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三大经济区域发展比较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749932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三大经济区域发展比较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陕西三大经济区域发展比较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陕西三大经济区域发展比较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陕西三大经济区域发展比较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陕西三大经济区域发展比较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三大经济区域发展比较研究.docx

《陕西三大经济区域发展比较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三大经济区域发展比较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三大经济区域发展比较研究.docx

陕西三大经济区域发展比较研究

陕西三大经济区域发展比较研究

单福东

(安康师范专科学校政史系,陕西安康725000)

摘要:

陕西的三大经济区域,即关中经济区、陕北经济区和陕南经济区,由于自然条件、开发程度等不同,有着明显的经济资源、结构和经济发展的特点。

总结建国以来陕西在三大经济区域布局上存在的问题与经验,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实施陕西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三大经济区域的协调发展,构建陕西经济新的增长点是实现陕西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

由于地形、地貌和气候带及经济布局的差异性,陕西分为三大经济区域:

关中经济区、陕北经济区和陕南经济区。

又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等原因,三大经济区的发展极不平衡。

关中经济区,面积仅占全省27%,而人口占全省60%,工农业生产、商贸、科技、高等教育等经济技术总占全省70%以上。

但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些战略性资源却又集中在陕北或陕南。

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的80%以上在陕北,水、森林、生物等资源的70%以上又分布在陕南。

这种经济的空间结构与资源的空间布局的严重失衡,是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原因。

StudiesontheDevelopmentoftheThreeEconomicAreasinShaanxi

SHANFudong(Politics-HistoryDepartment,AnkangTeachers’College,Ankang,725000,Shaanxi,China)Abstract:

ThethreeeconomicareasinShaanxirefertoShaanxicentralplain,northofShaanxiandsouthofShaanxi.Duetothedifferencesinnatural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thereexistdistinctcharactersintheireconomicresources,structureanddevelopmentrespectively.Toachievesocialeconomicdevelopmentinthestriding-forwardwayinShaanxi,itisfundamentaltoreviewtheproblemsandtheexperiencewehadonthedistributionofthethreeeconomicareasaftertheliberationofChina.Ofcourse,weshouldfollowthegeneralruleon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andmakestrategicadjustmentonthedistributionofthecitiesinthethreeareas.Inthisway,wecanpromotetheirbalanceddevelopmentandconstructthenewstartofeconomicincrease.

Keywords:

Shaanxi;threeeconomicareas;difference;balanceddevelopment;developinthestriding-forwardway.

一、三大经济区域资源分布及其开发状况

陕西三大经济区的资源分布差异大,而且由于地理条件、社会历史等原因,三大经济区资源开发的时间先后和程度、水平的差异也很明显。

1、关中经济区

关中经济区包括位于陕西中部的西安市、宝鸡市、铜川市、咸阳市、渭南市,呈东西延伸的矩阵,东、西两端分别与山西、河南和甘肃省交界,南北两侧则与本省的陕南经济区、陕北经济区相邻。

面积占全省27%,人口占全省59.8%,耕地占全省53%〔1〕。

关中经济区地处八百里秦川,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是我国开发最早的经济区域之一。

自周至唐代,这里一直是我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是历代封建统治者重点建设的基本经济区。

建国以后,这里一直是陕西的经济重心,也是全国重点建设的经济区域之一。

在经济资源分布上,关中经济区优势最明显的是农业资源。

关中经济区介于秦岭与陕北黄土高原之间,形成三面环山,向东敞开的河谷盆地———关中盆地,又称关中平原。

以渭河为中轴向南北两侧依次出现河滩地、河流阶地、黄土台原、山前冲积扇、石质山地等地貌类型。

其中河滩地、河流阶地等地面平坦、土壤肥沃、地下水丰富、灌溉条件好,是全省农业的主要生产区。

全省商品粮基地县的79%在关中经济区,商品棉、奶山羊、秦川牛基地县的100%也在关中经济区。

而且,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全国第一个高科技农业示范区也率先在这里建成并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中地区虽然土地资源条件优越,但农业生产的另一重要资源————水资源却十分紧缺,存在严重的水、土失衡问题,人口占全省60%,耕地占全省53%,而水资源总量占全省不足20%;每亩耕地平均占有水量,陕南为2730立米,陕北为256立米,关中则不足200立米〔2〕。

