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李德新临的床经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970186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老中医李德新临的床经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名老中医李德新临的床经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名老中医李德新临的床经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名老中医李德新临的床经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名老中医李德新临的床经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老中医李德新临的床经验.docx

《名老中医李德新临的床经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老中医李德新临的床经验.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老中医李德新临的床经验.docx

名老中医李德新临的床经验

名老中医李德新临床经验

李德新

重视继承与创新的中医理论家李德新

郑洪新 整理

编者按 李德新,辽宁营口人,我国著名的中医药理论和临床专家,

现任辽宁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

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李氏幼承庭训,出身科班。

博学多才,文史哲医,悉心钻研;学贯

中西,锐意创新。

理论功底坚实,学术造诣精深。

专著《实用中医基

础学》集中医学基础理论之大成,反映了中医学理论研究现状和发展

趋势,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

注重中医理论研究与临床、实验和

文献相结合,多学科、多层次地进行纵横综合研究,努力应用现代科

学知识和方法,跟踪学术发展前沿,在“中医气机升降学说”、“脾虚对

生物膜结构与功能影响及其应用研究”等方面,独树一帜,颇有创见。

教学、科研硕果卓著,出

版著作15部,发表论文60余篇,获辽宁省科技进步奖7项。

李氏娴于医术,医德高尚,精通中医内科,通晓西医,实践经验丰富。

临证以补益脾胃、调

畅气机为特色,尤以治疗肝、胆、脾、胃疾病见长。

辨证丝丝入扣,理法方药,机活法圆,论治应

手取效。

李氏,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培养博士13名,硕士25名,其中有日本、台湾等地的弟子,而

得其指导及授课的学生,更是不计其数。

曾多次应邀赴日本、意大利、澳门等地讲学,促进了中

医药对外教学和交流,桃李满天下,声誉海内外。

李氏为中医药事业做出了卓越的成绩,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

省及沈阳市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并被载入《中国当代自然科学学者大辞典》、《世界名人大辞

典》、《世界著名学术领导人辞典》之中。

言忠信,行笃敬。

———(《论语·卫灵公十五》)

李德新,字震之,男,1935年生,辽宁省营口县人。

其父为营口著名中医,长于内科,尤精

妇科。

因此幼承庭训,耳濡目染,家传师授,奠定了坚实的中医学基础。

1958年就读于辽宁中

医学院中医系医疗专业,196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历任辽宁中医学院内科教研室

 

第五卷539

####

主任、中医基础教研室主任及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

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专

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辽宁世界传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新加坡中医走向世界国际学术研究会副

主席、美国世界传统医学联盟学术委员会委员、辽宁省政府学位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医药科技

进步顾问委员会委员、辽宁省新药审评委员会委员、辽宁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生命

科学学会常务理事、沈阳市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沈阳对外交流促进会理事等职。

李氏博极医源,精勤创新,以中医理论和中医内科为专攻,文史哲医,中西古今,广览群书,

熟读精思,既悉心研究《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又善于撷取历代医

家名流之特长,刻意探索求新,学贯中西,融会新知,师古而不泥古,治学以“勤奋、严谨、求实、

创新”著称。

注重中医理论研究与临床、方药和文献相结合进行纵向和横向综合研究,以专题

文献研究为前提,努力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跟踪学科发展前沿,多学科、多层次地从事中

医学理论研究。

在“中医气机升降学说”、“中医气血理论”、“脾虚对生物膜结构与功能影响研

究”等方面,独树一帜,颇有创见,发表了在国内外很有影响的学术论文60余篇。

李氏专著《实用中医基础学》,反映了中医学理论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被誉为国内外集

中医学理论之大成的权威性著作,1994年由台湾志远书局再版,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

奖。

专著《伤寒论方药析义》、《中医生理学》、《中医辨证学》、《中医科研方法学》等,并任全国高

等中医院校函授统编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主编、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

副主编、《医部全录续编》主编、《伤寒论古今研究》副主编等,共出版著作15部。

在传统中医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方法,从生物膜、微循环、酶学、

免疫学和神经内分泌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

例如,脾虚证对生物膜结构和

功能影响的研究为脾虚证的病理机制和补益脾胃法治疗多系统疾病提供了膜分子生物学依

据,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其中,脾虚证证治规律研究、脾虚与生物膜关系研究、补益脾胃

法防治老年痴呆症及肿瘤放化疗增效减毒作用研究等省级重点科研课题8项,获辽宁省科技

进步奖3项。

并且,在探索脾气虚证、脾阳虚证和脾阴虚证的病理变化特点及其内在规律实质

与应用研究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李氏不仅理论功底深厚,而且娴于医术,经验丰富,无论同道及病家,均交口称誉,颇受尊

敬。

精通中医内科,通晓西医,尤以治疗肝胆脾胃疾病见长。

认为肝病为万病之贼,治肝宜于

疏肝理气之中,勿忘和血护阴。

认为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凡消化、吸收、输布、排泄障碍均

可责之于脾胃,尽管其病变多种多样,但基本上是脾胃升降功能异常。

调理脾胃取法于李东垣

之温补,叶天士之濡润,融温补升降于一炉,每多效验。

30余年勤耕耘,如今桃李满天下。

李氏作为博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授课《中

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与老年病学》、《中医科研方法学》等10余门,已培养博士研究生13

名、硕士研究生25名。

日本、台湾等地有学生慕名远道而来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其他如美国、

新加坡等地也有他的弟子;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骨干中有他的“门人”。

这些研究

生参加由他主持和指导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新药博士基金课题以及辽宁省科委、教

委的重点科研项目,增长了才干,培养了创新开拓能力。

其中,有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

奖的得主;有全国优秀教师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的获奖者;有进而攻读博士后者;也有的被

