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02高考地理必刷卷山东新高考全真模拟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740427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02高考地理必刷卷山东新高考全真模拟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地理02高考地理必刷卷山东新高考全真模拟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地理02高考地理必刷卷山东新高考全真模拟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地理02高考地理必刷卷山东新高考全真模拟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地理02高考地理必刷卷山东新高考全真模拟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02高考地理必刷卷山东新高考全真模拟解析版.docx

《地理02高考地理必刷卷山东新高考全真模拟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02高考地理必刷卷山东新高考全真模拟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02高考地理必刷卷山东新高考全真模拟解析版.docx

地理02高考地理必刷卷山东新高考全真模拟解析版

地理02-2020年高考必刷卷(山东新高考仿真模拟)

地理

一、选择题:

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表为我国四个省市2009年、2018年微型计算机产量对比表。

据此完成1~3题。

1.与上海、江苏相比,2009年成渝地区微型计算机生产处于“空白”状态,其主要制约因素是()

A.市场B.技术C.劳力D.交通

2.近年来,微型计算机多个品牌商、整机商以及近千家零部件厂相继迁往成渝地区,原因是()

A.集聚效应显著B.土地租金低廉C.环境质量优良D.能源供应充足

3.近十年,微型计算机产业重心从上海、江苏向成渝地区偏移,反映了我国()

A.沿海地区环境问题严重B.劳动力成本空间差异显著

C.微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D.计算机消费市场空间变化

【答案】1.D2.A3.B【解析】1.微型计算机生产属于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发达国家在产业升级和调整过程中,将该类企业首先转移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因为这些地区交通便利,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劳动力、土地价格较低同时位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享有政策优势,成渝地区位于我国西部内陆地区,交通不便,不利于零部件和产品的运输,故D正确;根据材料,2009年上海、江苏微型计算机产量较大,说明其市场面向全球,成渝地区因交通不便,制约了其销售的范围,从而限制了在该地生产,故A错误;微型计算机生产属于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技术主要对研发环节影响较大,对生产环节影响不大,故B错误;与上海、江苏地区相比较,成渝地区劳动力价格更低,故C错误,所以该题选D。

2.根据表格2018年成渝地区微型计算机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较大,众多品牌商、整机商以及近千家零部件厂相继迁往该地区,能够加强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充分利用基础设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具有显著的集聚效应,故A正确;土地租金低廉,对工业集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工业集聚的主要原因,故B错误;环境质量较好,促进工业集聚,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错误;微型计算机产业对能源需求量较小,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A。

3.成渝地区位于我国西部地区,劳动力丰富廉价,江苏、上海经济发达,工资水平较高,微型计算机生产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从江苏、上海迁到成渝地区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高利润,故B正确;微型计算机产业对环境的影响不大,故A错误;与江苏、上海等地相比较,成渝地区的技术相对落后,故C错误;微型计算机的主要销售市场应为发达国家和地区,与成渝地区相比较江苏、上海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B。

钻石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单质晶体,后随火山运动带至地表。

塞拉利昂被称为“钻石之国”,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从事钻石采集,采集区主要分布在河流下游的河滩地带,河流汛期之后往往是钻石采集的高峰。

每年5~10月为塞拉利昂的雨季,降水充沛。

读图,完成4~5题。

4.河流下游采集区中的钻石经过的地质作用先后顺序是()

A.风力侵蚀—变质作用—流水搬运、沉积

B.岩浆活动—风化侵蚀—流水搬运、沉积

C.风化侵蚀—变质作用—风力搬运、沉积

D.岩浆活动—流水侵蚀—海浪冲刷、搬运

5.当地人采集钻石的最佳时期是()

A.1~3月B.4~5月

C.6~9月D.11~12月

【答案】4.B5.D【解析】4.钻石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由地下的碳质结晶形成的,后随岩浆活动(火山喷发)被带至地表;由材料可知采集区位于河流下游,这主要是因为上游含有的钻石的岩石被风化、侵蚀后,又经过流水搬运,而后钻石便沉积下来。

