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质水平对.docx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质水平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质水平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质水平对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质水平对
体操动作技能形成的影响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来源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需要,通过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等大量的信息资源,查阅大量的自1996年以来的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在收集、整理、分析的基础上,为本课题的研究、设计和撰写论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奠定了本文的理论基础。
2.2.2体质测试方法
体质应该包括身体形态发育水平、生理功能水平、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发展水平、心理素质发展水平和适应能力等5个方面。
根据我国优秀体操运动选材测试项目和我们具备的测试条件,确立了年龄、身高、体重、肺活量、心功指数、100米、800米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持棍转肩、单足站立时间、双杠支撑摆动等12项指标做为本次实验的体质测试指标。
2.2.3体操技能测验方法
根据黑龙江省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班的04级学生开设的体操普修课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考试要求,06年1月对04级体育教育专业班学生进行体操测评,本次考核了三个内容:
技巧侧手翻接鱼跃前滚翻;双杠摆动屈伸上;单杠骑撑前回环。
按照大纲的统一标准,分别请具备体操二级裁判以上资格的专业体操教师考试。
每项100分,取技巧40%,单杠、双杠各30%的和为最后成绩。
2.2.4两种体操技能教学方法
采用两个班对比实验设计,以黑龙江省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班04级1班男学生做实验对象,以04级2班男学生为对照组。
实验组04级1班有31名男生,把31名同学按体质因素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根据体质因素的差异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进行目标教学模式的应用实验,然后,对实验对象进行前后体质的变化前后对比。
对照班以04体育2班26名男同学为对照组(设对照组的目的是观察是否有正常运动带来的身体指标变化),由非实验教师按传统教学进度进行正常教学。
实验前对两个班级的体操成绩进行差异性检验,观察两个样本的一致性。
实验于2006年5月8日---2006年6月29日,在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操馆进行,共计8周32学时,进行3个教学单元的教学实验。
实验选用教材内容为技巧:
头手翻(12学时)、手倒立--前滚翻(2学时);单杠:
低杠摆动屈伸上(6学时)、跑动屈伸上(2学时);双杠:
挂臂挺身后回环(6学时),摆动肩倒立前倒接后摆上(2学时)。
体操动作技能测试(2学时)。
实验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体操技能水平测试成绩和12项体质指标的测试成绩进行整理,然后对比两个班级学生的成绩和体质指标的变化,进行差异性检验。
2.2.5数理统计方法
对实验数据进行检验,所取得的数据利用Excel2003软件处理。
把各个样本数据录入到SPSS13.0forWindows进行处理,计算样本的平均数、标准差、方差等数据。
计算13项体质指标与体操成绩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在通过逐步回归法统计体质指标与体操成绩之间关系,划分出影响因素的主次。
对目标教学实验的实验组、对照组实验前后进行假设检验,以P<0.05为显著差异,P<0.01为非常显著差异。
3.研究的结果
3.1学生体质水平与体操运动技能形成的关系
3.1.1学生体质水平的测试结果
表1学生体质测试结果
项目
平均值
标准差
年龄(岁)
21.91
±0.912
身高(cm)
176.12
±5.654
体重(kg)
68.51
±8.363
体重指数
22.04
±1.980
肺活量
4622.81
±588.511
心功指数
5.95
±1.288
100M(s)
12.71
±0.743
800M(s)
149.46
±18.327
立定跳远(cm)
246.07
±21.577
坐位体前屈(cm)
15.46
±3.368
持棍转肩(cm)
65.51
±5.476
单足立时(s)
25.50
±7.152
双支摆动(次)
18.12
±4.306
3.1.2体操课成绩统计情况
表2实验前体操成绩
项目
体操总成绩
技巧
单杠
双杠
平均值
76.75
30.41
22.62
23.72
标准差
±12.20
±4.61
±3.44
±2.56
3.1.3体质指标与体操动作技能形成的关系
