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赢课堂研究报告.docx
《双赢课堂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赢课堂研究报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双赢课堂研究报告
《实施促进式教学,构建双赢课堂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江苏省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课题组
2010年12月24日
一、研究问题提出
在传统的课堂中,人们通常认为,收益的只会是学生,教师除了辛苦与奉献外剩下的就是慢慢的老去。
在对教师的许多赞美中也是这样认为的:
教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实际上,没有教师的赢,就谈不上学生的赢。
因为我们总认为,我辛辛苦苦讲给你听,你还不认真,甚至还捣蛋,我是好心没好报。
你没有在课堂上获得成长的意识,就不会把课堂看成与学生交往的舞台,就不会有期待与发现,更不会有碰撞与激动,有的只会是程式化的“完成任务”,留下的是呆板的、枯燥的课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但有一个老问题却逐渐显现,并引起大家的思考,那就是:
教师还是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每当下课铃声响起,有多少老师能够叩问自己:
在这节课中,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了吗?
我们始终觉得课堂应该是师生相互促进,共同享受,共同发展,共同愉悦,共同成长的过程。
基于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老师素质和生源相对较好这一现状,我们借助于罗杰斯的“促进教学法”,于2006年9月申报了《实施促进式教学,构建双赢课堂的研究》,作为学校的主课题,引领我校中小学20项子课题,开启了系列研究,同年12月被确定为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一五”重点自筹课题。
我们期望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试图借助多个因素,以“促进”为主要方式,整合各种资源,形成一种师生“双赢”的课堂教学体系。
让师生在课堂中共同追求人的真实、享受教与学的快乐,通过积极主动的教学活动实现各自的人生目标,从而实现课堂教学多元的、互动的“双赢”,这是我们一直尝试和追寻的课堂教学的理想境地。
二、课题总体设计
(一)概念界定
促进式教学是借助多个对象,整合各种资源,创设良好氛围,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以促进为主要方式和发展目标的一种教学体系。
其中教师为学习的主要促进者,另外含学习同伴和学习个体。
其主要关系有师生促进、生生促进、媒介促进、自我促进等。
双赢课堂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教学活动实现各自目标的课堂,它是实施促进式教学的目的。
“双赢”的关系是多元的、互动的。
双赢”的首要前提是参与活动的双方都是积极主动的,他们对于最终获得的结果是渴望的。
(二)研究目标
我们的研究目标是立足学生发展,坚持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变化和学习,探求具体、可操作的“双赢”教学策略,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促进式教学体系,以实现师、生多方面的“双赢”。
(三)研究内容
具体从五方面来展开研究:
1.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促进的研究;2.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促进的研究;3.课堂教学中“媒介交叉”促进的研究;4.课堂教学中“学生自我”促进的研究;5.课堂教学中“多元评价”促进的研究。
操作流程见下图:
(三)研究方法
1.“总则”:
使教育研究的相关理论联系实际——走出困境:
“理论的实践乏力,实践的理论疲软”——达成重构:
“理论与实践的同生共长、相互构成”
2.“连动”:
采用调查研究、文献研究、理论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连动”的综合研究思路——调查研究:
分析现状与问题;文献研究:
梳理理论观点;理论与实践研究:
构建理论与操作体系。
突出质的研究。
3.“细则”:
