普遍见于褐铁矿交代黄铁矿而残留其假象。

4.3.9自连晶与互连结构:

见于沉积泥岩中的微粒石英与伊利石、高岭石之间的连生堆积。

4.4矿石构造

4.4.1角砾、碎埠状构造:

是矿石中最主要的宏观构造。

沉积金矿化的泥质(板)、页岩,在常期构造应力作用下,发生破碎,形成角砾和碎块,被中粗粒石英、方解石连生块体所胶结。

是矿石中最具特征者,可作为直接找矿标志。

4.4.2不等粒、不均匀、均匀浸染状构造:

是矿石中最为特征的微观构造之一。

主要由褐铁矿组成。

主要产于泥质(板)页岩中。

4.4.3脉状构造:

由白色中粗粒石英、方解石、褐铁矿等充填微、细裂隙而成。

4.4.4斑点状构造:

主要由褐铁矿组成。

4.4.5网脉状构造:

晚期形成的细粒方解石,充填白色中粗石英块体中的微细裂隙而成。

4.4.6显微蛛网状构造:

由氧化淋滤而成的褐铁矿充填粗粒方解石解理、裂隙而成。

在矿石外表呈黄褐色,形成所谓的铁碳酸盐化。

4.4.7胶体环带状构造:

由胶体褐铁矿、赤铁矿的混合物,形成结核环带状分布。

4.5结语

4.5.1现已查明矿石的主要矿物有:

(1)沉积矿物主要有伊利石、高岭石、黄铁矿(已氧化成褐铁矿);

(2)热液矿物主要有石英和方解石;(3)金属矿物仅有黄铁矿氧化而成的假象褐铁矿和包裹石英中的极微细、极少量、自形晶黄铁矿单体。

4.5.2已经查明试验原矿石几乎没有原生金属硫化物,只有由黄铁矿氧化而成的假象褐铁矿。

故试验矿石,为全氧化金矿石。

4.5.3从假象褐铁矿的含量、粒度得知,原生矿石中的黄铁矿不但含量少,而且粒度细,品位低。

4.5.4矿石性质为:

全氧化型—褐铁矿化微细低品位金矿石。

矿石矿物组分、结构、构造均较为简单,不含与金有关的金属硫化物(如黄铁矿、毒砂等),因此,采用氰化工艺应是最佳工艺手段。

所以,该区矿石应属可选、易选矿石典型。

4.5.5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证明:

矿石中的金以超显微金存在于褐铁矿中,以自然金的形成存在,其中以自然金为主,成色很高。

 

照片1(240×)泥质板岩。

自形晶不等粒状结构、黄铁

矿—褐铁矿化假象结构;不均匀浸染状构造(褐铁矿)

注:

1—褐铁矿;2—原岩中的沉积微晶石英;3—粘土矿物

 

照片2(200×):

硅、钙化形成的中粗粒石英、方解石

共生连晶结构;角砾状构造(石英、方解石共同胶结泥质板岩围岩角砾和碎块)。

注:

1—石英;2—方解石;3—泥质板岩角砾

 

照片3(200×):

褐铁矿斑点状构造。

注:

1—褐铁矿;2—泥质板岩;3—黄铁矿

 

照片4(200×):

他形微、细粒结构;石英细脉状构造。

注:

1—石英;2—板岩中的硅化石英;3—泥质板岩

 

照片5(240×):

褐铁矿假象斑状构造(产于板岩中);

连晶结构(褐铁矿)。

注:

1—褐铁矿;2—石英;3—石英(硅化交代板岩);4—板岩

 

照片6(240×):

自形晶、微晶均粒状假象结构,均匀

稠密浸染构造,裂隙构造。

注:

1—褐铁矿;2—板岩;3—裂隙;4—方解石

 

照片7(240×):

自形~半自形晶,不等粒假象结构;

均匀浸染状构造。

注:

1—褐铁矿;2—方解石(钙化);3—泥质板岩

 

