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萍乡市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1 说明文阅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661981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萍乡市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1 说明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西省萍乡市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1 说明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江西省萍乡市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1 说明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江西省萍乡市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1 说明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江西省萍乡市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1 说明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萍乡市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1 说明文阅读.docx

《江西省萍乡市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1 说明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萍乡市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1 说明文阅读.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萍乡市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1 说明文阅读.docx

江西省萍乡市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1说明文阅读

江西省萍乡市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

专题11说明文阅读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共7题;共119分)

1.(15分)(2020八上·株洲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蚊烟中的往事

①如果是夏天,如果火烧云又把西边天映红了的话,我们喜欢将饭桌放置在院落里吃晚饭。

当然,这时候必不可少的,是笼蚊烟,因为傍晚的蚊子很活跃。

②笼蚊烟其实很简单,先是用一蓬干树枝将火引着,让它燃烧一会儿,就赶紧抱来一捆蒿草,将它们均匀地散开,压在火上。

这时丝丝缕缕的青烟就袅袅升起了,蚊子似乎很不习惯这股在我们闻来很清香的烟,它们远远地避开了。

我们就可以轻松地吃晚饭了。

③这样对着青翠的菜园和绚丽晚景的晚饭,是别有风味的。

饭桌上通常少不了一碗酱,这酱都是自己家做的。

每年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一过,寒风还在肆虐的时候,做酱的工作就开始了。

家庭主妇们煮熟了黄豆,把它捣碎,等它凉透了,再把它们揉捏成砖头的形状,用报纸一层又一层地裹了它们,放置起来。

到了清明之后,自然风干了,将酱块身上已经脆了的报纸撕下来,将酱块掰开,放到酱缸里,兑上水和盐,酱就开始了发酵的过程。

酱喜欢阳光,所以大多数的人家不是把酱缸放在窗跟前,就是搁在菜园的中央,那都是接受阳光最多的地方。

阳光和风真是好东西,用不了多久,酱就改变了颜色,由浅黄变为乳黄直至金黄,并且自然地把酱汁调和均匀了,香味隐约飘了出来,一些贪谗的人受不了它的诱惑,未等它充分发酵好,就盛着它吃了。

④夏日的晚餐桌上,占统治地位的就是酱了。

那些蘸酱菜有两个来源:

野地和菜园。

野地的菜自然就是野菜了,比如明叶菜、野鸡膀子、水芹菜、鸭子嘴、老桑芹和柳蒿芽。

野菜通常要在开水中焯一下,让它们在沸水中打个滚,捞出来,用凉水拔了,攥干了再吃。

⑤因为有了酱,就有了采野菜的乐趣,你可以堂而皇之地提着篮子出了家门,就说是采野菜去了,你愿意在河边多流连一刻,看看浸在水中的柔软的云,是没人知道的;你愿意在山间偷偷地采一些浆果来吃,大人们依然是不知道的;反正有那么几种野菜横在篮子中,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踏入家门。

