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719251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docx

《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docx

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

《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复习指南

 

   为了帮助同学们复习,本文首先阐明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考核说明,这是总复习的指导思想。

在重点与难点的剖析中,则首先突出需熟练掌握的部分,然后再讨论一些需掌握、理解的概念和方法,其间插入一些典型题例。

由于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有其自身的体系和特点,我们将它作为专门的一节讨论。

 

一、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

在学完本课后能建立起整机概念,它可分为两级:

(1)CPU级,它包含三个方面:

CPU基本组成、指令流程、汇编语言级程序设计方法。

(2)系统级,它包含两个方面:

如何通过系统总线与接口将CPU、主存、I/O设备(含外存)连接成整机,对输入/输出的三种基本控制机制。

   相应地,考核也将紧紧围绕这一基本教学目标。

一套规范的试卷应能体现出与整机概念相关的核心内容,如:

CPU如何执行程序(指令流程),如何组成一个半导体存储器,总线与接口的基本组成,中断方式的定义、特点、应用、过程,DMA方式的定义、特点、应用、过程,同步控制与异步控制,阅读、分析程序段,用常用汇编语句编写程序段(教材例题和录像教学中使用的汇编语句基本上就属于常用的)等。

   教材在每章开头的“学习目标”中,分别用几种层次表明考核要求:

①熟练掌握,这是重之重、必考内容,可能占有较大比重。

②掌握。

③理解。

属于“了解”的内容一般不直接考核,即或涉及到一些,其比重也很小。

   试题类型大致分为:

①单项选择题②多项选择题③改错题(原题均有错)。

在这三种试题中都给出一些似是而非的提法或结论,要求考生能正确理解有关概念,能选择或给出正确的结论。

注意,对改错题的改正并不是将原来的提法简单地颠倒就行的,也不要偏离题意。

④简答题,要求正面回答、阐述。

有时也要求对可比性概念进行比较分析,例如同步控制与异步控制、组合逻辑控制与微程序控制、中断与DMA等。

⑤分析题,如阅读一段用汇编语言书写的程序段,然后回答问题。

⑥设计题,如拟定指令流程、设计半导体存储器、编写程序段等。

设计题通常是重点所在,请大家务必注意,本文也将重点分析。

 

二、需熟练掌握的内容

   教材在三处采用了“熟练掌握”的提法:

CPU基本组成与指令流程,用存储芯片构成某一容量的存储器,中断方式与DMA方式。

这些知识点涉及到建立整机概念的核心问题:

CPU如何执行指令,计算机如何存储信息,如何控制输入/输出。

1.CPU基本组成

   教材给出了一种简化的CPU内部组成模型,它是拟定指令流程的基础,大家应该记住它。

在理解它的组成时需要抓住几点:

(1)ALU部件,以及它的输入与输出方式。

(2)用于运算的一组寄存器R0~R3及暂存器C、D、Z。

(3)用于控制的一组寄存器:

指令寄存器IR,程序计数器PC,程序状态字寄存器PSW。

(4)与访存相关的一组寄存器:

存储器地址寄存器MAR,存储器数据寄存器MDR,堆栈指针SP。

(5)内部总线的连接方式,如何向它发送信息,它又如何输出信息。

(6)CPU如何通过系统总线与主存、I/O设备相连接。

2.拟定指令流程

   指令流程体现了计算机工作原理中一个核心内容:

CPU究竟怎样执行程序指令?

大家务必要熟练掌握。

考核方式一般是给出一条特定的指令,以模型机CPU内部组成为背景,用寄存器传送级语句描述其读取与执行流程。

关键是要熟练掌握几种基本寻址方式的实现过程,分清谁是源地址、谁是目的地址,操作码是什么。

设计题:

拟出指令MOV-(SP),x(R0)的读取与执行流程。

PC→MAR 取指令地址

M→MDR→IR,PC+1→PC 取指令

PC→MAR

M→MDR→D,PC+1→PC 取形式地址

D+R0→Z变址计算

Z→MAR送有效地址

M→MDR→C读源操作数

SP-1→Z

Z→MAR、SP修改栈顶地址

C→MDR

MDR→M  压栈

   本题的操作码MOV是一条传送指令,意味着从源地址读取一个操作数,送入目的地。

按模型机指令格式,源寻址方式助记符x(R0)表明是采用变址方式,即:

从紧跟现行指令的下一个存储单元中读取形式地址,送入暂存器D;变址寄存器R0的内容(变址量)与形式地址相加,获得有效地址,暂存在Z中;再按该有效地址从主存中读取源操作数,送入暂存器C。

目的地寻址方式助记符-(SP)表明采用堆栈寻址方式,将源操作数压入堆栈;先修改堆栈指针SP,使它指向新栈顶(待存的空单元)。

最后,将暂存于C中的源操作数经MDR送入主存(即压入堆栈)。

   采用了两种相对复杂一些的寻址方式,常用的寻址方式还有:

寄存器寻址方式R、寄存器间址方式(R),自减型寄存器间址方式-(R),自增型寄存器间址(R)+,直接寻址方式DI等,大家务必要掌握。

3.存储器设计

   CPU加上主存,习惯上称为主机。

在构建某个计算机应用系统中,常需自行设计半导体存储器,即用若干存储芯片构造一定容量的存储器。

所以这是必须熟练掌握的核心内容。

设计题:

用1K×4/片的存储芯片构成一个4KB存储器,地址总线A15~A0(低),数据总线D7~D0(低),R/W控制读写。

请画出芯片级逻辑框图,注明各信号线,写出片选逻辑式。

   教材已经完整地讲解了设计方法与设计过程,本文在这里仅强调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若本题的题分为10分,则评分标准往往是:

芯片数量及其组合1分;芯片地址是哪几位,3分;片选逻辑,4分;数据线1分;读写控制1分。

在完成设计并画出逻辑图后,应当从上述几方面检查一下。

存储器逻辑的核心是寻址逻辑,因此芯片地址、片选逻辑这两项在评分标准中占有主要份量。

为此需要掌握存储容量与相应地址位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1K容量需要10位地址,2K容量需要11位地址……。

本题的地址分配关系如下:

不用片选芯片地址A15A14A13A12

片选地址A11A10

芯片地址A9 A8 A7 A6 A5 A4 A3 A2 A1 A0

片选逻辑式:

CS0=A11A10 CS1=A11A10

           CS2=A11A10 CS3=A11A10

4.中断方式

   为了将主机与I/O设备连接成一台计算机系统,需要通过系统总线与各种接口实现连接,还要能够选择实现三种基本的I/O控制机制之一。

这是由CPU级发展到系统级整机概念的关键,其中有关中断方式和DMA方式的概念最为重要,也相对复杂些,因此被列为必须熟练掌握的核心内容之一。

(1)定义:

当CPU接到某个随机的中断请求信号后,暂停执行当前的程序,转去执行相应的中断处理程序,为该随机事态服务,服务完毕后自动返回并继续执行原程序。

这一过程称为中断,采用这种方式控制I/O操作或处理随机事件,称为中断方式。

(2)特点:

通过执行程序处理,具有随机性。

(3)应用:

抽象地说,中断方式主要应用于管理中低速I/O操作、处理复杂的随机事件。

具体的应用实例如:

故障处理、中低速I/O控制、通信、实时处理、人机对话等。

(4)中断过程:

中断请求信号的产生与传送,屏蔽与判优,CPU响应(保存断点、转向中断处理程序入口),中断处理(执行处理程序),返回。

(细节见教材)

(5)向量中断:

这是现代计算机广泛采用的一种获取中断处理程序入口的方式。

事先将系统各个中断处理程序的入口地址作为中断向量,组织成一个中断向量表,存放在主存的特定区域中;当CPU响应中断请求并发出批准信号后,提出该请求的中断源(如某个中断接口)向CPU送出自己的向量编码(如中断类型码),CPU将它转换成向量地址;据此访问主存中的中断向量表,从中读取相应的中断处理程序入口地址,从而转去执行处理程序。

5.DMA方式

   作为三种I/O控制机制之一,DMA方式是一种重要的数据传送方式。

(1)定义:

DMA方式是直接依靠硬件实现主存与I/O设备之间数据直接传送的一种方式,在传送过程中不需CPU程序干预。

(2)特点:

直接依靠硬件实现数据传送(不是依靠执行程序),具有随机性。

(3)应用:

抽象地说,DMA方式适用于高速的简单数据批量传送。

具体的应用实例如:

读写磁盘、光盘、磁带等外存储器时的数据传送、网络通信、动态刷新等。

(4)典型过程:

一次完整的调用过程包含三个阶段:

A.DMA初始化。

CPU执行初始化程序:

预置DMA控制器的工作方式,并向它送出传送方向、

主存缓冲区首址、交换数据量等信息;向I/O设备接口送出读写命令、设备寻址信息,然后启动设备工作。

B.DMA传送。

当需要传送时,接口向DMA控制器提出DMA请求,然后DMA控制器向CPU申请总线控制权,获得批准后由DMA控制器接管总线(送出总线地址和读写命令),接口和主存之间通过数据总线直接传送。

C.结束处理。

批量传送结束后,接口向CPU提出中断请求,CPU执行中断处理程序进行结束处理。

简答题:

何谓中断方式?

举出两种应用实例。

简答题:

比较并说明中断方式与DMA方式的主要异同。

改错题:

DMA方式是直接依靠硬件实现主机与I/O设备之间的数据直传。

注意,主机包括CPU与主存,而DMA方式正是要绕过CPU。

 

三、需要掌握、理解的内容(部分)

   虽然我们先突出了最重要的一些内容,但为了建立整机概念还需要全面复习教材。

限于篇幅,本文只能对其中的部分重点与难点进行剖析,并给出一些题例,起到示范作用。

注意,不能将本文视为考试范围,复习时一定要以考核大纲为准。

1.存储程序工作方式:

事先编写程序,事先存储程序,自动连续执行程序。

2.计算机的特点。

基于存储程序工作方式和数字化信息表示,计算机具有下述特点:

能在

程序控制下自动连续地工作,运算速度快,运算精度高,具有很强的信息存储能力,通用性强。

3.数制转换

单选题:

(195)10=(B)2

A.    B.

C.     D.

4.码制转换

单选题:

若X=-,则X补=(D)

A.    B.

C.    D.

5.定、浮点数的表示范围、分辨率、典型值。

关键是掌握它们的典型值,由此可知其表示范围和分辨率。

单选题:

某定点整数16位,含1位符号位,补码表示,则所能表示的绝对值最大负数的十进制真值为(A)

A.-215   B.-216   C.-(215-1)   D.-(216-1)

6.I/O编址方法

   CPU访问I/O设备是通过接口中的寄存器进行的,目前广泛采用的有两种I/O编址方法:

(1)单独编址。

为I/O接口中的有关寄存器分配I/O端口地址,一般由地址总线若干低位提供I/O端口地址,从而选择某个接口寄存器进行读/写。

(2)统一编址。

将I/O接口中的有关寄存器与主存单元统一编址,一般将总线地址码中高端(地址值大)的一段区域分配给I/O端口。

7.运算部件的构成@

   运算分为算术运算与逻辑运算,算术运算以加法器为核心。

多位全加器加上进位链构成并行加法器,加法器加上输入选择逻辑成为多功能的算术逻辑运算部件ALU,ALU加上移位逻辑可实现乘除运算,而浮点运算可分解为定点整数的阶码运算和定点小数的尾数运算。

在简单的CPU中可能只有一个ALU和一个移位器,而复杂的CPU中可能包含多个、多种运算部件。

8.原码运算与补码运算

   简答题:

指出原码运算与补码运算的主要区别。

   原码运算主要用于乘除法,取尾数(绝对值)运算,符号位单独处理;其绝对值运算又称为无符号数运算。

补码运算包括加减乘除,其主要特点是符号位作为数的一部分直接参与运算,又称为带符号数运算。

9.组合逻辑控制器

   它通过组合逻辑电路产生微命令,产生微命令的输入信号有:

指令代码(操作码、寻址方式码等),时序信号(工作周期、时钟周期、工作脉冲),程序状态(PSW中的标志位),外部请求等。

输出为微命令(电位型、脉冲型)。

优点:

速度快。

缺点:

设计较凌乱,不易修改扩充。

应用于快速CPU中。

10.微程序控制器

   简答题:

简述微程序控制方式的基本思想

(1)产生微命令的方法:

将所需的微命令以代码形式编成若干条微指令,在制造CPU时将它们存入CPU内的一个控制存储器(ROM型)。

CPU执行指令时,从控制存储器中读出微指令,即可获得所需的微命令。

(2)微程序与工作程序之间的对应关系:

一条微指令包含的微命令控制实现一步(一个时钟周期)机器操作;若干条微指令组成一小段微程序,解释实现一条机器指令;控制存储器中的微程序能解释实现全部指令系统。

简答题:

简述微程序控制方式的优缺点

优点:

设计比较规整,易于修改扩充。

缺点:

速度较组合逻辑控制器稍慢。

应用于对速度要求不是特别高的CPU中,例如Intel的80×86系列。

11.同步控制方式

   同步控制方式是这样一种时序控制方式:

各项操作都由统一的时序信号同步定时,它的主要特征是有固定的时钟周期划分。

这意味着什么时间执行什么操作是事先安排好的,一项基本操作占用一个时钟周期(节拍),某个操作发生的时刻由相应的脉冲边沿定时。

   在CPU内部及各设备内部一般都采用同步控制方式;在传送距离较短、各设备速度差异不很大、传送时间可大致预估的系统中,其系统总线也广泛应用同步控制方式,称为同步总线。

12.异步控制方式

   在异步控制方式中,数据传送及各项操作之间的衔接采用应答方式实现;所需时间视实际需要而定,能短则短,需长则长;其主要特征是没有固定的时钟周期划分,由一组应答信号定时。

在传送距离较长、系统内各设备差异较大、传送时间不易预先估计的系统中,其系统总线常采用异步控制方式,称为异步总线。

13.总线及其分类

   总线是一组可由多个部件分时共享的传送信息的公共线路。

它可连接多个部件(共享),某一时刻只能有一个部件可通过总线发送数据(分时),但可将该数据传送至一个或同时传送至多个部件。

   按数据传送格式,总线可分为串行总线与并行总线。

按时序控制方式,总线可分为同步总线与异步总线,或再细分出一种同步扩展总线。

按所处的位置和功能,可分为CPU内部总线、系统总线以及各种部件内部总线。

按传送信息类型,可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

14.系统总线的信号组成

   典型的系统总线大致包括下述类型的信号:

电源与地,地址,数据,同步定时信号或异步应答信号,数据传送控制信号,中断请求与批准信号,总线请求与批准,系统复位等。

15.I/O接口的定义与分类

   I/O接口是位于系统总线与I/O设备之间的逻辑部件,它提供了主机与I/O设备之间进行信息传送的界面和控制逻辑。

   按数据传送格式,接口可分为串行接口与并行接口。

注意,接口的一侧面向系统总线,另一侧面向I/O设备。

对于并行接口,它与系统总线以及与I/O设备之间都是并行。

而对于串行接口,它与系统总线之间仍为并行,与设备之间则是串行。

因此在串行接口中需进行串-并转换,比并行接口复杂。

   按时序控制方式分类,接口可分为同步接口与异步接口。

   按I/O控制机制分类,接口可分为直接程序控制方式接口、中断接口、DMA接口。

16.中断接口的基本组成及功能

(1)端口地址译码电路与读写控制。

它决定是否访问本接口,选择接口的哪个寄存器,读出还是写入。

(2)命令字及状态字寄存器。

CPU采用输出指令通过数据总线向接口写入命令字,其代码将产生某些具体的操作命令。

CPU采用输入指令通过数据总线从接口读取状态字,以判别接口及设备的工作状态。

(3)数据缓冲寄存器/存储器。

它转发输入、输出数据,实现缓冲使主机与I/O设备之间达到速度匹配,及可能需要的串并格式转换。

(4)与设备特性及中断机制有关的控制逻辑。

通常将其中的公共部分(各接口公用)集中在中断控制器中,它包含:

暂存中断请求信号、屏蔽、判优、中断类型码、向CPU提出请求及接受批准信号等。

而某个设备的中断信号产生电路,以及与该设备操作相关的控制逻辑,则位于该I/O接口中。

简答题:

简述I/O接口的基本功能

(1)地址译码,选取接口寄存器。

(2)接收控制命令,提供工作状态信息。

(3)数据缓冲(速度匹配),格式转换。

(4)控制逻辑,如中断、DMA控制逻辑,设备操作等。

17.三级存储体系

   常见的三级存储体系(从CPU往外)是:

Cache、主存、外存。

   主存储器用来存放需CPU运行的程序和数据。

用半导体RAM构成,常包含少部分ROM。

可由CPU直接编程访问,采取随机存取方式,即:

可按某个随机地址直接访问任一单元(不需顺序寻找),存取时间与地址无关。

存储容量较大,常用字节数表示,有时也用单元数×位数表示。

速度较快,以存取周期表示。

   Cache位于CPU与主存之间(有些Cache集在CPU芯片之中),用来存放当前运行的程序和数据,它的内容是主存某些局部区域(页)的复制品。

它用快速的半导体RAM构成,采取随机存取方式。

存储容量较小而速度最快。

   外存储器用来存放暂不运行但需联机存放的程序和数据。

用磁盘、光盘、磁带等构成,磁盘用于需频繁访问场合,光盘目前多用于提供系统软件,而磁带多用于较大系统的备份。

CPU不能直接编址访问外存,而是将它当作外围设备调用。

磁带采取顺序存取方式。

磁盘与光盘采取直接存取(半顺序)方式,先直接定位到某个局部区域,再在其中顺序存取。

外存容量可以很大,以字节数表示。

由于外存的存取时间与数据所在位置有关,所以不能用统一的存取周期指标来表示。

例如磁盘的速度指标可按其工作过程分成三个阶段描述:

①平均寻道时间②平均旋转延迟(等待)时间③数据传输率。

18.静态RAM

   静态RAM依靠双稳态电路(内部交叉反馈)存储信息,即一个双稳态电路单元存放一位二进制信息,一种稳态为0,另一种稳态为1。

只要电源正常就能长期保存信息,不需动态刷新,所以称为静态存储器。

一旦断电则信息将会丢失,属于易失性(挥发性)存储器。

与动态RAM相比,静态RAM的速度更快,功耗较大,集成度较低,常用于容量较小的存储器中。

改错题:

静态RAM的“静态”二字含意是:

在工作中它的内容静止不变。

19.动态RAM

   动态RAM依靠电容暂存电荷来存储信息,电容充电至高电平为1,放电至低电平为0。

由于暂存电荷会逐渐泄漏,需要定期补充电荷来维持为1的存储内容,这种方法称为动态刷新。

由于需要动态刷新,所以称为动态存储器。

在电源正常并采取动态刷新的条件下,可以长期保存信息。

一旦断电则信息丢失,也属于易失性存储器。

与静态RAM相比,动态RAM功耗较小,集成度较高,但速度稍慢一些。

常用来构成容量较大的存储器。

20.动态刷新

   在动态存储器中,定期对原存信息为1的电容补充电荷,称为动态刷新。

动态刷新的方法是:

存储器中各存储芯片同时按行地读出重写。

全部刷新一遍所允许的最大时间间隔称为最大刷新周期,一般为2ms。

动态刷新的安排方式有三种:

集中刷新、分散刷新、异步刷新,目前广泛采用后一种,或是利用DMA方式实现,或是设置专门的刷新逻辑,或是将刷新逻辑集成在存储芯片内部。

21.磁盘存储器

   对磁盘存储器,要求大家掌握的内容是:

磁盘中的信息组织方法、在访问磁盘时应给出的寻址信息、能结合磁盘调用阐述DMA方式(如二、5所述)。

   在软件组织这一层次,信息是以文件的形式进行组织并存放于磁盘之中,用户只需按文件名进行存取。

在物理层次中,一个文件分成若干个数据块,一个数据块包含若干字节,常见的作法是每个数据块的字节数固定(例如512B),称为定长数据块。

相应地,磁盘中的信息分布也分为几个层次,以硬盘为例:

一个硬盘驱动器中有一个盘组,包含若干盘片/记录面;每个记录面上分为若干磁道,呈同心圆状;每个磁道按一定磁道格式划分为若干扇区,每个扇区可存放一个数据块;在扇区内,数据按位串行记录。

   相应地,从物理操作层次看,在调用磁盘时驱动程序需向适配卡送出如下一些寻址信息:

台号(驱动器号),圆柱号(磁道号),记录面号(磁头号),扇区号(数据块号)。

如果一个文件中的各数据块是顺序存放,则寻址信息中还给出一项:

交换量。

如果文件中的各数据块不是顺序存放而是随机存放,则每次都应给出其扇区号。

   因此磁盘驱动器的工作过程分为几个阶段:

①寻道。

盘片等速旋转,磁头沿径向移动以寻找(定位)信息存取位置所在磁道。

②寻找扇区。

寻道完成后,磁头不动,盘片旋转,等待扇区头部经过磁头。

③连续读/写。

当扇区头到经过磁头时开始连续读出或写入,此时盘片连续旋转而磁头不动,直到需转入另一圆柱面的磁道时才重新移动磁头。

22.键盘

   键盘上的键被连接成行列矩阵,每个键位于某行与某列的交点位置,即该键的一端连接到某根行线(i),而另一端连接到某根列线(j)。

因此识别按键的基本方法是依序扫描,查找按键所处行列位置(i,j),称为扫描码,再查表将行列位置转换为该按键的键码(一般是ASCII码)。

广泛使用的是软件扫描,其中比较简单、易于理解而又具有实用价值的是软件逐行扫描法。

简答题:

简述键盘的软件逐行扫描法

答:

如图(本文略)所示,①当有键按下时,键盘产生中断请求,CPU执行键盘扫描子程序。

②CPU通过数据线输出代码至各行线,从第0行开始,逐行为0,其余各行为1。

将列线输出送CPU进行判断,判别其中是否有一位为0,哪一位为0。

③假定扫描至第i行为0时发现第j列输出为0,则按键位置为(i,j)。

④查表,将行列码(i,j)转换为ASCII键码。

23.CRT显示器

   为了掌握显示器的基本原理,关键是理解屏幕显示与显示缓存之间的一组对应关系(存储容量、信息转换、地址组织、同步控制)。

从存储器角度看,在主存中开辟有显示输出缓冲区,在显卡(适配器)上有相应的显示缓存(VRAM)。

利用屏幕回扫消隐时间,驱动程序将待显示的信息(字符码或位象代码)从主存输出到显卡上的缓存。

在屏幕正程扫描显示期间,显示缓存中的信息(或经信息转换)送往屏幕显示。

从屏幕显示角度,分为字符显示、图像显示两大类。

对于字符显示方式,从显示缓存中读出的是字符编码,需经过字符发生器转换为字符点阵代码,按点阵成象原理在屏幕上形成字符图形。

如果是图形方式,从显示缓存中读出的是位象编码,例如按光栅扫描顺序,每8位像点代码为一个字节。

简答题:

若字符显示规格为80列×25行,则显示缓存的基本容量应不小于多少?

答:

80×25=2000字节。

注意,为了获得丰富的显示效果,显示信息中除字符编码外还有彩色/灰度、显示属性等,因此实际的缓存容量要远大于上述最小值。

简答题:

若图形显示规格为800×600,则显示缓存的基本容量应不少于多少?

答:

(800×600)÷8=60000字节。

简答题:

字符显示规格为80列×25行,若要在第1行第3列显示一个A,该字符编码应存放在基本缓存第几个单元?

答:

(1×80)+3=83@

注意,行号与列号都是从0开始。

地址组织与扫描顺序相应,扫描顺序自左向右、自上而下,地址码自0开始增加。

 

四、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学习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目的,一是能读懂程序,二是编写程序段。

相应地考核题型也就是这两种,前者称为分析题,后者纳入设计题。

按照学时比例,这部分约占总分的五分之一左右。

第四章内容虽不是直接考核对象,但它们是完成程序设计题的基础,大家应当按教材的学习目标进行复习。

   由于程序设计部分内容的特点,我们无法像前面那样复述主要的概念与结论,只能逐个说明各部分的考核内容与要求,在最后给出示范考题供参考。

1.8086/8088的寄存器、存储器和堆栈

   重点是:

①理解标志寄存器各状态标志位的含意。

②掌握堆栈压入指令PUSH和弹出指令POP的功能,特别是对堆栈指针SP的操作。

2寻址方式

   要求掌握六种常用的寻址方式:

寄存器寻址方式、立即数寻址方式、直接寻址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