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初二物理概念.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677830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10 大小:236.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初二物理概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教科版初二物理概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教科版初二物理概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教科版初二物理概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教科版初二物理概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初二物理概念.docx

《教科版初二物理概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初二物理概念.docx(1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初二物理概念.docx

教科版初二物理概念

教科版初二物理

(上册)

恩阳三中物理组

教科版初二物理(上册)

知识要点和基本概念、规律、公式

汇编

第一章:

走进实验室

一、物理学基本常识:

1、物理学是认识世界的科学;物理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物理学是产生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科学,因而是对人的科学素质培养具有特殊教育功能的科学。

2、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质运动变化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是一门自然科学。

3、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类物理现象:

如力的、电的、磁的、光的、热的、声的、核变化……等现象。

物理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找出运动变化的规律,并阐明其原因。

物理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

4、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研究物理问题的主要方法是进行观察和实验。

观察时,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并注意引起运动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5、科学探究的7个基本环节依次是: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其中最基本的环节是观察思考、提出问题,最主要的环节是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而贯穿整个过程的则是交流与合作。

6、物理学发展的三个主要历史阶段:

1、“日心说”的建立和“相对运动”理论的建立,主要代表人物是哥白尼、伽利略;2、经典物理学(经典力学)的建立,主要代表人物是牛顿;3、量子理论的建立和“相对论”的创立,主要代表人物是玻尔和爱因斯坦。

二、测量的基础知识:

(一)常用的测量工具:

长度:

基本工具是刻度尺,其次有游标卡尺、千分尺等。

时间:

基本工具是钟表。

根据不同的实际要求还有停表等。

(如何做周期性变化的事物都可用来测量时间,如脉搏等)。

质量:

基本工具是天平,其次还有台秤、案秤、杆秤等。

力:

基本工具是测力计。

实验室最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测力计。

电流:

基本工具是电流表。

电压:

基本工具是电压表。

体积:

液体体积通常用量筒或量杯测量。

温度:

基本工具是温度计。

实验室里最常用的温度计是液体温度计,它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二)长度(L)、时间(t)的单位:

1、长度的国际主单位(或称SI基本单位)是“米”,符号为“m”。

1m=1000mm;1mm=1000µm;1µm=1000nm;1km=1000m

(1m=10dm,1dm=10cm,1cm=10mm)

1光年≈9.46×1012km(天文学单位)1埃=10-10m(微观学说用)

2、由长度单位组成的“面积”和“体积”的单位:

面积:

主单位是“平方米”(m2)。

1m2=100dm2=10000cm2=106mm2

体积:

主单位是“立方米”(m3)。

1m3=1000dm3=106cm3(mL)

1立方分米(dm3)又叫“1升”或“公升”;1立方厘米(cm3)又叫1“毫升”;

1立方米在工程学上通常又简称“1方”或“1立方”。

3、时间的国际主单位是“秒”,符号为“s”。

1h=60min1min=60s1h=3600s

1天(d)=24h=86400s1平年=365天1闰年366天

(三)长度的测量:

1、刻度尺的使用:

使用前必须作到:

(1)“三观察”并记录:

A、观察“0”刻度线是否磨损;

B、观察其量程;

C、分度值(必须明确单位)。

(2)根据要求选择适当的刻度尺(只要能满足测量要就行,别以为越精密越好)。

使用时必须做到和应注意的事项:

A、放置:

a、必须使有刻度的一边与被测长度线段重合或平行,从刻度

尺的“0”刻度线或某一完好刻度线量起;

b、“0”刻度线已磨损的刻度尺必须从某一完好刻度线两起;

c、使用厚刻度尺时,必须使其有刻度的一边紧贴被测物。

B、读数:

a、视线必须与尺面垂直;

b、必须估读并记录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C、必须在数字后面写上所用的单位;

d、若不是从“0”刻度线量起,则必须分别读出起点和终点的

读数,然后用终点读数减去起点读数。

2、特殊长度的测量方法:

A、曲线长度测量:

“化曲为直”——采用“重合法”或“转轮法”;

B、隐含长度测量:

“化暗为明(即等量替代)法”:

柱、锥、台的高和球体的直径用1直尺加1三角板配合的方法在水平

台面上测量;硬币直径用2三角板加1直尺配合的方法测量。

——“直尺

三角板配合法”;

C、微小长度测量:

“测多算少”——用“积累法”测量:

细铁丝直径用“绕线法”测——紧密缠绕,测出线管长L和线圈匝数

n,然后用d=L/n计算出直径;

一张纸的厚度用“重叠法”测量:

将一叠纸压紧,先测出总厚度L,

再数出总张数n,然后用L/=L/n计算出1张纸的厚度。

(注意:

1张纸有2个页码,纸的张数=总页码数÷2)

(四)误差的初步知识:

1、误差的概念:

测量的结果与真实值间的必然差异叫做误差。

2、误差的产生原因:

主要与测量的工具的精密程度和测量者本身的因素有关。

(还跟环境因素有关)

3、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误差是必然存在,无论怎样也不能完全避免而只能相对

减小的;而错误则是操作不正确或粗心大意造成的,它是可以避免而且应该避免的。

4、减小误差的常用方法:

适当选用精密度较高的测量工具;用多次测量的平均

值作为测量结果。

注意:

在计算平均值时,错误的数据一定要剔除,不能纳入计算,平均值的小数位数必须与每次的测量值相同(单位一致时)。

三、科学探究的方法:

(一)基本方法:

科学探究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

提出假设、建立理论,观察法,模型法,实验验证法,控制变量法,类比法,比较法……等。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也叫变量控制法)。

(二)控制变量法:

是指在研究一个物理问题与多个因素的关系时,常采用分步探究的方法。

即对各个因素分别进行探究。

当探究与某一个因素的关系时,把其他因素控制为相同(不变),只让要探究的因素发生变化,然后把各步的探究结果综合起来得出总的探究结论。

这是初中物理学中最常用的探究方法。

章末基本练习题

(一)

1、物理学就是研究自然界的、和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它是一门以和为基础的科学。

2、在进行物理观察的时候,需要有明确的,并注意引起变化的和。

3、我们知道,“在雷雨天,总是先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

你据此可提出一个什么样的物理问题?

4、科学探究的七个基本环节依次是(填环节序号)。

①猜想与假设②进行实验、收集证据③发现、提出问题④评估

⑤分析与论证⑥交流与合作⑦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而其中这一环节应贯穿在其他各个环节中。

5、在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进行测量,请选择适当的测量工具:

测一粒小钢珠的质量:

;测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拉力:

测50米短跑的成绩:

;测课本的长、宽:

测气温:

;测一麻袋稻谷的质量:

(二)

1、换算下列单位:

3.0×108mm=km5×106cm2=m2

5×106cm3=m38×109ms=h

2、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一物体的长度,正确的记录是11.384m。

该数据中,准确值是,估计值是;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3、作出用直尺、三角板测量乒乓球直径的方法的图示,并刻度尺上标出表示乒乓球直径的线段。

4、作出用直尺、三角板测量硬币直径的方法的图示,并在刻度尺上标出表示硬币直径的线段。

5、用毫米刻度尺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

要求:

①、写出实验的方法:

②、需测的物理量(指明名称和对应的符号)。

③、计算铜丝直径的方法和公式(用中的符号表示)。

(三)

1、在物理问题的研究时,常用到“模型法”、“类比法”、“归纳法”和“控制变量法”等方法。

其中“控制变量法”是指

比如在“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的实验中,在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的关系时,应控制相同而只让发生变化;在研究摩擦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时,则应控制相同而只让发生变化。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方法正确、工具的精密度相当高,就可以消除误差。

B、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消除误差。

C、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必须从刻度尺的左端量起。

D、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面写出所用的单位。

3、某同学用毫米刻度尺对物理课本的宽进行了测量,他5次测量所记录的数据分别为:

17.49cm、17.46cm、17.24cm、17.45cm、17.44cm。

其中错误的数据是。

课本的宽应记作。

4、在分析影响降落伞下落快慢的因素时,你除了“伞的形状”、“面积”绳子粗细、质量”外,还可猜想到与哪些因素?