把握具体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整个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案、研究内容在不断的探讨学习中调整方向,更为准确的把握重点,不断修正。
调查法——对现行探究活动体系、科学教育教学体系进行调查分析归因。
经验总结法——根据制定的标准进行设计和验证,不断总结经验,积累研究成果。
案例法——不断用案例研究的方法验证和思考设计的可行性。
文献法——利用文献法学习收集相关理论、实践分析。
三、研究实施过程
本课题自2006年9月课题申报立项以来,我们从课题的研究目标切入,针对具体研究内容,开展了扎实有效的研究活动,具体如下:
(一)进行了开题论证,明确课题研究方向
2007年3月28日上午,我们举行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重点课题《实施促进式教学,构建双赢课堂的研究》开题活动。
首先观摩了老师执教的公开教学,随后进行了课题开题论证会,该校从“思考、定位、构思、实施、期望”四个方面,向专家组介绍了课题研究的有关情况;子课题代表说明子课题研究内容,及开展研究的措施、打算;与会专家围绕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了论证,一方面肯定了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工作,另一方面又提出了许多合理化的建议。
同时专家也建议:
在研究内容的维度可以重新组合,可从师生促进、生生促进、自我促进和评价体系方面来展开;在子课题选题上要紧扣内容维度的四个方面来设计;在操作模式上要多样化,给教师和学生以更广阔的创造空间,要体现出“促进式”“双赢”等个性化的特征。
(二)进行了调查分析,细化为各项子课题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含平时的听课、专项调研、座谈、检测、教研活动、调查问卷等),罗列出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若干表现。
查阅文献资料,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召开研讨活动,分析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原因。
我们组织进行了子课题的申报工作,从师生促进、生生促进、媒介促进、自我促进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细化为具体的子课题,向全校老师进行招标立项。
全校老师结合学科实际,自选内容,共有28项课题进行了申报。
经课题组研究,决定批准中学语文自育式课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等20项立项为第一批子课题。
(三)强化了组织管理,促进课题有效开展
我们强调把课题研究渗透到平时教学活动之中,让教师结合课题来进行理论学习、教材疏通、集体备课、公开教学、课堂一得等活动。
在学期开始,以认真研究教材,针对学生实际为基础,拟定出课题研究计划;每位老师必须按计划认真开展研究,并付之于课堂教学,定期总结。
让教师能亲历研究过程,真正做到:
在行动中研究、为行动而研究、对行动进行研究、在动态中研究行动。
为了能更为方便地进行交流和推广课题研究成果,我们建设了专题网站,网站建好了如何管理,这是我们要解决的新问题,于是我们及时设计了“华罗庚实验学校课题研究网上动态评价表”,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行,汲取了反馈意见后,进行修改,现已确定每学期对子课题进行一次课题网上的动态评价。
(四)开辟了名师讲坛,共享集体研究智慧
为进一步丰富课题研究的活动形式,拓展课题研究的思路,以激发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智慧,我校开辟“名师讲坛”活动。
每月将邀请一位课题组中的核心成员为全体教师作一次学术报告或教育专题讲座,让他们诠释自己对促进式教学的理解,畅谈自己的研究历程,用他们的课题研究体验映照每一位老师的成长轨迹,让课题研究中的智慧之花得以传承。
课题组核心成员吕水庚、潘建明、张和忠、孟国伟纷纷走上讲台,为教师传输“双赢课堂”的理念与策略,并先后邀请成尚荣、彭钢、严华银、庄惠芬、陆丽萍等教育专家和一线名师就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自己精辟的、独特的见解。
每一次“各师讲坛”活动,就是一次教育思想的传播,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就是一次智慧的碰撞。
老师们把先进的理念带入教研组,展开研讨消化,带入课堂中,进行尝试实践,从而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有序、更加有效,从而实现课堂的“双赢”。
(五)组织了课题沙龙,交流课题研究体会
