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747026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9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第三次阶段性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仪礼·觐礼》曰:

“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大国,则曰伯舅。

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日叔舅。

”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A.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联系紧密B.被分封的既有同姓也有异姓贵族

C.区分伯舅关系以便扩大周的疆域D.同姓贵族和异姓贵族之间可联姻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同姓大国……异姓大国……同姓小邦……异姓小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分封制下同姓和异姓诸侯国的区别,同姓叔伯与异姓伯舅、叔舅体现了宗法制的内容,故材料本质上反映了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联系紧密,故A项正确;“分封的既有同姓也有异姓贵族”是现象,不属于本质,故B项错误;区分伯舅关系是宗法制的表现,与扩大周的疆域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同姓贵族和异姓贵族之间联姻的问题,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同姓……异姓……伯舅、叔舅”,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理解出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特点和内容,再扣住“本质”一词,即可正确判断。

2.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下贪欲。

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子的要求。

这种现象

A.反映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C.体现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D.导致了贵族社会逐步瓦解

【答案】C

【解析】据材料“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孔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故老子和孔子都有类似的思想,这说明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故C项正确;“个人私欲膨胀”不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征,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与后代相比并不高,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社会逐步瓦解,这是老子和孔子思想产生的背景,不是其影响后果,故D项错误。

故选C。

3.秦代北方的郡只相当于今天的一两个地区,河东郡就略似今天山西省的临汾、运城两地区;而南方的郡有如今天的一个省或更大,九江郡起初就相当于今天安徽省及江西省的大部。

后来南方政区的幅员越变越小,其政区幅员的变化效率比北方要快。

这种变化表明

A.统治疆域的扩大B.中央集权的加强C.北方经济的衰落D.政区细化的趋势

【答案】B

4.著名学者工学泰指出,“士大夫”的含义在唐宋之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唐朝及其以前,“士大夫”中的“大夫”和“士”是贵族的两个阶层,宋代之后的“士大夫”的含义是“文人士大夫”,是普通民众中的精英。

唐宋之际“士大夫”含义的变化是由于

A.科举制的发展和完善B.重文轻武政策的实行

C.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D.理学对文化大力推崇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士大夫”中的“大夫”和“士”是贵族的两个阶层”“文人士大夫”,是普通民众中的精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以来科举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扩大了统治基础,也使得“士大夫”的含义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A项是宋朝的政策;CD项不符合题意。

5.黄宗羲言:

“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

”以上言论

A.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B.否定了君主制度

C.主张建立法治社会D.强调对民意的尊重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大意:

对于国是的决策,应该是出于“群心”,即匹夫匹妇之言也应该考虑。

统治阶级不能因“匹夫匹妇”地位卑贱而予以否定,也就是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尊重民意,因此选择D选项。

材料只是谈尊重民众意愿,并没有否定君主制,故排除B项。

A选项材料时间有所偏差;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法治思想

【名师点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比较评价:

1、共同的生活背景是早年参加抗清斗争,目睹王朝兴衰,后来著书立说。

政治思想上都反对君主专制的独裁统治,回归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因而能够在思想领域批判性地继承传统儒学,使宋明以来渐趋沉寂的局面变得活跃起来,但是各自的贡献也不一致:

黄宗羲以抨击君主专制著称,后人传习引用甚多的是“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顾炎武以倡导经世致用而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后人传习引用甚多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以古代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而著称,其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

2、整体评价是:

他们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在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中促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不仅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而且具有了向近代转化的意味。

我们不能因为看到他们的新思想和对维护封建统治的宋明理学的批判,而将他们划出儒家思想的行列之外,在他们的思想里,我们能够看到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踪影。

6.戒奢崇俭是中国古代理财的指导思想,这一观念在晚清受到了冲击。

有些人认为“国内一切仰给于外国,所费更大,节流无从谈起”,理财应重在“开源”,而不在“节流”。

据此,他们主张清政府应当

A.大力发展农业B.兴办军事、民用工业

C.发动反侵略战争D.增加统治者的消费支出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晚清……一切仰给于外国,所费更大……理财应重在‘开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严重,洋务派主张自强、求富,兴办军事、民用工业,体现了“开源”的特点,故B项正确;当时晚清政府没有大力发展农业,故A项错误;发动反侵略战争,不符合“开源”的特点,故C项错误;“增加统治者的消费支出”也不符合“开源”的特点,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材料关键信息“晚清……开源”,学生应该正确理解开源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洋务派主张自强、求富的角度分析题干材料,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7.1895年,九江口的海关报告称“内地人民有尽用洋棉纱织成土布款式,取其工省,而价值亦较土棉纱为廉,且较买市肆洋布更为便宜。

