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课时训练12资料讲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692837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课时训练12资料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课时训练12资料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课时训练12资料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课时训练12资料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课时训练12资料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课时训练12资料讲义.docx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课时训练12资料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课时训练12资料讲义.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课时训练12资料讲义.docx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课时训练12资料讲义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课时训练12

专题12:

自然地理要素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专题13: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单项选择题

  读“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图”,完成1~2题。

1.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

A.①         B.②

C.③                               D.④

2.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

A.⑤         B.⑥

C.⑦                               D.⑧

【解析】:

第1题,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径流量大小、流量的季节变化、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而这些方面与河流流域内的气候密切相关。

松花江地处东北,为温带季风气候区,而珠江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两条河流由于气候不同,而水文特征差异很大。

第2题,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主要是由于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图中⑥表示水文对地貌的影响。

【答案】:

1.A 2.B

3.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历史上由于植被破坏,加上降水变率大,导致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景观。

这体现了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

A.差异性

B.整体性

C.稳定性

D.周期性

【解析】:

一种自然因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自然条件的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

3、B

下图表示“一山之隔两重天”,关于该图原理的正确叙述是

A.“一山之隔两重天”的形成是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B.“一山之隔两重天”的形成与构造运动无关

C.在山地背风坡形成冷而干的天气

D.暖湿气流在山地迎风坡形成丰富的对流雨

【解析】:

“ 一山之隔两重天”是山地的屏障作用的表现:

山地对气流有屏障、抬升作用。

冷气团遇山受阻,越山之后不仅势力减弱,且因下沉增温,使一山之隔的两侧气候有明显的差异。

背风坡往往形成“焚风效应”,C错;山地本身是地壳或隆起的产物,B错;“一山之隔两重天”的形成是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个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A错。

选D(D选项中把“对流雨”该成“地形雨”,因为“对流”为热力作用为主,而“地形”指动力抬升气流)。

【答案】:

4、D

5、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

读图,按照方框I、II、III、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①土壤水增多 ②蒸腾加强  ③库区蒸发量增大

A.①③②  B.②①③  C.①②③  D.③②①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修建水库一方面可导致①土壤水增多(Ⅰ),给植物生长提供更多的水分,从而使植被覆盖率增加,进一步导致②蒸腾作用加强(III),水库周围降水增多;另一方面也会导致③库区蒸发量增大(II),水库周围降水增多。

根据题意,按照I、II、III排序即①③②,选A。

 

【答案】A 

 6、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这一现象体现了

A.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B.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C.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孤立性

D.人类与环境不相统一

【解析】:

本题考查对陆地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陆地环境各要素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如果某一要素改变,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这一事例就充分体现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答案】A 

7、当地表失去了植被保护后,地理环境受到的影响可能是(  )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加强            

B.地表径流减少、水源缺乏

C.土壤趋于贫瘠化                    

D.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

【解析】:

本题考查对陆地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陆地环境各要素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如果某一要素改变,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可结合河流流域、黄土高原历史案例回答。

【答案】:

D

读自然地带与水热条件关系图,A~H表示不同的自然带,回答8~9题。

(R为年辐射差额,即热量收入;R/Lr为干燥指数,指数越大,表示越干燥)

8、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述,正确的是

A.A→B→C→D自然带的更替反映了山地垂直自然带变化

B.A→B→C→D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

C.C→F→G→H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变化

D.C→F→G→H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热量条件的差异

9、图中E自然带是

A.热带雨林带 

B.温带草原带 

C.温带荒漠带 

D.热带草原带

【解析】:

8、由图中可知,R值越大,热量收入越多,纬度越低;R/Lr值越大,表示越干燥,越接近内陆。

A→B→C→D自然带的更替不仅可反映从低纬向高纬的变化,也可反映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它是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

C→F→G→H反映从沿海到内陆的变化,以水分条件的变化为基础。

9、读图可知,E自然带反映热量高→热带,水分适中→草原,为热带草原带。

【答案】

8、C

9、D

10、世界上干湿度地带分异最明显的是哪个大陆的中纬度地区    

A.北美大陆      

B.南美大陆    

C.亚欧大陆     

D.非洲大陆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干湿度地带性表现为由沿海到内陆,随水分条件的递减,出现自然带的东西方向分异。

由于中纬度亚欧大陆东西方向宽度最大,故干湿度地带性分异最明显。

【答案】C

读下面“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图”,回答11~12题

11.④地自然带的名称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热带草原带    

D.温带草原带

12.自然带①→②→③体现的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是()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D.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④地为地中海气候,①→②→③体现了自然带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答案】11.B12.B

读北半球部分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完成13~14题。

13.由图中四座山峰位置及海拔高度可知,垂直自然带最多的位于

A.a

B.b

C.c

D.d 

14、b与g气候类型最主要的差异在于    (    )

A.气温的年较差

B.年内降水分配不均

C.降水集中季节不同

D.最冷月平均气温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差异性的相关知识。

13、:

影响山体垂直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主要有山坡自然带谱的多少与山地所处的地理纬度、山地海拔高度、相对高度及坡向等因素有关(如图).

