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训练14氮及其化合物加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724147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9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选考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训练14氮及其化合物加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浙江选考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训练14氮及其化合物加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浙江选考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训练14氮及其化合物加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浙江选考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训练14氮及其化合物加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浙江选考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训练14氮及其化合物加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选考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训练14氮及其化合物加试.docx

《浙江选考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训练14氮及其化合物加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选考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训练14氮及其化合物加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选考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训练14氮及其化合物加试.docx

浙江选考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训练14氮及其化合物加试

氮及其化合物(加试)

一、选择题

1.(2015·课标全国Ⅰ,7)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

“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滴,惟玻璃可盛。

”这里的“强水”是指(  )

A.氨水B.硝酸

C.醋D.卤水

解析 根据题意,“强水”能溶解大多数金属和矿物,所以为硝酸。

答案 B

2.(2016·湖州市高二期末)下列物质与水作用形成的溶液能与NH4Cl反应生成NH3的是(  )

A.二氧化氮B.钠

C.硫酸镁D.二氧化硅

解析 钠与水作用得到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铵反应放出氨气。

答案 B

3.(2015·浙江鄞州鄞江中学月考)下列有关硝酸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

A.浓硝酸和稀硝酸都具有强氧化性

B.铜和稀硝酸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在铜和浓硝酸的反应中,硝酸只体现了氧化性,没有体现酸性

D.可用铝或铁制容器盛装稀硝酸

解析 无论是浓硝酸还是稀硝酸,均具有强氧化性,这是由其中的+5价N元素所表现的。

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显然不是置换反应。

在硝酸参与的反应中,如果硝酸中的N元素并没有完全被还原,在反应产物中还有NO

保留下来,则体现了酸性。

在常温下,浓硫酸和浓硝酸均能使铁、铝等金属钝化,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但铁、铝在常温下能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盐而不是致密的氧化膜,所以不能用铝或铁制容器盛装稀硝酸。

答案 A

4.(2016·浙江省嘉兴一中高二上期末)氨气溶于水得到氨水,氯气溶于水得到氯水,下列关于新制的氨水、氯水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两水”都是混合物,溶液中含有的粒子种类、数目相同

B.“两水”中都存在可逆反应的化学平衡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C.“两水”都有刺激性气味,都能漂白有机色素

D.“两水”放置时间较久后,都会因为相同的原理而变质

解析 A项,氨水中的微粒有NH3·H2O、H2O、NH3三种分子和NH

、OH-、H+三种离子,氯水中有Cl2、HClO、H2O三种分子和Cl-、ClO-、H+、OH-四种离子,所以微粒的种类、数目均不相同;C项,氨水没有漂白性,不能漂白有机色素;D项,“两水”的变质原因不相同,氨水因挥发而变质,而氯水主要因HClO分解而变质。

答案 B

5.下列实验过程中,始终无明显现象的是(  )

A.CO2通入到CaCl2溶液中

B.NH3通入AlCl3溶液中

C.用脱脂棉包裹Na2O2粉末露置在潮湿空气中

D.稀盐酸滴加到Fe(OH)3胶体溶液中

解析 A.盐酸的酸性强于碳酸,依据强酸制备弱酸的原理,CO2通入到CaCl2溶液中,不会发生反应,所以没有现象,故A选;B.NH3通入AlCl3溶液中,反应生成氢氧化铝和氯化铵,产生白色沉淀,故B不选;C.脱脂棉着火点较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氧气和氢氧化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现象:

脱脂棉燃烧,故C不选;D.稀盐酸滴加到Fe(OH)3胶体溶液中,先发生胶体聚沉,再发生酸碱中和,现象为:

先产生红褐色沉淀,然后沉淀消失,故D不选。

答案 A

6.(2016·金华市武义一中高二上期末)铜与一定量浓硝酸反应,得到硝酸铜溶液和NO2、N2O4、NO的混合气体,这些气体与5.6LO2(标准状况)混合后通入水中,所有气体完全被水吸收生成硝酸。

则消耗铜的质量为(  )

A.16gB.32g

C.64gD.无法计算

解析 该题氮元素变化为硝酸→氮的氧化物→硝酸,所以题目中的反应可以看成是铜与氧气的反应,其中硝酸为“催化剂”,所以铜的物质的量为2×

=0.5mol,即32g。

答案 B

7.(2016·湖州市高二期末)下列过程属于人工固氮的是(  )