在spss软件中输入13项体质测试成绩和57名学生的体操测试成绩,进行皮尔逊相关系数运算得到结果如表3
表3各项体质指标与体操成绩的皮尔逊相关系数
从表中可以看出体操成绩与身高、体重、立定跳远、握棍转肩、单足闭目、双支摆动、坐位体前屈、100米、800米、心功指数有较高的相关,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概率水平为0.01水平,只有年龄、肺活量与体操成绩呈低度相关。
然后,再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寻找影响体操成绩的主要因素如表4。
表4逐步回归法回归系数分析
通过逐步回归的分析,单足立时、体重、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4个指标进入方程,呈现高度相关,这4个指标对体操成绩的影响比较大,其中单足立时贡献最大。
如果我们通过提高这些相关程度较高的体质指标,是否能够有效提高体操成绩,提高动作技能教学的效率,我们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证明。
根据单足立时、体重、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的成绩,把实验班的学生分成不同的组,每个组都针对薄弱环节进行训练,提高相应指标,进一步探讨体质与运动技能形成的关系。
3.2两种体操技能教学方法教学实验结果对比
以体质指标测试结果做诊断,对学生分组教学。
每个组根据自己指标弱项,在课的准备部分开展自编徒手操,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爆发力、柔韧性、平衡能力的训练。
经过8周的教学训练,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有效的提高了学生柔韧性和平衡能力,通过动作考试实验班体操成绩比对照班有明显提高。
3.2.1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体质指标
实验班和对照班是同一个年级的两个自然分成的班级,学生组成情况基本相同,没有明显的体质状况的差异如表5。
表5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体质指标
实验班
对照班
年龄
22.19±0.749
21.29±0.652
身高(cm)
176.03±6.041
176.01±7.213
体重(kg)
71.78±9.814
71.52±7.68
肺活量
4706±617.9
4711±617.2
心功指数
5.94±1.406
5.96±1.340
100M(s)
12.61±0.863
12.58±0.92
800M(s)
149.80±19.590
149.61±17.632
立定跳远(cm)
251.39±18.496
250.47±16.340
坐位体前屈(cm)
15.36±3.705
15.23±3.691
持棍转肩(cm)
65.20±4.637
65.34±4.362
单足立时(s)
26.14±7.759
25.78±8.234
双支摆动(次)
18.90±4.253
18.57±4.224
3.2.2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体操成绩对比
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前体操课是同一位教师授课,授课内容没有差距,教学进度和教学状况没有显著差异如表6。
表6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体操成绩统计分析表
实验班实验前考试成绩
对照班实验前考试成绩
t-检验:
双样本异方差假设
人数
平均成绩
人数
平均成绩
实验班实验前考试成绩
对照班实验前考试成绩
31
68.516
26
68
平均
68.516
68
方差
192.725
154
观测值
31
26
假设平均差
0
∵∣t∣=0.148﹤2.004(t双尾临界单值)∴实验班与对照班,班平均成绩没有明显差异
df
55
tStat
0.148
P(T<=t)单尾
0.441
t单尾临界
1.673
P(T<=t)双尾
0.883
t双尾临界.05
2.004
3.2.3实验班学生体质指标实验前后变化情况
表7实验班学生体质指标实验前后对照表
指标
实验前
实验后
年龄
22.19±0.749
22.19±0.749
身高(cm)
176.03±6.041
176.14±5.921
体重(kg)
71.13±9.814
69.13±7.614
肺活量*
4706±617.9
4936±517.9
心功指数
5.94±1.406
5.45±1.316
100M(s)*
12.61±0.863
12.50±0.863
800M(s)
149.80±19.590
145.37±17.36
立定跳远(cm)*
251.39±18.496
254.5±17.94
座位体前屈(cm)**
15.36±3.705
21.16±3.813
持棍转肩(cm)**
65.20±4.637
47.33±7.579
单足立时(s)**
26.14±7.759
73.05±10.23
双支摆动(次)*
18.90±4.253
21.51±3.94
注:
*有提高**有显著提高
3.2.4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体质指标
对实验班进行了8周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的体质指标有所变化,与对照班的测试指标出现了差异和显著差异如表8。
表8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体质指标
实验班
对照班
年龄
22.19±0.749