14、b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g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二者的主要差异是降水的集中季节不同。

【答案】13、A  14、C

二、综合题

13、读“我国北部地区自然带分布略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各字母表示的自然带名称:

A.___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____。

(2)根据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可以判断图中自然带的分布体现了__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

这种自然带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                                                                                。

(3)A自然带的气候类型是          ,B自然带的典型植被类型是__________,C自然带野生动物生态习性的显著特点是___________。

【解析】试题分析:

(1)据图分析:

A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为温带草原带,C为温带荒漠带。

(2)自然带的东西更替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地带性的产生受水分条件影响较大,同时也是在一定的热量基础上进行的。

从全球来看,这种分布特征在中纬度地区表现的特别明显。

(3)据图分析,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草原带的典型植被类型是温带草原,温带荒漠带野生动物生态习性的显著特点是耐干旱、善奔跑。

点评:

试题难度不大,只要能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就可以很好的解答本题。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分为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

(1)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带

(2)从沿海到内陆  

  主要是水分受离海远近的影响,从大陆沿海往内陆方向递减。

该规律在北半球中纬度亚欧大陆表现最为明显。

(3)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草原   耐干旱、善奔跑

16、读下面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变化是以              为基础产生的,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2)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近似于_____(A:

②→③→④);B:

③→⑤→⑥)的变化,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3)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而同纬度的⑥为温带荒漠带,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是______                        。

(4)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对人类的农业生产有哪些指导意义?

(补充}(5).形成③自然带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其气候特征是________。

(补充)(6)自然带④在南半球是否有分布?

判断理由是                                     。

【解析】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影响因素是热量。

(2)由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影响因素是热量与水分。

(3)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影响因素是水分。

(4)整体性表现为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改变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环境的改变。

这要求我们在资源开发和利用时,要树立综合利用、统筹兼顾的思想,在区域开发时要处理好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在生产活动中树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思想。

要结合各地地理环境的特点及优势进行区域开发。

(5)③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在大陆东岸,其气候是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是寒冷干燥。

 

(6)自然带②分布在50°N~70°N之间,可判定为亚寒带针叶林带,在南半球因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故无此自然带分布。

【答案】

(1)热量  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不均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2)A  随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降低,水热状况变化越大

(3)距海远近不同,导致水分差异

(4)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回答合理均可得分)

(5)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6)没有 南半球适宜该自然带分布的纬度范围内绝大部分是海洋

 

专题14:

地表形态和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直击考点】 

1.结合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了解全球气候变化 

3.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及其影响

能力要求:

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扫描】 

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全球气候变化 

(3)措施: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②推广节能技术 ③开发利用新能源 ④植树造林 

 【过关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共15小题)

读我国某史前文明遗址的原始村落分布示意图,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完成1—2题。

1.先民选择居住地时,充分考虑的聚落布局最主要的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

C.河流

D.交通 

2.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口的增加,图中区域②有可能发展成为聚落,其聚落形状可能是 

A.团聚型

B.带状

C.网状

D.棋盘式

右图为“某干旱地区城市分布图”,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回答3—4题3.图中a、b、c、d四个位置,最容易

形成城镇的是

A.a

B.b

C.c

D.d 

4.在上述城镇的城市化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限制性因素是

A.土地生产力

B.水资源

C.基础设施

D.经济规模

 在下图所示区域内,准备修建从A城(120.5°E,28°N)到B城的公路,分析回答5—6题。

5.在上图示的四条线路备选方案中,最佳方案为

A.①

B.②

C.③

D.④ 

6.图中显示,影响公路线区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地形因素

B.水文因素

C.气候因素

D.经济发展水平 

7.石炭—二叠纪是地球上重要的形成煤炭的时期,当时森林茂盛,植被丰富,则当时的气候的特点是   

A.寒冷干旱   

B.温暖湿润   

C.寒冷多雨   

D.温暖干旱

 “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同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与之相伴随的还有“全球变暗”,即地球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增加,云层变厚,能够直接到达地球表面的阳光逐渐减少,地球因此而变得越来越“暗”。

