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67258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docx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docx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提纲

第一章有效课堂教学深层解读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1.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有效行为。

2.有效教学的核心——教学的效益。

3.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三重意蕴:

①有效果:

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

②有效率:

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人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X100%;

③有效益:

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

4.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

①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②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③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④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⑤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二、有效课堂教学的12条基本原理

1.当学生清楚地了解了所学内容的框架脉络,且组织、结构完善,则学习进程必定加快,印象更加深刻。

2.预知是学好的先决条件。

所提供的教材和学习内容必须以学习者自身特征为起点。

3.必须激发学习动机。

所组织的学习活动应考虑学生的意愿、需要、兴趣和激情。

4.学生通过参与设定目标和策划学习活动,可激发学习动机。

5.成功(成就感)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强大动力。

6.当学生承担的任务具有系列的挑战性,即成功看来不是唾手而得时,可激发学习动机。

7.当学生熟知自己的学习进程,则其行为表现将比应知而未知者为优。

8.学生行为得到表彰(奖励),意味着更值得去学习。

9.行为的奖励(表彰)尽可能及时效果才最好,而且让学生明白无误。

10.指导下的学习比自发学习更有效。

11.应使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内容,而非处于“被教”地位,学习才达高效。

教学中多提出问题可促进学生学习探究行为。

12.学生在实践中学得好。

三、有效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行为(重点)

(一)五种关键行为

1.清晰授课

有效课堂教学中教师授课行为应

(1)要点明确;

(2)清晰地解释概念,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3)口齿清楚不含糊,没有分散学生注意的不良习惯。

2.多样化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多样地或灵活地呈现课时教学内容。

一般表现在两大方面:

一是多样化的提问;二是表现在对学习材料、设备、展示方式以及教室空间等的运用方面。

3.任务导向

任务导向是指把多少课堂时间用于教授教学任务规定的学习内容。

教师用于教授特定课题的时间越多,学生的学习机会就越多。

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

学生实际投入学习材料的时间,称为投入率,与教师教授某个内容的时间不同,它是指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百分比。

5.确保学生成功率

学生学习的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

(二)五种辅助行为

1.利用学生的观念和参与

这种行为是指教师通过认可、调整、应用、对比和总结学生的反应,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鼓励学生参与。

2.组织

教师为安排后继行为或总结先前行为所做的评论称为组织。

3.提问

有效性教学理论研究者把提问分为两类:

内容性提问与程序性提问

4.探询

探询指的是教师要鼓励学生详细阐述自己的或其他同学的答案。

5.教师的情绪

热情是教师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热情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活力、力量、投入度、兴奋性和兴趣。

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递给学生,最常用的是语言感染、体姿、目光交流和教师的生气勃勃。

(三)效能型教师的行为表现

.1、对学生的学习负个人责任,并对每个学生都有积极的期待。

.2、使教学的难度与学生的能力水平相应,并随着成功率的提高调整难度。

.3、给学生提供实践新学概念的机会,并及时获取有关他们反应的反馈。

.4、尽量扩充教学时间,以扩大内容范围,给予学生最大的学习机会。

.5、通过提问、组织、探询来指导和控制学生的学习。

.6、运用多种教学材料及语言和视觉帮助,以利用学生的观念的产生和参与行为。

.7、每次提问时,在转向下一个学生或转入下一个问题之前,先引发学生的反应。

.8、小步子呈现材料,给予实践的机会。

.9、鼓励学生推出并详细阐述正确答案。

.10、让学生口头提问和回答。

.11、利用自然发生的课堂对话来让学生详述、拓展和评论所学的内容。

.12、逐步将学习的一些责任转向学生——鼓励独立思考、问题解决和决策。

.13、教给学生组织和学习所教内容的认知策略。

四、有效课堂教学的四种变化(重点)

(一)教学目的上的变化

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以知识的传承与获取为目的的;有效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

(二)教学伦理上的变化

传统的师生关系,由于受传统社会制度和社会伦理的规定,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威依从关系。

参与互动式教学需求民主的、平等的、对话的师生关系。

(由尊师爱生转变到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

(三)教学方式上的变化

相对于传统注入式教学而言,有效课堂教学实践的重心出现了两大变化:

一是教学目标重心的迁移,即从知识的存储转向素质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学方法逐渐从“教”法向“学”法转移;二是教学活动重心的迁移,即从师生间的单向信息传输转向师生、生师、生生间的多维互动,导致教学方法逐渐从“注入”法向“互动”法转移。

(四)教学思维上的变化

首先,教师的权威被消解了。

教师成为主导,并非主宰。

其次,学生的个性被解放了。

学生在有效教学中,不是被动的接收者和听话者,而成为与教师完全平等、相互开放精神的对话者。

再次,教材的中心被打破了。

在有效教学中,教材成为素材而并非“圣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成为目的,教学真正成为教育的基本途径。

