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海林市朝鲜族中学学年高二必修三生物单元检测试题第五章第六章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693567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8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海林市朝鲜族中学学年高二必修三生物单元检测试题第五章第六章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黑龙江省海林市朝鲜族中学学年高二必修三生物单元检测试题第五章第六章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黑龙江省海林市朝鲜族中学学年高二必修三生物单元检测试题第五章第六章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黑龙江省海林市朝鲜族中学学年高二必修三生物单元检测试题第五章第六章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黑龙江省海林市朝鲜族中学学年高二必修三生物单元检测试题第五章第六章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海林市朝鲜族中学学年高二必修三生物单元检测试题第五章第六章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

《黑龙江省海林市朝鲜族中学学年高二必修三生物单元检测试题第五章第六章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海林市朝鲜族中学学年高二必修三生物单元检测试题第五章第六章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龙江省海林市朝鲜族中学学年高二必修三生物单元检测试题第五章第六章精校Word版含答案.docx

黑龙江省海林市朝鲜族中学学年高二必修三生物单元检测试题第五章第六章精校Word版含答案

单元测评(四)B

第5、6章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60分,第Ⅱ卷40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来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鸭粪用作肥料。

下列关于该模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杂草和水稻是生产者

B.鸭与害虫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C.杂草和水稻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D.水稻、鸭、害虫和杂草组成了一个农田生态系统

2.某农户在其庭院中种植了谷类、蔬菜和牧草,栽培了蘑菇,养殖了家畜和家禽,还建有一沼气池,构成了一个人工生态系统。

下列关于该庭院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解者的代谢产物都可作为生产者的肥料

B.生产者的代谢产物都可作为人的食物

C.人的有机排出物可作为分解者的原料

D.分解者及其代谢产物不能作为消费者的饲料

3.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中的原理。

若鹰迁入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的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实现能量的反复利用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没有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4.在阳光明媚、水草丰茂的鄂尔多斯草原上,生活着牛、羊、鹿、狼、兔、鼠,还有秃鹫、苍鹰、蜣螂、细菌、真菌等,关于它们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该草原是一个生态系统 ②它们中的牛、羊、鹿分别组成了3个种群

③它们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 ④它们中的蜣螂、腐生菌是分解者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5.研究农田生态系统中从水稻播种到稻秆还田的全过程,发现在水稻分蘖期间,农民拔草、治虫;然后排水进行搁田(亦称“晒田”);稻谷收获之后,有不少农民在田里焚烧稻秆。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农民拔草、治虫的目的是使能量较多地流向水稻

B.搁田时排出的水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

C.搁田有利于水稻根系生长,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

D.焚烧稻秆可提高土壤肥力,实现能量高效利用

6.我国北方的一些地区每年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蝗灾,当地政府和农牧民常用喷洒农药的方法来杀灭蝗虫。

新疆某地邀请来一批养鸭户,把几十万只鸭子放养到虫害严重的草原上,收到很好的效果。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利用农药灭虫,农药对蝗虫起选择作用,生存下来的蝗虫都是抗药能力较强的

B.利用鸭子消灭蝗虫,根本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鸭子

C.利用鸭子消灭蝗虫,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鸭子是次级消费者,鸭子与草原上的牛、羊的关系是种间互助

D.利用鸭子消灭蝗虫不仅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减轻污染,保护其他生物

7.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  )

A.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B.具有巨大的潜在使用价值

C.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D.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8.当食草动物从天然草场的生态系统转移出去后,将看到(  )

①植物竞争强度增加 ②植物竞争强度减弱 ③植物种类增加 ④植物种类减少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图CB4-1

9.如图CB4-1是一个简化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要调查该生态系统中橡树苗和兔的种群密度,可分别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B.森林中的这些生物分别占据着不同的空间,说明群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

C.兔参与形成了8条食物链,鹰占有2个营养级

D.鹰每同化1kJ的能量至少需要草本植物固定125kJ的太阳能来支持

10.为修复因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工作人员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该菌剂的加入使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的量减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中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

11.在一个生态系统中,A种群有50个个体,B种群有500个个体,C种群有5000个个体,D种群有10000个个体,则它们的食物链关系是(  )

A.A→B→C→DB.D→C→B→A

C.C→D→B→AD.不能确定

图CB4-2

12.调查某生态系统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关系如图CB4-2所示(斜体字母代表能量数值),若传递效率是15%,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C=0.15B

B.C=0.15D

C.C=0.15(A+B+D+E)

D.B=A+D+E

13.图CB4-3为某湿地生态系统部分生物所构成的食物网。

若鱼从不同食物链获得相同数量的能量,且能量传递效率均为10%。

当鱼同化40kJ的能量时,则需要水生植物和浮游植物的能量为(  )