21.29±0.652
身高(cm)
176.03±6.041
176.01±7.213
体重(kg)
69.13±7.614
71.02±8.68
肺活量*
4936±517.9
4821±639.4
心功指数
5.38±1.645
5.86±1.543
100M(s)
12.50±0.863
12.58±0.92
800M(s)
149.80±19.59
149.61±17.632
立定跳远(cm)*
254.5±17.94
249.86±19.357
坐位体前屈(cm)**
22.36±3.805
15.23±3.691
持棍转肩(cm)*
47.33±7.579
65.34±4.362
单足立时(s)**
73.05±10.23
38.53±11.836
双支摆动(次)*
21.51±3.94
19.36±4.532
注:
*有差异**有显著差异
3.2.5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后体操动作考试成绩
表9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后体操成绩统计分析表
实验班实验后考试成绩
对照班实验后考试成绩
t-检验:
双样本异方差假设
人数
平均成绩
人数
平均成绩
实验组测试成绩
对照组测试成绩
31
80.129
26
70.962
平均
80.129
70.962
方差
165.516
104.439
观测值
31
26
假设平均差
0
∵∣t∣=2.997﹥2.004(t双尾临界单值)∴实验班与对照班,班平均成绩有明显差异
df
55
tStat
2.997
P(T<=t)单尾
0.002
t单尾临界
1.673
P(T<=t)双尾
0.004
t双尾临界.05
2.004
表10实验后技巧的技评成绩结果
样本量
平均
标准差
P值
实验班
31
33.355
5.499
0.023
对照班
26
29.769
6.320
表11实验后单杠的技评成绩结果
样本量
平均
标准差
P值
实验班
31
22.742
4.726
0.017
对照班
26
19.769
4.659
表12实验后双杠的技评成绩结果(分)
样本量
平均
标准差
P值
实验班
31
23.710
4.518
0.033
对照班
26
21.269
4.162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体操测试成绩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实验中严格控制了其他干扰因素,所以,差异的出现证明是实验因素产生。
4.分析讨论:
4.1体质水平对体操动作技能形成影响的生理学基础
通过对黑龙江省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班57名同学的12项体质指标测试和体操考试成绩的相关研究发现,在所测试的12项指标和1项计算指标--体重指数,共计13项体质指标。
其中年龄和肺活量两项在皮尔逊相关测试中表现出低相关,其它指标都表现比较高的相关。
经过逐步回归分析,单足立时、体重、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4个指标呈现出高度相关,对体操成绩影响比较大。
体操动作技能属于闭式技能,它的特点是完成动作时,基本不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多数是经过反复练习的重复动作,完成动作的反馈信息主要来自本体感受器。
当本体感受器报告身体失去平衡时,神经系统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恢复平衡,同时采取自我保护措施。
体操动作都是在一个平衡状态通过主动失衡转向另一个平衡状态,体操练习过程就是通过提高各种状态中平衡控制能力,克服自我保护的心理,提高动作技能水平。
体质测试指标中单足立时对体操成绩影响最大,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平衡能力在发展学生体操运动技能中作用非常大。
体操动作技能的另一个特点是多以克服自身体重来完成动作练习。
不论是跳、转、翻、腾都是克服自身体重做负功。
体重的大小对完成体操动作影响比较大。
体重比较大的学生学习体操动作相对要困难一些,体操动作多数要求练习者的相对力量较高,因为体操动作多是以自身为负荷,克服体重做功的动作。
肌肉最大收缩时产生的张力是该肌肉的绝对肌力。
绝对肌力的大小与肌肉横截面积成正比,但相对力量是单位横截面积所具有的肌力,相对力量是一个人的绝对力量和体重的比值,相对力量和体重成反比,体操动作技能中对相对力量要求比较高,所以体重指标和体操成绩呈现较高的负相关。
立定跳远体操成绩呈高度正相关关系,立定跳远能够反映速度素质和肌肉的爆发力,这些素质对学习体操动作都是有利因素,体操动作的完成爆发力和速度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这个指标高的同学多数体操成绩较好,尤其下肢的爆发力对学习体操动作是很重要。
坐位体前屈是柔韧性素质的指标,柔韧素质是指用力做动作时扩大动作幅度的能力。
关节运动幅度增加,对于提高动作质量十分重要,往往柔韧性越好,动作越舒展、优美和协调,并且有助于减少动作损伤。
一般体操动作的关节活动幅度比较大,关节的柔韧性直接影响该关节的动作幅度,柔韧素质对完成体操动作技能的作用非常大,测试中坐位体前屈指标与体操成绩呈高度正相关也充分证明柔韧素质对学习体操动作技能的重要性。
年龄、肺活量两个指标与体操成绩呈低度相关,首先我们的研究对象是在同年龄段的学生,年龄差非常小,各项体质指标的差异不是年龄因素产生的,而是学生个体在正常发育过程中,不同生活经历,不同运动经历,以及遗产等因素产生的差异。
所以年龄与学生的体操成绩呈现低相关符合实际情况。