自课题开展以来,我们先后围绕“如何实施促进式教学、我心目中的双赢课堂、开满鲜花的课堂——我的双赢课堂精彩一例”等专题组织了多次课题研究沙龙活动,每一次沙龙活动中,大家积极参与,时而激烈、时而会心、时而平静、时而碰撞、时而辩论、时而倾听。
通过精彩案例的解读,大家较为深刻地诠释了“双赢课堂”就是一种智慧;“双赢课堂”就是一种娱乐、一种游戏;“双赢课堂”就是一种享受;“双赢课堂”就是一种探索;“双赢课堂”就是一种情智;“双赢课堂”就是一种细节……沙龙结束后,我们及时整理好沙龙活动稿,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教育沙龙活动评比,连续三年均获得一等奖,我们还将沙龙活动稿上传在学校的网站上,让个体的智慧集体共享,让草根化的经验在全校推广。
(六)实施了磨课活动,发挥研究团队力量
在“双赢课堂”的研究中,我们逐步改革以“教学研讨”为主要形式的研究方式,推出了“磨课”活动。
特别是2009年初开始实施磨课计划后,我们上课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2009年5月起,我们又将磨课形式扩展为“一人磨课”和“全体磨课”,所谓全体磨课就是同一内容几位老师一齐上,第一个老师上好后,集体讨论再有第二个老师上,接着第三个……应该说一次活动就是一次思想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的碰撞。
“磨课”活动,应该说都是一次很好的研究活动,在活动中我们都能确立研究的中心内容,对老师们所教的内容都能从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与实效出发,谈自己的观点、想法,应该说在每一次扎实有效的课题研究活动中,所有课题组成员的教学观念都得到了改变,教学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七)举办了教学观摩,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中,我们先后开展了多次课堂研讨活动。
2007年12月20、21日,我们面向全市开展了“实施促进式教学,构建双赢课堂”教学研讨活动,2009年11月13、14日,江苏省课堂教学研究中心在我校举办了课题观摩研讨会,课题组我作了《追寻“双赢”的课堂人生》的课题汇报。
2010年5月7、8日,由《江苏教育》杂志社主办的2010“教海领航·金坛”暨华罗庚诞辰一百周年系列活动双赢课堂研讨活动在我校举行……在这些研讨活动中,有20多位老师执教了“双赢课堂”观摩课,另有数位老师汇报了自己开展“双赢课堂”研究的实践和体会。
与会领导、专家和老师们对我校“双赢课堂”的研究活动形式的多样化,过程的扎实有效性纷纷表示赞同。
师生们通过积极主动的教学活动实现各自的人生目标,从而实现课堂教学多元的、互动的“双赢”。
(八)汲取了名家智慧,拓展课题研究空间
2007年,我们听到了关于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决定去学一学,6月的一个星期天,当听说郭教授正在浙江省,我和分管教学的张和忠校长和分管教科研的蒋守成校长,联系了车子,直奔台州,七百多公里的路程,到台州的时候已凌晨三点多了,他们找了个小旅馆住下,早晨六点就直奔学校,和郭教授一起走进课堂,零距离接触到了“生本教育”。
7月,张校长和蒋校长又赶赴上海,向鲁子文教授学习“高效课堂”的经验。
在郭思乐生和鲁子文教授引领下,我们又意识到:
只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课堂太“活”;只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又太“死”。
二者都不适合我们学校的现状。
要搞活课堂,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教师的主导性不能丢。
我们就搞一个‘半死不活’的。
于是,我们又组织专题沙龙进行题研讨,这下,老师们开始“摸着门儿”了,也碰撞出了具有“双赢课堂”特色——那就是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借助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形成扎实的基础学力,发展独特的个性,塑造高尚的人格的教学。
四、课题研究成果
(一)建构了“双赢课堂”的框架与策略
1.厘清了“双赢课堂”的交互关系
我们根据各学科教学的共同规律,依据双赢课堂的理想,提炼出来的四种促进方式的交互关系(见右图)。
其中,编者是媒体促进的代表,管理者包括教务部门、教师及学生本人的评价与监督措施,学生甲乙丙则代表每个学生个体。
此图示真是的反应了理想状态中双赢课堂的所有生命交往关系。
我们的课堂实践与探索,正是由此出发,由点到面,由个体到群体,由短时到长效慢慢推进。
2.构建了“双赢课堂”的教学模型
我们初步形成了“双赢课堂”的一般模型,主要分四个部分:
一是导入环节——目标引学;二是新授环节——自主探究;三是拓展环节——自主质疑,合作分享;四是评价环节——教学相长,师生共赢。