请写出两点:

、。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

一、物质世界的运动:

(一)、运动的普遍性:

1、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运动着的,绝对不动的物质(和物体)是没有的。

2、我们平常所看到的和所说的“物体运动或静止”都是相对的。

(二)、运动的分类:

变速曲线运动

——天体的运动

 

(三)、分子动理论、扩散现象:

1、、分子动理论基本内容: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分子的特征、结构:

(1)特征:

很小。

体积小:

直径最大只有几埃(1埃=10-10m),通常的物体中所含分子数目是非常巨大的;质量小:

比如18g的水(18cm3水)里就有6.02×1023个水分子。

(2)结构:

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电子在核外绕核高速旋转。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是卢瑟福首先建立的)

3、分子的运动:

一切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并且是无规则的。

4、分子见的作用力:

(1)、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并且阴历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2)、分子间的作用力是相互的。

(3)、分子间的作用力(无论是引力还是斥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而斥

力减小得更快一些。

5、扩散现象:

(1)定义:

不同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2)发生条件:

不同物质、互相接触。

(不需任何其他条件)

(3)本质:

分子的无规则运动造成的(应把它同物体由于外力作用而形成的机械运

动现象区分开来)。

(4)说明的问题: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还能间接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5)扩散现象的解释:

主要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来解释。

(6)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

扩散现象是一种热现象。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扩散也就越快。

二、能量:

1、能量的概念:

(1)能量是一个与运动有关的物理量,不同的特地对应着不同的能量。

(2)物理学上对能量的初步定义是:

如果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

体具有能量。

2、衡量一个物体是否具有能量和比较能量多少的依据:

衡量:

看是否能够做功,(原则上讲,任何物体都具有能量,因为它至少有内能)而不是看实际做功没有。

比较:

比较所能做功的多少,而不是比较实际做功的多少。

3、能量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SI)中,能量的单位和功、热量的单位一样,都是“焦耳”,符号“J”。

4、多种形式的能量:

自然界中的能量有多种形式。

一般说来,宇观物体的运动对应的有机械能和其他能;宏观物体的运动对应的能属机械能;微观粒子的运动中,分子的运动对应的是内能,原子的运动对应化学能,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等微粒的运动对应电磁能、核能、光能等。

5、能量的转移与转化:

(1)能量的转移:

能量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能的种类、数量不发生

改变;

能量的转化:

能量从一种形式改变为另一种形式,而能的数量不发生改变。

(2)各种形式的能量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发生转移或转化(条件是做功)。

(3)能量的守恒:

能量在转移和转化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三、相对运动:

1、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机械运动的概念: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研究机械运动时,事先选定的、假定为不动而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做

参照物(又叫参照系)。

(3)、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不选定参照物,就无法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我们平

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总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物而言的。

(4)、参照物的选择:

同一物体以不同物体为参照物,其运动情况的描述结果可能

不同。

原则上任何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但为了统一起见:

描述

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以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参照物;描述在

地面上运动的物体里的物体的特地情况时,通常以在地面上运动的

物体上的固定问题为参照物;任何物体以自身为参照物都是静止的

(因此不能作这种选择)。

(5)物体的运动状态:

包括“相对运动或相对静止”、“运动快慢(速度)”和“运

动方向”3个方面。

只要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发生了改变,都表明

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2、运动的速度:

(1)速度的初步概念和物理意义:

初步定义: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物理意义: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的公式:

V=S/t

(3)速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米/秒”,符号“m/s”。

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时”(km/h)作单位。

1m/s=3.6km/h

(4)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

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常用“平均速度”表示:

即用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

时间里平均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表示。

它必须对应于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

(5)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特征:

定义: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特征:

快慢(速度)不变,运动经过的路线是一条直线。

共通性:

任何时刻、任何时间段、任何路程段的速度都相等。

3、有关速度、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共通注意事项:

A、必须统一单位:

s→m,t→s,v→m/s

S—km,t—h,v—km/h

B、要有一定的格式,必须写出所用的公式和必要的文字叙述,

不能当作数学题解答,答案不能用分数、循环小数和无理数,若除

不尽,应用有限小数表示。

(1)基本计算:

A、已知s和t,求v;

B、已知s和v,求t;共同依据:

V=S/t

C、已知v和t,求s;

(2)特殊计算:

A、过桥类问题:

关键是明确过桥时车辆通过的路程等于桥长加车长。

即:

S车=L车+L桥(即V车·t=L车+L桥)

B、爆破类问题:

关键是明确导火线燃烧的时间不得短于人安全撤离所需时

间。

即:

S线/V线≥S安/V人。

C、植树类问题:

关键是应除去开始的那一基数。

如:

在计算火车的速度时,

所用的式子应为V=(n-1)L/t。

D、回声类问题:

关键是应明确:

a、若车鸣笛后静止,则S声=2S距(即V声·t=2S距)

b、若车鸣笛后继续行驶:

则S声+S车=2S距(即V车·t+V声·t=2S距)

E、追击、相遇问题:

关键是须明确:

追击时二者所行路程之差等于原来相距的路程。

即:

V1·t-V2·t=S距

相遇时二者所行路程之和等于原来相距的路程。

即:

V1·t+V2·t=S距

F、平均速度问题:

关键是找准相应的路程和对应所用的时间。

途中停留时

间是否计算或计算在哪一段内。

当一物体在两段路程上连续运动时:

a、若所通过的两段路程相等,则有:

V=2V1·V2/(V1+V2)

b、若所通过两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相等,则有:

V=(V1+V2)/2

c、若路程与时间均不等,则应是:

V=(V1·t1+V2·t2)/(t1+t2)

章末基本练习题

(一)

1、整个世界中的物质都是着的,绝对不动的物质和物体是的。

、、等的运动说明宇观物体在运动;我们平常看到的物体的可证明宏观物体在运动;而现象和光、热现象则可证明微观世界也是运动的。

2、按宏观到微观的思路,正确填写下图:

()

物体()(或)原子()

()()......

()

3、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

4、500mL的水和500mL的酒精混合后总体积1000mL。

这说明物质的分子见间存在;玻璃板上的两滴小水银相互靠近时回迅速聚集成一滴大水银,这说明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

5、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A、炒菜时闻到香味;B、墙内开花墙外香;

C、扫地时尘土飞扬;D、冷水与热水混合成为温水。

6、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堆放煤炭的墙角的粉壁墙久了变黑;B、河水能流动;

C、向一杯热水中滴一滴墨水,水会迅速变色;D、水银泄地,无孔不入。

(二)

1、由于参照物的选择可以是任意的,因此运动和静止是。

飞机做俯冲飞行时,技术员说:

“大地迎面而来”,这是以作为参照物的表述。

2、船上的人看到岸上的树木向正北方向运动,这个人是以为参照物的,若以河岸为参照物,船是向运动的。

3、甲、乙两列火车,以甲为参照物,得出乙向东运动的结论。

若以地面为参照物,乙车的运动情况是:

()

A、向东运动;B、向西运动;

C、静止不动;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4、人造地球同步通讯卫星相对于是运动的。

而它相对于则是静止的,这是由于它的与地球的相同的缘故。

5、诗词云:

“月在云中穿梭,云从月旁掠过”。

诗的前一句是以为参照物而描述的运动情况,而后一句则是以为参照物而描述的运动情况。

6、歌词“月亮在白莲花朵般的云中穿行”中,描述的是的运动状态,是以为参照物的。

7、漆黑的夜晚,在没有灯光和星光的情况下,当你的正前方的空中出现一只萤火虫时,你(选填“能”或“不能”)判断出这只萤火虫是正队你飞来还是正对你远离你而去?