据此完成

8—9题。

8.引起“全球变暖”和“全球变暗”的主要人为原因都是 

A.太阳辐射能力在减弱         

B.使用化石燃料等排放出大量微粒物

C.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

D.沙尘暴肆虐全球 

9.“全球变暖”将导致多方面的变化,下列变化不可能...的是 

A.海平面上升

B.暴雨、洪涝、干旱等灾害事件增加 

C.冰川覆盖面积扩大

  D.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10.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全球气候变暖仅仅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正常体现 

B.全球变暖,除了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正常体现外,人类活动也加剧了此现象 

C.人类对全球变暖问题束手无策 

D.全球变暖造成的影响都是有害的 

下图为“我国近5000年来的气温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反映的信息表明 

A.该图完整地反映了我国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状况

B.近5000年来,我国气温波动范围在4℃以内 

C.公元前,我国有一次寒冷期,一次温暖期 

D.从总体上讲,该图所反映的时间范围内,我国气温呈波动性上升的趋势 

12.当今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因而我国将来可能出现

A.1月份0℃等温线将在秦岭—淮河—线以南

B.台湾岛的的面积将比现在小 

C.冬小麦的种植区域将向南移

D.西北地区因蒸发加剧导致降水增加 

喜马拉雅地区总计有1.5万条冰川,这是世界上山岳冰川最大的分布区。

许多资料表明,近年来,喜马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在逐渐加快,其中长近5km的巴尔纳克冰川,自1990年以来,已后退了近800m。

国际冰雪研究委员会指出:

如果按目前的融化速度,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大。

据此完成13—14题。

 

13.造成该地区冰川快速融化的主要原因是 

A.科学考察,人类活动 

B.探险旅游,乱扔垃圾 

C.厄尔尼诺,降水增多

D.温室效应,气候变暖 

14.冰川快速融化,对本地区造成的影响是 

A.改善农业生态条件

B.缓解气候寒冷程度

C.破坏冰川生态环境

D.导致山地雪线下降 

15.近年来的研究资料表明,几乎所有的鸟类从它们的非洲栖息地到达欧洲的时间要比304  年前平均提早8

天左右。

候鸟迁徙时间表“被迫”改写的原因可能是

A.鸟类繁殖快导致数量猛增   

B.全球气候变暖及昆虫繁衍提前 

C.欧洲湿地自然保护区增多   

D.非洲热带森林破坏严重 

二、判断题:

判断下列各题的正确与错误,正确的题目选A,错误的题目选B。

(共5小题) 

16.平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场所,而山区则没有城市分布

17.在山区修建运输线路,一般公路建设优先于铁路建设。

 

18.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的变化,会引起该地区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19.据科学观测,全球冰川面积在逐渐减少,这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一种表现。

  

20.气候变暖的影响对工业生产领域影响显著

三.综合题(共2题) 

21.读全球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和全球气温变化曲线图,回答问题:

 

(1)全球二氧化碳含量变化趋势是,全球气温变化趋势是

              ;

 

(2)分析这两者的因果关系是

 。

 

(3)设计一个联系框图以表示下列选项之间的相互关系(注意:

框内填写字母代号)。

 

A.全球海平面上升 

B.海洋表面出现膨胀 

C.极地冰雪融化

D.沿海低地、良田、城市被淹没 

E.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高

F.大量燃烧矿物化石燃料 

G.全球平均气温上升

H.大量森林植被遭到破坏

 

22.读我国东部沿海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在甲村和乙村之间修建一条公路,应选择                (②或③)线,理由是

 。

 

 

(2)如果在该地区建设小城镇,甲、乙、丙、丁四个村庄发展条件最有利的是           村,理

由是

 

 

(3)为了解决未来小城镇的用水、用电问题,该地区计划在④处修建水电站。

选择该处建坝的理由是

 

             ;                但随之可能带来的问题是:

 

 

【参考答案】 

1B2B

【解析】第1题:

从图中可以发现,居民点主要坐落在既接近水源、又不会被洪水淹没的河流阶地上,说明先民选择居住地时,已经充分考虑了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第2题:

区域②处于河谷地区,受两边山地限制,聚落沿河道延伸方向呈带状发展。

 

3B4B5C6A7B8B9C10B11B12B

【解析】随着全球气候有变暖,1月份0℃等温线(与秦岭—淮河—线大致吻合)、冬小麦的种植区域将发生北移,西北地区因蒸发加剧使得气候变得更加干旱;气候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台湾岛被淹没面积扩大。

