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2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737584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史学史2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史学史2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史学史2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史学史2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史学史2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史学史22.docx

《中国史学史2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史学史22.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史学史22.docx

中国史学史22

绪论

一、史书称谓的演变:

书〔最早,终于北宋〕——纪——春秋——梼杌(楚国称)——志——史

二、史学史的独立(20世纪20年代)

奠基人:

梁启超

代表作:

(1)《中国历史研究法》是近现代最早系统论述中国史学史的专文。

(2)《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认为中国史学史应注意四方面问题:

史官、史家、史学的成立及发展、最近史学的发展趋势。

三、史学史研究的对象、任务、内容、研究方法

(一)对象

史学史研究的直接对象是历史学本身,是研究历史学发生、发展及各时期史学活动状况的学科,它有着清理史学遗产、阐明史学演进过程和揭示史学发展规律的任务。

(二)任务

1、清理史学遗产。

包括:

分析历史著述的内容和形式;考察其材料来源、撰述过程、可信程度;探讨历史著述所表现出的史学观点和思想倾向等。

2、阐明史学演进过程。

对不同或相同时期各种史著的对比分析和总结概括,指出其在形式上、内容上的或因或革,揭示史学发展中的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评析史学著作的社会作用。

3、揭示史学发展规律。

探讨史学发展的社会原因和内在原因,分析史学发展中的矛盾运动,指出史学发展呈现怎样的、必然的阶段性,从而预示史学的发展趋势。

(三)内容

1、历史编纂学:

历史编纂学是怎样编写历史的学问。

涉及到史书编纂的内容、形式和文字表述等。

2、历史观:

历史观是对历史的总的看法,回答诸如人类社会的性质、社会是否发展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等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

3、史学思想:

史学思想是对历史学本身的一种认识,回答历史学的性质、作用、治史目的以及与此相应的方法论问题。

4、治史方法

5、史学评论:

即史学批评,是指人们对史家、史书或某一种史学现象、史学思想的评论,如:

对历史著述进行诸如材料真伪、结构优劣、成就高低、影响大小等方面判断和论证。

6、史官制度:

中国史官制度包括史官设置、史馆机构、官方对修史的政策和规定、官方的史学活动和具体措施等。

(四)研究方法

1、系统掌握史学史知识

2、研读经典著作

3、了解相关学科知识:

目录学,语言学,社会史

4、背诵一些典范文章

第一章中国史学的起源和发生

一、甲骨文:

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纪录

1、名称: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王八担”、“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2、出土:

河南安阳小屯村

3、王懿荣被誉为“甲骨文之父”。

4、甲骨四堂:

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郭沫若〔鼎堂〕董作宾〔彦堂〕

二、《尚书》(名词解释)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现存最早的史学著作),由孔子编订,主要记载了夏、商、周古代帝王的言论。

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1、纪事本末体的萌芽。

《尚书》28篇,每篇有一个标题,题下记一个完整的人或事,这正是以记事为中心的纪事本末体的开始。

2、编年体的开端。

全书按虞、夏、商、周朝代顺序编排,每一朝代,又依帝王先后次序排列文献。

3、地志体的先例。

《禹贡》篇,讲大禹治水,总结了秦统一以前的地理知识,广记九州地理情况,实际上是我国最早的一片地理志。

4、发展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念。

5、记言为主。

包括:

誓词(《汤誓》等)、训词、讲话(掌权的大臣的讲话)、问答、命令。

《竹书纪年》:

是战国时魏国的编年体史书。

西晋时期,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

其中《纪年》13篇,因此称为《竹书纪年》,它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该书帮助我们订正了《史记》的某些错误。

三、编年史的发展

1、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断代史书

2、编年体通史——《竹书纪年》,战国时魏国史书

3、完备的编年体史著——《左传》,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

<左传>的地位

1.一部研究《春秋》的重要典籍

2.一部研究先秦历史特别是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

3.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

4.形成一种文史结合的传统

5.历史编撰学成就

具体地说:

1.改进记事方法2.生动具体3.叙事与论史相结合

四、记言史的发展

1、《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

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2、《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

国别史,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

五、历史观和史学思想(简答)

1、历史观

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它包括:

天命史观(认为历史完全是受天命支配的);人事观(西周初年以后,一些历史记载,也开始对天命怀疑);历史循环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周而复始地经历同样阶段的理论);历史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

2、史学思想

(1)鉴戒作用

殷周到春秋时期,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历史知识的鉴借作用,即“劝善戒恶”。

记载历史时把成功与善相联系,把失败与恶联系起来。

《左传》、《国语》中亦有许多“劝善戒恶”的记载。

(2)古为今用

春秋时期的史学还是从以前的史事中吸取教训而为政治服务,战国时期则是为了服务于现实政治而有意识地写一部历史书,如《铎氏微》、《虞氏春秋》等,战国时期就强调了要学习近代的历史。

第二章封建史学的形成时期

一、《史记》

司马迁所作《史记》,第一部中国通史。

首创纪传体的体例,由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组成,以本纪和列传为主。

其史学成就巨大:

1、通古今之变,奠定通史规模

通史应有三方面:

(1)时间通〔从黄帝到汉武帝时,近三千年历史〕。

〔2〕地域通〔记载中国的各个地域兼及外国〕。

〔3〕内容通〔记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

2、首创纪传体

把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裁有机地结合,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形成一种完备而严密的史体——纪传体。

3、广载人物

广泛记载了各种历史人物。

不分社会地位、政治地位,而是看在当时的影响和成就。

4、记及化外

记载了边境少数民族和外国历史。

《史记》是最早记亚洲史的,比其本国的记载还早。

5、文笔优美

《史记》首先是一部实事求是的史学名著,又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文学作品。

抓住文学的特点,通过种种艺术加工,忠实地塑造了各种类型的人物典型,使史学、文学两者结合并统一起来。

6、适合社会需要

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

汉武帝时期汉朝是空前强盛的统一大帝国,政治、经济、文化都空前发展。

《史记》之失:

1、对上古时代的传说资料记载太少,黄帝以前记的太少,有巢氏、神农氏、燧人氏都是代表时代的理想人物。

2、对战国史的记载,在年代、史实上有矛盾,有错误。

司马迁的治史之法

(一)全面搜集文字资料

(二)实地考察(三)亲身访问(四)慎重取舍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一)对史学功能的认识

司马迁继承了春秋战国以来“垂训鉴戒”的观点,《史记》略古详今,记秦汉史占全书的十分之六七。

(二)撰写《史记》的目的

其一是“究天人之际”。

其二是“通古今之变”,其三是“成一家之言”,有史家对史的个人论断,顾炎武谓《史记》之特点为“寓论断于叙事”。

还包括要史学独立成为一家的宏伟志向。

司马迁在世界史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司马迁不仅是中国古代首屈一指的史学家,在世界上亦是第一流的史学家。

《史记》的部分内容被译成五种文字。

苏联历史学家图曼的发言从下列四点评价了司马迁:

1、司马迁是世界科学、文学泰斗之一。

2、司马迁是第一个把普通人民的生活作为历史主体和研究对象的人。

此论点提出后,中国有些史学家写文章发挥此论点,即阐述《史记》的人民性。

3、司马迁的史学思想中有自发的辨证法因素,他在《史记》中论了经济和政治的辩正关系,如汉武帝打匈奴是由于经济发展,而战争又影响到经济发展。

此外,司马迁评价人物也不全褒、不尽贬。

4、《史记》是研究中国史和亚洲史不朽的著作。

二、《汉书》的价值(简答题)

1、首创纪传体断代史,《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2、开创政区地理志

3、开沿革地理之始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

一、史学的独立于发展的表现:

1、史书数量与种类的增加。

除了记载一朝历史的皇朝史外,还出现了民族史、地方史、家族史、人物传、域外传、史论、史注等。

2史部独立

二、史学的多途发展  

1、撰述皇朝史的高潮:

一类是撰述前朝历史以总结经验教训;一类是撰述本朝历史以宣扬开国创业的功业。

2、其他史著的发展:

除了记载一朝历史的皇朝史外,还出现了民族史、地方史、家族史、人物传、域外传、史论、史注等。

三、史官制度的新发展

1、专职史官的出现:

曹魏首设专官著史:

魏明帝太和年间,中书省设“著作郎”、“佐著作郎”各一人,“专掌史任”。

西晋著作郎改隶秘书省,号大著作郎,增至八人:

北魏再专设记君主日常言行、处理政事的起居令史:

汉时,起居令史之职由御史所掌;

魏晋之后,则由著作佐郎兼领起居注事;

2、国家对史书编纂干预的增多:

(1)诏撰已不属个别:

(2)私人撰史请求皇帝诏许:

(3)北齐出现“大臣统领”制:

(4)隋禁私撰史著:

四、正史撰述发展:

(填空题)

司马彪《续汉书》八志;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沈约《宋书》

萧子显《南齐书》;魏收《魏书》;编年体类--袁宏《后汉纪》

五、《后汉书》的编撰特点及史学思想

1、设立突出时代特点的“类传”;2、重“论赞”;3、文笔优美;4、据事直书,立论持平。

史学思想:

两点:

1、把”忠义”作为衡量历史人物的重要条件2、反对佛教、图谶和阴阳禁忌。

《三国志》的编撰特点:

四点

1)编撰体例上既体现了尊魏,又显示了三分天下的事实2)叙事简洁(以致疏略):

 3)为司马氏迴护4)《三国志》在选材上非常慎重。

裴松之与《三国志注》的内容:

补阙、存疑、纠违、论辩

魏收的《魏书》有争议

第四章传统史学的繁荣时期

一、刘知几《史通》(必考、论述)

一)《史通》的出现:

1、客观需要与条件:

史学的繁荣;史学评论的发展2、刘知几的个人因素:

1)家学渊源2)科举与仕宦3)不满史馆弊端

二)《史通》体例与内容:

共20卷、52篇(存49篇)内篇:

史书体例、编纂方法、史家修养等;外篇:

史官沿革、史籍编撰与流传等

三)刘知几的史学思想:

1、“激扬名教2、对天命论的批评质疑

四)刘知几的史学贡献:

唐代刘知所著,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史学理论专著,其影响巨大:

1、第一次系统总结我国古代的历史编纂学;

(1)论古今史体,归为“六家”:

(2)对编年、纪传二体短长进行剖析:

(3)多列专篇论述纪传体(《本纪》、《世家》、《列传》、《表历》、《书志》等)

2、提出整套修史方法,规范史书修撰环节;

3、梳理了史官制度的发展,揭露了史馆修史的弊病;

4、提出了“史才三长论”;

5、《史通》使史学评论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

6、倡导秉笔直书,反对曲笔讳饰。

《史通》是一部怎样的历史著作,就其作者、内容体例、史学思想加以论述

《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专著。

作者刘知几是唐代著名的史学理论家。

它首次对唐以前的史学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把唐以前的史学著作归结为“六家”(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史记、汉书)、“二体”(编年、纪传),勾划了历代史学发展的线索。

本书是史学评论著作。

全书分为内、外篇,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的得失及史书编纂方法;外篇主要叙述历代史官的建置沿革,并评论某些历史著作。

《史通》揭露了古史记载的虚伪,总结了编纂理论,提出了改造旧史的主张。

刘知几还指出了史家须具备的条件——“史才三长论”。

二、杜佑《通典》(必考)

《通典》

《通典》的作者是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

该书是我国古代保留至今的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

在此之前,刘秩曾作《政典》,杜佑受此启发撰写《通典》。

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历代典章制度。

全书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

各门之下有子目。

每一制度皆条贯古今,溯源明流,全按历史顺序排列材料。

可为后人研究典章制度提供比较系统的史料。

《通典》内容:

采《五经》、群史,上自黄帝,至于我唐天宝之末,每事以类相从,举其始终,历代沿革废置及当时群士论议得失,靡不条载,附之于事。

如人支脉,散缀于体。

凡有八门,勒成二百卷

《通典》的编纂方法:

(1)主会通

(2)立分门(3)重论议

《通典》的地位:

(1)创立了新的史体——典制体的通史体裁 

(2)对历代典章制度,作了大量探本穷源的工作:

(3)通过序论,发表精辟的见解

杜佑的史学思想:

1、经世致用2、历史进化观

三、唐代修史机构:

官修史书的标志是国家建立修史机构、宰相监修、为前朝和本朝编修正史制度的确立。

(1)秘书内省--专修五代史(梁、陈、齐、周、隋)

(2)史馆--主修国史(常设机构)

四、《五代史志》

贞观十五年(641),太宗复命修《五代史志》,至高宗显庆元年(656)成书,《五代史志》后并入《隋书》。

价值:

第一、总结“正史”的书志撰述成果;

第二、发展了对天道、人事的认识;

第三、《经籍志》对历史文献的整理

五、《隋书》价值(不确定)

《隋书》成于众史家之手,纪传部分参与者共七人。

在唐初所修五史中,最集中体现了唐初官修正史的史学特点。

论史与论证结合。

六、新修《晋书》原因

其一,不满前代《晋书》的修撰

其二,借古规今,垂示将来

其三,囊括华夷,宣扬大一统

七、载记

载记:

记载不属于正统王朝的割据政权的事迹。

《汉书》时最早列此目,《东观汉纪》用以记新市、平林等反对王莽诸人。

后《晋书》《四库全书》等沿用此例。

八、《南史》和《北史》

重新写作的原因:

南北朝“八书”的不足:

①美己恶人②重复互见③烦沓冗长④牴牾互异

编撰特点:

①总八书为二体A:

“编次别代,共为部秩”B:

“除其冗长,捃其菁华

C:

鸠聚遗逸,以广异闻”

②补充八书所无的帝纪、专传、附传

③补充八书原有的某些纪传

④纠正八书一些错误

“唯鸠聚遗逸,以广异闻;编次别代,共为部帙;除其冗长,捃(jùn,拾取)其菁华。

若文之所安,则因而不改,不敢苟以下愚,自申管见。

虽则疏野,远惭先哲,于披求所得,窃谓详尽。

”(《北史·序传》)

–“编次别代,共为部秩”

九、《新唐书》《旧唐书》的比较

1、同为记载唐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但两者有较大差异:

A、本纪部分,新书删去了旧书的十分之七,内容虽然简明,但删去了不少有用的史料;

B、列传部分,新书删去了旧书的60余传,却增加了300余传,内容显得丰富;

C、《旧唐书》无表,《新唐书》编制了《宰相表》、《方镇表》等十五卷;

D、《新唐书》创立了《仪卫志》、《选举志》、《兵志》,是以往各史所没有的。

2、从史料价值上看:

旧书比新书保存原始资料较多,但新书对旧书在某些方面也有所增补。

3、从编写体例上看:

新书体例有创新,文字叙述较为简明,但由于新书作者文辞刻意求简,以”事增于前,文省于旧”来标榜,以致记载中出现史实不清、年代含糊之处,作者凭个人爱好,把原诏令奏议中的骈文改写成散文,有损原意及史料价值。

第五章宋辽金元史学

宋代史学发展的基本特征:

(简答)

(一)史学空前发展,体例完备。

(二)更为完备的修史制度(三)理学对史学产生影响(四)私修史书繁兴

史书编纂体裁:

纲目体学案体本末体

宋代其他几部著名私修史著:

欧阳修《新五代史》: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徐梦莘《三朝北梦会编》:

一、史书体例的发展:

(1)旧体裁的新发展

编年体重新崛起:

《资治通鉴》;典制体充分发展;方志的盛行:

(2)新史体的开创

纪事本末体:

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纲目体:

朱熹与门人赵师渊对《通鉴》改造,成《通鉴纲目》

学案体:

朱熹《伊洛渊源录》

金石学著作:

欧阳修是中国金石学的开创者,著有《集古录》

二、修史机构

1、宋代更加完善的修史机构:

起居院、时政记房、日历所、实录院、国史院、会要所、编修敕令所、玉牒所;

宋代修史步骤:

起居注、时政记--日历--国史、实录

2、实录和国史的纂修

三、理学对史学的影响(简答)

1、对历史认识的影响:

理学家认为自然界和社会的变化运动都是天理流行,是阴阳消长的气化运行。

2、对史观的影响:

理学家认为对历史起作用的是天理,“理”即封建纲常名分,

3、对史书编纂的影响:

(1)史法:

重褒贬;重正统之辨

(2)史书编纂体裁:

纲目体;学案体;本末体

四、史书体裁:

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的比较:

2)新旧《五代史》的比较:

  内容上:

《新五代史》虽然在史实上对旧书有所增补,但删削更多,如旧史”本纪”61卷,而新书仅留12卷。

  指导思想上:

欧氏刻意仿效《春秋》重书法,讲褒贬,忽视甚至歪曲史实。

体例上:

《旧五代史》是一朝一史,各成体系(仿《三国志》),而新史则把五朝的本纪列传综合在一起,按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

五、司马光《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主修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特点:

1、材料丰富,考证精详:

2、完善了传统的编年叙事法:

3、通过史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七、欧阳修史学成就:

(一)采用文省事增原则编修《新五代史》和《新唐书》

(二)创造了疑古辨伪、金石学、目录校勘等开风气的历史文献学工作

八、胡三省《新注资治通鉴序》

1、胡注的特点:

校注:

理校、他校、本校、对校;

2、胡注内容:

①关于文字方面的注释:

如字音、文义、名物、典故、地理等方面的注释;②辨正前人注释之误;③考辨史事记载上的错误;④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3、胡三省的思想:

亡国遗民不忘国。

对《资治通鉴》的评价、影响

总之,《通鉴》是一部简赅的著作。

它所依据的材料。

仅正史一项十九种合计起来就有1500万字,若连杂书算起来,要超过3000万字。

而《通鉴》仅300万字,不过原材料的十分之一。

可以使读者以较少的时间了解1362年的历史。

此外,该书对历史上的符瑞、灾变和荒诞无稽的传说,几乎不加以记载。

  由于司马光政治上保守,所以他写《通鉴》是想通过著述历史来影响当时最高统治者,以达到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目的。

因此在书中强调维护纲纪名分等封建伦理道德,提倡维持现状,反对任何改革。

纪事本末体:

(名词解释)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一种史书体裁。

是南宋袁枢在编撰《通鉴纪事本末》过程中创立的。

袁枢将《通鉴》分年叙述之事统一集中起来,分为239个标题,不动一字的加以抄录。

每事各详起讫、自为首尾,详细记载事件的来龙去脉。

该种体裁以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先後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

九、马端临《文献通考》

元代马端临所著的记录自上古至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典章制度的典制体通史,其内容分“文”、“献”、“注”三类。

具有极高的的文学成就:

1、材料丰富,分类详细,保存了珍贵的资料;

2、记《宋志》所未记;较《通典》详实;续杜佑所记至宋嘉定年间;补《通典》无记之5典;

3、编纂方法优良,始终坚持文献著三原则;

十、列举这一时期有哪些重要的会要:

《西汉会要》、《东汉会要》:

作者徐天麟,南宋人,为编纂前代会要的第一人。

十一、郑樵《》通志的精华是《通志二十略》:

将典制体向纵深发展,新设《图谱略》、《金石略》

《伊洛渊源录》最早的一部学案

第六章明清史学

明清时期的文化政策:

(1)以程朱理学控制思想2)强调正名分与辩正统3)以文字狱威慑士人4)以修书拉拢士大夫5)纠心性命之,忽视史学6)抄书成风

一、王世贞

明代大文学家,著《弇山堂别集》一百卷,是《明史》问世以前,关于明代史事的重要撰述。

史学思想:

(1)接受了“六经皆史”(王阳明)说,提出“天地间,无非史而已”,“六经,史之言理者也”的论点。

明确表示六经也是史,没有必要把他作为经典加以推崇。

  

(2)开创了考史之风:

他认为史料来源有三:

一是国史;二是野史;三是家史。

在引用这些史料时,他认为要重视考证。

(3)重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他认为不可单凭成败论英雄,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人品不同,因而事业各异。

  

(4)反对宗教迷信:

他曾列举大量事实,说明那些迷信佛道神鬼的君主,没有一个是得到好下场的。

二、官修史书弱,私修史书强

(一)官修史书的弱化

1、官修国史制度的不健全

史官:

明初于翰林院设国史院,不久即废,仅以翰林院修撰等兼任史官。

起居注:

设罢无常。

明太祖两设两废;明神宗时再设再罢。

起居注时修时断。

实录:

纂修制度化。

国史:

编修无成。

明朝仅有万历年间一次国史纂修。

2、官修史书成果

《元史》《大明会典》《明实录》《永乐大典》

(二)私修史书兴盛

1、国史失职;2、私修兴盛

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所著,《明儒学案》共62卷,记载有明一代学术思想发展概况,是最早、最完备的一部学术思想史著作。

《宋元学案》体例仿《明儒学案》,共100卷。

黄宗羲提倡经世之学,反对空谈“阔论”,认定“儒者之学,经纬天地”同时以为,我国传统史学也寓有经世之学,故提倡读经研史,提倡为经世而著述。

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一部完善的学术史,更重要的还在于创立了一种新史体,即学案体。

四、王夫之史论(材料题)《读通鉴论》《宋论》

史论方法:

“引而申之,是以有论;浚而求之,是以有论;博而证之,是以有论;协而一之,

是以有论;心得而可以资人之通,是以有论。

”(《读通鉴论·叙论》

引而申之:

借史发挥;浚而求之:

探索发明;博而证之:

广博论证;协而一之:

综合比较

五、《读通鉴论》《宋论》

王夫之,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船山先生,《读通鉴论》和《宋论》为其史论代表作。

《读通鉴论》,就《资治通鉴》所载自战国至五代1300余年的历史进行评论,是王夫之史论的代表作,根据《通鉴》所载史事,用评论历史的形式来发表自己政治主张和历史哲学的史论专著。

《宋论》15卷,详论有宋一代历史得失,体例如《读通鉴论》,以帝王之号为目,每目下分若干条。

六、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

《天下郡国利病书》:

120卷,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记全国各地的疆域、形胜、关塞、兵防、农田、水利、特产、赋役等,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

《肇域志》:

是明代地理总志,包含沿革、形势、城郭、山川、道路、驿递、街市、坊宅、兵防、风俗、寺观、水利、陵墓、郊庙等项内容。

有的府州后,还附有长篇食货或职官的资料。

特色与价值:

1、许多内容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

经世致用是顾炎武一贯的指导思想,《利病书》、《肇域志》也很重视辑录这类资料。

2、文献资料与实地调查相结合:

文献资料的丰富;实地调查的细致

3、保存了大量的珍贵资料:

A、最为珍贵的是已经失传的明方志资料;

B、《肇域志》还引用了许多稀有的地方史志;

C、《肇域志》还摘引了许多罕见的专书专志资料

论述题:

1汉代司马迁见前

2、史注的发展

史注的发展是历史文献学成熟的标志,也是史学多途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史注发展的表现:

一是这一时期的史注数目大,达30余种,1000多卷;二是出现了许多注史派别和注史方法,为历史文献的整理、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二、史注的代表作:

一、吴韦昭《国语解》二、西晋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三、南朝宋裴松之《三国志注》四、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五、南朝宋刘孝标《世说新语注》六、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3、史学理论的发展:

刘知几与《史通》见前

4、典制史的崛起:

杜佑与《通典》见前

5、《资治通鉴》的出现及其影响

一)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通鉴》体裁:

编年体通史,294卷,起自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前403),止于五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