身高与体操成绩在皮尔逊相关中呈现中度负相关,身材高的学生骨杠杆长,相对负荷较大,不利于完成动作,对学习体操动作是不利因素,但由于研究对象群体中没有身高特殊的个体,学习的体操动作也比较简单,所以身高指数在对体操成绩的影响分析中力度比较小,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操选材理论可以判断,身高在难度比较大的体操动作技能学习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负相关的指标。
心功指数和肺活量两项指标是反应学生心肺功能的一个指标,由于体操动作考试的难度比较小,动作时间非常短,对心脏功能的依赖比较小,所以他们之间的相关性比较小。
800米是反应速度耐力的指标,体操动作练习中对速度耐力的需求比较小,所以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也比较小,但这些指标是反应人体机能和体质水平的重要指标,这些指标一定要给与高度重视,他们是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的标志指标,是任何运动项目所必需关注的生理指标。
4.2体质测试成绩的应用
通过体质测试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在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质特点和生理机能状况,为我们加强学科建设,优化课程结构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同时也为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提供基础数据。
根据测试结果、相关分析结果和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单足立时、体重、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4个指标是影响体操动作技能学习的主要生理因素。
我们就从提高单足立时、体重、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4个指标入手,我们把学生根据体质分成四类,A类是立定跳远和100米成绩不及格的同学。
B类是坐位体前屈和握棍转肩成绩不及格的同学,C类是单足闭目站立时间和双臂支撑摆动成绩不及格的同学。
D类是所有体质指标都及格的同学。
A类同学以发展爆发力为主体,在课前的准备活动中学生自己编排以发展速度为主的准备活动内容,课后要有发展速度素质和爆发力的训练方案。
B类同学以发展柔韧性为主体,在课前的准备活动中学生自己编排以发展柔韧性为主的准备活动内容,课后要有发展柔韧素质的训练方案。
C类同学以发展平衡能力为主体,在课前的准备活动中学生自己编排以发展平衡能力为主的准备活动内容,课后要有发展平衡能力的训练方案。
D类同学能力扩展组,由于这些同学身体素质非常好,体操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课,是他们将来能够胜任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技能,这组同学已经具备完成基本技术动作学习应具备的素质,课前准备活动中分别到其他组帮助同学加强联系,提高自己对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理论实践应用,做到能够说清讲明,借助教学挂图或现代教学手段能够顺利完成中小学的体操教学内容。
在不同目标体系的影响下,各组同学都有可操作的完成目标,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薄弱环节,迅速提高学生的体质水平,通过专项素质提高有效改善了学生的素质“偏科”现象,有效地提高学生对题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
4.3目标教学对体操动作技能教学作用的生理学基础
动作技能形成的粗略时相和精细时相有不同特征,在刚刚学习一个新动作时,动作不准确、不协调、僵硬、多余动作较多。
动作不连贯,缺乏节奏和韵律,错误动作较多,动作环节不清晰,头脑中没有清晰的动作概念,描述不了完成动作的情况。
从生理学角度看是因为兴奋在大脑皮层扩散,内抑制过程建立不完善,兴奋与抑制没有定型,分化抑制和反馈调节不巩固,第一、第二信号系统为建立起巩固的联系。
这是动作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及时给于正确引导,就会加快向精细时相发展,但是正确引导不及时,错误干扰也会破坏已有的动作感觉。
另外,由于个体特征的差异,粗略学习时相的长短也不同。
为此,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就要根据动作难度特点和学生体质的差异进行分组教学,因材施教。
目标教学模式就是建立在因材施教,分组教学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适合在技能教学的初期应用,可以给每个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和重复次数。
根据粗略学习时相的特点还要求有及时的正确指导,这是传统教学很难实现的理想要求,以为传统教学1-2名授课教师,面对30名学生,几乎不可能做到及时指导及时纠正。
在目标教学模式中,配上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就能够解决这个传统教学模式解决不了的问题。
由于在粗略学习时相学生尚未建立起精确的肌肉感觉,学习动作主要靠视觉分析器的作用。
因此本阶段的教学应足以多运用多媒体课件等形象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模仿学习中通过反馈逐步建立肌肉感觉。