”这种现象反映了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扩大B.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C.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民众对外国经济侵略的自觉抵制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描述的额列强对华商品输出而不是资本输出,故A项排除;材料“内地人民有尽用洋纱织成土布款式说明了”纺织分离,指的是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故B项正确;材料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无关,故C项排除;材料体现不出民众自觉抵制外国经济的侵略,而仅仅是出于价格低的吸引而用西方的洋纱,故D项排除。

点晴:

解题时紧扣样布在中国的盛行,且价格优廉,然后结合自然经济的解体分析归纳即可。

8.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所办的民用工业多以官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进行,1895年6月,清政府决定将民用工业“从速变计,招商承办”,其中投资达580多万两的汉阳铁厂竟让盛宣怀以100万两承办。

此转变

A.日在抵制列张资本输出B.推动了工业化的起步

C.体现了人力扶植民营企业D.是甲午战败影响的结果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战败,为了扩大税源,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从速变计,招商承办”体现了这一政策,故D选项正确;当时清政府是为了扩大税源,不是抵制列强资本输出,故A选项错误;洋务运动推动了工业化的起步,故B选项错误;清政府的目的是扩大税源,不是大力扶植民营企业,故C选项错误。

故选D。

9.辛亥革命后,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等命名的报刊,据不完全统计达500余家。

1913年7月,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平均每10人就有一份。

“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士,但报纸发表之意见,由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这表明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民主政治体制保障了言论自由

C.全国人民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起来D.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达到顶峰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辛亥革命后……报纸发表之意见,由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后言论自由的现象,故B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A项错误;“全国人民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起来”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说明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达到顶峰,故D项错误。

故选B。

10.费正清教授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这主要是因为

A.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B.地区分布不平衡

C.工业结构不合理D.军阀割据混战的影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战期间由于列强忙于一战,无暇顾及侵占、排挤中国的民族工业,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一个短暂的“春天”,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又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这主要是因为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并未改变,故选A。

考点: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点评:

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A、不利因素:

①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②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B、有利因素:

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③反帝国运动的推动;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11.有关抗日战争的起始及持续时间的争议颇多:

除八年、十四年外,还有四年、十年等。

2017年,“十四年抗战”概念取代以往的“八年抗战”说在全国中小学课程教材中落实。

下列说法最为可能的是

A.此学术争论就此盖棺定论

B.“十四年抗战”重在肯定国民党的抗战贡献

C.主流认识往往最具科学性

D.“十四年抗战”认识到局部抗战的重要意义

【答案】D

【解析】“十四年抗战”概念取代以往的“八年抗战”是从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局部抗战的历史,这种转变体现出对局部抗战的重要意义明显得到重视,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说法过于绝对;B选项说法错误;C选项过于盲从,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

12.1923年,共产国际作出了《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

决议指出“中国唯一重大的民族革命集团是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员留在国民党内是适宜的同时认为中国无产阶级“尚未形成独立的社会力量”‘该决议

A.明确指出了国共两党合作的必要性B.准确看到了国民党的作用

C.充分认识到中国无产阶级的间题D.给中共中央领导人以正确指导

【答案】A

【解析】据材料“1923年……中国共产党员留在国民党内是适宜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共产国际指导中国革命,推动国共两党合作,故A项正确;当时中国革命的领导者是国共两党,不是国民党一党,故B项错误;当时中国无产阶级已经形成独立的社会力量,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共产国际的决议有错误的方面,故对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指导有错误的一面,故D项错误。

故选A。

13.新中国资本短缺,而劳动力丰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较低。

然而,我国的工业化却从突破资金短缺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入手,强调“重工业优先发展”。

有学者认为,这种“工业化次序和工业化方式不符合比较优势的原则”。

由此可推断出

A.计划体制违背了经济规律B.政治环境影响中国建设方式

C.新中国工业化的成本太高D.新中国应该优先发展轻工业

【答案】B

.....................

