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唐诗二首第1课时20届初中语文同步讲义.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975536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6.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4课 唐诗二首第1课时20届初中语文同步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24课 唐诗二首第1课时20届初中语文同步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24课 唐诗二首第1课时20届初中语文同步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24课 唐诗二首第1课时20届初中语文同步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24课 唐诗二首第1课时20届初中语文同步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4课 唐诗二首第1课时20届初中语文同步讲义.docx

《第24课 唐诗二首第1课时20届初中语文同步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4课 唐诗二首第1课时20届初中语文同步讲义.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4课 唐诗二首第1课时20届初中语文同步讲义.docx

第24课唐诗二首第1课时20届初中语文同步讲义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

代伟大的主义诗人,被后人尊为“”,与李白并称“”。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

杜甫的诗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大胆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思想深刻。

其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

杜甫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超的表达能力。

有《杜工部集》。

代表诗作有《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以及“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2.背景探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

但好景不长,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大风把杜甫苦心经营的草堂吹破,茅草被卷走,大雨又至,草堂漏雨如注,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中度过了一个痛苦的不眠之夜。

仕途多蹇、衰老贫困的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3.主旨归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首诗通过记叙诗人的茅屋被秋风吹破后群童抱茅、茅屋漏雨、诗人长夜难眠的凄凉情景,表露出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高尚的济世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4.知识链接。

古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或古风,唐代以来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形式,句数没有限制,每句的字数也可以不齐,平仄和用韵都比较自由。

赋在《诗经》中运用得十分广泛,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都是很常见的。

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中,赋是基础。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学科#网

1.子美唐现实诗圣李杜诗史沉郁顿挫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结尾段应怎样理解?

诗人由己及人,由个人的悲惨遭遇想到天下的穷苦之人,从而产生了愿为天下穷苦人牺牲自己的愿望。

诗人的大声疾呼,是他炙热的忧国忧民情感的流露和舍己为人的宽广胸襟的展现。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诗人的不幸遭遇,仅仅是为了写诗人自己的痛苦吗?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在艺术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本诗巧妙运用了蓄势与陡转的艺术构思。

诗人先以铺陈的笔法逐层推进,由写狂风破屋到写群童抱茅再到写长夜沾湿,极言个人的不幸;然后陡然转笔,以抒情议论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愿望,表露出诗人推己及人、苦身利人的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感人至深。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是如何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

诗歌的前三段以叙事为主,层层深入地描写了秋风破屋的苦况,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生活上和精神上的痛苦之情。

第一段通过描写狂风的肆虐与无情,表达了诗人的痛苦与焦灼;紧接着第二段浓墨重彩地勾勒出南村顽童公然欺负年迈无力的诗人的情形。

诗人喊得唇焦口燥,还是追不回被抱走的茅草,只能“归来倚杖自叹息”。

第三段写屋漏偏逢连夜雨的苦况,“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从深度和广度上表达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第四段在前三段叙事的基础上,直接抒情,表达了自己的理想,表现了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而且,“广厦千万间”“天下寒士俱欢颜”等用语,使抒情鲜明、生动。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本诗语言通俗平易,灵活多变,兼用长短句,以七言为主,但打破了“七言”的束缚,形式自由,挥洒自如。

句式和节奏都随着诗人感情的波澜而变化起伏,摇曳多姿,充分表达了诗歌的主旨,极富感染力。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

有什么好处?

用“怒号”来描述秋风。

“怒号”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更加生动形象地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

学*科网

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

“卷”字好在很形象化,有力度。

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描述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有的挂在树梢上,有的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诗人的内心着急、愤怒,却又无可奈何。

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得到这种心情。

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

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

是否用得不准确?

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1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群童”为何抱茅?

“群童”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

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

与其说杜甫是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是生社会现实的气,动荡不安的社会给人民带来贫困、灾难。

1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归来倚杖自叹息”中作者叹息什么?

1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

找出来赏析。

“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

“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脏乱——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体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锤炼功夫。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怒号()挂罥()塘坳()

大庇()俄顷()布衾()

称敕()叱牛()一丈绫()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忍能对面为盗贼:

(2)俄顷风定云墨色:

(3)秋天漠漠向昏黑:

(4)眼前突兀见此屋:

(5)两鬓苍苍十指黑:

(6)卖炭得钱何所营:

(7)宫使驱将惜不得:

(8)系向牛头充炭直:

3.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3)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4)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4.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B.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C.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D.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体诗是古诗的一种体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就属于近体诗。

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对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C.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D.《卖炭翁》讲述了一个在终南山里伐薪烧炭的老翁,冒着严寒到长安城中卖炭,却被宦官掠夺的故事。

6.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高:

八月秋高风怒号

高者挂罥长林梢

(2)为:

茅屋为秋风所破

忍能对面为盗贼

(3)安:

安得广厦千万间

风雨不动安如山

7.默写填空。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由较为客观的记叙、描写过渡到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诗句是“,”。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虽身处逆境仍然乐观向上的诗句是“,”。

(3)《卖炭翁》中描写卖炭翁的外貌,反映出他劳动的艰辛的句子是“,”。

(4)《卖炭翁》中体现了卖炭翁卖炭路途艰难的句子是“,”。

8.你所在的学校要举行以“吸取国学精华,传承中华文化”为主题的经典诗词朗诵比赛。

假如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开场白。

 

一、阅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丧乱”指的是,“何由彻”与前面的“”照应,表现了。

2.请各用一个词语概括本文四个段落的意思。

(每个词语不超过5个字)

第①段:

第②段:

第③段:

第④段:

3.“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是指什么?

请你简要地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4.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请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二、阅读白居易的《卖炭翁》,回答下面的问题。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5.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心理刻画,表现了卖炭翁吃苦耐劳的精神。

B.“把”“称”“叱”“牵”四个动词,描绘出宦官的蛮横。

C.“惜不得”写出了卖炭翁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悲愤心情。

D.用“半匹红纱一丈绫”换一车炭,揭露了当时宫市掠夺的本质。

6.全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

7.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8.“乾坤日夜浮”一句中的“浮”字,表现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

 

9.阅读全诗,概括“凭轩涕泗流”一句蕴含了哪些情感。

 

【2018年中考河北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