全省人均水资源1300立米,关中地区则仅有380立米,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的30%,尤其是渭北台原地区,地表经流水量少,地下水源很深而难以利用,干旱程度更为严重。

严重的水、土失衡极大地影响了关中经济区肥沃土地的有效利用,制约了全省农业生产的发展。

专家估计关中地区因供水不足,每年减产粮食大约6亿公斤。

关中地区经济资源开发早,这里除了较为优越的土地资源外,仅在西部山区和南部秦岭山区有一定的森林、生物和矿物资源。

2.陕北经济区

陕北经济区包括延安市、榆林市,与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及本省关中经济区相邻,土地面积占全省39%,人口占全省14.5%,耕地占全省27%。

陕北经济区的自然资源或自然景观是人类有史以来变化最为明显的地区之一。

大约在隋唐以前,这里还是草原茫茫、森林茂密,畜牧兴盛的地区。

隋唐以后,农耕加强,到明末清初,生态平衡开始遭到破坏,这里大面积土地变成沙漠与荒原。

陕北经济区的农业生态产条件较差,北部长城一带属毛乌素沙漠的南缘,主要以沙地为主,约占全区1/5,在沙丘之间或低凹地方有湖盆滩地,成为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而中南部的黄土高原被切割成支离破碎的丘陵山梁,水土流失严重。

这里普遍春旱,虽然夏季高温多雨,但因多属暴雨,致使洪涝灾害频繁,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

陕北经济区也是全省缺水地区之一,每亩耕地占有水量约256立米,是陕南地区的1/11。

同时,这里的河流含沙量很高,年输沙总量约7亿吨,成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在北部长城沿线的西北部一带,由于在沙丘之间或低凹地方在较大面积的湖盆草地,夏季水草十分茂盛,这里成为全省畜牧业的主要基地。

全省的羊肉、羊皮、羊毛绒的60%以上来自陕北经济区。

总的讲,陕北经济区的农业生产资源条件较差,却有畜牧业生产的资源优势。

然而,陕北经济区最为明显的资源优势是煤、石油和天然气。

这里的煤炭储量非常丰富,全区各个县市均有煤炭,但相对集中在南北两端。

南端主要分布在黄陵、宜君一带,北端主要集中在榆林市及神木、府谷两县境内,全区的煤炭保有储量占全省

80%以上,全省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也大都集中的陕北。

因此,陕北经济区已成为全省、全国重点建设的能源化工基地。

3.陕南经济区

陕南经济区包括汉中市、安康市和商州市,北部和关中地区以秦岭为界,东、南、西三面分别与河南、湖北、四川、甘肃省相邻,面积占全省34%,人口占全省25.7%,耕地占全省20%。

陕南经济区地处秦岭与巴山之间,汉江由西向东蜿蜒流过,汉江谷地是陕南经济区的中心地区。

汉江谷地气温温和,无霜期超过230天,加上降水量多,有丰富的汉江及其支流的冲积土、水稻土,这里是全省最主要的油料及水稻生产基地。

陕南的水资源十分丰富。

陕南属长江水系,尤以汉江和嘉陵江为主要江河。

全省地表年径流量426亿立米,其中70%集中在陕南。

每亩耕地占有水量,陕南为2730立米,陕北为256立米,关中地区仅为200立米左右。

由于河流在秦巴山区穿流,河流比降大,陕南的水力蕴藏量十分丰富,全省水能资源的50%以上分布在陕南。

陕南生物资源也十分丰富,这里是我国最大的生物“基因库”之一,有种子植物4000余种,经济价值较高的达2000多种,其中药源植物1300余种,是一个天然的植物园。

陕南的森林面积和木材蓄积量占全省约60%。

全省的动物资源也分布在陕南,其中兽类140余种,鸟类360余种,两栖爬行类60余种,鱼类160余种,其中大熊猫、金丝猴、羚羊、虎、朱鹳等都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4〕。