14.美国学者费正清评价说:

“从经济增长的数字看,‘一五’计划相当成功……就是同50年代大多数新独立的人均年增长率为2.5%左右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经验也是成功的。

”,这一评论主要是基于

A.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基础奠基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逐渐确立

D.开创了中国特色的工业化模式

【答案】A

【解析】从材料“经济增长的数字”“‘一五’计划相当成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说明的是一五计划期间,中国的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中国工业化体系得以发展,故A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生产关系的变革,故BC项排除。

点睛:

材料“经济增长的数字”“‘一五’计划相当成功”是解题的关键。

15.下表为周恩来某一天的行程安排,这些外交活动的内容表明当时他正在参加

时间(7月17日)

外交活动

上午10点

会见柬埔寨王国外交大臣狄普芳

中午11:

40

访晤英国外交大巨艾登

下午l点起

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越南外长范文同会谈

下午16:

50

访晤法国总理兼外长弗朗斯

 

A.联合国大会B.万隆会议

C.日内瓦会议D.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答案】C

【解析】从材料来看,这次外交活动涉及到了发达国家也涉及到了发展中国家,既有资本主义国家又有社会主义国家,故排除B选项和D选项。

联合国大会是集体会议,与材料的形式不符,故排除,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16.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把基本核算单位从生产大队下放到生产队。

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这样生产队既有生产自主权,又有分配决定权。

这项政策在当时

A.引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B.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成分

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D.清除了“左”倾错误的影响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生产经营管理的权力应该主要归生产队”可以知道,反映的是确保生产基本单位的稳定。

结合所学可以知道,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严重问题,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的重点在农业,题干确保生产基本单位的稳定,有利于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故C项正确。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改革开放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当时生产资料没有改变,仍然是公有制成分,排除B;D项“清除”说法错误。

17.1977年11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并制定了《省委六条》,其主要内容包括“搞好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工作,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生产队实行责任制,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等。

这一文件

A.反映出我党工作重心的转移B.突破了农村“左”的政策束缚

C.巩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维护人民公社的经营自主权

【答案】B

【解析】材料“搞好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工作”“生产队实行责任制”体现了安徽省《省委六条》既在坚持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又开始尝试突破,故B项正确。

A和C都出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公社强调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分配,不选D。

18.1984年3月24日,《福建日报》刊登了本省55名厂长、经理联名写给省委、省政府的一封公开信(见下图)。

这封公开信很快轰动全国。

厂长、经理们的“呼吁”源于

A.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B.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阻碍农业发展

C.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深入人心

【答案】A

【解析】由“请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可知,企业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阻碍了经济的发展,A正确;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导致了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题干反映的是企业的呼吁与农业无关,排除B;从题干中“55名厂长、经理联名写给省委、省政府的一封公开信”得不出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而是要求改革从农业转向工业,排除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深入人心是在90年代初,排除D。

点睛:

本题考查经济体制的改革,关键信息是“1984年”和图片信息“请给我们‘松绑’”。

19.上海市档案馆收藏了一套上海普通市民的家庭账本,从

1957年11月到2002年从未间断,成为上海市民生活变

化的印证。

账本记载:

1980年夫妇俩全年的总收入是

2685.04元,而到了2002年,虽然两人都已退休,全年

总收入仍然达到47658.3元,比22年前提高了17.75倍。

这一账本是上海

A.社会生活变迁的见证B.政治巨变的见证

C.率先跨入小康生活的见证D.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见证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上海普通市民的家庭账本,从1957年11月到2002年”可知,这反映了上海社会生活变迁,故A项正确;家庭账本主要记载家庭收支情况,不可能反映政治巨变,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将上海与其它地区比较,不能说明上海率先跨入小康生活,故C项错误;家庭收支情况也不能说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故D项错误。

故选A。

20.在雅典城邦,任何公民都要在一年内为自己的提案负责,即使提案经过了公民大会的批准。

如果实施成功,荣誉归于公民大会;反之,公民大会将追究提案人或执行人的责任。

这反映出古代雅典城邦政治

A.纵容政治领袖操纵民意B.公民大会徒具形式

C.缺乏对公民大会的约束D.各个环节权责分明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中没有涉及政治领袖的信息,故A项错误;“荣誉归于公民大会,……公民大会将追究”表明公民大会不是徒具形式,故B项错误;按照材料的意思,公民大会对公民的提案有审批权、享受荣誉权、追究责任权,显然其中有着明显的不合理,大会的审批和对个人的追究都是维护了公民大会的利益,而忽略了公民大会应该承担的责任,故C项正确;材料仅仅介绍了公民大会关于公民提案的规定,不足以得出整个城邦政治各环节权责分明的结论,故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公民大会