照片8(200×):

方解石裂隙充填网状构造。

注:

1—石英;2—方解石(充填石英块体裂隙中);3—空洞裂隙

(五)矿石性质小结

1.马家河金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为褐铁矿,假象褐铁矿,其次为黄铁矿等。

脉石矿物为石英(26%)、伊利石(25%)、高岭土(23%)、方解石(18%)等,以及对氰化浸出有害的矿物毒砂(原矿中As含量0.3%)。

2.矿石中金以自然金,银金矿产出,并以裂隙金、粒间金为主,包裹金较少,磨矿易于解离,有利于氰化浸出。

3.自然金粒度很细,在显微镜下未检测出金粒,但电子探针结果表明,褐铁矿、假象褐铁矿为金的主要载体矿物,同时也说明矿石中金主要以超显微金存在于上述矿物中。

4.原矿多元素化学分析结果可知,矿石中伴生有益组份含量极低,没有综合回收价值。

伴生有害组份含量也低,对金的氰化浸出影响不大。

4选冶试验研究

马家河金矿石选冶试验,是为考查该矿石的可浸性而进行的,亦是为下一步柱浸试验和堆浸生产,提供矿石可浸性的技术参数,并通过试验获取该矿石的最好氰化浸出技术指标。

4.1炭浆工艺流程试验

4.1.1氰化浸出探讨试验

氰化浸出提金工艺简单,能就地产金,具有金浸出率高的优点,是回收金的成熟工艺。

探讨试验主要进行常规氰化浸出和预处理—氰化浸出,无论哪种浸出流程,最终均可获得浸渣小于0.3g/T,金浸出率大于90%的较好指标。

4.2炭浆工艺流程条件试验

4.2.1磨矿细度试验

金的单体解离或裸露金的表面,是氰化浸出的必要条件,因而适当提高磨矿细度可提高氰化浸出率。

但是过磨不但增加磨矿费用,还增加了可浸杂质进入浸出液中可能性,同时亦能使固液分离困难,造成氰化物和已溶金的损失。

为了选择适宜的磨矿细度,为此进行磨矿细度试验。

浸渣

试验流程及条件如图二,试验结果列表7。

图二磨矿细度试验流程

磨矿细度试验结果表7

磨矿细度(-200目%)

原矿Au品位(g/T)

浸渣Au品位(g/T)

Au浸出率(%)

60

3.14

0.18

94.27

70

3.14

0.16

94.90

80

3.14

0.16

94.90

90

3.14

0.15

95.22

表7试验结果表明,无论粗磨或细磨,金的浸出率均在94%以上,考虑氰化浸出在过粗细度条件下时,矿砂易发生沉淀现象和搅拌叶轮易磨损因素,试验选用一般磨矿就易达到的70%-200目磨矿细度。

4.2.2氰化钠用量试验

在氰化物浸金工艺中,氰化物用量和金浸出率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关系,但当氰化物用量过高时,不但增加生产成本,而且金浸出率也变化不大。

为此,在磨矿细度试验的基础上,为进一步降低氰化物用量和生产药剂成本,进行氰化钠用量试验以确定适宜的用量。

试验流程如图三,试验结果列表8。

氰化浸出

图三氰化钠用量试验流程

氰化钠用量试验结果表8

氰化钠用量(g/T)

原矿Au品位(g/T)

浸渣Au品位(g/T)

Au回收率(%)

500

3.14

0.30

90.45

1000

3.14

0.20

93.63

1500

3.14

0.19

93.95

2000

3.14

0.17

94.59

3000

3.14

0.15

95.22

表8试验结果分析,氰化钠用量的增加,金浸出率也随着提高,但用量增加到1000g/T以上时,金浸出率提高幅度较慢,故试验选用氰化钠用量1000g/T为宜。

4.2.3矿浆浓度试验

在氰化浸出时,矿浆浓度大小会直接影响金的浸出率和浸出速度,浓度越大,矿浆粘度大,流动性差,金的浸出速度和金的浸出率就越低。

当矿浆浓度过低时,金的浸出速度和浸出率虽然高,但会增加设备体积和设备投资,同时亦会成比例增加氰化物等药剂用量,相应提高了生产成本,为此进行矿浆浓度试验。

试验流程如图四,试验结果列表9。

氰化浸出

图四矿浆浓度试验流程

 

