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植物.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971920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80 大小:11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鉴定植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鉴定植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鉴定植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鉴定植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鉴定植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鉴定植物.docx

《鉴定植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鉴定植物.docx(8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鉴定植物.docx

鉴定植物

植物药类

第六章根及根茎类中药

根及根茎是植物的两种不同器官,具有不同的外形和内部构造。

第一节根类中药

一、性状鉴别

根类中药包括药用为根或以根为主带有部分根茎的药材。

根没有节、节间和叶,一般无芽。

根的形状通常为圆柱形或长圆锥形;

有的为肥大块根,呈圆锥形或纺锤形等;

少数根细长,集生于根茎上,如威灵仙、龙胆等,习称“马尾形”。

根的表面常有纹理,有的可见皮孔;

顶端有的带有根茎和茎基,根茎俗称“芦头”,上有茎痕,如人参等。

根的质地有的质重坚实,有的体轻松泡;

折断时有的呈粉性(含淀粉粒),或呈纤维性、角质状等。

根的横断面首先区分是双子叶植物根还是单子叶植物根。

一般双子叶植物根有一圈形成层的环纹,环内的木质部较环外的皮部大,中央无髓,自中心向外有放射状的纹理,木部尤为明显,外表常有栓皮。

单子叶植物根有一圈内皮层的环纹;中柱一般较皮部为小,中央有髓部,自中心向外无放射状纹理,外表无木栓层,有的具较薄的栓化组织。

其次,应注意根的断面组织中有无分泌物散布,如伞形科植物当归、白芷等含有黄棕色油点。

二、显微鉴别

1.双子叶植物根一般构造:

最外层为周皮,由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及栓内层组成。

栓内层通常为数列细胞,有的比较发达,又名次生皮层。

维管束一般为无限外韧型,由初生韧皮部、次生韧皮部、形成层、次生木质部和初生木质部组成,初生韧皮部细胞大多颓废;

形成层连续成环,或束间形成层不明显;

次生木质部占根的大部分,由导管、管胞、木薄壁细胞或木纤维组成,射线较明显;

初生木质部位于中央,其原生木质部束呈星角状,星角的数目随科属种类而不同,有鉴定参考意义,如怀牛膝为二个角,属二原型。

双子叶植物根一般无髓;

特殊构造:

少数根类中药的次生构造不发达,无周皮而有表皮,如龙胆;或表皮死亡脱落由微木栓化的外皮层细胞行保护作用,称为后生表皮,如细辛;或由皮层的外部细胞木栓化起保护作用,称为后生皮层,如川乌;这些根的内皮层均较明显。

少数根有明显的髓部,如龙胆、川乌等。

异常构造:

多环性异型同心环维管束,如牛膝、川牛膝;

皮层异型维管束,如何首乌;

韧皮部与木质部交错排列,如大戟、南沙参;

具内涵韧皮部,如华山参。

2.单子叶植物

根一般均具初生构造。

最外层通常为一列表皮细胞,无木栓层,细胞外壁一般无角质层。

少数根的表皮细胞进行切线分裂为多层细胞,形成根被,如百部、麦冬等。

皮层宽厚,占根的大部分,内皮层及其凯氏点通常明显。

中柱与皮层的界限分明,直径较小。

维管束为辐射型,韧皮部与木质部相间排列,无形成层。

髓明显。

根类中药的横切面显微鉴别

首先应观察结构,根据维管束的类型、有无形成层等,区分为双子叶或单子叶植物根。

其次观察有无分泌组织,如桔梗、党参等有乳管;人参、三七等有树脂道;当归、木香等有油室;观察有无草酸钙结晶,如人参有簇晶,甘草有方晶,怀牛膝有砂晶,麦冬有针晶;观察内含物,如葛根(甘葛藤)含有多量淀粉粒;如桔梗有的根含有菊糖,不含淀粉粒。

天麻含有多糖颗粒;观察有无厚壁组织,如有无韧皮纤维或木纤维,或石细胞。

第二节根茎类中药

一、性状鉴别

根茎类是地下茎的总称,包括根状茎、块茎、球茎及鳞茎等。

根茎类中药系指地下茎或带有少许根部的地下茎药材,鳞茎则带有肉质鳞叶。

根茎的形状有圆柱形、纺锤形、扁球形或不规则团块状等。

根茎有节和节间,单子叶植物尤为明显;节上常有退化的鳞片状或膜质状小叶、叶柄基部残余物或叶痕;有时可见幼芽或芽痕;上面或顶端常残存茎基和茎痕,侧面和下面有细长的不定根或根痕。