⑥天气越来越热的时候,野菜就老了,吃不得了,这时伺候晚餐桌上酱碗的,就得是园田中的蔬菜了。

青葱、黄瓜、菠菜、生菜、香菜和小白菜水灵灵地闪亮登场了。

园田中的菜适宜于生吃,只需把它们在清水中洗过则是。

一家人围坐在饭桌旁,这个人拿棵葱,那个人拿棵菠菜,另一个人则可能把香菜卷上一绺,大家纷纷把这些碧绿的蔬菜伸向酱碗,吃得激情飞扬的。

而此时蚊烟静静地在半空浮悬,晚霞静悄悄地落着,天色越来越黯淡,大家的脸上就会呈现出那种知足的平和表情。

⑦我最钟情的酱,是炸鱼酱。

鱼来自草甸子中的水泡子。

水泡子里有鲫鱼、柳根和老头鱼。

父亲用柳条为我做了根鱼杆,虽然它不直溜,但钓起鱼来却不含糊。

水泡子中的鱼不似河里的,它长不大,都是小鱼,而且由于是死水,鱼有股土腥味,所以决不能清蒸和调汤喝,只能放上浓重的调料煎炒烹炸。

我钓回来的鱼,基本都是把它连着骨头剁成泥,舀上一碗黄酱,炸鱼酱吃了。

只要晚餐桌上有一碗鱼酱,园田中的蔬菜就遭殃了,一盆青菜往往不够,再拔上一盆,可能还是不够,不把酱碗蘸得透出瓷器的亮色,我们的嘴是不会罢休的。

⑧酱缸其实是很娇气的,它像小孩子一样需要精心呵护着。

它讨厌蚊虫,因此脸上总是蒙着一层白纱布,防止蚊虫飞进去,弄脏了它;它喜欢晒太阳,似乎很害痒,要经常用一个木耙子捣一捣,把白醭撇出去;它惧怕雨水,所以身旁通常放着一块玻璃,一看雨要来了,就把它盖上去_。

我就很心疼家中的酱缸,有的时候在学校上课,一听到雷声轰隆隆地响起,就举手跟老师请假,撒谎说要上厕所,而我出了教室后会一路飞奔回家,冲进菜园,盖上酱缸。

酱没被淋着,我却会在返回的路上被雨水打湿。

⑨蚊烟稀薄的时候,火烧云也像熟透了的草莓似的落了。

我们吃完了晚饭,天也就越来越陈旧,蚊子又三三两两地回来了。

我们把饭桌撤了,打扫干净笼蚊烟的灰烬,站在院子里盼着星星出来,或者是打着饱嗝去火炕上铺被窝。

我还记得父亲酒足饭饱在院子中看天时,如果被飞回的蚊子给咬着了,他会得意地喊我妈妈出来,说他很招人稀罕,母蚊子又啃他的脸了!

我们那时就都会发出快意的笑声,以为爸爸在开玩笑。

长大后我才知道,父亲说得也没错,吸食人的血液的确实都是雌蚊,而雄蚊吮吸的则是植物的汁液。

如今曾说过这话的父亲早已和着飘渺的蚊烟去另一个世界了。

⑩菜园依然青翠,火烧云也依然会在西边天燃烧,只是一家人坐在院落中笼起蚊烟吃晚饭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了。

我在回忆蚊烟的时候,为那股亲切而熟悉的气息的远去而深深地怅惘着。

(1)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并未用大量的笔墨写蚊烟,而是写了做豆酱、采野菜、炸鱼酱、盖酱缸等往事。

B.文章信笔所至,无拘无束,看起来很“散”,始终没有一条主线在贯穿着。

C.作者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情,娓娓道来,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

D.文中第⑩段的画线句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回忆和对故乡亲人的怀念,还有对岁月逝去的惆怅和失落。

(2)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第⑧段的画线句。

(4)文章以“蚊烟中的往事”为题,有什么好处?

(5)往事如烟,生活美好,你有什么难忘的记忆?

写下来,说说原因。

2.(12分)(2015七上·诏安期中)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温暖心窝的话语    包利民

①初中时,语文老师是个严厉的中年女人,姓王,那时我刚从农村转来县里中学,由于不了解这个老师,被她狠狠地批评了几次,以致一见她就害怕,心里有了阴影。

②当时我写字极潦草,虽然在王老师的调教下,已经工整了许多,却依然难以入眼。

来新学校上学后,有一次交作文,我对作文还是有信心的,心想就算字写得难看些,作文的质量也能弥补不足。

而且,听说王老师就要调走了,这些天上课一直有个年轻的林老师跟着听课,准备接手我们班的语文课。

③当我满怀希望地盼到把作文本发下来时,迫不及待地翻开,却如遭了当头一棒,我的三页作文被撕掉了!

王老师有这个习惯,谁的作文写得不好,都会撕掉重写。

我就经历了好几次。

可是没想到,自己很有信心的作文,也是这个命运。

而且全班就我一个人被撕了,心里黯淡到了极点。

当我把重新写的作文交上去后,过了两天,课代表把我的作文本拿了回来。

我翻开一看,还好,这次没有撕。

④我随意翻了翻,就在作文后面看到一句鲜红的评语:

“你的作文写得是班上最好的,所以我把前一篇撕下来,留着作纪念了!

