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协调推进湖州农办.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972543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化改革协调推进湖州农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深化改革协调推进湖州农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深化改革协调推进湖州农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深化改革协调推进湖州农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深化改革协调推进湖州农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化改革协调推进湖州农办.docx

《深化改革协调推进湖州农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化改革协调推进湖州农办.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化改革协调推进湖州农办.docx

深化改革协调推进湖州农办

深化综合改革着力协调配套

不断增强我市农村发展内生动力的对策研究

市政府咨询委、湖州市农办联合课题组

2010年我市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新农村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以来,在“两山”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农业农村各项改革任务扎实推进,省级以上改革试点项目集中落地,为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持续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提供了不竭动力。

为认真总结农村综合改革的经验,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根据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指示精神,市政府咨询委会同市农办组成课题组,深入县区和乡村走访调研,并赴临海、乐清、义乌等地学习考察,在调研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形成如下调研报告,供市领导参考。

一、我市农村综合改革取得的成效和经验

2010年以来,我市先后承担省级、国家级农村改革试点34项,到今年4月,已完成13项、深入推进21项。

我市农村综合改革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2010—2012年为先行先试阶段,共开展农村改革5项、完成3项;2013—2014年为深化细化阶段,共承担改革任务10项、完成7项;2015至今为全面推进阶段,涉及农村改革的五大领域24项试点全面展开,已完成3项,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见附件)。

农村改革有力地推动了我市“三农”发展,全市农业总产值从2010年的176.32亿元提高到2016年的223.1亿元,年均增长3.99%,2014-2016年在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综合评价中连续三年获评第一;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开展,不断提升质量水平,实现了省级美丽乡村先进县区全覆盖,市级美丽乡村创建率达80%,成为全省和全国的示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13288元提高到2016年的26508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为1.73:

1,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一)我市农村综合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效

6年多来,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市牢牢把握农村改革的正确方向和重点,坚持以“两山”思想为指导,着力推进各项改革的协调配套,最大限度释放了改革的综合效应。

1.明晰了农村集体产权的归属,农民生产生活权利得到有效保护,为农民留乡进城创造了制度条件。

围绕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核心,明晰集体产权归属,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利,为农民留乡发展生产或进城落户都创造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一是基本完成“三权”确权。

全市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全覆盖,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和农房确权发证基本实现“应发尽发”,在全省率先完成1038个村经济合作社的集体资产股权确权颁证。

德清县“农地入市”国家级试点敲响全国“第一槌”。

二是建立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体系。

实现三县两区乡镇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全覆盖,建成县级中心、镇(街道)分中心、村(社区)服务站、农户“四位一体”农村产权交易示范平台,2016年共有10类权种进入流转交易平台,累计交易2103笔、共计6.01亿元。

三是开展产权抵押贷款创新。

开发“农田通”、“农宅通”、“农股通”、“产业链融资”等系列金融产品,推广“地权贷”、“林权贷”、“房票贷”等抵质押贷款产品,全市2016年末农村产权抵质押贷款余额22.83亿元、授信余额28.13亿元。

2.释放了农村资源的潜力,农村生产要素得到有效流动,为农村新动能形成提供了现实基础。

大力推进农业经营制度改革创新,释放了农村资源潜力、激活了农村生产要素,一批新型农业产业动能正在发展起来。

一是“新主体”培植新模式。

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36家、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17个、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121个,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联合社25个。

在全省率先建立市县乡三级“农合联”体系。

二是“新农人”创办新业态。

以全国首家地市级农民学院为阵地,整市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国家级试点,累计培训职业农民7179人,认定7476人,培育农民大学生3033名。

良好的农村资源开发前景,吸引了一大批具有一定经营管理能力和文化素质的城乡创业人员到农村“双创”,创建诸如“安吉星·星创天地”等农村众创空间助推创业创新、引领新业态发展。

三是“新资本”造就新龙头。

工商资本和外资成为农业投资的重要支撑,仅2016年全市新引进农业大好高项目51个、开工项目55个、竣工项目49个,完成投资额40.03亿元。

农业龙头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挂牌上市8家。

四是“新技术”注入新动力。

全面实施省级农技研发与推广体制改革试点,构建“1+1+N”产学研农技推广体系,年均推广新品种90个、新技术50项,累计签订“农技入股”协议20个。

扎实开展生态循环农业试点,2016年完成5个示范区、52个示范主体建设。

3.激活了农业经营体系的创新,农村产业融合得到加快推进,为农业新业态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

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融合,出现了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业态。

一是“种苗农业”。

实施十大种业工程,建立30个种子种苗基地,12家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通过市星级评定。

二是“休闲农业”。

成功创建10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乡镇,发展各类农家乐、渔家乐、林家乐、洋家乐2040家。

全市190个休闲观光农业园区2016年接待游客917万人,营业收入达22亿元。

三是“创意农业”。

大田景观、花卉婚庆、创意果业、渔乐体验、林业游乐等创意农业模式不断涌现,“卖农耕文化”成为新农业发展的一张名片,我市还成立了湖州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

四是“智慧农业”。

建成智能化农业园区36个,完成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基地15个。

培育农村电商经营主体6000余家,涉农电商平台34个,2016年农村电商销售超15亿元。

4.补上了城乡一体化的短板,农村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为新型城镇化夯实了公共保障。