A.人工分离液态空气制氮气

B.闪电时,N2转化为NO

C.高温、高压、催化剂条件下合成氨

D.豆科作物根瘤菌将N2转化为硝酸盐等含氮化合物

解析 氮的固定是化学变化,A错;闪电合成NO和根瘤菌合成硝酸盐等含氮化合物都是自然条件下的固氮,B、D错;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条件下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C正确。

答案 C

8.(2016·温州市高二上期末)下列四种试剂均需密封保存,密封保存的原因,其中一种与其它三种不同,这种试剂是(  )

A.浓盐酸B.浓硫酸

C.浓氨水D.苯

解析 浓盐酸、浓氨水、苯易挥发,浓硫酸能吸水。

答案 B

9.(2016·浙江省余杭区高二上期末)(NH4)2SO4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4(NH4)2SO4===N2↑+6NH3↑+3SO2↑+SO3↑+7H2O,将反应后的混合气体通入BaCl2溶液,产生的沉淀为(  )

A.BaSO4B.BaSO3

C.BaSD.BaSO4和BaSO3

解析 反应后的混合气体为N2、NH3、SO2、SO3,通入BaCl2溶液后,因NH3可以将溶液改变成碱性环境,故产生的沉淀为BaSO4和BaSO3的混合物。

答案 D

10.(2016·浙江省温州市3月选考模拟)下列关系图中,A是一种正盐,B是气态氢化物,C是单质,F是强酸。

当X无论是强酸还是强碱时都有如下转化关系(其他产物及反应所需条件均已略去)。

A

B

C

D

E

F

当X是强碱时,过量B跟Cl2反应除生成C外,另一产物是盐酸盐。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当X是强碱时,A、B、C、D、E、F均含同一种元素

B.当X是强酸时,A、B、C、D、E、F均含同一种元素

C.B和Cl2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D.当X是强酸时,C在常温下是气态单质

解析 根据题意A既可以和强酸反应,又可以和强碱反应,且是一种正盐,符合条件的物质只能是硫化铵,硫化铵和强碱反应生成氨气,则B是氨气,C是氮气,D是NO,E是NO2,F是硝酸;硫化铵和强酸反应生成H2S,H2S和氯气反应生成S,即C是单质S,则D是二氧化硫,E是三氧化硫,F是硫酸,A.当A是硫化铵时,硫化铵

硫化氢

硫单质

二氧化硫

三氧化硫

硫酸,故A正确;B.当A是硫化铵时,硫化铵

氨气

氮气

一氧化氮

二氧化氮

硝酸,故B正确;C.硫化氢或氨气和氯气发生的反应均是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故C正确;D.当X是强酸时,由A项知B为H2S,C为固态S单质,故D错误。

答案 D

11.(2016·浙江乐成寄宿学校高二上3月月考)下列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向KI淀粉溶液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氮,溶液变红色

B.向亚硫酸氢钡溶液中通入二氧化氮,产生白色沉淀

C.向氯化亚铁溶液中通入二氧化氮,溶液由浅绿色变红色

D.向硅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氮,溶液先变浑浊,后变澄清

解析 二氧化氮溶于水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

向KI淀粉溶液中通入二氧化氮,溶液变蓝色,A错误;向亚硫酸氢钡溶液中通入二氧化氮,会生成硫酸钡沉淀,B正确;向氯化亚铁溶液中通入二氧化氮,生成铁盐,溶液变棕黄色,C错误;硅酸不溶于硝酸,向硅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氮,溶液只变浑浊,不变澄清,D错误。

答案 B

12.(2016·浙江省嘉兴一中高二上期末)在通风厨中进行下列实验:

步骤

现象

Fe表面产生大量无色气泡,液面上方变为红棕色

Fe表面产生少量红棕色气泡后,迅速停止

Fe、Cu接触后,其表面均产生红棕色气泡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Ⅰ中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的化学方程式:

2NO+O2===2NO2

B.Ⅱ中的现象说明Fe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阻止Fe进一步反应

C.对比Ⅰ、Ⅱ中的现象,说明稀HNO3的氧化性强于浓HNO3

D.针对Ⅲ中的现象,在Fe、Cu之间连接电流计,可判断Fe是否被氧化

解析 A项,铁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NO与空气中O2反应生成NO2:

2NO+O2===2NO2,正确;B项,铁遇浓硝酸钝化,阻止铁继续与浓硝酸反应,正确;C项,对比Ⅰ、Ⅱ,说明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错误;D项,装置Ⅲ形成原电池,通过电流计指针偏转的方向,可判断铁是否被氧化,正确。

答案 C

二、填空题

13.(2016·浙江省横店高中高二上期末)某同学在实验室里发现了一瓶白色固体,加入水中迅速溶解,加入CaCl2溶液中无任何现象,加入澄清石灰水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加热时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加热固体粉末,发现有气体和水滴生成,最后不留任何残渣。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发现的白色固体是    (写出化学式)。

(2)写出有关现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该白色固体加入CaCl2溶液中无任何现象,加入澄清石灰水中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白色固体中有HCO

;加热反应后的溶液,有刺激性气味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产生,说明白色固体中有NH

综合分析可知白色固体为碳酸氢铵。

答案 

(1)NH4HCO3

(2)NH3HCO3+Ca(OH)2

NH3↑+CaCO3↓+2H2O、NH4HCO3

NH3↑+CO2↑+H2O

14.(2016·浙江省武义一中高二上期末)很多化学实验都与气体的压强及密度有关,欲用下列装置进行喷泉实验,在烧瓶内收集氨气应采用    法;若要制备干燥氨气,常选用的干燥剂是    。

传统上的喷泉实验常用图甲进行,现提供图乙的装置,烧瓶中收集满干燥的氨气,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水中滴有酚酞,则会看到烧瓶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        乙

解析 因为氨气极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小,因此不能用排水法收集,而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喷泉实验的原理是利用压强差使气体进入烧瓶中,不难想到当稀硫酸和锌粒发生反应时,盛水的试剂瓶中压强增大,将水压入烧瓶,使氨气和水直接接触,造成烧瓶内压强减小,从而引发喷泉;由于氨水显碱性,因此当水中含酚酞时,进入烧瓶的液体会变为红色。

答案 向下排空气 碱石灰 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稀硫酸和锌粒反应,产生的氢气进入盛水的试剂瓶,在压力增大的条件下,水进入烧瓶,使氨气和水直接接触,造成烧瓶内压强减小,从而引发喷泉 试剂瓶中的水喷入烧瓶,且变为红色

15.(2016·浙江宁波镇海中学月考)下图中A~J分别代表相关反应的一种物质。

已知A分解得到等物质的量的B、C、D,图中有部分生成物未标出。

请填写以下空白:

(1)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反应①、②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反应③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J与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反应④中,当生成标况下2.24LG时,转移电子为    mol。

解析 A分解得到等物质的量的B、C、D,A可能为NaHCO3或NH4HCO3,B与Mg反应,B应为CO2,C与Na2O2反应生成G,C可能为H2O,D与G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反应,D应为NH3,则H为NO,I为NO2,J为HNO3,HNO3与F反应又生成B(CO2)、C(H2O)、I(NO2),则F为C(碳)。

答案 

(1)NH4HCO3 

(2)①2Mg+CO2

2MgO+C

②4NH3+5O2

4NO+6H2O

(3)NH

+HCO

+2OH-

NH3↑+CO

+2H2O

(4)C+4HNO3(浓)

CO2↑+4NO2↑+2H2O

(5)0.2

16.(2016·8月浙江温州选考模拟,30)(加试题)研究发现,NOx是雾霾的主要成分之一。

(1)利用NH3还原性可消除NOx的污染,其总反应为:

4NH3(g)+4NO(g)+O2(g)

4N2(g)+6H2O(g)ΔH。

NH3氧化中分别发生下列反应:

4NH3(g)+5O2(g)

4NO(g)+6H2O(g) ΔH1

4NH3(g)+3O2(g)

2N2(g)+6H2O(g) ΔH2

则总反应ΔH=    (用ΔH1、ΔH2表示)。

(2)汽车内燃机工作时产生NO和CO等污染气体,在汽车尾气排气管口加装催化剂可减少污染,该反应:

2NO(g)+2CO(g)

N2(g)+2CO2(g) ΔH<0。

现模拟这个反应,在恒温恒容下,2L密闭容器中充入NO、CO各0.4mol进行反应,测得NO物质的量变化如下左图所示,5分钟末达到平衡,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

