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一轮通史明清经济模拟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717432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7.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一轮通史明清经济模拟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一轮通史明清经济模拟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一轮通史明清经济模拟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一轮通史明清经济模拟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一轮通史明清经济模拟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一轮通史明清经济模拟试题.docx

《高中历史一轮通史明清经济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一轮通史明清经济模拟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一轮通史明清经济模拟试题.docx

高中历史一轮通史明清经济模拟试题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明清经济史

一、选择题

1.(2018·广东肇庆二模题)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我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

由此可知,当时(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抑商观念发生改变

C.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区域经济繁荣发展

【答案】C

【分析】本题通过明朝中后期农业种植作物的变化,考查了学生对明朝农业经济作物种植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作物种植更加普遍。

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坚守抑商观念,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为农业人口流向手工业部门创造条件,对传统的农业结构有所突破,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区域经济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2.(2018·河北衡水一中高三上学期分科综合考试试题)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农具较少改进,有所创新的多是适应个体农户小规模经营的细小农具,元代王祯《农书》早有记载的一些大型高效农具十分罕见。

失去两汉或唐宋那种新器迭出的蓬勃发展气象。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工商业发展的冲击                                B.精耕细作不被重视

C.自耕农经济占主导                                D.劳动力的密集投入

【答案】D

【分析】本题通过明清时期农业生产工具革新的相对停滞,考查了学生对明清时期农业大量剩余劳动力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对农具改进产生影响的工商业发展内容,故A项错误;在古代中国,农业一直采用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故B项错误;在古代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属于小农经济的一部分,故C项错误;由于明清时期中国人口数量有了较快的发展,导致从事农业的人口增加,再加上政府一直倡导重农抑商,所以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人力的过剩投入导致农具的改进速度较慢的,故D项正确。

3.(2018·河南洛阳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明清时期平均每年发生水旱等自然灾害超过18次,农业发展形势严峻。

但是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了3亿亩,不到50%,而人口却增加了近3倍。

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统一安定与民族融合                    B.农业生产技术出现了革命性变化

C.高产农作物的传入与推广                    D.政府推行以土地为主的赋税政策

【答案】C

【分析】本题通过明清时期土地与人口的变化,考查了学生对影响明清人口增长因素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明清时期相对稳定的环境,高产作物的引进,政府税收制度的改革都是促进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本题解读需要学生将时间锁定在“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得出更符合这个时间段的原因。

考查了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我国明清时期一直是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因此不是16世纪到19世纪人口增加的原因,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我国的农业仍是传统的铁器牛耕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生产技术并未出现革命性变化,故B项错误;随着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原产美洲的高产作物玉米、番薯传入我国,农业单产量大幅增加,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故C项正确;政府推行的赋税制度的改革,只是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故D项错误。

4.(2018·河南洛阳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题)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数量变化统计表(单位:

个),由此可推知,明嘉靖到清道光年间(  )

省区

嘉靖至万历

顺治至雍正

乾隆至道光

直隶

132

527

537

陕西(关中)

143

238

264

江西

459

545

976

福建(不含台湾)

131

205

511

广东

/

1270

1959

A.广东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经济重心已逐渐南移

C.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拉大                        D.农民与市场联系加强

【答案】D

【分析】本题通过明清部分地区集市的数量变化,考查了学生对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要求学生了解集市是一种农村或小城市中定期买卖货物的市场,便捷了百姓的生活。

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材料没有反映出广东出现雇佣关系,故A项错误;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已经完成南移,故B项错误;南北各地集市数量不能完全代表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故C项错误;集市属于农村地区自发形成的贸易市场,反映出农民与市场联系加强,故D项正确。

5.(2018·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四)宋代曾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极言江南粮食种植业之盛。

而到明清时,苏湖地区“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仰食于湖广”。

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是明清时期(  )

A.长期的战争破坏了苏湖地区的农业    B.美洲高产农作物传入湖广地区

C.资本主义萌芽在苏湖地区出现            D.农业生产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

【答案】D

【分析】本题通过明清部分地区集市的数量变化,考查了学生对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要求学生了解集市是一种农村或小城市中定期买卖货物的市场,便捷了百姓的生活。