陕南经济区是全省金属矿产基地。

如黑色金属铁、铬、锰、钛等,有色金属钼、铝、铅、锌、

铜、金、银等,大都产自陕南。

二、三大经济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比较

陕西三大经济区域中,关中经济区开发历史悠久,经济基础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陕北和陕南经济区开发历史较晚,加上交通不便,地理条件较差,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但是,三大经济区域的资源条件各有优劣,经济结构各有特色,经济发展也呈现各自不同的特点。

下面主要就三大经济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经济增长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比较分析。

1.三大经济区的经济发展规模比较

比较三大经济区的经济规模,我们主要选用的指标有:

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三大经济区的工业总值、农业总值之比较:

根据陕西省统计局的资料〔5〕,2000年,全省规模以上的工业总值为1184.6亿元,关中地区为964.3亿元,占全省81.4%,陕北为127.4亿元,占全省10.75%,陕南为92.9亿元,占全省7.84%。

从工业产值规模看,关中经济区分别是陕南、陕北经济区的10.4倍和7.6倍。

2000年,全省农业总产值为464.9亿元,关中为281亿元,占全省60.4%,陕北为59.2亿元,占全省12.7%;陕南为123.9亿元,占全省26.7%。

从农业产值规模看,关中地区分别是陕南、陕北的2.3倍和4.8倍,陕南又是陕北的2.1倍。

(2)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地方财政收入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比较:

2000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618.57亿元,其中,关中地区为447.84亿元,占全省的72.4%,陕北为80.85亿元,占全省的13.1%;陕南为89.88亿元,占全省的14.5%。

从地方财政收入看,2000年全省三个经济区的地方财政收入总量为97.16亿元,其中关中地区为70.78亿元,陕北为15.04亿元,陕南为11.34亿元,关中地区分别是陕北、陕南经济区的4.7倍和6.2倍。

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方面,2000年,全省为610.88亿元,关中为490.83亿元,占全省80.3%,陕北为40.57亿元,占全省6.6%,陕南为79.48亿元,占全省13%。

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看,关中地区分别陕南、陕北经济区的6.2倍和12.1倍,而陕南地区又是陕北地区的2倍〔6〕。

根据以上的比较资料看,陕西省的三大经济区域的经济总规模上,关中地区比重过大,工业产值占全省81.4%,农业产值占全省60.4%,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74.3%(199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的80.3%。

陕南、陕北两大经济区的经济规模相对较小,两地工业总规模不足全省20%,农业总规模不足全省40%,国内生产总值不足全省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大约占全省20%。

在陕南和陕北两个经济区之间,陕南的经济总规模又比陕北经济总规模大,农业产值是陕北的2.1倍,国内生产总值是陕北的1.7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陕北的2倍,但陕南的工业总值仅为陕北的73%。

2.三大经济区的经济增长状况比较

陕西三大经济区,由于经济开发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政府政策的倾斜等不同,其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也较明显,这里主要从国内生产总值、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方面比较分析三大经济区的经济增长的特点。

(1)三大经济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状况:

从1953到1978,关中、陕北、陕南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分别是6.88%、4.9%和4.37%,关中地区的平均增长率比陕北高出2%,比陕南高出2.5%。

从1979—1998年,三大经济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分别是:

关中9.88%、陕北9.35%,陕南8.16%。

在这个20年间,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政府的行政干预开始减弱,在市场机制主导下,三大经济区的经济增长总的差距缩小了,尤其是关中地区与陕北、陕南的经济增长率差距缩小。

但是,由于陕北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尖化学工业的较大发展,拉动了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有较大增长。