第二章有效课堂教学的生理心理机制探析

一、“鱼”与行为主义的教学观

(一)行为主义教学观的生理学基础——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

(二)行为主义教学观的心理学基础——桑代克和斯金纳的动物学习实验及学习理论。

(三)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评价

二、“渔”与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一)认知主义教学观的理论基础——1.苛勒的动物实验与学习理论2.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3.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论

(二)建构主义教学观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世界是客观的,但人的认识是主观的,人对于世界的解释是依赖个人经验的。

(三)对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教学观的评价

三、“欲”与人本主义的教学观(重点)

※人本主义教学观是致力于学习动机与内驱力的培养的教学观。

(一)人本主义教学观的生理学基础——1.神经递质的神奇作用2.多通道策略有助于更好地回忆3.教学中可利用的脑开发策略

(二)人本主义教学观的心理学基础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以人为本,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和情感、性格的和谐发展,以便培养出一个完整的人。

(三)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评价

1.优点

(1)强调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2)坚持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

(3)注重价值、态度、情感等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

第一,人本主义教学观更切合课程标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关注每一位学生。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局限性

首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宣传脱离社会需要的“自我实现”。

其次,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的绝对自由,即学习的动因是内在的,学习的内容是自选的,学习的过程是自主的。

再者,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过分强调学习潜能的自主发挥,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作为一种普遍的常规的教学模式。

3.小结

三种教学观各有各的适用范围,行为主义教学观适用于解释和指导动作技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认知主义教学观适用于解释和指导人们对知识、概念的学习;人本主义教学观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多的是一种价值取向。

在教学中,我们应当了解各种理论的适用条件和范围,针对我们面临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理论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指导。

第三章有效课堂教学设计(重点章)

一、教学设计的内涵、过程与特征

教学设计就是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分析、评价其结果,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一种系统研究方法。

(一)教学设计的内涵解读

教学设计的实质,是将教学成效建立在教师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技术化等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加以个体创造性地整合,也就是说进行教学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程序,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

关于教学设计的内涵,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解读:

1.教学设计是一个问题求解的过程。

(教学问题要明确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教学问题的解决要运用反映学习规律的理论知识和有科学理论基础的教学模式。

2.课堂教学问题解决的对象。

(教学设计所面对的问题目标状态,是由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教学内容本身的性质,以及教学对象的特征所决定的。

教学设计所面对的问题起始状态,是由学生的状态所决定的。

(二)教学设计编写流程(重点中的重点)

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应包含如下几个环节:

1.确立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2.分析学生特征(学情分析),选择相适应的教学内容

3.制定教学目标

4.确立适用的教学模式、选择恰当的教学媒体

5.实施课堂学习评价

6.编写教学设计方案

(三)教学设计的特征

1.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是围绕学生能力素质发展的教学全过程。

2.教学设计的研究方法是将学习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系统地应用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教学技术。

3.课堂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教师提供一种科学的教学技术手段。

二、学习内容与教学目标分析

(一)学习内容的分类

学习分为事实的学习、概念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原理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学习等五类。

(二)教学目标的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对学习者应当取得的学习成果和达到最终行为目标的明确阐述。

确定教学目标必须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社会需要的因素;二是学生的特征因素;三是具体学科的特点因素。

1.教学目标的分类

(1)认知领域——包括有关信息、知识的回忆和再认,以及智力技能和认知策略的形成。

认知领域教学目标按照智力特性的复杂程度分为六个等级:

①知识②理解③应用④分析⑤综合⑥评价

(2)情感领域——包括兴趣、态度、思想、鉴赏能力和价值观等。

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通常可以分为五个等级:

①接受②反应③价值判断④组织化⑤价值或价值复合体的个性化

(3)动作技能领域——指通过练习使一连串动作实现熟练化和“自动化”。

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按照肌肉与神经所要求的动作协调程度分为四个等级:

①模仿②操作③精确④联接

2.教学目标的编写(重点)

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一般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

(1)主体——即学习者。

它指明了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对象。

(2)行为——做什么,即要求学生做到的目标行为内容。

(3)条件——在什么条件下。

行为目标的条件表示学习者完成规定行为时所处的环境。

(4)标准——做到什么程度。

3.陈述教学目标的要求

(1)目标应描述教学结果而不是教学过程

(2)目标要反映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水平

(3)陈述目标必须具体、准确

(4)目标陈述应达到可测量的程度

(三)学习内容与教学目标分析表

将学习内容按知识点作细致的划分,并确定其对应的教学目标水平,列成表格,称为学习内容与教学目标(学习水平)分析表。

(见P93示例)

(四)如何处理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三维目标不可割裂。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程标准强调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割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