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结合所学明清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未出现长期的战争,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苏湖地区从“种植业之盛”到“全赖客商贩运”的原因,探究的主体应该是苏湖地区而非湖广地区,故B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主要指私营手工业的雇佣劳动关系,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一方面江南地区种植经济作物增多,另一方面明清时期长途贩运兴盛,因此造成了“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仰食于湖广”,故D项正确。

6.(2018·山西太原二模)据测算,清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总面积为733万顷,乾隆十八年已增至993万顷,嘉庆十六年又增至1051万项;从乾隆至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

这些现象反映了(  )

A.清朝政府大力扶持垦荒  B.中西经济交流日趋领频繁

C 传统农业转型动力不足  D.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C

【分析】本题通过清朝耕地面积的增加与高产作物的推广,考查了学生对明清农业发展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高度发达,但更多的是量的积累,没有多少质的变化。

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材料中仅是提到耕地面积的扩大,并没有说明清朝政府大力扶持垦荒的相关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中西经济交流”,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清朝的耕地面积和玉米种植面积扩大,是传统农耕经济在量上的不断发展,但没有出现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转型,故C项正确;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根本”一次表述错误,故D项错误。

7.(2018·河南八市高三第二次测评)清代,南方各地佃农对地主土地拥有永佃权,即佃户对土地具有长期佃作的权利,甚至部分佃户可以转让其永佃权。

永佃权(  )

A.强化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                    B.损害了地主所有权的利益

C.增强了佃农经济的独立性                    D.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答案】C

【分析】本题通过清朝佃农的永佃权,考查了学生对清朝租佃制度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明清时期,随着租佃的普及化,在租佃关系中人身依附关系在逐渐减弱,故A项错误;永佃制只是对地主的土地出租权有一定的限制,不会损害其所有权,故B项错误;材料中佃农拥有永佃权,“部分佃户可以转让其永佃权”,在生产中相对具有更强的独立性,故C项正确;租佃关系本身是一种封建经济关系,永佃权的获得,农民依旧是在土地上生产,并不能有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故D项错误。

8.(2018·河南豫南豫北名校高三精英联赛)据不完全统计,明代兴修水利工程达2270处,清代更是多达3234处。

此外,遇到灾荒,明清两朝还实行救火赈灾、减免农业税等政策,帮助农民渡过饥荒。

由此可见,明清时期(  )

A.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备                        B.水利工程事业发达

C.重农抑商政策空前强化                        D.积极贯彻重农政策

【答案】D

【分析】本题通过明清兴修水利和赈灾政策,考查了学生对明清农业政策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

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据材料“遇到灾荒,明清两朝还实行救火赈灾、减免农业税等政策,帮助农民渡过饥荒”可知明清时期遇到灾荒确有一定的社会保障,但仅就材料不能说明清时期保障体系较为完备,故A项错误;通过明清两朝修建一些水利工程,没有与前代相比较,无法判断其水利工程事业是否发达,故B项错误;材料只说的农业,没有涉及商业,不能体现抑商,故C项错误;据材料兴修水利工程,以及灾荒时期,对农民的救火赈灾、减免农业税等政策,帮助农民渡过饥荒”可以得出明清时期对农业和农民的重视,因此体现其积极贯彻重农政策,故D项正确。

9.(2018·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模拟考试一)明代晚期,南京的士大夫仅是所戴头巾,就有汉巾、晋巾、唐巾、不唐不晋巾、诸葛巾、东坡巾、阳明巾、九华巾、逍遥巾等多种,可谓殊形诡制,日异月新。

这表明当时南京(  )

A.经济发展冲击社会生活                        B.成为全国商业中心

C.传统道德观念已经沦丧                        D.文化复古之风流行

【答案】A

【分析】本题通过晚明南京士大夫头巾的多样形式,考查了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头巾的多样性反映出人们审美的多元化,根本源于明朝商品经济的繁荣,故A项正确;材料只提及南京士大夫的头巾的多样化,但未提及南京商业发展状况在全国的水平,故B项错误;头巾的多样化与传统道德无直接联系,且明朝是程朱理学思想强化的时代,故C项错误;头巾中既有古代头巾,又有当代头巾,不能说明文化复古,故D项错误。