鳞茎呈扁平皿状,节间极短。

蕨类植物的根茎常有鳞片或密生棕黄色鳞毛。

根茎的横断面,首先应注意区分双子叶植物根茎和单子叶植物根茎。

双子叶植物根茎维管束环状排列,中央有明显的髓部。

单子叶植物根茎通常可见内皮层环纹,皮层及中柱均有维管束散布,髓部不明显。

二、显微鉴别

1.双子叶植物根茎

外表常有木栓层,少数有表皮。

如木栓形成层发生在皮层外方,则初生皮层仍然存在,如黄连等;有些根茎仅有栓内层细胞构成次生次层。

皮层中有根迹维束或叶迹维管束斜向通过,内皮层多不明显。

中柱外方部位有的具厚壁组织,如纤维和石细胞群,常排成不连续的环。

草本植物的根茎维管束大多为无限外韧型,少数为双韧型,多呈环状排列,束间被射线分隔。

有髓和髓射线。

2.单子叶植物根茎

外表通常为一列表皮细胞,少数根茎皮层外部细胞木栓化,形成后生皮层,代替表皮起保护作用,如藜芦等。

皮层明显,常有叶迹维管束散在;内皮层通常可见,较粗大的根茎则不明显。

中柱中有多数维管束散布,髓部不明显。

维管束大多为有限外韧型,也有周木型。

3.蕨类植物根茎

外表通常为一列表皮,

表皮下面有下皮层,为数列厚壁细胞,

内部为薄壁细胞组成的基本组织。

一般具网状中柱,因根茎叶隙的纵向延伸和互相重叠,将维管系统分割成束,横切面观可见断续环状排列的周韧型维管束,每一维管束外围有内皮层,网状中柱的一个维管束又称分体中柱。

分体中柱的形状、数目和排列方式是鉴定品种的重要依据。

在环列的分体中柱的外方,有叶迹维管束。

如绵马贯众等。

有的根茎具双韧管状中柱。

木质部排成环圈,其里外两侧均有韧皮部及内皮层环,中央有髓部,如狗脊。

根茎类中药的横切面显微鉴别,

首先观察结构应根据维管束类型和排列形式,决定其为蕨类植物根茎,还是双子叶植物或单子叶植物的根茎。

观察分泌组织如川芎、苍术等有油室;石菖蒲、干姜等有油细胞。

单子叶植物根茎中常有粘液细胞,其中常含针晶束,如半夏、白及等。

观察厚壁组织如苍术的木栓层中有石细胞带,黄连(味连)的皮层及中柱外方部位均有石细胞。

观察内含物多数根茎类中药含有淀粉粒,有的含有菊糖而无淀粉粒,如苍术。

狗脊(RhizomaCibotii)

【来源】为蚌壳蕨科金毛狗脊的根茎

【采收加工】,趁鲜切片晒干,为“生狗脊片”;或沸水蒸煮后,晒至六、七成干再切片晒干,为“熟狗脊片”。

【性状鉴别】根茎呈不规则的长块状,

表面深棕色,被金黄色茸毛;

断面有一圈凸起的棕黄色木质部环纹。

【显微鉴别】根茎横切面:

①表皮细胞外被非腺毛,

②厚壁细胞10~20列。

③双韧管状中柱,木质部由管胞组成,其内外均有韧皮部及内皮层。

④薄壁细胞含黄棕色物或淀粉粒。

【成分】根茎含绵马酚;毛茸含鞣质。

【理化鉴别】

(1)生狗脊片折断面紫外光灯(254nm)下显淡紫色荧光,凸起的木质部环显黄色荧光。

(2)粉末甲醇回流提取液点于滤纸上紫外光灯(254nm)下显亮蓝白色荧光。

(3)5%粉末水提取液2ml+1%三氯化铁试液显污绿色。

(检查鞣质)

绵马贯众(RhizomaDryopterisCrassirhizomae)

【来源】为鳞毛蕨科粗茎鳞毛蕨DryopterisCrassirhizomaNakai带叶柄残基的根茎。

【产地】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

【性状鉴别】呈稍弯曲倒圆锥形,上端钝圆或截形,下端较尖。

表面密被排列整齐的叶柄残基及鳞片,并有弯曲的须根。

叶柄残基或根茎的断面呈棕色或深绿色,有黄白色小点(分体中柱)5~13个,排列成环。

气特殊,味初微涩,渐苦而辛。

【显微鉴别】叶柄基部横切面:

①表皮细胞1列。

②厚壁细胞数列。

③基本组织中有分体中柱5~13个,环列。

每一分体中柱具周韧维管束,外有内皮层。

④薄壁细胞内含淀粉粒及棕色物质。

细胞间有间隙腺毛。

【成分】根茎含多种绵马酸类(filicicacids);鞣质、挥发油、树脂等。

【理化鉴别】

(1)本品乙醚提取液+对二甲氨基苯甲醛试液显红棕色,放置后逐渐沉淀。

(检查间苯三酚衍生物)

(2)叶柄基部或根茎横切片+1%香草醛溶液及盐酸,间隙腺毛显红色。

【附注】商品以贯众为名的药材据调查有六科31种,除绵毛贯众外,主要尚有:

(1)紫萁贯众

为紫萁科植物紫萁OsmundajaponicaThunb.的带叶柄残基的根茎,

叶柄残基呈扁圆柱形,两边具耳状翅,翅易脱落,

断面多中空,可见“U”字形中柱。

无细胞间隙腺毛。

(2)狗脊贯众

为乌毛蕨科植物单芽狗脊及狗脊蕨的带叶柄残基的根茎。

叶柄基部断面呈半圆形,单芽狗脊蕨有分体中柱5~8个,狗脊蕨分体中柱2~4个,无间隙腺毛。

(3)荚果蕨贯众

为球子蕨科植物荚果蕨的带叶柄残基的根茎。

叶柄残基呈扁圆柱形,有纵向纹理,断面分体中柱2个,呈“八”字形排列。

大黄(RadixetRhizomaRhei)

【来源】为蓼科掌叶大黄RheumpalmatumL.“北大黄”

唐古特大黄RheumtanguticumMaxim.exBalf.“北大黄”

药用大黄RheumofficinaleBaill.根及根茎“南大黄”

【产地】掌叶大黄主产于甘肃、青海、西藏、四川等地,主要为栽培,产量占大黄的大部分;

唐古特大黄主产于青海、甘肃、西藏及四川地区,野生或栽培。

药用大黄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湖北、陕西等省,栽培或野生,产量较少。

【性状鉴别】根茎呈类圆柱形或块片状。

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去皮者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

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显颗粒性。

横切面根茎髓部较大,有星点(异常维管束)环列或散在;

根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无星点。

气清香,味苦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唾液染成黄色。

【显微鉴别】根茎横切面:

具髓部维管束的异常构造。

髓部宽广,有异常维管束,外侧为木质部,内侧为韧皮部,射线呈星状射出,韧皮部中有大型粘液腔,内含红棕色物质。

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及大型草酸钙簇晶。

粉末:

掌叶大黄粉末淡黄色。

1草酸钙簇晶多而大,直径21~125μm,,棱角大多短钝。

2淀粉粒单粒或复粒。

3导管多为网纹,,非木化。

【成分】游离蒽醌衍生物:

大黄酸(rhein)、大黄素(emodin)、大黄酚(chrysophanol)、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大黄素甲醚(physcion)等,为大黄的抗菌成分。

结合性蒽醌衍生物:

游离蒽醌类的葡萄糖苷或双蒽酮苷,系大黄的主要泻下成分。

双蒽酮苷为番泻苷A、B、C、D、E、F(sennosidA、B、C、D、E、F)等,泻下作用强。

大黄苷(rheinosideA、B、C、D),亦为泻下成分。

鞣质类物质约5%:

没食子酰葡萄糖、没食子酸、d-儿茶素等,为收敛成分。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的稀乙醇浸出液,滴于滤纸上,再滴加稀乙醇扩散后,显黄色至淡棕色环,紫外光灯下显棕色至棕红色荧光(蒽醌衍生物),不得显持久的亮蓝色荧光(与土大黄苷等的芪类化合物区别)。

(2)粉末微量升华得黄色菱状针晶或羽状结晶。

(3)饮片紫外光灯下不得显持久的亮蓝紫色荧光。

【附注】山大黄或土大黄:

为同属植物藏边大黄R.emodiWALL.

河套大黄(波叶大黄)RhotaoenseC.Y.ChengetC.T.Kao

华北大黄R.fnanzenbachiiMünt

天山大黄R.wittrochiiLundstr.等的根和根茎。

这些品种在部分地区和民间使用。

它们都不是正品大黄,虽然也含有蒽醌衍生物成分,但不含双蒽酮苷番泻苷类,故泻下作用很差。

药材根茎的横切面除藏边大黄外均无星点。

药材一般均含土大黄苷(rhaponticin,为二苯乙烯苷类物质。

在紫外灯下显蓝紫色荧光。

何首乌(RadixPolygoniMultiflori)

【来源】为蓼科何首乌PolygonummultiflorumThunb.块根

【性状鉴别】呈团块状或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