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史教参第一部分语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969812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9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史教参第一部分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专题史教参第一部分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专题史教参第一部分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专题史教参第一部分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专题史教参第一部分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史教参第一部分语文.docx

《专题史教参第一部分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史教参第一部分语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史教参第一部分语文.docx

专题史教参第一部分语文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线索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为两大阶段:

早期(先秦时期)国家属松散的政治联盟,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秦至清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专制制度逐步加强。

线索2 秦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可分为三条主要线索:

一是君主专制的逐步加强,主要体现在中央官制的演变上,实质在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变化;二是中央集权的加强,表现在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上,实质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三是选官用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演变。

主题1 早期中国的政治制度

年份

考题

考查角度

命题特点

2019

全国Ⅱ卷,T24

商汤灭夏建商

全国卷对本考点的命题多集中于分封制、宗法制概念的内涵、特点及影响,重视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文明传承的影响及社会转型期的变化视角命题,以选择题为主,试题难度适中。

2019

全国Ⅰ卷,T24

西周分封制的影响

2019

全国Ⅲ卷,T24

文化传承角度考查商周文明的延续

2019

——

——

2019

全国Ⅱ卷,T24

周代“雅言”反映分封制、礼乐制的影响

1.宗法制

(1)特点:

以血缘为纽带,“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等级森严。

(2)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3)内容:

按照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分配制度。

(4)作用:

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和稳定,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2.分封制

(1)目的:

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对象:

王族、功臣及先代帝王的后代。

(3)内容:

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口。

(4)作用:

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得到扩大。

(5)瓦解:

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战国时各国推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废除了分封制。

夏商周三代文明对后世的影响

1.商周的宗法观念——皇权政治与宗亲观念的源头:

宗法制是利用血缘关系亲疏来维护政治上尊卑贵贱有序的政治制度。

随周朝统治的崩溃而结束,但对后世皇权政治和宗亲观念影响深远。

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认祖归宗等都是体现。

宗法观念成为中国的传统思想,形成中华民族的亲情友爱之情。

2.分封制形成的等级观念:

分封制与宗法制是支撑周代政权的两大支柱,分封制造成土地和政治权力的层层分割。

分封制所造成的等级秩序,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而且贯穿在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之中。

即便是经历了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的激烈冲击,由分封制强化的贵族等级秩序及其意识仍存在。

1.(2019·高考全国Ⅱ卷)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试解答案:

____A____

【解析】 材料意在通过商汤对鸟兽不赶尽杀绝而获得诸侯拥护这一历史事件,来体现商汤的成功缘于其“仁爱”之心和基本道德意识。

故选A。

材料中没有捕猎与其他生产活动进行比较的信息,不能得出捕猎是夏商主要经济活动,B错;材料未体现商汤注重生态环境保护,C错;材料不能体现资源争夺,D错。

2.(2019·高考全国Ⅰ卷)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试解答案:

____A____

【解析】 A对:

题干材料反映了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分封王族等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从而使周的文化影响也因此覆盖其所辖之处,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文化认同。

B错:

在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具有较大的自主权,没有形成君主专制局面。

C错:

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直接控制的地区称为王畿。

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周天子对地方是间接控制。

D错:

题干没有提到贵族的世袭特权问题。

3.(高考全国Ⅲ卷)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试解答案:

____B____

【解析】 根据“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可知当时人们重视历史的传承,故选择B项。

“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不能证明西周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故A项错误。

“希冀子孙保用”说明铭文已经可以传递信息发挥文书的功能,无法体现宗法制度受到挑战,故C项错误。

“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故D错误。

抓中心词→理线索→寻主旨,全面提取史料信息。

例如本题题干史料反映的是周代青铜器与商代相比,从字数、语句到内容的变化,其中不变的是什么?

我们可以找出其中心词从而理清线索:

“沿袭商代→格式化语句→追颂祖先→子孙保用”,这体现的正是价值习俗的继承发扬,这一主旨是正确解题的依据。

由此可知B项符合题意。

4.(高考全国Ⅱ卷)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

这说明乾隆年间(  )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试解答案:

____B____

【解析】 由材料中信息可知乾隆年间已入台的福建裔移民回乡请祖先牌位的现象骤然增多,表明当时移居台湾的福建人很多;在宗法制的影响下,宗法情结浓厚,敬祖祭祖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故B正确;A说法本身有误,移民问题并不是族谱编修的原因,编修族谱是中国人宗法观念的体现;C说法过于绝对;D材料中并未涉及,而且从移民增多可知两岸居民交往频繁。