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上改革发力,加快缩小城乡差距,推进了城乡协调发展,让农民群众拥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一是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全市全面实现省教育强县区、教育强镇标准;全面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建成969个“一站式”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在全省率先实现四级公共服务平台全覆盖。

二是推动城乡社保逐步并轨。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实现逐步统一。

建立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698个;在全省率先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城镇保障体系;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现区域性同标。

三是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实施。

在全国率先完成户籍制度改革,全市263万户籍人口“统一”户口。

调整35大项全市性的城乡差异公共政策,推进了农业转移人口共享新型城镇化发展成果。

5.提升了农村社会治理能力,基层组织战斗力得到显著加强,为农村基层治理法制化探索了有益经验。

以农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着力点,固本强基、惠民利民,在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改进基层民主管理和调动农民群众改革积极性上下功夫,使农村基层基础建设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一是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

实行农村基层党组织“堡垒指数”考评管理,推动基层组织晋位升级常态化;全面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晋位”专项行动,选派233名优秀干部担任村“第一书记”。

二是健全农村基层民主管理。

法治、德治、自治“三治一体”基层治理模式不断完善。

德清乡贤参事会获“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提名奖。

深入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安吉县发布全国首个民主法治村创建县级地方标准。

推广“马长林警务室”等好经验,巩固村(居)等基础性调解组织1936个。

三是重视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

在316个集体经济欠发达村实施“五年强村计划”,落实物业“造血”项目达198个,村均年增收10.01万元,提前完成省薄弱村脱贫三年计划。

2016年全市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16.36亿元、经营性收入5.27亿元。

(二)我市农村综合改革的基本经验

我市的农村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不仅各项改革工作走在前列,而且也创造了一些可总结、可推广的经验。

主要是:

1.突出重点,紧紧抓住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个核心。

坚持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这个根本,扭住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个“牛鼻子”,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入。

德清县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统筹推进了“新土改”、“新金改”、“新户改”,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以放活经营权为重点推进“新土改”。

推进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在全省县(市、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形成“洋家乐”等农村产业融合新业态;在“农地入市”改革过程中,通过股权追加量化提升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全县农民和农民集体收益1.33亿元、惠及农民8.6万余人。

二是以“死产变活权、活权变活钱”为路径推进“新金改”。

大力推进农村综合产权抵押贷款,推出了农村集体经济股权质押贷款等16类新型支农金融产品,发放农村“三权”抵押贷款8.47亿元。

三是以“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为基础推进“新户改”。

“带权进城”实现农民“经济身份”与“社会身份”的分离,为愿意进城和留乡的农民创造了平等的制度条件。

2.聚焦难点,统筹推进试验区(点)试验创新。

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具有点多、面广、量大的特点,紧紧抓住有效统筹、协调联动这个改革难点,我市坚持整体思维,着眼于“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各项改革精心设计和配套;坚持统筹协调,围绕总目标,及早谋划,推进部门统筹、区域统筹、项目统筹和进度节点统筹。

根据改革试点进度情况,市委、市政府先后两次下发了《湖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和《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意见》,协调推进了农村生产力和现代农业发展、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联动建设、要素保障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社会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等五大方面33项综合配套改革和创新。

3.瞄准热点,坚持依靠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改革的热点正是农民群众的关注点和兴奋点。

我市坚持农村改革依靠农民、为了农民,在涉及农民群众核心利益以及利益调整上,坚持尊重农民、引导农民,让农民群众搞清楚、想明白、愿意改、主动改。

一是坚持维护和发展好农民利益。

推进各项改革措施惠及农民,着力调整各种不适应发展现状的体制机制,让农民变“市民”、变“股民”、变“职业农民”,不断提升“获得感”。

坚持守住农民群众利益的“底线”。

防止改革把农民的利益“改虚了、改少了、改没了”,各项改革得到农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二是坚持发扬农民首创精神。

注重总结农民群众的创新方法,适时推广群众参与改革的经验。

如吴兴区的“米票”、“粮票”、“房票”和“股票”的“四票”制,第一家“农家乐”、第一笔“农技入股”分红等都是农民群众主动改革创造的结果。

三是坚持尊重农民群众意愿,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

每项改革的推进都先做群众工作,依靠群众算好改革账。

4.夯实基点,着力建设能攻善战的基层干部队伍。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战斗堡垒。

实践证明,改革能否落地,关键在村党支部的战斗力。

我市农村基层党的建设总体比较强,所以改革推进的态势就比较好。

比如,安吉的鲁家村,通过村班子“换血”,让“致富能手”当村书记,大力开展村庄经营,把一个贫穷落后的经济薄弱村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

德清的砂村、东衡村,都通过村班子开拓创新,“不走寻常路”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探索,把原来的废弃矿山矿地变为了“金山银山”,集体经济收益大幅度增加。

二、我市农村综合改革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当前我市农村综合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既面临着新形势新课题提出的新要求,也面对着旧有体制机制的问题和短板,需要科学把握新形势,运用发展新理念协调推进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我市农村综合改革面临的新形势

1.农村改革进入“全领域”,面临着协调推进的新要求。

今年中央《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思路的一个重大转变。

农业结构调整,不仅要解决供给平衡,更要解决质量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调顺产业结构,更要调优产业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