21.16世纪最后几十年,对于一名西班牙人来说,似乎现在一磅羊肉的价格在以前几乎能买到一只羊。

而在英格兰1500–1600年间,小麦价格上涨了425%,法国涨了650%,波兰则是400%。

这种现象导致

A.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B.工商业者的经济实力增强

C.封建领主的财富急剧增加D.大西洋沿岸成为商路中心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欧洲物价上涨,封建领主的财富缩水,工商业者的经济实力增强,故B选项错误,C选项正确;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是物价上涨的原因之一,不是后果,故A选项错误;大西洋沿岸成为商路中心,属于商业革命,不是价格革命,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题干的设问词“这种现象导致”,据此可以分析题干的要求是回答结果或影响,而不是原因,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发现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是价格革命的原因,B选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只有C选项符合题干要求和所学知识。

22.19世纪一位英国学者在著作中写道:

“如果整个人类,除一人之外,意见都一致,而只有那一个人持相反意见,人类也没有理由不让那个人说话。

正如那个人一旦大权在握,也没有理由不让人类说话一样。

”据此推断此著作最有可能是

A.《论自由》B.《论法律》C.《论道德》D.《论平等》

【答案】A

【解析】据材料“19世纪一位英国学者……人类也没有理由不让那个人说话。

正如那个人一旦大权在握,也没有理由不让人类说话一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公民自由权利,来自于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著作《论自由》,故A项正确;《论法律》是古罗马西塞罗的作品,不符合材料,故B项错误;《论道德》也没有反映公民自由权利的问题,故C项错误;《论平等》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皮埃尔·勒鲁作品,也不符合题干“英国”的限制,故D项错误。

故选A。

23.读《1832—1935年英国内阁中贵族人数变化》表,对其包含的历史信息分析合理的是

年份

贵族阁员

非贵族阁员

1832—1866

64

36

1867—1884

35

23

1885—195

40

29

1906—1916

25

26

1918—1935

25

82

 

A.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使贵族数量减少B.英国政治变革呈现出渐进式特征

C.英国内阁权力随贵族数量变化而调整D.工业化进程决定英国贵族的地位

【答案】B

【解析】表格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数据表明贵族的数量在增加,故A项错误;总体上看,内阁中贵族数量减少,非贵族数量增加,中间出现曲折波动,并且经历的时间超过一百年,由此表明英国政治变革的渐进性,故B项正确;材料未显示内阁权力的变化,故C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内阁中贵族的数量在第三阶段增加,第四阶段减少,说明工业革命并不能决定贵族的地位,故D项错误。

点睛:

本题以数字表格变化为信息载体,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事物的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

解决这类材料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表材料所呈现出的数字变化,根据表格中“英国内阁中贵族人数变化”即可得出结论。

24.从革命性质分析,俄国革命实际上经历了三种革命:

即发生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等工业中心的无产阶级革命,发生在广大农村的以农民夺取土地为主要方式的农民革命,以及民族民主革命。

最终,力量弱小的布尔什维克党赢得并巩固了政权。

据此判断,俄国革命的成功主要是由于无产阶级

A.有效调动了各种社会力量B.坚持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

C.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突出了农村革命的主体地位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俄国革命由无产阶级革命、农民革命、民族革命等组成,最终由布尔什维克党赢得并巩固了政权,体现了俄国革命的成功主要是由于无产阶级有效调动了各种社会力量参与革命,A项正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巩固苏俄政权的措施,与设问的原因无关,排除C。

坚持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B。

突出了农村革命的主体地位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A。

25.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

这一现象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来求慰藉的心态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可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影响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材料中的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正是资本主义经济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时期,这次大危机是一战后二战前持续时间长、破坏性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危机,其影响也十分大,整个资本主义社会都出现了危机,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质疑,对资本主义失去了信心,所以AB两项错误。

D项为错误项。

考点: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影响

二、非选择题:

共4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明州地处东南沿海,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快速发展的经济,成为宋代与日本、高丽,以及东南亚各国贸易的主要港口,在宋代对外贸易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宋浮化三年(992年),两浙路市舶司迁至明州,其对外贸易地位迅速上升,明州市舶务一度成为两浙地区唯一从事对外贸易的管理机构,直到南宋灭亡。

宋代时明州人口大量增加,经济迅速崛起,大规模兴修水利,为明州商贸活动提供了保障,也为海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物质基础。

隋朝开通了南北大运河,唐代又开凿了宁波到杭州的杭角运河,明州经济腹地更加扩大了。

浙东运河的开通,使明州实际上成为大运河的南端终点,加强了与全国其他地区的交流,也扩大了明州的经济腹地。

——摘编自朱爱武《宋代明州海外贾易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叶外贸易重心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