目标引学:
(1)可以使教学具有明确的目标,特别是学生的学习目标;
(2)学生事先对学习内容具有知情权,而不至于由教师牵着走,学生仅仅是跟着老师转;(3)可以尽量使学生在课开始前处在同一起跑线,因为课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好相应的准备,也就是打好有准备之仗;(4)课堂上给师生、生生的合作创设了条件。
自主探究:
以生为本,学生在体验与自主探究中学会知识,形成能力。
老师要把学生培养成司机——不要把自己当成司机,学生当成乘客;不要把学生当成司机,自己当着导航仪。
合作共享:
师生、生生在合作交流中分享成功与喜悦。
人人都有长处,比如你可以与刘翔赛足球等。
师生共赢:
小结提升,认知结构得到扩充,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拟定了“双赢课堂”的基本要求
(1)双赢课堂的阶段性目标:
“1+1”
强调一个“实”,即:
①感情真实,课堂应是师生情感的真实表达,是真实的教的过程、真实的学的过程、真实的情感历程;②内容丰实,教学中讲求实实在在地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教学手段以及预期的教学效果,不哗众取宠;③方法朴实,教学行为要实在、实效,不刻意追求形式的丰富多彩,手段的多种多样;④基础扎实,是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掌握达成度高。
体现一个“活”,即:
①灵活的结构,教师要教的活,课前吃透教材,准确预设;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适时地对课堂进行二度设计,让师生间的互动更有效;②活跃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③活泼的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生动、自主、活泼的发展。
双赢课堂的价值取向:
我们认为是以知识和技能为主线,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以知识为载体来实现的。
(2)双赢课堂的过程体现:
“3个1”
①从机械的直线式教学走向机智的分支式、板块式教学;②从重教学环节的设计走向重文本解读和学生研究;③从随意性捕捉资源走向机智把握有效性的资源。
(3)双赢课堂的评价标准:
“3个参与”
一是关注课堂学生的参与面。
就是关注教学是不是面向全体学生,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二是关注课堂学生的参与度。
就是关注师生是否投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否真实、有效。
三是关注课堂学生的参与质。
就是关注一节课后的目标达成,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效果。
当然,这只是我们“双赢课堂”思考的一个维度,“双赢课堂”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无限的研究空间……
4.形成了“双赢课堂”的组织策略
“双赢”的理念落实到学科课堂,我们从中学数学开始进行“学案制”教学尝试,然后推广到中学理科,在推广到小学高年级理科,寻找到了一条课堂双赢的有效途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优化学科课程设置,开设学法指导课,把科学的学习过程、学习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实践中去探索、去体验、去发现、去发展特长和个性。
我们还遵循学科教学规律,不断达成学科素养的提高,课堂双赢。
例如:
(1)语文与生活双赢。
语文与生活超级链接,与民族文化超级链接等。
(2)数学与智慧双赢”。
任何学科都需要智慧双赢,数学尤甚,因为数学被称之为思维的体操。
(3)英语与多元文化双赢。
英语语言的美、多元文化、异国风情都值得我们师生双赢,创设英语学习的环境,让孩子在英语学习的“场”中感受、体验和融入,以开放的心态融进世界是至关重要的。
双赢,更多意味着环境、氛围及渗透与熏染。
(4)体育与健康双赢。
运动能力天生有高低,很多时候,孩子们更多展示的是一种对自我的超越。
正如有人说:
我们虽然再努力也成不了刘翔,但我们仍然能享受奔跑。
体育不仅使学生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里,让每个学生都成为阳光少年。
……学科具有不同的特点,但又都具有相通之处,我们的研究不是扩大学科之间的边界,而应该更好地促使学科之间更好地融通和整合。
5.呈现了“双赢课堂”的教学行为
作为一个行动研究的课题,在行动中思考、改进,在行动中提炼,我们研究的阵地主要放在课堂实践、课题研讨、反思重建上。
怎样的课堂是我们理解的双赢的课堂?
这样的课堂教者如何把握?
课堂观察从哪些点入手?