矿浆浓度试验结果表9

固∶液

矿浆浓度(%)

原矿Au品位(g/T)

浸渣Au品位(g/T)

Au浸出率(%)

1∶1

50.0

3.14

0.13

95.86

1∶1.5

40.0

3.14

0.12

96.18

1∶2

33.3

3.14

0.12

96.18

1∶2.5

28.6

3.14

0.14

95.54

表9试验结果可知,该样浸出率与矿浆浓度关系不大,不管在高、低浓度条件下浸出,金浸出率基本变化不大,这是因为该矿样是大块石英岩,矿泥含量少的原故。

试验选用矿浆浓度为40%。

4.2.4氰化浸出时间试验

氰化浸出过程为达到高的浸出率,可采用延长浸出时间,使金粒充分溶解来提金浸出率,随着浸出时间延长,金浸出率逐渐提高,最后达到一稳定值。

但浸出时间过长,矿浆中的其它杂质也不断溶解和积累,妨碍金的溶解。

为确定适宜的浸出时间,进行氰化浸出时间试验。

试验流程如图五,试验结果列表10。

氰化浸出

 

图五氰化浸出时间试验流程

氰化浸出时间试验结果表10

浸出时间(小时)

原矿Au品位(g/T)

浸渣Au品位(g/T)

Au浸出率(%)

8

3.14

0.28

91.08

12

3.14

0.20

93.63

16

3.14

0.14

95.54

20

3.14

0.13

95.86

24

3.14

0.12

96.18

表10试验结果可知,随着浸出时间的增加,金的浸出率也逐渐提高,但浸出时间在16小时以上,浸出率变化不大,故氰化浸出时间选用16小时较适宜。

4.2.5保护碱石灰用量试验

为了保护氰化钠溶液的稳定性,减少氰化钠的化学损失,在氰化浸出中必须加入适量的碱,使其维持矿浆具有一定碱度。

碱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碱浓度的增加,金浸出率不变条件下,而氰化物用量相应降低,若碱度过高,金的溶解速度和浸出率反而下降,为此进行保护碱用量试验,试验选用来源广、价格低廉的石灰作为氰化浸出保护碱。

氰化浸出

试验流程如图六,试验结果列表11。

图六石灰用量试验流程

石灰用量试验结果表11

石灰用量(g/T)

PH

原矿Au品位(g/T)

浸渣Au品位(g/T)

Au浸出率(%)

2000

9-10

3.14

0.19

93.95

2500

10-11

3.14

0.14

95.54

3000

10-11

3.14

0.14

95.54

3500

>11

3.14

0.15

95.22

表11试验结果看出,石灰用量在2500g/T以上,PH=10-11时金浸出率相近,故试验选用保护碱石灰用量为2500g/T为宜。

4.2.6活性炭预处理试验

炭浸法必须使用坚硬耐磨的活性炭,以免在搅拌氰化浸出过程中因磨损产生细粒炭进入尾矿中,造成金的损失,降低金的回收率。

本次试验采用内蒙古赤峰厂生产的椰壳活性炭,粒度范围在6~40目。

活性炭先经预处理,条件为:

水:

炭=5:

1,搅拌4小时,搅拌速度1900转/分,将搅拌4小时后的活性炭用6目和16目筛子进行筛分,试验选用粒度为6~16目活性炭。

4.2.7炭吸附时间试验

本次氰化浸出的已溶金,采用活性炭吸附回收,产出载金炭后,再解析、电解成品金。

活性炭选用椰壳炭,粒度6-16目。

为确定适宜的炭吸附时间,减少载金炭的磨损,进行炭吸附时间试验。

试验流程如图七,试验结果列表12。

炭吸附

 