1979—1998年,关中工业产值平均增长12.04%,陕南为11.53%,而陕北则高达613.6%。

因此,在这20年间,陕北与关中地区的GDP增长率明显缩小,陕北的经济较陕南经济增长更快。

1998年,陕南工业总值是陕北的1.2倍,到2000年,仅为陕北的73%。

(2)三大经济区主要产业部门经济增长状况比较。

从农业总产值看,1953—1978年期间,三大经济区的年平均增长状分别是:

关中3.02%、陕北3.6%,陕南2.5%;1979—1998年,关中增长5.82%、陕北5.85%、陕南为4.8%。

三大区域农业产值增长中,陕北最快,关中次之,增长最慢的是陕南。

从工业总产值看,1953—1978年,三个区域有年平均增长率依次是:

关中13.22%,陕北为13.65%,陕南为11.53%。

从以上的农业产值和工业产值的增长状况看,不论是从1953—1978年或是1979—1998年,1998—2000年,不论是农业产值或是工业产值,陕北经济区的增长率都快于关中和陕南,增长最慢的是陕南经济区。

(3)三大经济区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状况比较:

由于延安、榆林、汉中等地市的统计资料不全,这里重点比较三大经济区在1979—1998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地方财政收入状况。

首先,从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看,关中为17.32%,陕北为22%,陕南为18.06%。

很显然,前面所表明的,陕北地区农业增长,工业增长都最快,很重要的原因是由其较快的固定资产投资的推动来实现的。

其次,从地方财政收入看,1979—1998年,关中地区年均增长10.2%,陕北为18.3%,陕南为14%。

1998—2000年,关中地区的财政收入增长22%,陕南增长17%,而陕北增长高达43%。

与农业产值、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一样,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格局依然是:

陕北最快。

这说明,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后,由于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步伐加快,既推动了该地区的工业增长、农业增长又推动了该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和财政收入的较快增长。

关中经济区在进入改革开放以后,主要表现为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1979—1998年期间工业增长速度放慢,比1953—1978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比陕北经济区还低1.4个百分点。

陕南经济区由于其优势资源———水、生态、旅游等尚未进入规模化开发经营,整个经济增长势头不强,农业增长、工业增长都在全省排位最低,尽管固定资产投资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高于关中地区,但与陕北经济区相比差距较大。

1979—1998年,陕南的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比陕北低

4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比陕北低4.3个百分点。

尽管农业规模、GDP总规模、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陕南都高于陕北,但其增长率却都低于陕北。

3.三大经济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

在这里我们主要选用的指标包括三大区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城镇化水平等几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8〕。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状况:

1998年,三个经济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是;关中地区5322元,陕南为2735元、陕北为2789元。

从三个经济区看,关中经济区的人均GDP是陕南和陕北的1.9倍。

当年全省人均GDP是3834元,比陕南、陕北大约高出1100元,比关中地区却又低了约1500元左右。

(2)三大经济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

1998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00元,关中地区为1520元,陕南为1119元,陕北为1206元。

关中地区比全省平均水平大约高出120元,而陕南、陕北又大约低于全省水平200元左右。

(3)三大经济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

2000年,全省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7543元,关中地区为7883元,陕南和陕北分别为6507元和6777元。

关中地区高于全省平均工资水平340元,而陕南、陕北则低于全省工资水平大约是1000元左右。

(4)三大经济区城镇化水平比较:

2000年全省总人口3644万,其中非农业人口为833.2万人,城镇化水平大约是22.8%,关中地区总人口为2151.3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594.71万人,城镇化水平为27.6%,而同期内,陕南的城镇化水平为15%,陕北为16.45%。

很明显,关中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大大高于陕南和陕北地区。

以上四个方面的资料表明,陕西省三大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关中地区明显高于陕南和陕北。

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的形成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政策上的原因。

要实现陕西经济社会的快速、全面的发展,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陕南陕北的落后状况,必须进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