10.(2018·湖北荆州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题)史载,明代棉花的种植已在北方地区得到推广,山东、河南、河北都是重要的产棉区,山东东昌府的“棉花转贩四方”,“民赖以利”,兖州府的棉花也有“商贾转鬻江南。

”这说明明代(  )

A.形成南粮北棉的生产分工                    B.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高

C.海运畅通促进山东棉花外销                D.形成初步联系的国内市场

【答案】D

【分析】本题通过明朝北方种植棉花的推广,考查了学生对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学生需要掌握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商品化生产的发展和地区间长途贩运兴盛的知识。

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材料只涉及棉花的种植已在北方地区得到推广,并未涉及南粮北棉的生产分工的问题,故A项错误;仅凭棉花在北方的推广及销售,不足以说明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高,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内陆销售并没有涉及海运畅通和山东棉花的海外销售,故C项错误;材料提到北方地区的棉花转贩四方,转鬻江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明朝商品经济发达,长途贩运兴盛,形成了南北联系国内市场,故D项正确。

11.(2018·四川资阳二模)明沈思孝《晋录》记载:

(山西)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

其合伙而商者,名曰伙计,一人出本,众伙共而商之,虽不誓而无私藏。

祖父或以子母息(本息)匄(给予)贷于人而道亡,贷者业舍之数十年矣,子孙生而有知,更焦劳强作以还其贷。

材料反映晋商(  )

A.借用族人资本经商                                B.合伙经营诚信为本

C.经济活动重“契约”                            D.采用雇佣劳动关系

【答案】B

【分析】本题通过晋商出资经商和偿还贷款的行为,考查了学生对明清商帮发展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伴随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队伍日渐壮大,竞争日益激烈。

商人利用他们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和衷共济。

同时,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更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的保护自己,商帮在这一特定经济、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

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材料提到先辈贷款无力偿还,并没有反映借贷对象是族人,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虽不誓而无私藏。

祖父或以子母息匄贷于人而道亡……子孙生而有知,更焦劳强作以还其贷”,反映了晋商合伙而商以诚信为本,故B项正确;经济活动重“契约”与材料“虽不誓而无私藏”不符,故C项错误;采用雇佣劳动关系与材料“一人出本,众伙共而商之”不符,故D项错误。

12.(2018·河北邢台高三第二次月考)在中国古代,作为股份公司制雏形的合伙经营形式相当普遍,且常常采取家族合伙的方式,如在明代徽商中有“伯兄同钱”“昆季(兄弟)同财”等记载。

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古代(  )

A.宗族关系成为经济的基础                    B.宗法社会结构对经济影响深刻

C.股份公司制度已开始确立                    D.商帮主要采用合伙经营的模式

【答案】B

【分析】本题通过徽商家族式经营的材料,考查了学生对明清商帮发展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伴随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队伍日渐壮大,竞争日益激烈。

商人利用他们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和衷共济。

同时,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更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的保护自己,商帮在这一特定经济、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

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宗族关系是家族关系,古代的经济基础应为农业,故A项错误;材料中“家族合伙的方式”在明代相对普遍,徽商中有“伯兄同钱”“昆季(兄弟)同财”,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股份公司制雏形”不是股份公司制度,股份公司制度开始确立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故C项错误;材料中只讲了徽商,“主要采用”不合材料意思,故D项错误。

13.(2018•全国Ⅱ卷百校联盟高三11月联考)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对运载杂货而非运送珍奇的船只,征税标准于原额之外再减二分。

康熙六十一年下诏礼部“朕闻暹罗国米甚丰足,价亦甚贱,若于福建、广东和宁波三处各运米十万石,来此贸易,于地方有益,前来不必收税”,乾隆八年这一措施成为常例。

这说明清代(  )

A.“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名存实亡B.对外贸易注重充实国内民生需求

C.注重推动中外民间贸易的发展D.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答案】B

【分析】本题通过清康熙年间政府对海外进口产品的征税额,考查了学生对清朝对外贸易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闭关锁国”是指限制对外贸易,不是完全禁止海外贸易,材料减少运载杂货船只的商税不能反映政府不再限制对外贸易,故A项错误;材料中对运载杂货和粮食的商船减免税,运送珍奇的船只不在此列,可知清代对外贸易注重充实国内民生需求,故B项正确;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由官府控制,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于运送人民需要的商品的船只减税,没有材料反映出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故D项错误。