”那一瞬间,我心里猛然一暖,再也没有了怨恨和不满,眼睛一下子就濡湿了!

我跑去办公室,却见那个一直跟着听课的林老师在那里,她说:

“王老师已经走了,调到别的城市去了!

⑤王老师留在我作文本上的那句话,久久地温暖着我的学生岁月,及至以后走上写作这条路,与此也有着极大的关系。

只是那以后,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里,却再也没能见到她。

⑥大学毕业后我走上社会。

有一年,我去了一个极偏僻遥远的大山深处的村庄,当了一段时间的代课老师。

在那天涯海角般的地方,面对那些纯净的笑脸和清澈的眼睛,我渐渐地爱上那里。

每天,除了给孩子们上课,更多的时候,孩子们会问我山外的事,听着我有声有色的讲述,他们的眼中全闪着向往的光。

⑦我在那里呆了三个月,离开时,正是秋天,满山的树和花正绚烂得一片深情。

孩子们爬上前面的那座山,然后,那个当班长的女生给了一张叠着的纸,让我出了山再看。

当我来到镇上,坐上通往县城的汽车,大山已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我打开那张纸,是一行字:

舍不得老师,可不会留您,以后我们会去山外找您!

二十个字,二十种笔体,我知道是班上的二十个孩子每人一个字写下的!

我回望去,,大山已淡成一道浅影,又在我濡湿的目光中朦胧起来。

⑧这几句温暖心窝的话语,都留在我的心里,在我的生命里开出永不凋零的花朵。

⑨前年,我回到家乡的县城,在街上邂逅初中时后来教我们语文的林老师,她都已经有了白发,提起曾经给我作文本写下那句话的王老师,她却笑着说:

“其实,那句话是我写的。

王老师走了,我怕你对她有抱怨,我怕你因此对任何人失去信心,所以……”

⑩在七月的阳光下,我的眼睛刹那间又濡湿了。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对于“我”那次交上去的作文,王老师和林老师分别作了什么事?

(2)文中三次提到“我”的眼睛“濡湿”所包含的感情是否相同?

为什么?

(3)请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画线的语句。

(4)结合全文,说说第⑨段有何作用。

请谈谈林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3.(15分)(2017八下·北海期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节选)

①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

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

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②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淹没了。

③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这位先生是把探察外界误以为探讨自己。

④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永远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到的。

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

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以“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

⑤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⑥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

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

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

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

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这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1)根据内容,用原文填空。

①第①段中,《大学》里说到的“格物致知”是指:

________。

②第⑤段中“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原因是:

________。

(2)选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在这篇演讲词中,作者叙述了自己在美国读书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请写出能证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观点的一句名言。

4.(15分)(2018八上·鸡西期末)阅读下文,回答下面小题。

识别犯罪分子,靠脸

①你的面孔,能向别人传达出什么信息呢?

如今,人脸识别技术可以透露你的年龄、性别以及情绪。

最近科学家声称,通过识别一个人的脸甚至可以判断他是不是犯罪分子。

②上海交通大学和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研发了一个神经网络系统,利用多种机器视觉算法来检测一批既有犯罪分子又有普通公民的面部照片,测试这一神经网络系统能否识别出犯罪分子。

③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准备了1856张男性面部照片。

照片中男性的年龄集中在18—55岁,他们面部干净,没有任何毛发,其中有一半的男性是犯罪分子。

研究人员利用90%的照片来训练这一算法,之后使用另外10%的照片对算法效果进行检验。

实验结果发现,经过图像学习的这一种经网络系统,通过照片识别出一个人是否是犯罪分子的准确率高达89.5%。

④那么,犯罪分子和普通公民究竟有哪些不一样的面部特征呢?