B对,故本题选B。

5.据材料可知,5~10月为塞拉利昂的雨季,河流进入汛期,河水往往会从上游带来大量的沉积物,汛期过后11—12月,水位下降,河滩出露,便于进行钻石采集,有河水,便于进行钻石筛洗。

D对,故本题选D。

上升流是从表层以下沿直线上升的洋流,是由表层流场产生水平辐散所造成。

因表层流场的水平辐散,使表层以下的海水垂直上升的流动。

如风吹走表层水,由下面的水上升得以补充。

下图为“海南岛周边海域某月海水等温线图”。

读图完成6~7题。

6.图中上升流最显著的是()

A.①B.②C.③D.④

7.该时期,上升流的形成所受风向为()

A.东南季风B.东北季风C.西南季风D.西北季风

【答案】6.C7.C【解析】6.上升流是表层以下的海水沿直线上升的流动,因此发生上升流的海域海水温度会低于周围海域因此海平面气温比同纬度其他海域低从图中等温线示意图即可判断③处海水温度明显偏低,上升流最显著。

故选C。

7.上升流往往是多受离岸风的影响形成的寒流结合图中等温线数值可知该地季节为夏季,因此当盛行风为西南风时,风向与海岸线平行形成上升流。

故选C。

杨絮是杨树发育结籽产生的白色絮状物,随气流运动而飘散,状如飞雪。

每年5月上中旬是宿迁杨树产生杨絮的集中期,给宿迁带来了很大影响。

读图,完成8~9题。

8.一天中杨絮最易飘起的时间是()

A.子夜B.清晨C.午后D.傍晚

9.杨絮飘飞给宿迁带来的影响有()

①诱发呼吸道疾病②带来火灾隐患

③影响出行安全④增加旅游吸引力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8.C9.A【解析】8.结合材料,杨絮是杨树发育结籽产生的白色絮状物,随气流运动而飘散,状如飞雪,推测其产生的条件是空气干燥且空气对流旺盛才有利于杨絮的飘散,一天中中午后气温最高,空气的垂直运动最为强烈,杨絮最易飘起,C正确;子夜、清晨、傍晚气温较低且水汽较多,空气对流较弱,杨絮不易飘起,ABD错误,故选C。

9.杨絮飘飞容易造成呼吸道和皮肤过敏,有诱发呼吸道疾病;杨絮干燥,易燃,容易带来火灾隐患;杨絮飘飞,造成视线干扰,易影响出行安全等造成旅游吸引力的下降,因此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故选A。

下图为黑龙江某高速公路跨越的河谷剖面图示意图,L为桥梁路面,长约50米,甲、乙为谷坡,甲地立柱埋藏深度比乙地立柱深1米,两个立柱底部出露地面的部分堆积了2米多厚的大块碎石层。

据此完成10~11题。

10.甲、乙两地立柱埋藏深度不同的原因可能是两地()

A.坡度不同B.坡向不同C.土壤质地不同D.植被覆盖率不同

11.甲、乙两地立柱底部堆积的碎石层,其主要作用可能是()

A.隔热保温B.减轻雨水冲刷C.加强立柱坚固度D.减轻洪水侵蚀

【答案】10.B11.A【解析】10.立柱的主要功能是稳定桥梁,读图可知,两地的坡度相差不大,A错;土壤质地无从考证,C错;植被覆盖率对立柱的埋藏深度影响不大,D错;该地位于黑龙江,纬度较高,气温低,冻土发育,甲坡位于谷地的北侧,为阳坡,热量条件较好,表层冻土不稳定,因此立柱的埋藏深度较深,B正确。

11.冻土与立柱的关系密切,碎石堆有隔热保温的作用,能减少冻土冻融带来的危害,A正确;该立柱位于路面以下,受雨水冲刷较弱,B错;加强立柱的坚固应该用水泥浇筑而不是用碎石堆,C错;碎石堆位于洪水水位之上,不会受到洪水侵蚀,D错。