图CB4-3

A.2800kJB.2200kJC.2600kJD.2680kJ

14.下列措施中不属于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提高农畜产品产量的是(  )

A.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提高作物产量

B.利用音响设备发出的声信号提高牛、羊的繁殖率

C.施放适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D.延长植物黄麻的光照时间以提高麻皮产量

15.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是指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总量。

有学者以“生产力假说”来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原因,认为是高生产力造成高的物种丰富度。

研究者在某山区研究发现,其生产力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减,且海拔高度与物种丰富度关系如图CB4-4所示。

由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图CB4-4

A.生产力最高的地区是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地区

B.海拔1000m处物种丰富度低而生产力高

C.高海拔地区的生产力比低海拔地区的高

D.此研究结果支持“生产力假说”

16.春天某树林中,栖息着大量的夏候鸟池鹭,一些幼鹭练习飞行时,掉落树下面临着饥饿的威胁。

人们为这些体弱的小鹭提供食物,一些体强的小鹭也飞来分享食物。

当秋季来临时,依赖人类喂养的池鹭不能长途迁飞。

据上述情景,对池鹭种群的保护最有利的做法是(  )

A.春天将这片树林保护起来,避免人类干扰

B.春天将全部幼鹭圈养起来,待秋天放归自然

C.秋季终止投喂,促使池鹭迁飞

D.秋天将不能迁飞的池鹭圈养起来,待来年春天放归自然

17.十九大再次强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为响应这一号召,2017年洞庭湖环境保护行动全面展开:

全境砍伐欧美黑杨、拆除外湖砂石场、拆除湖洲内的钢制矮围、清退外湖珍珠养殖场、沟渠塘坝清淤增蓄等。

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欧美黑杨引进后,洞庭湖区鸟类大量减少,这表明外来物种入侵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B.湖洲钢制矮围严重影响洞庭湖鱼类的正常繁殖,进而影响鱼类种群数量增长

C.沟渠塘坝清淤增蓄、拆除外湖砂石场将有利于提高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净化功能

D.长期在洞庭湖进行珍珠养殖会导致水体Na、K等元素含量增多,引起水华

18.图CB4-5为某鱼塘中能量流动部分图解示意图,①②③④⑤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

图CB4-5

A.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⑤一定小于①

B.图中④包含了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

C.在食物链中各个营养级能量输入的方式和形式是完全相同的

D.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③/②)×100%

19.图CB4-6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一年内CO2消耗量与释放量的情况,其中甲表示该生态系统消费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乙表示分解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丙表示生产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丁表示生产者光合作用及化能合成作用CO2消耗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图CB4-6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丁来表示

B.人工生态系统中CO2的消耗量与释放量关系往往不符合题图

C.由图示关系可推测该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正在上升

D.碳元素在甲、乙、丙构成的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双向传递

20.图CB4-7为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①②③④代表生理过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图CB4-7

A.图中A、C、D、E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B.若C的食物中D占1/4,假设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要使C体重增加10kg,至少需要A为250kg

C.火山爆发使生态系统毁灭,在火山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D.生物如果没有接受、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无法适应环境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21.(10分)图甲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示意图,图乙表示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中积累在植物和土壤中的有机物的比例,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图CB4-8

(1)图甲中的a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指的是    。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    形式存在。

 

(2)碳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主要表示的是      过程,除此之外,还有硝化细菌等生物的       过程。

过程②表示     。

 

(3)现今全世界都倡导的“低碳生活”措施是为了减缓主要由图甲中    (填数字)过程造成的温室效应现象。

 

(4)图乙中表示热带雨林的是    ,原因是                   。

 

22.(10分)图CB4-9是某生态农业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图CB4-9

(1)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图中的     ,图中没有表示出的成分是          。

 

(2)人在此生态系统中处于     营养级。

 

(3)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人们建立图示的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目的是                             。

 

(4)一般地说,农田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较低,若此生态系统遭到酸雨危害,首先受到影响的生物是     ,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该图中的食物链有     条。

如果一个人的食物有1/2来自农作物,1/4来自家禽,1/4来自猪肉,假如能量传递效率为10%,那么此人每增加1kg体重,约消耗农作物     kg。

 

23.(10分)如图CB4-10所示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图中A、B、C代表三个营养级,数字均为实际测得的能量数值,单位为J/(cm2·a)。

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总能量为118872J/(cm2·a),但其中118761J/(cm2·a)的能量未被利用。

回答下列问题:

图CB4-10

(1)A固定的总的太阳能是    J/(cm2·a)。

 

(2)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    %,这体现了能量流动     的特点。

 