第6分钟继续加入0.2molNO、0.2molCO、0.2molCO2和0.3molN2,请在下图中画出6~10分钟末NO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3)电化学催化转化将NO转化为N2是一种新颖的脱硝方法。

原理如上图所示,固体电解质起到传导O2-的作用。

则通入NO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金属M单质在浓硫酸中钝化,M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既能溶于酸又能溶于碱。

M单质粉末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与NOx发生反应,生成无污染物质。

①写出M单质粉末与NOx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常温下电离常数:

CH3COOH Ka=1.8×10-5;H2CO3 Ka1=4.3×10-7 Ka2=5.6×10-11

实验编号

0.1mol·L-1M的硫酸盐溶液

20mL

20mL

20mL

加入5mL0.1mol·L-1盐溶液

CH3COONa

NH4Cl

NaHCO3

混合后,甲、乙、丙中M离子浓度关系为    。

A.甲>乙>丙B.乙>甲>丙

C.丙>甲>乙D.乙>丙>甲

解析 

(1)4NO(g)+6H2O(g)

4NH3(g)+5O2(g) -ΔH1

8NH3(g)+6O2(g)

4N2(g)+12H2O(g) 2ΔH2

以上两式相加,由盖斯定律可知 ΔH=2ΔH2-ΔH1

(2)2NO(g)  +2CO(g)===N2(g)+2CO2(g)

起始0.2mol/L 0.2mol/L  0   0

转化0.1mol/L 0.1mol/L 0.05mol/L0.1mol/L

平衡0.1mol/L 0.1mol/L 0.05mol/L0.1mol/L

K=

=5

第6分钟时各物质的浓度为:

c(NO)=0.2mol/L

c(CO)=0.2mol/L c(N2)=0.2mol/L c(CO2)=0.2mol/L

Qc=

=5=K,

故加入后平衡不移动n(NO)=0.4mol。

(3)由图知通入NO极有N2生成,

故反应式为:

2NO+4e-===N2+2O2-。

(4)由题意可知M为Al,

①4xAl+6NOx===3N2+2xAl2O3;

②Al2(SO4)3水解显酸性加入NH4Cl抑制Al3+的水解,

故甲、乙、丙中,乙中c(Al3+)最大;CH3COONa和NaHCO3溶液均显碱酸性,对Al3+水解起促进作用,且同浓度时NaHCO3溶液的碱性强于CH3COONa溶液,故Al3+浓度甲>丙。

答案 

(1)2ΔH2-ΔH1

(2)5

(3)2NO+4e-===N2+2O2-

(4)①4xAl+6NOx

3N2+2xAl2O3

②B

17.(2016·宁波3月模拟)常温下,将1.92g铜加入到100mLH2SO4和HNO3的混合液中,Cu全部溶解,放出无色气体,再向溶液中加入足量铁粉,充分反应,此时收集到气体为448mL(标准状况)的氢气。

请计算:

(1)原混合液中NO

的物质的量为    mol。

(2)溶解的铁粉的质量为    g。

(3)原混合溶液中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_mol·L-1。

解析 

(1)常温下,将铜加入到H2SO4和HNO3的混合液中,发生反应3Cu+8H++2NO

===3Cu2++2NO↑+3H2O,Cu全部溶解,放出无色气体为NO,再向溶液中加入足量铁粉,充分反应,此时收集到气体为448ml(标准状况)的氢气,说明硫酸有剩余,硝酸全部起氧化剂作用。

加入的铁发生反应Fe+Cu2+===Cu+Fe2+、Fe+2H+===Fe2++H2↑,置换出溶液中的铜与氢气,n(Cu)=

=0.03mol,根据3Cu+8H++2NO

===3Cu2++2NO↑+3H2O可知,原溶液中n(NO

)=

×0.03mol=0.02mol。

(2)由离子方程式可知n(Fe)=n(Cu)+n(H2)=

=0.05mol,所以加入铁粉的质量为0.05mol×56g/mol=2.8g。

(3)n(Cu)=

=0.03mol,根据3Cu+8H++2NO

===3Cu2++2NO↑+3H2O可知,参加反应的氢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03mol×

=0.08mol,n(H2)=

=0.02mol,剩余的氢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02mol×2=0.04mol,所以原混合溶液中c(H+)=

=1.2mol/L。

答案 

(1)0.02 

(2)2.8 (3)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