在研究文献、梳理资料、把脉学生的过程中,我们试图通过这样一些行为词来把握,来诠释我们的课堂:
耐心倾听、动态捕捉、适时引领、有效评价。
当然,这只是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对课堂教学行为研究观察的一个视角,不可能完全涵盖,词语之间也相互兼容,不能截然分开,但研究的过程本身就是求索的过程、改进的过程。
(1)耐心倾听,是对话的前提,是双赢的基础
双赢的课堂,耐心倾听是关键。
关于“倾听”的价值佐藤学先生曾说过:
“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互相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
”
关于学生倾听:
对那些不多思考就草率发言的学生,应建议更加注意仔细倾听。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
关于教师倾听:
教师首先要善于倾听学生,要接住学生的“投球”,不擅长接球的教师,应当专心一意地正面直对学生,去接住他们的每一个球,重视他们的每一个球,而不要以为只有按自己的教学计划上课才是上课。
“双赢课堂”是师生生命对话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是需要静静等待花开声音的课堂。
(2)动态捕捉,是资源利用、价值双赢的保证
关于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近年来,有许多文章进行了论述,既有“无法预约的精彩”,也有“精彩可以预约”。
动态捕捉,根本上是指对生成资源的把握的问题。
生成资源的价值如何把握?
怎样捕捉?
这样的行为与“双赢课堂”理念有什么关系?
在梳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试图去寻找一些可以操作的表述。
那就是,重视课前“三预”——预设怎样、预计会怎样、预期应该会怎样。
重视课中的捕捉——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做好“价值捕捉”、“错误资源”的捕捉。
(3)适时引领,共享智慧和价值双赢的契机
适时引领,就是在恰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帮助和引导,而不是按部就班。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着,这种组织和引导,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机智和实践智慧,体现教师魅力所在。
引领行为可以帮助师生更好地双赢资源、更好地双赢同伴智慧。
课堂教学中需要引领之处比比皆是,学生反馈过程中的适时提炼是引领,学生出错及不清时纠错是引领,学生回答不全、不完整及时补充是引领,学生想说而说不清时的启发是引领,通过追问让学生的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引在关键处,引在必要处,引在恰当时。
适时引领的教学行为,很好地体现教师作为一个课堂双赢源的价值,同时这种引领也更直观地呈现教师的学科素养、专业功底和实践智慧。
但引领不等于告诉,度的把握很重要,在引领中我们把握好三性:
适切性、适时性、适度性。
(4)有效评价,让师生在不断激励中实现双赢
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有利于教与学活动过程的调控,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
在“双赢课堂”的研究中,我们主要尝试从以下有效评价策略:
①形成性评价,让教学高效度;②自我性评价,让反馈多角度;③鼓励性评价,效益大幅度;④差异性评价,发展加速度。
“双赢课堂”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行为,可能有许多的教学行为可以呈现。
以上的一些教学行为只是我们课堂观察时的一些点,一些思考的视角。
这些点我们只是进行了适度的边界划分,其实点与点之间根本无法也不可能截然分开,比如说动态捕捉、适时引领及有效评价基本上可以同步进行,捕捉的目的为什么?
利用资源、引领提升,评价从来都是伴随具体的行为而实施的等等。
6.提炼了“双赢课堂”的操作要领
学生是不是学得苦,老师是不是在死揪?
这是我们一直关注的。
“双赢课堂”向何处去?
通过不断的研究,我们开始“摸着门儿”了,也碰撞出了具有“双赢课堂”理念的操作要领——那就是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借助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形成扎实的基础学力,发展独特的个性,塑造高尚的人格的教学。
(1)关注学生基本学力
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于渔”。
学力是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的基础,我们在学力培养上重点抓好了学法指导和学法渗透。
这是一节学法指导课中,教室的大屏幕上出现了一段近两百字的文字。
“同学们,今天老师想测测自己的记忆能力,请你们帮帮老师看看我熟练地背诵这段文字需要多少时间?
”当看到张春明老师在短短几分钟后,便能朗声背诵时,孩子们一个个睁大了眼睛,满是难以置信的神色。
“其实啊,老师并非记忆超群,就一普通人,甚至要论记忆力,还不如我们班的好多同学,那为什么老师背书背得这么快呢?