14.(2018·湖北四地七校考试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题)明人张瀚在《松窗梦语》中就说过“且缘入贡为名,则中国之体愈尊,而四夷之情愈顺。

即厚往薄来,所费不足当互市之万一。

况其心利交易,不利颁赐,虽贡厚赉薄,彼亦甘心,而又可以藏富于民,何惮而不为也。

”这反映了(  )

A.当时的海禁政策已大大放宽           B.朝贡贸易中包含着一定的商业成份

C.高关税保护了国内小农经济           D.朝贡贸易是“厚往薄来”的亏本生意

【答案】B

【分析】本题通过明人对朝贡体系的评价,考查了学生对明朝对外贸易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材料反映的是官府控制下的朝贡贸易,不能体现海禁政策的放宽,故A项错误;材料中提到朝廷厚重的赏赐不足相互贸易的万分之一,而且在朝贡体系下,外国其实不在乎中国皇帝赏赐的多少,更在乎过程中同中国的贸易,又可以藏富于民说明朝贡贸易虽然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但是也包含着一定的商业成份,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提到高关税的政策,故C项错误;“厚往薄来,所费不足当互市之万一……而又可以藏富于民”说明中国在朝贡贸易中所付出的代价并不大,通过朝贡维持了中国同周边国家的良好关系,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厚往薄来”的亏本生意,故D项错误。

15.(2018·山东滨州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明代嘉庆、万历之际,大批读书人弃儒就贾,进入商业领域。

但早年的教育使其思想和行为方式都深受儒学的影响,这就使其理所当然地成为“儒贾”或“儒商”。

由此可知(  )

A.重商已成为明清时期的社会共识        B.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C.儒家思想在当时失去其正统地位        D.明清时期商人的地位远高于儒士

【答案】B

【分析】本题通过明朝读书人弃儒从商,考查了学生对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明清时期仍是重农抑商思想,不是重商,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大批读书人弃儒就贾,进入商业领域”,形成了“儒贾”或“偶商”,说明经济的发展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故B项正确;儒家思想仍是社会的正统思想且材料并未涉及,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对商人地位的评价,故D项错误。

16.(2018·河南豫南豫北名校高三精英联赛)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

“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

”这则材料可以证明(  )

A.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    B.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

C.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D.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

【答案】A

【分析】本题通过日本史学家对倭寇的论述,考查了学生对明朝海禁政策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明朝实行“海禁”是由于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严禁人民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据材料“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可以看出,当时的沿海地区确实有外国侵略势力的骚扰,因此明朝政府为了减少外患,实施海禁,故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而不是海禁政策的影响,故B项错误;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这一结论是错误的,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17.(2018·黑龙江哈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验收考试题)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材料中的“禁”(  )

A.阻碍了农产品商品化进程                    B.推动了民向正当贸易的发展

C.保障了对外贸易出超地位                    D.导致了东南沿海民生的困境

【答案】D

【分析】本题通过清人对闭关锁国的评述,考查了学生对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根据材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海禁所阻碍的更多的是沿海手工业的发展而非农产品商品化进程,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可知,海禁阻碍了民间正当贸易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中国对外贸易地位的相关提及,故C项错误;“南洋宋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可知,材料中的海禁导致了东南沿海民生的困境,故D项正确。

18.(2018·山西太原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题)在清代的1400个小城镇中,80%是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大致有一半是府或省治的所在地;较大的城市一般都是地区政治中心。

这反映了(  )

A.经济水平决定政治地位                        B.城镇是经济发展的缩影

C.多数城镇具有双重功能                        D.商品经济冲击旧有体制

【答案】C

【分析】本题通过清朝市镇的功能属性,考查了学生对明清市镇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材料小城镇、中等城市、较大的城市不都是地方的政治中心,故经济水平与政治地位没有必然联系,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城镇经济发展的情况,因此不能推断它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