题眼

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说明的历史现象是重视宗法血缘

母题变式

从各地重视族谱的修订分析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

提示:

有利于凝聚宗族,有利于弘扬正统观念,有利于规范社会人际关系,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

1.成书于春秋晚期的《考工记》记载,周朝都城采取“左祖右社”的布局,“祖”为宗庙,是供奉周王室祖先的地方,“社”为社稷,是国家举行大典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地方。

这一布局反映了当时(  )

A.“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统治思想

B.森严的宗法等级关系

C.“天人合一,时空一体”的哲学思想

D.“君权神授”思想萌芽

解析:

选A。

材料中“祖为宗庙”体现宗法制,“社为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社稷代表国家,“左祖右社的布局”体现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统治思想,故A项正确;宗法制强调血缘,分封制强调等级,故B项错误;“天人合一”是董仲舒提出的儒家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管理国家的思想而非君主权力的来源,故D项错误。

2.《礼记》记载“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

据此可知(  )

A.小宗不能进行祭祀 B.祭祀制度开始形成

C.王室贵族间关系融洽D.大宗拥有祭祀特权

解析:

选D。

依所学,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小宗也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有祭祀的权力,故A项错误;夏朝时期,已有祭祀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大宗具有祭祀的特权,而不是贵族之间融洽的关系,故C项错误;据材料“祭必告于宗子”可知大宗具有祭祀的特权,故D项正确。

主题2 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年份

考题

考查角度

命题特点

2019

全国Ⅱ卷,T26

唐代三省六部制

全国卷对本考点的命题多集中于君主专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制、军机处等概念特点、影响的考查,重视君主专制下中央机构演变趋势及君主专制影响的考查;同时注重政治统治与治国思想理念内在联系的命题考查。

选择题与非选择题都有考查,试题难度相对较高。

复习备考时应重视对历史概念、君主专制统治影响的理解和认识,注重政治与经济、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

2019

全国Ⅱ卷,T25

汉代官修史书的思想控制

全国Ⅱ卷,T25

宋代政治事件的史料记载

全国Ⅱ卷,T27

明代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

2019

全国Ⅰ卷,T26

从“重史传统”考查君主专制的影响

全国Ⅲ卷,T25

汉承秦制的历史传承

全国Ⅱ卷,T27

明代内阁制的特点

2019

全国Ⅰ卷,T25

汉代外戚干政的原因

2019

全国Ⅰ卷,T24

君主专制与“君权神授”关系

1.皇帝制度:

秦始皇创立,具有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的突出特征。

2.中央官制的演变

(1)秦:

实行三公九卿制。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军事,集权于皇帝。

(2)西汉:

实行内外朝制度,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3)唐:

完善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政令的起草、审议和执行,三省长官皆是宰相,分割相权。

(4)宋:

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明:

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立内阁,皇权专制加强。

(6)清:

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1.专制政治日趋完备和强化。

商周时期的政治表现为宗法制下的集权政治,它以西周时期为典型;秦朝以后的专制主义表现为中央集权,宋朝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2.官僚机构不断膨胀与吏治的制度化、法制化。

中国古代调整国家机关的组织与职官制度的行政法律规范,从唐代起已经自成系统,制度的完备和规范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3.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政治制度中的基本矛盾。

其基本趋势是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地方服从中央、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

5.(2019·高考全国Ⅱ卷)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两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两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试解答案:

____C____

【解析】 材料反映了武则天时期,中书、门下两省名称发生变化并且宰相数量增加、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实质是分割宰相权力,强化皇权,这有利于加强君主对朝政的控制,C对。

两省宰相人数增加、更替频繁,会使得宰相权力被进一步分解,没有涉及职权扩大,A错;低品级官员参与国家大政,没有直接提升官品,这一做法的目的并不是为官员提供晋升机会,B错;宰相权力遭到削弱,参政议政的职能没有变化,D错。

中国古代皇帝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方法:

以卑制尊,如汉代选用外戚、宦官参政;中枢分权,如秦代三公九卿制、唐代三省六部制、宋代二府三司制;以辅代主,如明代内阁制、清代军机处;以新代旧,如汉代内朝逐步取代外朝决策、康熙时南书房参与决策、雍正时军机处参与机要。

6.(2019·高考全国Ⅱ卷)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试解答案:

____A____

【解析】 A对:

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后内阁地位上升,阁臣权力增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

明朝中后期,司礼监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