读下图,完成12~13题。

12.若图中区域是浙江东部某地,则()

A.区域内水体不参与陆地内循环

B.河水主要来自雨水、冰雪融水等

C.河流径流量大,汛期出现在夏秋季

D.河流属于外流河,不会发生洪涝灾害

13.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中,人类应

A.全面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流域生态环境

B.整理山地、水系和农田等,实现经济效益,

C.推进乡村快速城镇化,改变传统生活方式

D.合理开发流域资源,城乡统筹共同发展

【答案】12.C13.D【解析】12.即便图中区域是浙江东部某地,图示区域的水体也是参与陆地内循环的,A错误。

浙江东部无冰雪融水,B错误。

浙江东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河流的汛期出现在夏秋季节,且河流的径流量是比较大,C正确。

若图中区域是浙江东部某地,则该区域的洪涝灾害是比较频繁的,D错误。

故选C项。

13.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中,人类应合理开发流域资源,城乡统筹共同发展,D正确。

ABC三个选项的做法都是有些片面或偏激的,ABC错误。

故选D项。

人口的数量变化可以反映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变化。

济南某中学地理小组通过查阅文献,绘制了山东省农村户籍人口、常住人口、乡村就业人口、乡村第一产业就业人口统计表(下表)。

据此完成14~15题。

14.导致农村户籍人口和农村常住人口之差的主要原因是()

A.婚姻外迁B.外出务工

C.求学外迁D.农村环境变化

15.乡村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数量的变化反映了乡村地区()

A.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B.农业产值下降

C.乡镇企业发展D.环境承载力下降

【答案】14.B15.C【解析】14.农村户籍人口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该地应该有多少人。

而农村常住人口可以理解为该地实际有多少人。

图表中该地户籍人口大于常住人口,判断存在人口外迁现象。

根据我们所学知识和对中国现状的了解,我们可知农村人口向外流动主要因素为经济因素,主要目的是原因是外出务工和经商,B符合题意。

婚姻外迁、求学外迁大多会迁移户籍,很少能导致农村户籍人口和农村常住人口之差,A、C不符合题意。

农村环境一般会好于城市,因此农村环境变化不是导致农村户籍人口和农村常住人口之差的主要原因,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乡村第一产业,是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减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表中表明,山东省乡村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数量减少,这反映了乡镇企业的发展,C符合题意。

乡村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数量的变化不能反映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小的变化,A不符合题意。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机械化和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产值一般会增加,B不符合题意。

环境承载力变化与一个区域的资源条件有关,短时间内环境承载力不会下降,且乡村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数量的变化不能反映环境承载力下降,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3分)

修水县地处江西省西北部,属国家级贫困县,自古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

历史上,受片面追求农业“以粮为纲”观念的影响,修水县水土流失面积由上世纪五十年代的30余万亩,增加至八十年代的170余万亩。

左图为修水县地图,右图为1980年代修水县水土流失情况统计图。

(1)概括1980年代修水县水土流失的特征,并说明该地区水土流失形成的主要原因。

(6分)

俗话说“雾芽吸尽香龙脂,峻山秀水出好茶”。

茶树适宜种植在雨量充沛、土壤偏酸性的低山丘陵缓坡处。

修水县自唐代以来就是著名的产茶地,该县的“宁红茶”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2)分析修水县茶叶生产的优势条件。

(3分)

一个熟练的采茶工需一周时间才能采完一亩鲜茶。

修水县目前有茶园约8万亩,每年3~4月与9~10月为采茶高峰期,近年来面临采茶工短缺的问题。

(3)从茶叶生产角度,说出采茶工短缺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4分)

【答案】

(1)特征:

水土流失面积广(或面积增大);主要集中分布在丘陵、低山地貌区;以轻度流失为主,其次是中度和强度流失;植被覆盖率越高,流失程度越轻。

主要原因:

地势起伏较大;降水量大,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过度开垦导致植被破坏严重。

(2)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所以空气湿度大/多云雾;地形以丘陵低山为主,地势起伏较大,利于排水;河流众多,灌溉水源充足;土壤偏酸性,适宜茶树生长;历史悠久,茶叶生产经验丰富。

(3)原因:

茶叶采摘时间集中;人工采摘效率较低,耗时长;种植规模大(3选2)

措施:

培训采茶工人,提高工作效率;提高采茶机械化水平;提高采茶工的工资待遇。

(3选2)

【解析】

(1)根据图中的两幅图,概况图中信息即可,要注意两幅饼状图对应的图名,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修水县水土流失面积由上世纪五十年代的30余万亩,增加至八十年代的170余万亩”,1980年代修水县水土流失面积广,面积增大。

从类型方面看,丘陵、低山地貌区水土流失比重高;以轻度流失为主,达到76.1万亩;其次是中度和强度流失,分别占49.5和42.7万亩。

结合数据分析可知,植被覆盖率越高,流失程度越轻。

(2)农业区位优势条件的分析,结合图文信息材料作答。

文字材料中涉及的因素有气候、土壤、地形、历史,图中有河流信息。

由于题中动词为“分析”,答题时要注意“因—果”逻辑关系。

“茶树适宜种植在雨量充沛”,该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所以空气湿度大、多云雾;“茶树适宜种植在低山丘陵缓坡处”,该地地形以丘陵低山为主,地势起伏较大,利于排水;河流众多,灌溉水源充足;“茶树适宜种植在土壤偏酸性”的地方,该地土壤偏酸性,适宜茶树生长;修水县自唐代以来就是著名的产茶地,该县的“宁红茶”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历史悠久,茶叶生产经验丰富。

(3)此题较为灵活,应充分理解材料信息。

“1个熟练的采茶工需一周时间才能完成一亩鲜茶”,说明人工采茶耗时长、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也反映了机械化水平低;因此,解决措施中,可以加强对采茶工人的专业培养,提高工作效率。

或者引进机械化设备,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对采茶工数量的依赖。

“目前茶园约8万亩”,说明茶园面积大,种植规模大,需要采茶工数量大;“每年3—4月和9—10月为采茶高峰期”说明茶叶采摘时间不均匀,较集中,意味着较短时间内需要大量的采茶工。

当然,除了茶叶生产角度外,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量采茶工可能流入了城市中,寻求更高的经济收入。

因此,提高采茶工的工资待遇是解决采茶工短缺的一种有效措施,吸引人口从城镇回流。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

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上海大力推进二、三产业合理布局。

2005年上海东海大桥建成通车,这是一座连接上海市南汇新城镇和洋山深水港的桥梁工程,对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8月6日,国务院批复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

2019年10月19日,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发布了促进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和集聚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航空航天四大重点产业的若干支持措施(简称“1+4"产业政策),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整体提升区域产业能级,打造以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口的世界级前沿产业集群。

下图示意上海港港区位置迁移及上海临港新片区地理位置。

(1)说出上海东海大桥的建设对南汇新城镇土地利用的影响。

(3分)

(2)据图指出上海港港区位置迁移变化的特点并说明原因。

(5分)

(3)列举临港新片区发展高端制造业的优势。

(3分)

(4)说明临港新片区的发展对人口迁移和城市环境的影响。

(4分)

【答案】

(1)农业用地减少;未利用土地(滩涂和水面)减少;仓储用地和工业用地增多。

(2)上海港区位由浅水水域向深水水域转移(河流等级来看遵循了“二级支流港→支流港→干流港→门户港”的演变路径;从港口区位来看遵循了“内河港→海河港→河口港→深海港”)。

原因:

河港航道水深有限且不断淤积;港口吞吐量快速增长,船舶与装卸设施不断大型化,为满足超大型集装箱船的通航要求和装卸场地的土地要求;推进产业合理布局,提升城市品质。

(3)产业基础较好;地理位置优越;经济辐射范围较广,市场广阔;科研院校众多,科技发达,人才较多;海陆空交通便利,利于运输;享有政策支持。

(任答三点)

(4)迁入市中心的人口减少,迁入郊区的人口增多(人口迁移由市中心向郊区转移);迁入市中心的人口的素质提高。

利于郊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减缓市中心的人口压力、交通压力、就业压力,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

【解析】

(1)上海东海大桥是连接上海市南汇新城镇和洋山深水港的桥梁工程,因此东海大桥的建设,对南汇新城镇土地利用而言,农业用地以及滩涂水面减少,而作为港口货物转运的所需仓储用地以及工业用地增多。

(2)仔细分析图中港区的转移方向,留意航道水深可以看出,最开始港区的航道水深为7~9m,而后迁移至航道水深12~14m的地区,最后迁移至航道水深为15~16m的洋山港,所以上海港港区位置变化特点为由浅水水域向深水水域转移(当然其港口位置的变化特点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描述,从河流等级的角度来看,逐步由二级支流港→支流港→干流港→门户港,从港口区位角度,逐步由内河港→海河港→河口港→深海港)。

原因分析:

①相比而言,最开始上海港港区位置航道水深较浅,且处于河口附近,泥沙不断淤积,通航能力有限。

②现在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为高速化、专业化与大型化,对于海洋运输而言,船舶与装卸设施不断大型化,超大型集装箱船的通航要求和装卸场地对土地的要求更高,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港口吞吐量快速增长,这也需要港口的位置向深海港转移。

③根据材料“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上海大力推进二三产业合理布局”,通过上海港港区位置的迁移,也有利于推进产业合理布局,提升城市品质。

(3)高端制造业对产业基础,市场、人才、交通等要求较高。

临港新片区靠近上海与长三角地区,产业基础较好,地理位置优越,区域经济发达,且辐射范围广,市场广阔,周边高校和科研院校众多,人才众多,海陆空交通便利,便于运输。

根据材料“1+4产业政策”可知,享有政策支持。

(4)临港新片区的建设,对于人口迁移而言,使得部分人口由市中心向郊区迁移,迁入郊区的人口中主要从事第二产业生产,迁入市中心的人口素质相对提高。

对于城市环境影响而言,有利于缓解市中心的人口压力,交通压力,就业压力,减少环境污染以及提高环境质量,对于郊区而言,有利于推动郊区基础设施的建设。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山西蔡家川流域为黄土高原典型的小流域。

某地理研学小组选择该地最有代表性的人工刺槐林地和其他次生林地作为观测样地,探讨不同植被状况与土壤水分的关系,以期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植被恢复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依据。

表3为该小组观测的两种类型林地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变化的统计数据。

表3人工刺槐林地和其他次生林地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变化的统计数据

(1)一般认为在水土流失地区植树造林可增加土壤含水量,请对此加以解释。

(4分)

(2)据表3信息,补充完成人工刺槐林地和其他次生林地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变化的折线图。

(绘图可用2B铅笔作答)(7分

(3)针对人工刺槐林地与深层土壤含水量的矛盾,提出合理化建议。

(3分)

【答案】⑴植被截留降水,增加下渗,提高土壤含水量;植被覆盖率提高,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⑶适当降低人工林密度;种植耗水量小、耐旱的树种;采取封山育林,自然恢复等方式。

【解析】

(1)一般认为在水土流失地区植树造林可增加土壤含水量,这主要是因为植被通过枝叶干截留雨水,减慢雨水的汇流速度,给下渗留下充足的时间,从而增加下渗,提高土壤含水量;同时植树造林会植被覆盖率提高,减少土壤直接与大气接触的面积,从而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导致土壤含水量的提高。

(2)据表格信息,补充完成人工刺槐林地和其他次生林地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变化的折线图,主要注意三点:

一是根据已经绘制的拆线确定好水平横坐标;二是根据已经绘制的折线部分绘制好图例;三是根据表格信息补绘人工刺槐林地80cm以下(深层)的土壤含水量折线。

见下图。

(3)图表信息表明,人工刺槐林地的深层土壤含水量远低于其它次生林地,表明人工刺槐林地消耗深层土壤水量较大。

要缓解人工刺槐林地的深层土壤含水量低,首先应减少人工刺槐林地耗水量,可以适当降低人工林密度的方式实现;其次,植树造林时尽量少使用人工刺槐林这种耗水量大的树种,应种植耗水量小、耐旱的树种;再次,由于其它自然状况生长的次生林深层含水量较大,因此当地恢复植被时,应多采取封山育林、自然恢复等方式。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3分)

巴伦支海(下图)是北冰洋的边缘海,94%的面积位于大陆架上,其北侧、东侧岛屿林立,内部一座岛礁也没有,海面十分宽广。

北冰洋绝大部分终年被海冰覆盖,但巴伦支海的水温常年在4℃~12℃,被誉为北冰洋的“暖池”。

斯瓦尔巴群岛位于北冰洋永冻层南缘,巴支海的北部边缘,岛上居民2300人,而北极熊的数量却高达3000只,有“北极熊王国”之称。

北极熊依赖海冰漫步、繁殖,以浮冰作为平台捕食,海豹是它的主食。

北极熊主要生活在群岛东岸,居民大多住在群岛西岸。

近年来,北极熊经常闯入人类的聚居区觅食,据研究北极熊的专家说,这是由于北极熊的生存环境变化造成的。

(1)试分析巴伦支海被誉为北冰洋“暖池”的原因。

(6分)

(2)简析北极熊主要集中在斯瓦尔巴群岛东部的原因。

(4分)

(3)推测北极熊的生存威胁可能来自哪些方面。

(3分)

【答案】

(1)北大西洋暖流给巴伦支海来大量温暖的海水;巴伦支海北侧、东侧岛屿林立,像天然的屏障,使得海冰难以逾越;巴伦支海绝大部分位于大陆架上,海水浅。

(2)斯瓦尔巴群岛东部沿海多浮冰,利于北极熊捕猎海豹;巴伦支海及其附近海域为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冰洋冷海水交汇处,浮游生物紧盛,鱼虾成群,海豹数量多,食物充足。

(3)全球变导致海冰融化,浮冰减少,影响北极熊的觅食和繁殖;人类大肆捕杀海豹和北极熊;生产和生话排放的废弃物致使海水污染严重影响北极的生存环境。

【解析】

(1)附近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北大西洋暖流给巴伦支海来大量温暖的海水,增温增湿作用明显,因此温度较高;从图中可以看出,巴伦支海北侧、东侧岛屿林立,像天然的屏障,使得海冰难以逾越;巴伦支海94%的面积位于大陆架上,绝大部分位于大陆架上,海水浅。

(2)北极熊依赖海冰漫步、繁殖,以浮冰作为平台捕食,北冰洋绝大部分终年被海冰覆盖,斯瓦尔巴群岛东部靠近格陵兰岛,沿海多浮冰,利于北极熊捕猎海豹;海豹是它的主食,巴伦支海及其附近海域为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冰洋冷海水交汇处,浮游生物紧盛,鱼类资源丰富,食物充足,海豹数量多,为北极熊提供了充足的食物。

(3)北极熊以海冰为平台捕捉海豹和鱼类,气候变暖结冰期变短,北极熊的捕食时间缩短,导致食物匮乏,海冰减少,北极熊的栖息地和捕食平台减少,影响北极熊的觅食和繁殖;人类大肆捕杀海豹和北极熊是威胁北极熊生存根本原因;岛上居民2300人,人口增多,生产和生活排放的废弃物,致使海水污染严重影响北极的生存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