(3)污染物三丁基锡会随着食物链传递并对多种生物造成毒害,鼠在食用含较高剂量三丁基锡的食物后胸腺将萎缩,推测其对免疫的影响是                             。

 

图CB4-11

(4)图CB4-11为某农田生态系统以及对秸秆进行进一步利用的示意图,那么,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的优势主要是实现了对能量的     和物质的    ,从而提高能量的    。

其中,从能量流动角度考虑,自然状态下如果蛙消失了,蛇的数量会    。

 

24.(10分)近年来,市面上出现了很多观赏性小生态瓶,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

图CB4-12是一个简易生态瓶的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CB4-12

(1)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小生态瓶内    (填“能”或“不能”)进行对C、O、N、P的循环利用,原因是                     。

 

(2)简易生态瓶能在一定时间内维持相对稳定,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但简易生态瓶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原因是                         。

 

(3)为尽可能长时间维持生态瓶的相对稳定,应将该生态瓶置于        处,并避免阳光直射。

若要在该生态瓶中添加小动物,则应注意各营养级生物之间的比例合适,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是因为                  。

 

 

单元测评(四)B

1.D [解析]该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物(杂草、水稻)属于生产者,A项正确;鸭能捕食害虫,所以鸭和害虫的种间关系是捕食,B项正确;杂草和水稻会竞争生存空间、阳光和营养等,两者属于竞争关系,C项正确;生态系统由所有生物和无机环境组成,D项错误。

2.C [解析]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其代谢产物并非都可作为生产者的肥料,故A项错误;生产者的代谢产物并非都可作为人的食物,如人吃蔬菜、水果时并不是把所有的部分都吃了,故B项错误;人的有机排出物可作为分解者的原料,分解者及其代谢产物有的可以作为消费者的饲料,故C项正确,D项错误。

3.B [解析]鹰迁入后,形成了食物链:

植物→蝉→螳螂→黄雀→鹰,据此可知,鹰的迁入会使该树林中黄雀的数量减少,又因为黄雀是螳螂的天敌,所以螳螂(蝉的天敌)数量增加,A项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不可循环利用,故细菌产生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B项错误;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C项正确;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故鹰的迁入没有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D项正确。

4.D [解析]草是生产者,牛、羊、鹿是消费者,蜣螂、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与真菌等是分解者,此外该草原还包括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无机环境,即该草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其无机环境构成的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是一个生态系统;它们中的牛、羊、鹿分别是三种动物的总称,每一种动物会涉及多个物种,因而不能把它们中的牛、羊、鹿看作是3个种群;它们中的动物只是其中一类生物,并不包括该环境中的所有生物,与群落概念不符。

5.D [解析]农民拔草、治虫的目的是使能量较多地流向水稻,A正确;搁田时排出的水可能会含有农药和化肥等物质,从而对水体造成污染,B正确;晒田使稻田中水分减少,根系为吸收水分会向土壤深处生长,缺水也会使水稻纵向生长减慢,均有利于水稻抗倒伏,C正确;焚烧稻秆可加速物质循环(比由微生物分解稻秆的速度快),提高土壤肥力,但这种做法并不能实现能量的高效利用,能量在焚烧中以热能形式散失,没被利用,D错误。

6.B [解析]利用鸭子消灭蝗虫并非想使能量更多地流向鸭子,根本目的是利用鸭子与蝗虫的捕食关系更好地消灭蝗虫,获得更好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7.A [解析]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其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故选A项。

8.B [解析]食草动物转移出去后对植物而言,天敌减少,会导致植物数量增多,竞争加剧,从而导致竞争能力弱的种类灭绝,B项合理。

9.D [解析]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标志重捕法,A正确;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B正确;兔参与形成了8条食物链,鹰占据第四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C正确;由于不知道兔的食物来源,有多少来自橡树苗,有多少来自草本植物,因此无法计算鹰每同化1kJ的能量至少需要多少草本植物,D错误。

10.B [解析]根据题意,加入的菌剂中含有多种微生物,故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项正确;该菌剂的作用是分解农田中残留的有机农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B项错误;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C项正确;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D项正确。

11.D [解析]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生物个体数可能存在倒置情况,所以不能根据个体数量大小确定食物链关系。

12.A [解析]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B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是呼吸散失的能量,C是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故选A项。