三、实现三大经济区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

综合上述的分析与比较,我们明显看到,不论是从经济总规模上,从经济发展水平上,三大经济区域发展极不平衡。

如果把陕西经济的区域结构看作是一架飞机的话,关中地区是飞机的主体,陕南陕北则是飞机的两翼,目前的情况是飞机的主体太大太重,而两翼太小太轻,陕西经济要起飞,必须加快两翼建设,并通过两翼的较快发展拉动全省经济的快速增长。

如何加快两翼的经济增长,实现三大经济区域的协调发展,我们在这里主要提出两大战略举措。

1.以资源开发为重点,加快陕南陕北经济发展

如前面所述,尽管陕南陕北经济发展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与关中地区有较大差距,但陕南陕北的资源优势十分明显。

陕北地区以煤、石油和天然气最为突出,占全省总量在80%以上,而这些资源都是战略性资源,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目前,陕北的能源石化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而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是把开发与利用,把开发与生态建设、北煤南运要综合规划,实施可持续性资源开发战略。

陕北在全省经济中的另一资源优势是畜牧资源,山羊毛产量占全省70%以上,羊绒产量占全省90%左右,加快陕北地区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既注重产业规模的扩大,又注重产业链条的延长,把畜牧业与毛纺业、服装业连接起来,不仅对加快陕北经济有巨大作用,也会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

陕南经济区最为明显的资源是四个方面:

一是水资源;二是生物资源;三是矿产资源;四是旅游资源。

水资源开发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水能开发,全省50%的水能资源在陕南,开发潜力很大;二是水资源开发,建议以实施南水北调为战略突破口,加快陕南汉江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以此带动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生物资源开发应以秦巴医药、富硒食品、陕南丝绸为重点,拉动该地区的医药化工、生态农业和丝织印染工业的发展。

矿产资源要重点抓好汞锑、铅锌、重晶石、毒重石、金红石(钛)等优势矿产的开采和深加工建设,加快汉江工业走廊的建设步伐。

陕南的旅游资源优势是生态农业旅游,要搞好统筹规划,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行业法规建设,把生态旅游做强做大,使陕西形成关中历史文化旅游、陕北革命圣地旅游和陕南生态农业旅游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格局。

2.以结构调整为核心,实现三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陕西三大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规模、经济发展水平悬殊很明显,已成为制约全省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解决这一历史格局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对全省经济结构做战略性调整。

关中经济区是陕西,乃至全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建国以来又是全省重点建设的经济区,经济基础条件好。

但也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产业结构老化的问题。

目前,重点应放在产业升级和培植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上,一些耗能、耗水工业可以向陕北、陕南转移,使关中地区突现其高科技工业和高科技农业的区域经济特色。

陕北经济区的经济结构调整则应以能源化工、畜牧产品加工为主要方向。

同时,在全省统一规划的基础上,适度把关中地区的耗能工业迁至陕北,既缓解北煤南运矛盾,又加快陕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陕北在实施经济结构调整中,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快山川秀美工程建设,积极改善投资环境,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

陕南经济区的经济结构调整则应立足本区资源优势,以水资源综合产业、医药化工产业、丝绸印染产业和生态旅游产业为主要调整方向,适度把关中地区的耗能性企业、耗水性企业转移到陕南,加快陕南工业走廊的建设步伐。

同时,要充分利用安康市的交通枢纽优势,加快货运业、仓储业、保险业的发展,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区域产业升级。

总之,只要充分发挥关中地区的经济技术和人力资本优势,充分发挥陕南陕北的自然资源优势,通过交通干线(公路、铁路、航空)连接,重点企业迁移,资金政策支持,三大经济区域就能协调发展,陕西经济的两翼就会日益丰满有力,陕西经济一定会展翅腾飞。

参考文献:

〔1〕郭献文

.陕西辉煌五十年〔M〕.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122—123

〔2〕〔3〕〔4〕唐海彬.陕西经济地理〔M〕.北京:

新华出版社.1998,262—334

〔5〕〔6〕〔7〕〔8〕杨永善.陕西统计年鉴〔M〕.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67—87,94—114,12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