图七炭吸附时间试验流程

炭吸附时间试验结果表12

炭吸附时间(小时)

贵液Au品位(mg/L)

贫液Au品位(mg/L)

Au吸附率(%)

4

2.01

0.012

99.40

8

2.01

0.0073

99.64

12

2.01

0.0073

99.64

6

2.01

0.0073

99.64

表12试验结果可知,炭吸附在4小时以上,均可达到99%以上的吸附率,试验选用吸附时间为8小时。

4.2.8底炭密度试验

底炭密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炭吸附率,为选用适宜底炭密度,将进行底炭密度试验。

试验流程如图八,试验结果列表13

 

炭吸附

 

图八底炭密度试验流程

底炭密度试验结果表13

底炭密度(g/L)

贵液Au品位(mg/L)

贫液Au品位(mg/L)

Au吸附率(%)

5

2.01

0.073

96.37

10

2.01

0.027

98.66

15

2.01

0.014

99.30

20

2.01

0.013

99.35

表13试验结果可看出,当底炭密度在15g/L矿浆以上时,金吸附率可达到99%以上,试验选用15g/L矿浆。

4.3炭浆工艺全流程综合条件试验

为了验证炭浆工艺流程条件试验选用的条件是否最佳,技术指标是否稳定,进行全流程综合条件试验。

试验流程如图九,试验结果列表14。

 

炭吸附

 

图九炭浆工艺综合条件试验流程

炭浆工艺综合条件试验结果表14

原矿Au品位(g/T)

浸渣Au品位(g/T)

Au浸出率(%)

贵液Au品位(mg/L)

贫液Au品位(mg/L)

Au吸附率(%)

金总收率(%)

3.14

0.13

95.86

2.30

0.014

99.39

95.28

表14试验结果表明,炭浆工艺流程所选用的条件是适宜的,试验结果是稳定的,最终获得金的总回收率95.28%。

 

4.4炭浸工艺流程试验

4.4.1炭浸工艺流程条件试验

炭浸工艺流程条件试验,在炭浆工艺流程试验基础上,进行了炭浸时间试验。

预浸阶段采用炭浆工艺的氰化浸出条件,底炭密度亦选用15g/L矿浆。

试验流程如图十,试验结果见表15。

炭浸时间:

变量

底炭密度:

15g/L矿浆

炭粒度:

6-16目

 

图十炭浸时间试验流程

炭浸时间试验结果表15

预浸时间

(小时)

炭浸时间

(小时)

原矿Au品位(g/T)

浸渣Au品位(g/T)

Au浸出率(%)

贵液Au品位(mg/L)

贫液Au品位(mg/L)

Au吸附率(%)

0

16

3.14

0.15

95.22

1.99

0.014

99.30

4

12

3.14

0.13

95.86

2.01

0.012

99.40

8

8

3.14

0.12

96.18

2.01

0.012

99.40

12

4

3.14

0.12

96.18

2.01

0.015

99.35

表15试验可知,炭浸时间在8小时,预浸时也是8小时(总浸出时间为16小时)条件下,金浸出率和金吸附率为最高,试验即选定8小时。

4.4.2炭浸工艺流程综合条件试验

为验证炭浸试验稳定性、试验结果重复性,特进行炭浸试验全流程综合条件试验。

试验流程如图十一,试验结果列表16中。

炭浸时间:

变量

底炭密度:

15g/L矿浆

炭种类:

椰壳炭

炭粒度:

6-16目

 

图十一炭浸工艺综合条件试验流程

炭浸工艺综合条件试验结果表16

原矿Au品位(g/T)

浸渣Au品位(g/T)

Au浸出率(%)

贵液Au品位(mg/L)

贫液Au品位(mg/L)

Au吸附率(%)

Au总收率(%)

3.14

0.12

96.18

2.01

0.012

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