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970061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37.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最新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最新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最新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最新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案.docx

《最新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案.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案.docx

最新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案

课题

认识三角形

主备人

复备人

教学

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的特点,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定义。

2.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能在三角形内画出对应边上的高。

教学

重、难点

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画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

教学准备

课件

课型、课时

新授

基本结构

内容和过程

学生活动

(五学)

教师活动

(五探)

个人复备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第75页例1情境图。

师:

同学们,我们以前认识过三角形,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在图上找出三角形吗?

它有什么特点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

学生先说说哪里有三角形,再让学生在图上描出来。

提问:

生活中哪些物体上也有三角形呢?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三角形的定义

1.画三角形。

师:

大家找了这么多三角形,能想办法画一个三角形吗?

2.观察三角形的特点。

(1)请同学们在小组观察画出的三角形,想一想:

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把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得出三角形的以下特点:

①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

②三角形的3条边都是线段。

③这3条线段要首尾相接。

3.认识三角形的定义。

教师指出:

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

教师画出一个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结合学生的汇报,在三角形上标出“顶点”“角”“边”。

4.完成教材第75页“试一试”。

(1)出示题目,学生读题,说说各自对题目的理解。

(2)学生独立在教材的方格纸上画一画后,展示学生的画法。

学生用三角板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三角形。

 

组织全班交流

 

(三)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

1.课件出示例2人字梁图。

提问:

你量的是哪条线段?

有什么特点?

结合投影图说一说。

2.介绍三角形的高和底。

教师结合图介绍: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

强调:

高要用虚线表示,并标上垂直符号。

学生独立观察图。

学生动手在教材上的人字梁图上量一量。

师提问:

你能量出右图中人字梁的高度吗?

三、反馈完善

1.完成第76页“试一试”。

提问:

三角形一共有几条高?

2.完成第76页第1题。

课件出示:

画出三角形底边的高。

强调:

第一个图形是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是底,另一条直角边就是这条底上的高。

先让学生在教材的三角形上画出底边上的高,然后和同学交流画法。

引导学生得出:

底和高是一对一对出现的,三角形有三条底,也就有三条高。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课题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主备人

复备人

教学

目标

1.通过操作和计算观察,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和大于第三边。

2.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和发现活动,经历操作、发现、验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

重、难点

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课型、课时

新授

基本结构

内容和过程

学生活动

(五学)

教师活动

(五探)

个人复备

一、谈话引入

1.举例:

哪些物体是三角形?

2.复习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3.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三角形还有什么特点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

引导学生回忆三角形的特点:

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3条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例题3:

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2.操作交流。

学生回答预设:

①选择8cm、5cm、4cm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②选择5cm、4cm、2cm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③选择8cm、4cm、2cm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④选择8cm、5cm、2cm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操作交流

小组合作

(1)学生从自己准备的四根小棒中选出三根小棒来围一围,看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2)小组交流。

布置学生将各自的操作情况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

(3)全班交流,指名回答:

你选择的是哪三根小棒,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

追问:

第③种情况和第④种情况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

引导学生认识到:

第③种情况中,4cm、2cm这两根小棒太短了,三根小棒不能首尾相接;第④种情况中,5cm、2cm这两根小棒太短了,三根小棒不能首尾相接。

3.探索规律。

师:

我们已经知道两根小棒长度相加比第三根小棒短,不能围成三角形。

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又有什么特点呢?

(1)布置探索任务。

从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中任意选出两根,将它们的长度和与第三根比较,结果怎样?

(2)学生独立探索。

(3)交流汇报。

4.验证规律。

提问:

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吗?

(1)画一画:

用三角尺画一个三角形。

(2)量一量:

量出三角形的各边长度。

(单位:

毫米)

(3)算一算:

算出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长度的关系。

(4)总结规律。

提问:

通过验证,你发现三角形三边的长度有哪些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

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学生独立探索。

交流汇报。

5.议一议:

如果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8厘米、5厘米和3厘米,能围成三角形吗?

引导学生得出:

5厘米长的小棒和3厘米长的小棒长度相加等于8厘米,并没有大于8厘米,所以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第①种情况:

4+5>8、4+8>5、5+8>4;

第②种情况:

4+2>5、4+5>2、5+2>4。

小结:

任意两根小棒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根小棒。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

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四、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再组织交流汇报。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

教师可以介绍用两短边的和与第三边比较。

五、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全课总结

课题

三角形的内角和

主备人

复备人

教学

目标

1.组织学生通过量、剪、拼等实践活动,发现、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

重、难点

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准备

课件

课型、课时

新授

基本结构

内容和过程

学生活动

(五学)

教师活动

(五探)

个人复备

一、谈话引入

1.复习用量角器量角的知识。

指名学生口答。

2.认识三角尺上的三个角。

追问:

你知道每个三角尺3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吗?

3.导入新课。

每个三角尺3个内角的和都是180

其他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也是180

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问题。

(板书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90

、60

、30

出示另一个三角尺,引导学生分别说出三个角的度数:

90

、45

、45

提问:

谁来说说三角尺上的三个内角分别是多少度?

二、交流共享

1.量一量,算一算。

(1)从教材第113页剪下3个三角形,小组合作,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3个内角的度数。

(2)汇报交流。

由于学生的操作会有误差,因此有的学生计算出的内角的和可能不是180

,但一定会接近180

引导思考:

看来用测量的方法还不能确定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不是180

那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呢?

 

学生操作

引导学生明白在测量和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差。

教师巡视,并提醒学生使用剪刀时要注意安全

 

提示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合作,两个学生负责用量角器量每个角的度数,另外两个学生负责记录和计算。

三.拼一拼,看一看。

启发:

我们用三角尺可以拼出许多度数不同的角,那这样的三角形纸片上的三个角是否也可以拼在一起呢?

可以拼成什么角呢?

引导得出:

每个三角形的3个内角拼在一起,都拼成了一个平角。

追问:

通过这个操作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汇报: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3.动手操作、验证发现。

师:

刚才同学们通过拼一拼发现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是180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

(1)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

(2)将三角形剪下来,拼一拼。

(3)量一量拼成了什么角。

 

让学生想办法把每个三角形的3个内角拼在一起。

 

学生拼完后,教师展示学生的各种拼法。

 

 

提问:

观察这几种拼法,不管怎么拼,它们最终都拼成了一个什么角?

四、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79页“练一练”。

要求学生先计算,再汇报结果。

2.完成“练习十二”第10题。

这道题也是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特点来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

3.自学教材第79页“你知道吗”。

学生独立完成

说一说:

你是怎样算出∠3的度数的?

让学生说说计算的方法。

小结:

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五、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课题

练习十二

主备人

复备人

教学

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对三角形的定义和三角形的特点,能够熟练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在练习过程中,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学

重、难点

加深对三角形定义和特点的认识与理解。

灵活运用三角形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课型、课时

新授

基本结构

内容和过程

学生活动

(五学)

教师活动

(五探)

个人复备

一、知识再现

1.提问:

怎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什么是三角形的高?

2.揭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三角形的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三角形的高有几条?

三角形有哪些特点?

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第1题。

画高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技能。

这道题中第三小题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直角边上的高不用重新画,只要在另一条直角边上标出就可以了。

2.第2题。

这是一道开放题,由于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可以画无数多个,因此这道题的答案不唯一。

3.第6题。

这道题是练习用“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1)先量出两根小棒的长度。

(2)再小组交流探究第三根小棒的长度范围。

第三根小棒的长度要大于前两根小棒长度的差,小于前两根小棒长度的和。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80~81页“练习十二”

这道题中第三小题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直角边上的高不用重新画,只要在另一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