13.A [解析]题图中能量流向鱼的食物链有水生植物→鱼、水生植物→蜗牛→鱼、浮游植物→蛤→鱼,若鱼从不同食物链获得相同数量的能量,且能量传递效率均为10%。

当鱼同化40kJ的能量时,则需要水生植物和浮游植物同化的能量为40×1/3÷10%+40×1/3÷10%÷10%+40×1/3÷10%÷10%=2800kJ。

14.A [解析]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提高作物产量,这是利用了植物激素的作用;信息传递可用于提高畜产品的产量,如利用音响设备发出的声信号提高牛、羊的繁殖率;施放适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这属于化学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延长植物黄麻的光照时间以提高麻皮产量,这属于物理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5.B [解析]由题图可知,生产力最高的地区物种丰富度最低,A项错误;海拔1000m处物种丰富度低而生产力高,B项正确;高海拔地区的生产力比低海拔地区的低,C项错误;该研究结果不支持“生产力假说”,D项错误。

16.A [解析]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就是就地保护,题干中人们对池鹭的生活进行了干扰,不利于池鹭物种的进化。

17.D [解析]欧美黑杨引进后,洞庭湖区鸟类大量减少,这表明外来物种入侵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A项正确;湖洲钢制矮围严重影响洞庭湖鱼类的正常繁殖,进而影响鱼类种群数量增长,B项正确;沟渠塘坝清淤增蓄、拆除外湖砂石场,有利于提高物种多样性,进而提高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净化功能,C项正确;水华是由于N、P等元素含量增多引起的,D项错误。

18.D [解析]在人工鱼塘中,人们可通过投放饲料等措施来饲养更多的鱼类,所以⑤可能比①小,故A错误;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个营养级的同化量,所以④应包含三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故B错误;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生物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不完全相同,故C错误;能量传递效率=下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100%,所以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③/②)×100%,故D正确。

19.D [解析]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即丁,A项正确。

人工生态系统中往往需要输入或输出大量的物质和能量,所以CO2消耗量可能小于CO2产生量,B项正确。

根据图示CO2消耗量大于CO2释放量,说明生产者有机物积累量增加,生产者种类或数量增多,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正在增强,C项正确。

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途径是食物链、食物网,只能进行单向传递,D项错误。

20.D [解析]图中A为生产者,C、D为消费者,E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为分解者,生物群落是指该区域的所有生物,包括A、C、D、B,A项错误。

C增重10kg,至少需要A为10×1/4×10×10+10×3/4×10=325kg,B项错误。

火山爆发,岩浆使土壤条件全部被破坏,在火山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C项错误。

生物通过信息传递,获取并处理这些信息,从而适应周围环境,D项正确。

21.

(1)分解者 有机物

(2)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呼吸作用

(3)⑤ (4)B 热带雨林温度高,分解者活动旺盛

[解析]

(1)图甲中a表示分解者。

碳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2)①表示无机环境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过程,主要为光合作用。

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也能固定碳,②表示呼吸作用。

(3)倡导“低碳生活”是为了减缓主要由化石燃料的燃烧造成的温室效应。

(4)热带雨林温度高,分解者活动旺盛,土壤中有机物少。

22.

(1)农作物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第二、第三

(3)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地方

(4)抵抗力 农作物 (5)3 55

[解析]

(1)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即农作物。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农作物、植食性的家禽和猪都是人的食物来源,所以人处于第二、第三营养级。

(3)生态农业的目的是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地方。

(4)由于农田中的生物种类较少,因此其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5)需要消耗农作物:

1/2÷10%+1/4÷10%÷10%+1/4÷10%÷10%=55kg。

23.

(1)111 

(2)13.5 逐级递减 (3)体液免疫部分丧失,细胞免疫全部丧失

(4)多级利用 循环再生 利用率 增加

[解析]

(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51.5+41.5+15+3=111J/(cm2·a)或者是118872-118761=111J/(cm2·a)。

(2)传递效率是同化量之比,故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是15/111×100%=13.5%,体现了能量逐级递减的特点。

(3)胸腺萎缩会影响T细胞的发育成熟,而T细胞参与部分体液免疫和全部的细胞免疫,因此会使体液免疫部分丧失,细胞免疫全部丧失。

(4)该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从而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如果蛙消失了,蛇的数量会增加,因为其食物链缩短,获取的能量更多。

24.

(1)能 该生态瓶内有生产者和分解者,能通过光合、呼吸等生理过程实现各元素的循环利用

(2)自我调节 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很弱

(3)通风、光线良好 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解析]

(1)小生态瓶也是生态系统,也在进行着物质循环,所以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小生态瓶内也能进行对C、O、N、P的循环利用,因为该生态瓶内有生产者和分解者,能通过光合、呼吸等生理过程实现对各元素的循环利用。

(2)任何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只是简易生态瓶内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很弱,所以其抵抗力稳定性很低。

(3)为尽可能长时间维持生态瓶的相对稳定,应将该生态瓶置于通风、光线良好处,并避免阳光直射。

若要在该生态瓶中添加小动物,则应注意各营养级生物之间的比例合适,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是因为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