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知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711210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9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草药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中草药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中草药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中草药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中草药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草药知识.docx

《中草药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草药知识.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草药知识.docx

中草药知识

阿胶

  为马科动物驴的皮经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

以山东省东阿县的产品最为著名。

捣成碎块或以蛤粉烫炒成珠用。

原动物形态:

家畜。

体型比马小,体重一般约200公斤。

头面部较马短,耳长,眼圆,四肢短粗,体色以黑、栗、灰三色为主。

性味归经:

阿胶味甘,性平。

主归肺、肝、肾经。

功能主治:

为补血之佳品,尤为适宜出血而兼见阴虚、血虚证者。

阿胶既能补血,又能滋阴。

止血常用阿胶珠。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之为“圣药”。

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三宝”。

※用于治疗血虚痿黄、眩晕、心悸等证。

※用于治疗虚劳咯血、吐血、便血、崩漏等多种出血证。

※用于治疗阴虚心烦、失眠证。

※用于治疗虚劳喘咳或阴虚燥咳。

入汤剂,5~15g,烊化兑服。

使用注意:

阿胶性质黏腻,有碍消化,凡脾胃虚弱,纳食不消及呕吐泄泻者均忌服。

中成药方剂:

胶艾汤、清燥救肺汤、黄连阿胶汤、大定风珠

当归

为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sinensis(Oliv.)Diels的干燥根。

原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特异香气。

主根粗短,肥大肉质,下面分为多数粗长支根。

茎直立,带紫色。

复伞形花序顶生,双悬果。

(双悬果:

为干果的一种,成熟时不开裂,是伞形科特有的果实)

性味归经:

当归味甘、辛,性温。

归肝、心、脾经。

功能主治:

☆甘温质润,为补血要药。

用于心肝血虚,面色萎黄,眩晕心悸等。

如四物汤。

若气血两虚者,如当归补血汤、人参养营汤等。

☆既能补血、活血,又能调经,为妇科要药。

用于血虚或血虚而兼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症。

☆补血活血,又兼能散寒止痛,用于血虚,血滞而兼有寒凝,以及跌打损伤,风湿痹阻的疼痛证。

现代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亦取得一定疗效。

☆既能活血消肿止痛,又能补血生肌,故亦为外科痈疽疮疡所常用。

☆养血润肠通便功效用于血虚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

煎服,5~15g。

一般生用,为加强活血则酒炒用。

又通常补血用当归身,活血用当归尾,和血(补血活血)用全当归。

}

中成药:

四物汤、乌鸡白凤丸、四物益母丸、八珍益母丸

地黄

  生地黄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黄RehmanniaglutinosaLibosch.的新鲜或干燥的块根。

主产于我国河南、河北、内蒙古及东北。

大部分地区有栽培。

秋季采挖,鲜用或干燥切片生用。

熟地黄为生地黄经加黄酒拌蒸至内外色黑、油润,或直接蒸至黑润而成。

切厚片用。

原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灰白色长柔毛及腺毛。

块根肥厚肉质。

花紫红色,略成二唇形。

生地

性味归经:

生地黄味甘、苦,性寒。

归心、肝、肺经。

功能主治:

具有清热凉血功效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壮热神昏,口干舌绛。

如清营汤。

治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液已伤,夜热早凉,舌红脉数者,如青蒿鳖甲汤。

可用于治温热病热入营血,血热毒盛,吐血衄血,斑疹紫黑。

如四生丸;

  养阴生津功效 用于津伤口渴,内热消渴。

治温病伤阴,肠燥便秘,如增液汤。

药用时煎服,10~30g,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

鲜生地味甘苦性大寒,作用与干地黄相似,滋阴之力稍逊,但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之力较强。

本品性寒而滞,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

熟地

性味归经:

熟地黄味甘,性微温。

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

具有补血滋阴功效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月经不调,崩漏等症。

可用于肾阴不足的潮热骨蒸、盗汗、遗精、消渴等,如六味地黄丸。

  补精益髓功效用于肝肾精血亏虚的腰膝酸软,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等。

  药用时可煎服,10~30g。

药膳:

地黄花粥、生地黄粥、百合地黄粥

方剂:

清营汤、青蒿鳖甲汤、四生丸、增液汤、六味地黄丸

冬虫夏草

别名:

虫草

冬虫夏草是虫和草结合在一起长的一种奇特的东西,冬天是虫子,夏天从虫子里长出草来。

虫是虫草蝙蝠蛾的幼虫,草是一种虫草真菌。

怎么长出来的呢?

夏季,虫子将卵产于草丛的花叶上,随叶片落到地面。

经过一个月左右孵化变成幼虫,便钻入潮湿松软的土层。

土层里有一种虫草真菌的子囊孢子,它只侵袭那些肥壮、发育良好的幼虫。

幼虫受到孢子侵袭后钻向地面浅层,孢子在幼虫体内生长,幼虫的内脏就慢慢消失了,体内变成充满菌丝的一个躯壳,埋藏在土层里。

经过一个冬天,到第二年春天来临,菌丝开始生长,到夏天时长出地面,长成一根小草,这样,幼虫的躯壳与小草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冬虫夏草”。

性味归经:

味甘、性温。

归肾、肺经。

功能主治:

具有养肺阴,补肾阳的功效,为平补阴阳之品,用于肺痨咳血,阳痿遗精等症。

如东宝肝泰、百苓胶囊、金水宝。

此外,病后体虚不复,自汗畏寒等,可以用冬虫夏草同鸭、鸡、猪肉等炖服,有补虚扶弱之效。

现代研究表明,虫草有平喘作用。

  本品多入丸散剂,每次用量5克--10克。

茯苓

  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

多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

野生或栽培,主产于云南、湖北、四川等地。

  

  原植物形态:

菌核类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直径10-30厘米或更大,常生于松树等根上。

新鲜时软,干后变硬。

有深褐色、多皱的皮壳,内部粉粒状,白色或淡粉红色。

子实体伞形。

  性味归经:

茯苓味甘、淡,性平。

归心、肺、脾、肾经。

  功能主治:

具有利水渗湿功效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

如五苓散。

  健脾宁心功效用于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如参苓白术散。

  药用时内服:

煎汤,3-5钱;或入丸、散。

虚寒精滑或气虚下陷者忌服。

  中成药:

桂枝茯苓丸、参苓白术丸、五苓散

药膳:

茯苓赤豆薏米粥、茯苓大枣粥、茯苓车前子粥

土茯苓

别  名:

冷饭团、硬饭头、红土苓。

功能主治:

除湿,解毒,清热,利关节。

用于筋骨拘挛疼痛、瘰疬、疮疡。

用量15~60g。

性  味:

性平,味甘、淡。

化学成分:

含菝葜皂甙类(smilaxsaponins),尚含提果皂甙元(tigogenin)、鞣质。

生长地:

生于山坡或林下。

主产广东、湖南、湖北、浙江、四川。

来  源:

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SmilaxglabraRoxb.的根茎。

植物形态:

常绿攀缘状灌木。

茎无刺。

叶互生,薄革质,长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5~12cm,宽1~5cm,先端渐尖,全缘,下面通常绿色,有时略有白粉,基出脉3条;有卷须。

花单性异株,腋生伞形花序;花被片6,内轮细小,白色或黄绿色;雄花雄蕊6;雌花具退化雄蕊,子房上位。

浆果球形,红色,外被白粉。

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坡或林下。

主产广东、湖南、湖北、浙江、四川。

采  制:

秋季采挖,晒干或切片后晒干。

何首乌

【来源】:

为双子叶植物药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块根。

【功效】:

补肝,益肾,养血,祛风。

【主治】:

治肝肾阴亏,发须早白,血虚头晕,腰膝软弱,筋骨酸痛,遗精,崩带,久疟,久痢,慢性肝炎,痈肿,瘰疬,肠风,痔疾。

【性味归经】:

苦甘涩,微温。

百合

又名喇叭花、六瓣花、卷丹、蒜脑薯等,有很多样品种及名称。

百合因其根茎由多数肉质鳞片抱合,和可治百合病而得名。

又因其形似蒜,其味似薯而名蒜脑薯等。

(摘自《中国药典》)

【来源】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卷丹LiliumlancifoliumThunb.、百合LiliumbrowniiF.E.Brownvar.viridulumBaker或细叶百合LiliumpumilumDC.的干燥肉质鳞叶。

全国各地均产,以湖南、浙江产者为多。

秋季采挖,洗净,剥取鳞叶,置沸水中略烫,干燥。

【原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鳞茎卵圆扁球形,茎直立;卷丹花为橙红色,有紫黑色斑点;百合花为白色而背带褐色;细叶百合花为鲜红色或紫红色,无斑点。

【制法】蜜百合:

取净百合,照蜜炙法(附录ⅡD)炒至不粘手。

每100kg百合,用炼蜜5kg。

【性状】本品呈长椭圆形,长2~5cm,宽1~2cm,中部厚1.3~4mm。

表面类白色、淡棕黄色或微带紫色,有数条纵直平行的白色维管束。

顶端稍尖,基部较宽,边缘薄,微波状,略向内弯曲。

质硬而脆,断面较平坦,角质样。

无臭,味微苦。

【鉴别】取本品粗粉3g,加90%酸性乙醇(用稀硫酸调节pH值至2~3)5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至近干,加水30ml,加热使溶解,放冷,滴加氢氧化钠试液调节pH值至9~10,用氯仿振摇提取4次,每次15ml,合并氯仿液,加适量无水硫酸钠搅拌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氯仿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百合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5μl、对照药材溶液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醋酸乙酯(22:

5:

6)为展开剂,置氨蒸气预饱和的展开缸内,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性味归经】百合味甘,性微寒。

归心、肺经。

【功能主治】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用于阴虚久咳,痰中带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

  具有养阴润肺止咳功效,用于肺阴虚的燥热咳嗽,痰中带血,如百花膏。

治肺虚久咳,劳嗽咯血,如百合固金汤。

  具有清心安神功效,用于热病余热未清,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等。

药用时煎服,10~30g。

清心宜生用,润肺蜜炙用。

【功效】养阴清热,滋补精血。

【适应症】适用于肺结核低热、盗汗、消瘦等症。

【用法用量】6~12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中成药】百花膏、百合固金丸

【药膳】百合粥、百合绿豆汤、百合肉

卢荟

【来源】:

为双子叶植物药百合科植物库拉索芦荟、好望角芦荟或斑纹芦荟叶中的液汁经浓缩的干燥品。

【功效】:

清热,通便,杀虫,燥湿涤痰。

【主治】:

治热结便秘,妇女经闭,小儿惊痫,疳热虫积,癣疮,痔痿,萎缩性鼻炎,瘰疬。

【性味归经】:

苦,寒。

①《开宝本草》:

“苦,寒,无毒。

”②《本经逢原》:

“苦,寒,小毒。

”③《本草再新》:

“味甘淡,性寒,无毒。

入肝、心、脾经。

①《纲目》:

“厥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

“入心、肝二经。

”③《本草经疏》:

“入足厥阴、太阴二经,兼入手少阴经。

”④《本经逢原》:

“入厥阴肝经及冲脉。

【用法用量】:

内服:

入丸、散,0.5~1.5钱。

外用:

研末调敷。

【用药忌宜】:

孕妇忌服。

《本草经疏》:

“凡儿脾胃虚寒作泻及不思食者禁用。

【药物配伍】:

1、配朱砂,镇惊安神,泻火通腑力皆增强,常可用于心火亢盛,焦躁失眠,口舌糜烂疼痛,大便干结等症。

2、配使君子,一寒一温,一偏补,一偏泄,使君子制芦荟之苦寒而护胃,芦荟助使君子杀虫而消积疗疳,常可用于小儿疳积,虫积等症。

3、配甘草,用治癞疮。

【别名】:

卢会图片图谱(《药性论》)、讷会图片图谱(《本草拾遗》)、象胆、奴会图片图谱(《开宝本草》)、劳伟图片图谱(《生草药性备要》)。

药材①老芦荟又名:

肝色芦荟;②新芦荟又名:

透明芦荟

【处方名】:

芦荟、老芦荟、新芦荟

【商品名】:

老芦荟:

又名肝色芦荟。

为植物库拉索芦荟的液汁浓缩图片图谱(用文火熬炼至稠厚时停火,逐渐冷却)而成。

表面呈红褐色或深褐色,发暗,遇热不熔化。

新芦荟:

又名透明芦荟、好望角芦荟。

为植物好望角芦荟的液汁浓缩图片图谱(用武火熬炼至稠厚时立即停火,迅速冷却)而成。

表面呈暗褐色,发绿而有光泽,遇热易熔化。

以上商品均以气味浓烈、溶于水后无杂质及泥沙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

①库拉索芦荟原产非洲北部地区,目前于南美洲的西印度群岛广泛栽培;我国亦有栽培。

②好望角芦荟分布非洲南部地区。

③斑纹芦荟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全年可采。

割取叶片,收集其流出的液汁,置锅内熬成稠膏,倾入容器,冷却凝固。

天麻

[概述]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茎肉质,地上茎杏红色,叶子呈鳞片状,花黄红色。

块茎入药,治眩晕、头痛等。

【来源】本品为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elataBl.的干燥块茎。

【性味归经】甘,平。

归肝经。

【功能主治】平肝息风止痉。

用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

【应用】1.用于头晕目眩。

治肝阳上亢的眩晕,可与钩藤、石决明等配伍;如风痰为患引起之眩晕,又可以半夏、白术、茯苓等同用。

2.用于热病动风、惊痫抽搐。

对高热动风、惊痫抽搐、角弓反张者,常与钩藤、全蝎等配伍同用。

3.用于头痛,痹痛,肢体麻木。

配川芎等以治头痛,配全蝎、乳香等以治痹痛等。

此外,对于肢体麻木、手足不遂,常配当归、牛膝等,则为临床所常用。

【用法用量】煎服,3~9g。

天麻,原名赤箭,始载《本经》,宋代《开宝本草》始收载天麻之名。

明代《本草纲目》中将二者合并称“天麻赤箭”。

别名明天麻,还有神草(吴普本草)、独摇芝(抱扑子)、定风草(药性论)、合离草、离母(图经本草)之称。

日本人称之为鬼箭杆、盗人脚等。

天麻性味甘,平,有平肝息风的功能,常用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等症。

天麻是地道药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天麻化学成分及药理的认识不断深入,对天麻产品的开发也不断扩大。

在古代,天麻在医疗保健中已被广泛应用。

《神农本草经》记载,天麻有“主杀鬼精物、蛊毒恶气,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轻身增年”的奇效;《名医别录》记载,天麻能“消痛肿,下支满,寒疝下血”;《日华子本草》记载,天麻能“助阳气补五劳七伤,通血脉,开窍”;《开宝本草》记载,天麻能“主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利腰膝,强筋骨”;《本草纲目》记载,“天麻,乃肝经气分之药”。

《素问》云:

诸风掉眩,皆属于木。

故天麻入厥阴之经而治诸病。

按罗天益云:

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治。

天麻乃定风草,故为治风之神药“;《小儿药证直诀》、《圣济总录》、《普济方》、《外科正宗》、《兰台轨范》等记载,天麻分别配伍相关药物,可治疗急惊风发热、痉挛抽搐、偏正头痛、筋骨疼痛、风湿脚气、早衰白发、眩晕、肢体麻木、手足不遂、肝虚头痛、中风偏瘫、破伤风等症。