实验结果显示。

主要有三大差异:

一是犯罪分子上唇的弯曲程度比普通公民要大23%;二是犯罪分子两只眼睛内角之间的距离比普通公民缩短6%;三是犯罪分子鼻尖到嘴角两条线的角度。

比普通公民小20%。

⑤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继续对比分析了犯罪分子和普通公民的面部数据的方差,结果发现,犯罪分子的面部数据点会更加远离圆心。

也就是说,遵纪守法的普通公民。

他们的面部种征看起来更加相似,而犯罪分子缺少了这种面部特征的相似性。

⑥研究人员表示。

“这些高度一致的判断结果说明,通过自动面部识别来推断一个人是否是犯罪嫌疑人是可行的,尽管在历史上这种说法存在着伦理争议。

”一些特定情况下,比如机场、重要会议等安检严密的场合,可以利用这一技术锁定一些需要特别关注的人群,可以最大概率保证社会安全。

⑦未来,这项技术还需要结合更多的辅助手段,使得算法可以更精准地判断一个人是否可信、是否具有犯罪倾向等。

(适自2017年第7期《科学画报》)

(1)文章第⑥段中划线的部分“高度一致的判断结果”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请用原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2)概括说明文章第⑤段中划线词“此”所指的内容。

(3)文章第①段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4)文章第⑥段中划线的规语“最大概率”能否删去?

为什么?

(5)读了本文,你对“以貌取人”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请写在下边。

5.(15分)(2013·徐州)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各题

丁立梅

①她报出她的姓时,我们都讶异极了。

蓝,蓝色的蓝。

那会儿,我们正站在蓝蓝的湖边,蓝蓝的天空倒映在湖中,如一大块蓝玉。

她的名字,应和了眼前的景色。

②我们一行人游西藏,她是半道上加进来的。

之前,她一个人已游完拉萨,还在一家医院里,做了一天的义工。

五十多岁的人,看上去不过四十出头,明丽得很。

小导游喊同团稍上年纪的女人阿姨,却叫她蓝蓝姐。

③我们都羡慕她的明媚和精神气。

几天的西藏行走,我们早已疲惫不堪,高原反应也还在折磨着每一个人,一个个看上去灰头土脸的,她却饱满得枝叶葱茏。

“你真不简单”,我们由衷地夸赞。

她听了,哈哈大笑,开心极了。

④她爱笑,热情,说话幽默。

一团的人,分别来自不同地方,彼此间有戒备,一路上都是各走各的,少有言语。

她的到来,恰如煦风吹过湖面,泛起水花朵朵。

众人受她感染,都变得活泼起来亲切起来,有说有笑的。

原来,都不是冷漠的人哪。

⑤很快的,她跟全团的人混熟了。

这个头疼,她给止疼药。

那个腹泻,她给止泻药。

有人削水果,不小心被刀划破了手,她伸手到口袋里一掏,就掏出几块创口贴来。

仿佛她会变魔术。

大家对她敬佩和感激得不得了,她却轻描淡写地说,这没什么,我只不过多备了点常用药。

⑥西藏地广路遥,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往往相距几百公里。

天未亮,我们就摸黑上路,所有人都睡眼惺忪,根本来不及收拾自己,只把自己囫囵塞进车子了事。

她却披挂完整,眼影,眉线,口红,样样不缺,妆容精致。

我们忍不住看她一眼,再看一眼,心里生出无限的感喟与感动来。

⑦知道她的故事,是在纳木措。

面对变幻无穷风光诡异的圣湖,她孩子一样地欢呼奔跑,然后,双膝突然跪下,泪流满面。

我们都吓一跳,正愣怔着不知怎么办才好时,听到她喃喃地说,感谢上帝,我来了。

⑧原来,她身患绝症已两年。

医生宣判的那会儿,她只感到天崩地塌。

她在意过很多,得失名利,都曾是她的主题曲。

她玩命地去争,甚至因此忽略了家庭。

当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只剩下短短三个月时,曾经双手紧握着的那一些,都成浮云了,她只要自己能活。

⑨她重新打理自己的生活,养花种草,出门旅游,还常常去做义工,生命变得充盈起来。

每天清晨睁开眼,看到窗外第一缕阳光,她的心里都会腾起一阵欢喜:

感谢上帝,我又拥有一天!