这是因为。

这一事实说明的问题是。

(三)

1、物体运动有快慢,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

(1)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用的长短;

(2)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的长短;

(3)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的长短。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第种方法;而在物理学中则常用第种方法。

2、叫做速度,它是表示物

体的物理量。

速度的国际单位的基本单位是,读作,表示的意思是。

它与交通运输中的常用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3、A、B二小球的运动情况用高速摄像机每隔1秒拍摄一次,所得照片如下图所示。

由此可以判断,A球作运动,B球作。

A球:

 

B球:

 

4、一架飞机在16000m高空做匀速直线飞行,在1min内飞行了12km。

则它的飞行速度为km/h。

它在第10s内的速度是m/s,通过的路程是m。

5、将m/s、km/h、cm/min、km/s等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结果是:

6、匀速直线运动的两个基本特征是:

(1);

(2)。

(四)

1、变速运动的快慢通常用表示。

对于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应该对应与某段或某段。

因为变速运动的快慢是变化的,在不同的

或内的快慢是不同的。

2、下图是K9358(成都——重庆北)列车的沿途时刻表。

根据此表可知:

该此列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km/h,在成都——合川段的平均速度为km/h,在潼南——重庆段的平均速度为km/h。

 

车站

到达时间

发车时间

走行时间(小时)

里程(公里)

1

成都

09:

00

09:

00

00:

00

-

2

遂宁

10:

30

10:

32

01:

30

148

3

潼南

11:

12

11:

19

02:

12

200

4

合川

11:

48

11:

50

02:

48

249

5

重庆北

12:

24

12:

24

03:

24

315

3、在“测量小车在斜面上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1)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有。

(2)需测量并记录的物理量有(写出名称和符号):

,。

(3)实验中用到金属片,其作用是。

(4)该实验的误差主要来自。

因此,在实验中提高是减小实验误差的主要途径。

(5)实验中小车通过的路程的的参考点应取小车的。

(6)实验中计算小车在下半程的平均速度的方法和过程是(用上面的符号表示):

V3=

(7)根据测量结果,小车在上半程的平均速度V1、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3和全程的平均速度V2,按从大到小的栓许排列是:

(五)

1、下面(甲)、(乙)两图分别是某处和西大桥处的一些公路交通标志牌。

40

西大桥60km

西大桥

25km30t

 

(甲)(乙)

(1)在甲中,“60km”表示,“40”表示。

在乙中,“25km”表示,“30t”表示。

(2)在不违背交通规则的前提下,汽车从该处到西大桥最快要min。

2、一列火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通过一条长3300m的隧道,共用去了3min时间。

试求这列火车的长度。

3、一辆汽车鸣笛后匀速驶向正前方525m处的一堵峭壁。

3s后司机听到从峭壁传来的回声。

试求汽车的行驶速度。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4、甲、乙二辆汽车在同一条公路上同向行驶,开始行驶时甲车在乙车的前方,两车相距500m。

经过1min后两车间的距离变为200m。

已知甲车的速度为54km/h,求乙车的速度。

(提示:

有两种情况)

5、一辆汽车往返于甲、乙两地之间。

从甲到乙的过程中平均速度为36km/h,从乙到甲的过程中平均速度为54km/h。

试求它在整个往返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设整个过程中无耽搁)

6、(选作题)甲、乙二人同时从A地出发徒步前往B地。

甲在前半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为V1,后半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为V2;乙在前半时间中的平均速度为V1,后半时间中的平均速度为V2。

试问:

甲、乙二人谁先到达B地?

(六)

1、如果一个物体能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能量是与物体的有关的物理量,不同的对应着不同的。

2、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能量的依据是看物体,而不是看物体实际。

衡量和比较物体所具有的能量多少的标准是。

3、国际单位制中,各种形式的能量的单位都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