随着学习者的反复练习,通过反馈机制对所学动作初步领会,运动技能逐步改善和熟练,大脑皮层对输入信号的分析能力逐渐精密,动作逐步协调、准确、轻松、自如,错误动作逐渐减少,动作环节主次分的比较清晰,能够用语言描述动作情况,外界干扰的破坏性降低。
这个阶段的生理基础是兴奋逐渐集中,分化能力增强,内抑制、分化抑制逐渐完善。
第一、第二信号系统建立了选择性联系,逐步建立了牢固的运动性条件反射和动力定型。
这个阶段目标教学模式采用小组内同学的相互帮助,采用摄像机把练习过程摄录下来,及时反馈给练习者,彻底纠正错误动作,提高动作质量和动作精确度。
动作技能对于高师体育教育的学生十分重要,因为他们将来直接面对中小学的教学与训练工作,良好的技术能力是他们日后工作的基础。
通过目标教学实验证实实验班的学生体质有了明显提高,体操成绩与对照班也有了显著的差异。
实验后的技能评定P<0.05,显示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技能考试成绩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说明实验班的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技术。
体质水平提高了,完成动作的能力增强了,学习体操的兴趣自然就提高了,兴趣是产生动机的重要诱因,恐惧或者压力是影响兴趣和抑制动机的诱因。
由于我们设立了不同的动作学习目标分组,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体质水平,提高了不同体质同学的体操学习兴趣,有效的提高学习成绩。
另外,运动心理学认为运动知觉是运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的运动知觉是人脑对当前运动物体或动作在空间、时间上位移的反映”,体操运动的特点是既有平面动作又有空中姿势,可以说是一种三维的技术动作。
因此,它对运动者运动知觉的要求相对较为严格。
如练习者对于动作的节奏,肢体姿态、空中控制、落地动作要清楚,这是取得好成绩的重要保证。
根据体质测试成绩和和学习实际情况设立相应的动作学习目标,采用动作录象或电脑课件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运动知觉。
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形成直观感知,经反复体会学生的运动知觉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相应的技术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越。
“信息是控制系统所接受和加工的物质特征的状态。
这种物质特征的状态由控制系统接受和加工后可以使控制系统的控制行为或它自身的状态有序化。
”教育过程其实是一种信息传递加工整合的过程。
目标教学模式不同传统教学的特点之一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采用多种信息交流手段,避免了信息的繁杂与无关信息的干扰。
首先,在学生感知动作阶段利用建立的技术目标给学生明确的信息定向。
这样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动作表象,学习时精力集中。
其次,在模仿动作阶段,反应论认为模仿是个体反映客体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掌握动作技能的重要阶段。
在这阶段由于大脑分化抑制逐步发展,动作质量也有所提高,但是动作的正确性、稳定性、灵活性都差,错误动作较多,这时在“目标教学模式”的“反馈一矫正”环节教师采用纠正错误与摄像信息反馈交流的方式,一则让学生观看标准的技术动作,一则让他们观看自己的技术动作,并进行讨论交流,这种信息更加直接,更有价值,同时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讨论中发现教学的不足,以备日后改进,这可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最后在动作的熟练阶段,教师利用肯定性信息源,提高学生的信心,促进技术的巩固。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学生体质水平与学习体操动作技能水平存在相关关系,通过学生的体质水平可以初步判断其掌握体操动作技能的难易程度。
同时,通过体质测试成绩反应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质水平存在很大个体差异,因此有必要根据体质水平采取分班教学。
根据体质测试成绩可以为目标教学提供一个合理的目标分组体系。
在体操技能学习过程采用目标教学模式要好于传统教学模式。
5.2建议
体育教育专业应开展主副修专业课程设置。
不同身体条件有利于不同的体育项目,同时也存在不利的项目,所以在体育教育专业不应该按传统方式搞一刀切,应该客观地对待不同体质特点的学生,发挥其优势,调动其积极学习弱势项目。
目标教学模式对改进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技能课教学有显著效果,希望得到更多的同仁关注。
黑龙江省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应增加活动内容的多样性,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与参阅资料:
[1]邓树勋,王健.高级运动生理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
高等教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