她把每一天,都当作是崭新的,是重生。

所以,心中时时充满感激。

她活过了医生断定的三个月,活过了一年,活过两年,还将活下去。

⑩生命本是如此珍贵,理当爱惜。

我们不再说话,一起看湖。

眼睛里,一片一片的蓝,相互辉映交融。

那是湖的蓝,天的蓝,广阔无垠。

(选自《扬子晚报》2013年3月18日,略有改动)

(1)第⑥节中“我们忍不住看她一眼,再看一眼”,“看”到了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重点描写这一细节?

(2)第⑦节中“我们都吓一跳”,联系上文,说一说我们为什么会“吓了一跳”?

(3)请你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以下两句话。

①几天的西藏行走,我们早已疲惫不堪,高原反应也还在折磨着每一个人,一个个看上去灰头土脸的,她却饱满得枝叶葱茏。

(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

②她的到来,恰如煦风吹过湖面,泛起水花朵朵。

(从修辞手段的角度赏析)

(4)文章开头写“蓝蓝的湖边,蓝蓝的天空”,结尾处又写到了“湖的蓝,天的蓝”,有什么作用?

6.(25分)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不要急

(1)多年以前,在我们那条街上,曾经发生过一起令人唏嘘的车祸,死者是一个初为人父的男子。

据说是婴儿的尿布在那个阴雨天都用完了,头天洗的尿布都在工厂的锅炉房烘烤着,婴儿的母亲让父亲的去工厂取那些尿布来救急,这件事使年轻的父母心急火燎,那男子的自行车骑得飞快,结果被一辆卡车撞了。

(2)后来事故现场的目击者都说,他的自行车确实骑得太快了,他赶路太急了。

(3)想起这个不幸的故事,完全是缘于最近流行的一句话,“不要太急”这是一句好话,是不多见的具有劝世意义的流行话语。

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在牌桌上,我打牌一直没有什么风度,输多了就很急躁。

那位朋友相反,输得越多人就越轻松,而且妙语连珠,他从来不急,是那种真正有牌风的人。

有一次,他像是对自己又像是对我们说,不要太急了。

他的声音使热闹的骂声沸腾的牌桌突然安静下来,然后我们听见那位朋友说,最近流行这句话,这句话真好。

(4)这确实是一句好话,是不多见的具有劝世意义的流行话语。

不知怎么,又想起另一个好脾气的朋友。

有一次,他的孩子发高烧,他的妻子急得手忙脚乱,光着脚,抱着孩子,就往医院冲,而那位朋友一如既往地穿戴整齐,才尾随妻儿而去,事后,他的妻子指责他,他说:

“再怎么急,也不至于光着脚出门呀。

”他妻子便一时无言而对。

(5)我想,人的性情通达至此,生活便是另一种坦荡的境界了。

那两位朋友对于危机的处理方法出于天生的性情。

其实,也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

他们不肯受制于危机的打压,他们用理性控制着自己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如此,危机便仅仅成为正常生活的一部分了。

(6)不要太急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金玉良言,但做起来却不容易。

急躁不是美德,却几乎是我们共有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每一次急躁都有其自然而然的理由,正如你的小宝贝没有尿布换了,而尿不湿这种新产品还没有问世;正如你在牌桌上大输特输,而你的口袋里的筹码却不多了;正如你的孩子高烧40度,病因却不详。

你有理由着急,但是我们却总是容易忘记这个常识:

急有什么用?

(7)不要太急了,说得是嘛,我们急了这么多年,生活中该有的有了,不该有的还是没有,急出什么名堂来了?

一着急说不定就像那个不幸的父亲,为了尿布而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8)我不提倡市侩哲学,但我一直认为为了生命献出生命是值得的,为了尿布而献出生命却是很可惜的。

(1)概括本文第

(1)段的故事,并说说以它开头的好处。

(2)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3)分析选文第(3)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选文结尾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5)有人说:

“当急则急,否则,会丧失时机”,有的人则说: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结合你的学习、生活世界谈谈你的看法。

7.(22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天外财富

①雨,从天外飘来。

②我打着一把伞,走在一条寂静的小街上,走着走着,忽然发现路边树下站着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正淋着雨水。

③“快进来!

”我扬了一下伞,向她喊道。

④女孩飞快地跑到我的伞下,用小手拉着我的胳膊,缓缓地与我同行。

⑤“你是往前走吗?