此外,还用于保健。

《本草衍义》记载,“天麻,用根须别药相佐使,然后见其功。

仍须加用之。

人或蜜渍为果,或蒸煮食,用天麻者,深思之则得矣”。

清光绪年间,慈禧太后患面风,用天麻配伍其它祛风活络药,研末酒调,热熨患部;光绪头痛眩晕,也常用天麻配伍相关药物煎水洗头。

在现代,天麻在医疗保健中的应用更为广泛。

《中国药典》记载,天麻有“具平肝熄风、祛风定惊的功效,用于头晕目眩,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癫痫,高血压,耳源性眩晕”。

《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天麻“主治高血压、眩晕、头痛、口眼歪斜、肢体麻木、小儿惊厥等症”。

一些名医把天麻的作用归结为“三抗、三镇、一补”,即抗癫痫、抗惊厥、抗风湿,镇静、镇痉、镇痛,补虚。

近年来,对天麻的医疗保健作用不断有新发现。

将天麻用于高空飞行人员,作为脑保健药物,可增强视神经的分辨能力;日本用天麻治疗老年性痴呆症。

临床应用

1.用于头晕目眩。

治肝阳上亢的眩晕,可与钩藤、石决明等配伍;如风痰为患引起之眩晕,又可以半夏、白术、茯苓等同用。

2.用于热病动风、惊痫抽搐。

对高热动风、惊痫抽搐、角弓反张者,常与钩藤、全蝎等配伍同用。

3.用于头痛,痹痛,肢体麻木。

配川芎等以治头痛,配全蝎、乳香等以治痹痛等。

此外,对于肢体麻木、手足不遂,常配当归、牛膝等,则为临床所常用。

天麻,又名赤箭、定风草、水洋芋等,为兰科天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干燥块茎入药。

天麻是著名的中药材,早在两干多年前就已入药,其性辛、温、无毒。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天麻(当时称赤箭,,有医治惊风、神志昏迷、提气益神的作用。

能治疗头昏、头痛、眩晕、偏头疼、语言謇、小儿惊风、四肢痉挛、风寒湿痹、神经衰弱等症。

临床应用证明,对血管神经性头痛,脑震荡后遗症等有显著疗效。

天麻著名食谱

天麻的吃法极为丰富,是传统药膳的极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断创新,本站只是收集了一部分极为有名的吃法,以供参考

天麻炖鸡

材料:

母鸡1只(重约1500g),天麻15g,水发冻菇50g,鸡汤500g,调料适量。

烹制方法:

将天麻洗净切片,放入碗中,上笼蒸10min取出。

鸡去骨切成小块,用油氽一下,捞出。

葱、姜用油煸出味,加入鸡汤和调料,倒入鸡块,用文火焖40min,加入天麻片,再焖5min,勾芡,淋上鸡油。

食法、食量:

佐餐或单食均可。

功能:

平肝息风,养血安神。

适应范围:

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头痛,风湿痹之肢体麻木、酸痛,中风瘫痪,神经性偏头痛,神经衰弱之头昏、头痛、失眠等症。

天麻猪脑粥  来源于《常见病食疗食补大全》。

材料:

天麻10g,猪脑1个,粳米250g。

烹制方法:

将猪脑洗净,与天麻共同置入沙锅内,再放入粳米,加清水煮粥,以粥、脑熟为度。

食法、食量:

每日晨起,服用温热粥1次。

功能:

平肝息风,行气活血。

适应范围:

适用于高血压、动脉硬化、美尼尔病、头风所致的头痛等症。

天麻烧牛尾  来源于《食用菌饮食疗法》。

材料:

天麻10g,牛尾2条,母鸡肉、肘子、干贝母、调料知适量。

烹制方法:

将天麻洗净放入罐内,加清水上笼蒸透切片。

用母鸡、肘子肉同煮汤。

将牛尾按骨节缝剁开放入锅内,加水、葱、姜、白酒煮开以去异味,再将已去掉异味的牛尾挑入煮好的母鸡、肘子汤锅内,同时也将火腿、干贝、调味品放入汤内,用文火煨2h。

熟后将牛尾、母鸡、肘子挑起,整齐地码入盘中,然后再将天麻片镶于盘周围,淋上熟淀粉,浇上香油即成。

食法、食量:

每天食肉、喝汤1~2次。

功能:

祛风湿,止痛、行气活血。

适应范围:

适用于头晕、头痛、风潮等症。

天麻炖甲鱼  来源于《膳食保健》。

材料:

甲鱼1只(约450g),天麻片15g,调料适量。

烹制方法:

用沸水将甲鱼稍烫一下后,刮去表面泥膜,挖净体内黄油。

用甲鱼胆在甲鱼壳背上涂1周,腹盖向上置于容器中,再将天麻片、葱、姜覆盖其上,加黄酒适量后,容器加盖,隔水炖1.5~2h。

食法、食量:

食时,根据食者的喜好,用麻油或调制蒜泥等调味汁水,蘸食新炖熟的天麻及甲鱼,并喝汤。

功能:

滋养肝肾,平肝潜阳,活血散瘀。

适应范围:

适用于高血压、肝炎等症。

天麻竹沥粥  来源于《百病饮食自疗》。

材料:

天麻10g,粳米100g,竹沥30g,白糖适量。

烹制方法:

将天麻浸软,切成薄片,与粳米加水煮粥,调入竹沥、白糖即成。

食法、食量:

粥及天麻片在1天内分2次服用。

功能:

平肝息风,清热化痰。

适应范围:

适用于肝风痰热的痫症(发作前常觉眩晕头痛、胸闷乏力、心烦易怒,发作时突然昏仆、神志不清、抽搐吐涎,移时渐苏,醒后一如常人)。

天麻肉片汤来源于《中国药膳学》。

材料:

天麻、猪肉各适量。

烹制方法:

天麻浸软切片待用。

肉片做汤,加入天麻片3~6g共煮。

食法、食量:

药、肉、汤俱食,宜常服。

功能:

滋阴潜阳,平肝息风。

我推荐5种治风湿、头疼的做法。

一、天麻煮鸡蛋

功效:

治疗头痛目眩

配方制作:

鲜天麻60克、鸡蛋3个、水1000克。

先将鲜天麻切片放锅内加水煮30分钟后,打入鸡蛋煮熟后即可食用。

用法:

隔日一次食。

二、天麻、枸杞煮猪脑

功效:

对头昏头痛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配方制作:

鲜天麻100克,枸杞子15克,猪脑2副。

将鲜天麻片、枸杞子加水文火煎1小时,放入洗净的猪脑煮熟后食用。

用法:

每日一次食,或隔日一次也可。

三、天麻山药炖乳鸽

功效:

具有补肝益肾、健胃、健脾、补气益肺,滋肾固精等功效。

可治疗病后虚弱、阳痿早泄、消渴症、妇女血虚、月经不调和闭经、头痛、眩晕等症。

配方制作:

鲜天麻、鲜山药、葱白段各100克,乳鸽4只,猪肉,猪熟肚片、猪腰子各250克,水发绿豆粉条、莴笋、藕各150克,豆腐干200克,生姜片25克,料酒35克,精盐1O克,鸡精5克,胡椒粉3克,鸡汤3000克。

将高压锅置于火上,锅内加入鸡汤、天麻、山药、乳鸽块、生姜片、猪肉、藕片、豆腐干、料酒、胡椒粉、精盐、葱白段,烧沸后,打去浮沫,加阀压10分钟,停火降温后,加入其它原料和鸡精,再烧开后,即可食用。

用法:

食肉饮汤。

四、天麻鸭子

功效:

滋阴潜阳,平肝息风。

适用于阴虚阳亢,目眩头晕,耳鸣头痛,口苦咽干等症。

配方制作:

鲜天麻100克,生地30克,水母鸭1只(约500克)。

将鸭宰杀,去毛及内脏,与洗净切片之天麻,生地共炖至鸭料熟,加食盐、味精等调味。

用法:

食肉饮汤。

五、天麻肉片汤

功效:

滋补潜阳,平肝息风。

适用于眩晕,头痛等症。

现多用于高血压、耳源性眩晕等。

配方制作:

天麻猪肉各适量。

天麻切薄片待用;肉切片做汤,加入鲜天麻片60克共煮。

用法:

药、汤俱食。

天麻的营养成分

天麻营养丰富,100克干品中含海粗蛋白11.4%,脂肪5.2%,碳水化合物总量75.9%,纤维素5.8%,灰分7.5%,能量1606.6千焦。

菊三七

别名红背三七、土三七、破血丹。

来源为菊科植物三七草Gynurasegetum(Lour.)Merr.的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1.5m。

茎直立,带肉质,有细纵棱。

基生叶簇生,匙形,全缘或有锯齿或羽状分裂,下面带紫绿色;茎生叶互生,长椭圆形,长10~25cm,宽5~10cm,羽状分裂,裂片卵形至披针形,边缘浅裂或有疏锯齿,叶柄基部有假托叶l对。

头状花序排列成伞房状;总苞圆柱形,苞片2层,外层丝状;筒状花金黄色,两性。

瘦果狭圆柱形,褐色,有棱,冠毛多数。

花期9~10月。

生于阴湿肥沃处;或有栽培。

产四川、云南、广东、广西、江西、江苏、湖南。

采制秋季挖块根,栽培的于第2年采挖,鲜用或晒干。

性状根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全体多有瘤状突起及断续的弧状沟纹,在突起物顶端常有茎痕或芽痕,下部有须根或已折断。

质坚实,不易折断,新鲜时白色,干燥者呈淡黄色,有菊花心。

味甘淡后微苦。

化学成分含菊三七碱甲〔seneciphyllinine)、菊三七碱乙(seneciphylline)。

性味性温,味甘、苦。

功能主治破血散瘀,止血,消肿。

用于跌打损伤、创伤出血、吐血、产后血气痛。

葛根

葛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族植物,早在尧、舜、禹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利用葛藤制麻织布。

1972年,江苏吴县草鞋山发掘出三块制作于新石器时代、在今天看来依然技艺精湛的葛布残片,这三块葛布残片是我国从6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利用葛根的可靠见证。

周朝时,朝廷在中央设立“掌葛”官职,负责征收和掌管葛麻类纺织原材料,并有了“山农”之葛(织葛布)和“泽农”之葛(供食用)的区分。

在汉朝,解表名方“葛根汤”就被张仲景收录在《伤寒论》中;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将葛根列为中品,并记载了葛根的性味和功效,葛根开始应用于治疗疾病。

与此同时,以葛麻为原料制成的“阑干细布”也销运到今天印度、中亚和西亚一带。

明朝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对葛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认为葛根的茎、叶、花、果、根均可入药。

他在《本草纲目》中这样记载:

“葛,性甘、辛、平、无毒,主治:

消渴、身大热、呕吐、诸弊,起阴气,解诸毒”。

葛作为天然保健美食的研究开发

当今世界人们的心态是“返古”、“回归大自然”,从药物保健走向天然食物保健,因此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研究开发天然绿色保健食品,葛的主要食用成分是淀粉,野葛多年生的每株块根重5—10kg,大者可达50kg,甚至更多,栽培葛生长期较长的南方(如粉葛)一年生的块根每株可达5—7kg,高者可达20kg,因栽培葛根纤维性较弱,富粉性,木质部导管小、木质纤维较少,非木化或微木化,薄壁细胞含众多淀粉粒因此其出粉率高达20—25%,葛不仅产量高,品质也极优,A.Suzuk(1980)研究发现葛粉含支链淀粉21%,因此糊性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