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小型弧焊变压器安全要求.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967236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JB小型弧焊变压器安全要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JB小型弧焊变压器安全要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JB小型弧焊变压器安全要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JB小型弧焊变压器安全要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JB小型弧焊变压器安全要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JB小型弧焊变压器安全要求.docx

《JB小型弧焊变压器安全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JB小型弧焊变压器安全要求.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JB小型弧焊变压器安全要求.docx

JB小型弧焊变压器安全要求

封面

作者:

PanHongliang

仅供个人学习

小型弧焊变压器安全要求

JB3643—2000

国家机械工业局

2000—04—24批准2000—10—01实施

 

 

前言

 

本标准是对JB3643—92《小型弧焊变压器安全要求》进行的修订。

这次修订JB3643—92,主要做了以下变动:

1JB3643—92既有安全指标,又有技术指标。

修订后的标准为强制性标准,按照标准化法规定,只有安全指标和有关性能指标。

2JB3643—92对承受跌落的要求是推荐性的,事实上,小型弧焊变压器一般直接用手搬运,难免跌落,故修订后的标准,规定了电源承受跌落的要求。

3对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温升(温度)限值等表达方式及指标值作了变更。

4对介电强度,按IEC60974进行修改。

5增加了电缆固定装置的具体要求,试验方法也作了改变,更便于操作。

6对保护性导体接线端子、输出接线端、无意中的防触电保护、热保护装置等提出更具体的要求。

7增加了相关安全要求的试验方法。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JB3643—92。

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电焊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

唐山松下产业机器有限公司、上海通用电焊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南洋泰兴电焊机厂。

本标准参加单位:

西安阿房宫机电设备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樊绰、陈永强、董安坤、周正。

本标准1984年首次发布,1992年修订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可供焊工进行短时焊接的小型弧焊变压器结构的安全要求和相关的性能要求、试验方法及检验规则等。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使用条件下,供焊工进行药皮焊条短时手工电弧焊接的小型弧焊变压器(以下简称电源)。

对于某些特殊要求,可在本标准基础上,由用户和制造厂协商,或在专用技术条件或产品标准中予以规定。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2423.3—1993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Ca:

恒定湿热试验方法

GB/T2900.22—1985电工名词术语电焊机

GB4208—1993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eqvIEC60529:

1989)

GB/T10249—1988电焊机型号编制方法

GB11021—1989电气绝缘的耐热性评定和分级(eqvIEC60085:

1989)

GB/T13306—1993标牌

GB15579—1995弧焊设备安全要求第1部分:

焊接电源(idtIEC60974/1:

1989)

GB15579.11—1998弧焊设备安全要求第11部分:

电焊钳(eqvIEC60974/11:

1992)

GB15579.12—1998弧焊设备安全要求第12部分:

焊接电缆耦合装置(eqvIEC60974/12:

1992)

GB/T16935.1—1997低压系统内设备的绝缘配合第1部分:

原理、要求和试验(idtIEC60664—1:

1992)

JB/T5256—1991电焊机检查及抽样方法

 

3定义

本标准除使用下述定义外,所用其余名词术语均符合GB/T2900.22和GB15579的有关规定。

小型弧焊变压器:

额定焊接电流不大于200A,额定负载持续率为20%的弧焊变压器。

 

4电源的型式和基本参数

4.1电源的产品型式

4.1.1焊接电流的调节方式有变换抽头式、动铁式等。

4.1.2电源的产品型号按GB/T10249规定进行编制。

4.2电源的基本参数

4.2.1额定焊接电流等级:

由企业标准规定。

4.2.2额定负载持续率(%)20。

4.2.3工作周期(min)10。

4.2.4焊接电流调节范围:

a)电源的额定最大焊接电流应大于或等于额定焊接电流;

b)电源的最小焊接电流由企业标准规定。

4.2.5型式试验的约定负载电压值

电源应能在整个调节范围内提供符合下述公式要求的约定负载电压下的约定焊接电流:

U2=18+0.04I2

式中:

U2——负载电压,V;

I2——焊接电流,A。

 

5使用条件

电源应在下述条件下正常工作:

5.1环境条件

a)周围环境的空气温度

在焊接时一10~+40℃

在贮运过程中一25~+55℃;

b)空气相对湿度

在40℃时不大于50%

在20℃时不大于90%;

c)周围空气中的灰尘、酸、腐蚀性气体或物质不超过正常含量,由于焊接过程而产生的这些物质除外;

d)海拔高度不超过1000m。

5.2供电电源

5.2.1额定输入

a)电压:

单相220V或380V;

b)频率:

50Hz。

5.2.2电网品质

a)电压波形为实际的正弦波;

b)电压波动不超过额定值的土10%;

c)频率允许偏差±0.5Hz。

 

6试验条件

在10~40℃的环境下,对新的干燥的和装配完整的电源进行试验,所用的测量装置不能够影响电源的正常通风,或者通过它传热或散热,通风情况与正常使用时相同。

测量仪表的准确度或精度要求:

a)电气测量仪表:

0.5级;

b)温度计:

±0.5K。

 

7要求和试验

7.1绝缘

7.1.1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源应能在3级或4级污染环境使用。

部件或组件如予以全封闭、包壳或者密封,允许采用2级污染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对于基本绝缘和附加绝缘的最小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符合表1规定。

 