”张老师故作神秘地环视同学,大家都竖起耳朵等待下文,“那是因为老师有背诵秘籍。
想不想学到老师的背诵诀窍!
”学生听后无不精神振奋,跃跃欲试。
张老师结合具体的语段当场尝试、演练,孩子们感受着图画法、联想法、提字法等记忆方法的妙用。
再如张五芳老师在语文课中渗入系统思维及整体思想,进行了“提炼艺术”的专题研究。
在学生读了《季羡林传》后,她让学生去收集一百位中外百岁老人的小故事,进行阅读,再要求同学们在这一百位老人中提炼出22位在世的成功百岁老人,进行分层阅读。
第一环节(课外):
选择其中的五位作为期两周的精细阅读,并填写人物信息表;第二环节(课内):
在成果交流课上,要求同学按以下五个问题梯级展现自己的阅读结果。
※复述你最喜欢的一位百岁老人的一则动人故事;
※为每一位《百岁老人传》拟写一个贴切的标题;
※小组合作,探寻中国百岁老人成长规律及长寿的奥秘;
※百岁老人的成功经验给我们什么样的启迪;
※提炼名人传记的写作艺术。
问题一出,同学们对百岁老人的小故事津津乐道,讲述的内容也精彩纷呈……
这样的课堂,既便于对学生读法做科学的指导,又便于对学生的写法做引领,也可以对他们的思维力作提升。
实践中,老师们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
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并乐于学习,从而形成学力。
(2)彰显学生独特个性
我们常说:
“教师不能当司机,学生不能做乘客;教师不能做导航仪,学生不能当司机;学校应该是‘加油站’,应该是‘服务器’。
”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个性在自由愉快的学习中享受着精神的生活,真正体会到学习的魅力、人文的关怀、对话的激情、生活的乐趣……
“丑小鸭变天鹅了!
”马云老师教《丑小鸭》。
他提前两天便把作业布置了下去:
自学《丑小鸭》,把自己的所感所悟形成文字《我眼中的“丑小鸭”》, 学生对丑小鸭形象的解读可以说是异彩分呈,五花八门,真正达到了对文章进行“个性化”解读的目的。
“因为它没出生时就是一个天鹅蛋,否则无论如何它也变不成白天鹅的。
”
“别说天鹅蛋,就算它是凤凰蛋,如果没有承受痛苦的耐力和意志,恐怕它也挨不到变成白天鹅的那一天吧?
!
”
“丑小鸭的‘丑’也是它能变成白天鹅的原因……
“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应该感谢收留它的老太婆……
“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应该感谢嘲笑过它的野鸭、母鸡和猫儿……
“巧妙利用了科学方面的规律,又经过了文学的加工和渲染,丑小鸭的形象才有了真实而又能打动人心的魅力!
”水道渠成的结论为本节课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你知道吗?
”蒋守成副校长带领他的名师工作室成员一起充分挖掘教材中“你知道吗”中的教学资源,开发成专题的数学阅读课:
《古代数学之三角形面积》一课让学生用现代的数学眼光看古代算法,体会进步的数学发展过程,感受古代人民和数学家的智慧;《运动场上的圆周长问题》一课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这个世界,用数学的头脑去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在亲近数学中拥有一个数学学习的心向;《漫游二进制王国》一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领他们在数学童话的情境中学知明理;《三角板》一课执教后,学生激动地说:
“想不到平时这么普通的东西竟然蕴藏着这么多的数学奥秘,真好玩”……
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双赢的课堂是学生独特个性张扬的地方,是学生的精神家园!
(3)教育学生崇尚人格
人格尊重是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话题。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他的人格魅力在学生中的影响力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行为、情感体验,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2009年11月,在向全省的课堂研讨活动中,李英俊老师上的《万类霜天竟自由》有一个教学片断很让大家感动。
在讲到“面对竞争××如果说──我的竞争宣言”的时候,学生A:
“自强不息,更加坚定”。
李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