”我问她。

“嗯,哪儿都行”她随口而答。

⑥“去做什么?

”“找一个人,不,不找了,已经找到了。

”女孩声音满含欣慰。

⑦“他在哪儿?

”“就是你。

”她扬头告诉我。

⑧“找我吗?

”我笑笑,觉得小姑娘很有意思。

⑨“我得了一笔财富,”她说,“可我不想要,我要把它送给雨天给我打伞的人。

⑩“看来,这个人就是我喽?

”我试探着问。

⑪“是的,所以我要把这笔财富给你。

”她把手伸进了口袋。

⑫我不觉得欣喜,只觉得有意思,于是便信口问:

“真是天外飞来的财富!

你要给我多少?

一块钱还是两块钱?

”“不,是十万!

⑬“十万?

你带在身上?

⑭“对,带在身上。

”女孩不慌不忙,从口袋里摸出一张花花绿绿的大钱。

递到我手里。

这是一张画满谁猜得硬纸片,上面写着十万元。

这是小姑娘自己做的“钞票”。

⑮我大笑起来:

“哈哈,这是天外财富!

谢谢你,我收下了。

”我把“大钱”装进了口袋。

⑯“你失望了吧?

——可你没让我失望。

”女孩的声音很清晰,也很兴奋。

⑰我读到一篇小说——一个女孩得到一笔财富,她要找一个在雨天让她共伞的人,把钱给他。

第二天,她就去了。

⑱找到了吗?

”“第二天没下雨。

⑲“后来呢?

”“后来下雨了,但没人理她。

她在树下站了一天,只有那棵树为她遮雨,后来她哭着把钱塞进树洞里。

(20)“这真悲惨。

”“可我不信。

我觉得不会这么坏,我非要自己试一试。

(21)“所以,你就试了?

”我问。

“对,而且我没失望!

”我看了她一眼,那是一双渴求而感动的眼睛。

(22)雨还在下着,从雨丝里透过清香的空气。

(23)“你没想过会失望?

”我问。

“想过,可我还是没失望。

”她的手更紧地挽住我的胳膊,                                。

(24)“只是我没有财富。

”女孩歉意地说。

(25)“不,我们都得到了财富。

(26)来到一个车站,我把女孩送上了车。

她透过缓缓移动的车窗,大声说道:

“我懂,不是钱,是财富,对吗?

”从她的语气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她内心的感动。

(27)我整整雨伞,继续向前。

细雨从天外飘落至我的伞顶,如同一阵悄无声息的暖流浸润着我的心;

丝丝细雨用无限的温柔抚摸着我,让我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珍贵……

(28)我真希望,在这日益被柴米油盐所羁绊的日子里,在这日趋被钢筋水泥所包裹的城市中,能有更多这样的“财富”!

(作者北原,有改动)

(1)请从小女孩的角度梳理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地点

情节

心情

路边树下

找到共伞的人

小街路上

兴奋

与“我”告别

(2) 文章第自然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细雨从天外飘落至我的伞顶,如同一阵悄无声息的暖流浸润着我的心;丝丝细雨用无限的温柔抚摸着我,让我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珍贵……

(3)文章第(28)自然段中的“财富”比喻什么?

请结合全文,联系社会实际,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和感悟。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7题;共119分)

答案:

1-1、

答案:

1-2、

答案:

1-3、

答案:

1-4、

答案:

1-5、

考点:

解析:

答案:

2-1、

答案:

2-2、

答案:

2-3、

答案:

2-4、

考点:

解析:

答案:

3-1、

答案:

3-2、

答案:

3-3、

答案:

3-4、

考点:

解析:

答案:

4-1、

答案:

4-2、

答案:

4-3、

答案:

4-4、

答案:

4-5、

考点:

解析:

答案:

5-1、

答案:

5-2、

答案:

5-3、

答案:

5-4、

考点:

解析:

答案:

6-1、

答案:

6-2、

答案:

6-3、

答案:

6-4、

答案:

6-5、

考点:

解析:

答案:

7-1、

答案:

7-2、

答案:

7-3、

考点: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