表1

额定最大电压

V

有效值

电气间隙

mm

爬电距离mm

接线端子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mm

3级污染

4级污染

污染等级

材料类别

材料类别

3

4

Ⅲa

Ⅲa

0~50

0.8

1.6

1.5

1.7

1.9

2.0

2.5

3.2

6.0

51~130

1.5

1.6

1.9

2.1

2.4

2.5

3.2

4.0

131~250

3.0

3.2

3.6

4.0

5.0

6.3

8.0

251~415

5.5

5.5

5.6

6.3

8.0

10.0

12.5

注:

表中未列出的额定电压下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见GB/T16935.1。

 

表1中各行列出了额定最高电压下的爬电距离,如果在较低的额定电压下,允许采用插入法,电气间隙不能用插入法。

用过电压限制装置(如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保护的电源部件(如电子线路或元件)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可按剩余电压值(1类过电压保护,参见GB/T16935.1)的规定。

表1数值也适用于电源内部的焊接回路以及与输入回路相隔离的(如变压器)控制回路。

如控制回路直接与输入回路相连接,则应采用输入电压值。

采用GB/T16935.1表Ⅱ所列的耐冲击电压值,对电源进行介电强度试验。

7.1.2绝缘电阻

绝缘电阻不应低于下列数值:

a)初级回路与机壳之间2.5MΩ;

b)次级回路与机壳之间2.5MΩ;

c)初、次级回路之间5MΩ。

在室温下使用500V直流电压,测量稳定的绝缘电阻值,检查其合格与否。

测量时应无干扰抑制或保护电容器。

在测量期间,固体电子元件及其保护装置可以短路。

7.1.3介电强度

电源应能经受表2试验电压而无闪络或击穿现象发生。

对于那些按其有关标准规定低于本标准试验电压的元件,可以予以短路保护。

仅与输入回路相连或仅与输出回路相连的元件,在介电强度试验中可以断开或短路,但不能因该元件断开而隔断被试电路。

输入回路与输出回路之间的元件,或输入回路和焊接回路与外露导电部件之间的元件不能断开。

连接到保护性导体接线端的控制回路在试验过程中不能断开,应按外露导电部件进行试验。

输入回路或焊接回路与外露导电部件之间的干扰抑制或保护性电容器,如符合有关标准,则可以断开。

 

表2V

试验电压

初级回路与机壳之间

次级回路与机壳之间

初、次级回路之间

1875

1875

3750

 

用介电强度试验装置进行试验,检查其合格与否。

试验开始时施加的电压值应不超过规定值的一半,而后逐渐增加至满值,并持续60s(出厂试验时为5s)。

结束时迅速将电压降至满值的一半以下,才能切断电源。

在该项试验过程中,泄漏电流不应超过10mA。

7.2湿热

电源应具有耐湿热性能,经过湿热试验后,各绕组能承受表2试验电压值的70%的介电强度试验,历时1min,无闪络和击穿现象发生。

湿热试验的方法,按GB/T2423.3的规定。

试验周期为2d。

7.3防触电保护

7.3.1外壳防护等级

电源应具有外壳,除焊接输出端应按7.7.2规定予以防护外,电源的外壳防护等级最低应符合IP21S的要求,并按GB4208规定的方法进行检查。

7.3.2保护性导体的接线端子

电源应有可靠的保护性导体接线端,该接线端与电源有可能因故障而带电的外露金属部件之间的电阻不应超过0.1Ω。

保护性导体的接线端子应在输入接线端子附近。

这个接线端不能用于其他目的,并应有“PE”字样或绿黄双色标记。

通过目测和下述试验,检查其合格与否。

使用一台空载电压不超过12V的交流电源,从保护性导体接线端到每一个在故障情况下可能带电的外露带电部件之间连续通25A的电流,从测量出的电压和电流值计算出电阻值。

7.3.3输入与焊接回路的绝缘

输入回路与焊接回路在电气上应绝缘,不应在内部与电源的接地导线、外壳、机架或铁芯连接。

按照7.1.2、7.1.3试验,检验其合格与否。

7.3.4内部导体的放置

内部导体放置和连接方式,要求即使在断线或松脱时也不会导致下述情况发生:

a)输入回路或其他任何回路与焊接回路之间的电气连接,使输出电压变成高于允许的空载电压;

b)焊接回路和保护性导体、外壳、机架或铁芯之间的电气连接。

在绝缘导线穿过金属部件的地方,应装有绝缘衬套,或开有倒角半径不小于1.5mm的锥形孔。

裸导线应予固定,以保持相互之间以及与金属壳体、机架或铁芯之间的足够间隙。

通过目测和测量,检查其合格与否。

7.3.5可动线圈和铁芯

电源采用可动线圈或可动铁芯来调节焊接电流时,其结构应保持上述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并应考虑电气和机械应力作用。

在整个行程范围内,操作此机构200次(往返为两次),操作速率由制造厂规定。

通过目测检验其合格与否。

7.4温度限值

7.4.1绕组

不装热保护装置的电源绕组的允许温升应不超过表3规定。

7.4.2外表面

外表面的温升不应超过下述值:

a)涂漆金属外壳35K;

b)非金属外壳45K;

 

表3

绝缘等级

温度限值

电源绕组的允许温升(K)

温度计法

电阻法

B

130

85

90

F

155

105

115

H

180

125

135

 

装有热保护装置的电源绕组的最高允许温度应不超过表4规定。

 

表4

绝缘等级

温度限值

有热保护装置电源绕组的允许最高温度℃

温度计法

电阻法

B

130

138

144

F

155

162

17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