 13D14C15B16B17A

【解析】山岳地区地形崎岖,相对高度大,修建交通运输干线,成本高,难度大,而公路和铁路相比,成本相对较低,难度较小。

18A19A20B

【解析】气候变暖引起水热状况的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最为明显。

 

21题答案:

(1)上升   波动上升 

(2)二氧化碳增多,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能力强(保温作用强),导致气温升高 

(3)F和H、C和B上下框可对调 

【解析】本题主要通过资料与图表,考查信息提取、分析能力,要求能理解全球气候变暖 的原因及造成的影响以及之间的因果联系。

 

22题答案:

 

(1)②坡度小,工程量小,且利于行车的安全  

(2)丁地势平坦开阔,水陆交通便利 

(3)工程量小(水库蓄水量大)淹没村庄和农田(需要移民) 

【解析】

(1)甲乙两村之间的等高线向低海拔方向弯曲,说明两村间为山脊,如果选择③线,需要跨越山脊,穿过的等高线多,地形起伏大,施工的难度和造价都高,如果选择②线,基本与等高线的方向一致,沿线地形起伏小,

坡度变化小,施工容易,且利于行车的安全。

(2)从城市的区位因素分析,一是自然因素如地形、气候、河流等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图中四个村庄的气候条件类似,但丁村地势地形条件最好,平坦开阔,且位于众多支流的下游,水量丰富;二是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图中丁村距离过境的公路最近,且临近河流,水陆交通便利,有利于村庄经济的发展。

 

(3)④处于两山脊之间的峡谷处,其上游为相对封闭的盆地地形,利于水库蓄水且有充足的水源,处于峡谷最狭窄处,可减少工程量,节省投资;但是,由于水库的蓄水,使盆地水位上升,会淹没农田和村庄,需要移民。

 

专题15: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直击考点】 

1.结合实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2.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和危害 

【考点扫描】 

1.自然资源:

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1)分类:

自然属性:

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

自我再生性质:

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2)共性特征:

①分布的不平衡性②资源间的联系性③数量的有限性④

(3)利用的发展性 

前煤炭时期——“木材时代” 

煤炭时期——“煤炭时代” 

后煤炭时期——“石油时代” 

(4)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农业社会阶段:

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强 

工业社会阶段:

能源和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决定性影响

后工业化阶段:

综合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对自然资源依赖性逐渐减弱 

(5)可持续利用:

①合理、适度开发②综合、循环利用③重视生态环境保护④充分调动公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自然灾害:

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自然事件 

地质灾害:

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 

气象灾害:

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 

生物灾害:

虫灾、鼠灾等 

(2)主要自然灾害(以洪水灾害为例) 

成因:

①自然原因:

强降水、冰雪融水;冰凌、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流域内地面坡度大、土壤含水量高、植被覆盖率低导致汇水速度快;河道弯曲、纵向坡度小,排水速度慢;②人为原因:

人类活动一定程度上诱发或加剧洪灾的发生,如对流域内植被的破坏,不仅导致流域内汇水速度加快,而且加剧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淤积,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水位升高,从而诱发甚至加剧洪水;大规模的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危害:

冲毁房屋、道路和桥梁,淹没农田、村镇和工厂,造成工业、农业的财产损失以及人畜的伤亡,有时甚至引起瘟疫和传染病的爆发。

 

治理措施:

①上游:

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②中游:

治理原则是

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③下游:

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等。

 

【过关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共15小题) 

1.下列各组物质和能量全部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A.水稻、棉花、矿石、森林           

B.交通用地、闪电、天然气 

C.空气、地热、石油、铜矿石         

D.钢铁、野生动物、水能 

2.若大圆a表示自然资源,小圆b表示矿产资源,小圆c表示能源,图示三者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2006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施行。

这将从法律上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各组能源中,全部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A.煤炭、风能   B.水能、太阳能    C.石油、天然气     D.核电、生物能 

4.为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江苏省“十一五”规划将建设100万千瓦风电项目,主要原因是

  A.江苏位于沿海地区,风能资源丰富 

B.江苏风力发电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C.江苏能源矿产缺乏,将以风能代替常规能源 

D.江苏交通运输网络不够健全,能源输入渠道不畅 

5.近百年来,人类所定的铜矿石最低含铜量标准不断降低,使铜矿可采储量不断增加,这反映了 

A.自然资源综合性特征 

B.自然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性特征 

C.铜矿资源具有可再生性

D.社会需求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6.自然资源在数量上的有限性,是下面哪些原因造成的

①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②受利用的技术水平限制 

③受资源地带性分布规律限制

④受资源之间的相互制约性限制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读世界能源消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