充实进领导岗位。

李氏是全国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他亲自主持了四届全国性学术会议。

团结

 

第五卷540

 

####

全国同行,集中大家智慧,从各个专题深入研究中医药理论和实践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

促进作用,并吸引了日本、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到会,推动了中医药走向世界。

李氏曾应邀赴日本、意大利、澳门等地讲学,受到国外学者的赞誉。

并应邀担任《世界传统

医学大系》的副总主编兼《世界传统医学基础理论》主编,主持了中日合作项目。

为加强中医药

的交流和进步,他主持了大型《中、英、日中医学术语辞典》的编撰工作。

因此,被载入《中国当

代自然科学学者大辞典》、美国世界名人传记协会《世界著名学术领导人辞典》、英国剑桥世界

名人传记中心《世界名人大辞典》等多种世界名人书籍中,声誉中外,名扬四海。

李氏在中医药事业中做出了卓越的业绩,1991年被授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被

批准为辽宁省首批优秀专家;先后3次被评为沈阳市劳动模范;2次被评为辽宁省劳动模范。

学术精华

一、中医药理论的研究方法

  整体医学是近代西方科学哲学从还原论向系统论回归的必然结果,是医学科学发展到一

个崭新阶段的标志,而中医学则远在数千年前就将整体观念作为建构中医学术的理论基础,整

体观念便成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将天人、形神、心神合为一体,建构了以五脏为中心

的机能活动的系统理论,直接以人的活体作为研究对象,动态地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从

人与自然、社会及体内各种机能活动的复杂关系去探索生命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形成了自己独

特的理论体系。

但中医学由于历史的原因,其科学形态还处在朴素阶段,其概念原则与理论尚

缺乏严格科学意义上的分析、加工和整理,尚不能准确、精密地掌握理论的各个细节,因此,必

须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中医学理论体系,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中医学理论。

对科学

技术来说,发展是永恒的主题。

没有发展就会逐渐背离科学技术自身的特征和规律,在历史的

发展过程中逐渐失去其科学性,中医学也是如此。

科学的进步实际上是理论的进步。

科学的发展总是以理论发展为先导的。

因此,中医学

的发展必须以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为前提。

要把理论研究放在中医科学研究的首位,特别是重

视基础理论研究。

科学理论具有继承性和预见性,是传统和创新的统一。

在中医理论研究中,

继承前人的成果是为了预见未知,遵循传统是为了打破旧的传统而创造新的理论。

中医学理论研究包括文献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三个方面。

中医文献汇集着历代医

家的辛勤探索和研究成果,是从事中医科学研究的基本素材,也是发展中医学的阶梯。

因此,

我们要重视文献研究,特别是专题文献研究,努力探骊索珠,继承前人的学术经验,并使之更加

系统化,为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奠定基础。

实验研究是指实验观察和模型实验观察而言。

验研究是证明和发展科学知识的有效手段,是产生新理论的基础和源泉。

中医理论的实验研

究必须在坚持中医特色的同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手段,赋予中医学理论以现代科学

内涵,才能不断地发展中医学理论,在动物实验中应坚持整体性设计、动态观察、系统性分析的

原则,把宏观综合与微观分析密切地结合起来。

时刻追踪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注意从基因工

 

第五卷541

####

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受体学说、免疫网络学说等方面去探索可能的结合点,根据中医理论从

病因、病机、治则等多方面去研究和创造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以促进中医理论实验研究的提

高和发展。

临床研究包括自然观察研究和试验观察研究两个方面,就中医理论来说,后者较前

者更为重要。

临床研究的任务在于:

①继承当代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把经验转化为理论,丰

富中医学理论;②发现和研究临床实践中所遇到和提出的现有理论难以回答甚至与之相悖的

现象和问题,并给予假定性的解释,不断地为实验研究提出新的课题;③验证实验研究所取得

的理论成果的真理性。

实验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创新,通过实验所获得的新的理论是否具有真

理性,在于它是否能指导临床实践。

实践是任何理论的真理性,从而也是评价其进步性的惟一

的、最高的客观标准。

因此,中医学理论研究必须坚持联系实际的原则,重视临床研究,即理论

的应用研究。

迄今,中医学理论研究虽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这些成绩与时代的要

求还相去甚远。

科学研究需要彻底依附于传统,但突破性的成功又在于与之决裂。

面对现代

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必须改变和更新自己的传统观念和习惯,既植根于传统之中,又敢于打

破旧的传统而获得新知,加速发展中医学理论。

二、中医气机升降学说

气机升降学说是祖国医学基本理论之一。

肇始于《内经》,经张仲景、刘河间、张洁古、李东

垣等历代医学家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成为祖国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机升降学说是建立在古代唯物主义精气学说基础之上的,它不仅从静态结构,而且从动

态变化上阐述了人体结构与功能、物质和能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指明了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

化的基本形式,贯穿于中医病因学、病理学、方药学和治疗学之中,内容十分广泛。

因此,认真

地研究和探讨气机升降学说,使之不断完善提高和系统化、条理化,对促进中医基本理论的发

展,促进中医现代化,创造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新医药学有着重要意义。

  

(一)构成物质世界的要素———气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世界,“气”是构成宇宙的最根本的原

始物质。

“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

浑浑沌沌,离则复合,合

则复离,是谓天常”(《吕氏春秋·大乐》)。

这里所谓“太一”就是混沌未分的气;“两仪”、“阴阳”

是已分的气;“天常”是指自然界的规律。

宇宙间客观存在的万物都是气运动变化的结果,即宇

宙是含气的自然界。

故云“天地,含气之自然也”(《论衡·谈天》),“万物之生,皆禀元气”(《论衡

·言毒》),“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自然》)。

人类居住的地球也是处于大气之中,故云“地

为下乎……地为人之下,太虚(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