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653823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docx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docx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张军

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副教授

课程前言

观众朋友们!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解的是这样一个题目《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感到非常自豪,其中有一个我们自豪的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泱泱大国。

我们的疆域辽阔而富饶,我们的历史悠久而辉煌。

我们的民族和文化、疆域与统一,在东亚的土地上数千年代代相传,绵延不绝,这样的是一种很宏伟的历史文明的发展现象。

我们在数千年的世界历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

所以,中国文明的特点是这样一种文明的特点。

所以我们比较中西方历史,我们会发现,有很多疆域辽阔,也曾经称霸一时的帝国,比如,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自称“日不落”的英帝国,他们这些帝国都衰落了,土崩瓦解了,有些甚至烟消云散了,但是,中国,我们曾经历经数不清的内乱与外患,却始终作为一个统一的大国延续下来。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几千年来,中华各民族不但没有分裂,而且是日益团聚,并且逐渐形成了相互认同的中华民族。

这是我们自身的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当中,我们自己形成的一种特点,这和西方的文明历史发展当中完全不一样。

那么,我们讲,中国统一多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什么是民族?

我们现代意义上的民族的概念,就是统一的地域、语言、经济生活、心理特征,这样一种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概念。

它在人类社会中,出现才只有三百年的历史,所以,它主要是产生于西方的一个概念。

它比较多地体现了西方文明的基本特点,比如,西方的政治文明当中,强调民族更多是强调民族的政治性,强调民族的自觉,强调民族的政权。

所以在西方,主要是欧洲建立了很多单一民族的国家,比如现在的民族国家也是这样如此。

所以他们有很多民族国家,都是所谓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中国文明发展模式完全不一样,我们中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

所以,单一的民族国家,比如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这样的民族国家,更多强调的是欧洲的特点。

我们在几千年的历史上,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这样的一种自身的文明特点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中国的传统,我们与西方更多的是强调民族的政治性相言,我们更多强调民族的文化性,不同的民族主要是文化的区别,化外和化内,并且主张夏中有夷,夷中有夏,强调夷夏一体,就是华夏和中方的周边少数民族是一体的,所以我们主张四海一家,大家都是一家人。

这是我们中国文明当中,强调四海一家,夷夏一体的的文明特点。

所以,我们中国的历史,很多其他的民族也都当过皇帝,比如,汉族除外,还有鲜卑族、契丹族、蒙古族、满族,所以,很多王朝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的王朝,所以,中国的历朝历代当中,有很多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皇帝都是少数民族。

所以我们中国传统就是四海一家、夷夏一体,这样一种文明发展的特点,这种特点和西方的完全不一样。

所以,我们的传统就是主张和,不主张分。

这和欧洲自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它的发展历史有关系。

一般来说,欧洲自罗马帝国衰亡之后,类似于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所谓的中世纪,漫长而又黑暗,是多国混乱的状态。

形成了近代以来,欧洲人民族国家的地缘政治和国家形式,也形成了欧洲人的民族与国家观。

他们强调更多的是民族国家的单一的民族国家,和我们的中央集权制的多民族国家不一样。

今天我的讲解主要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讲我们中华民族团聚形成的原因,既然我们中西方历史比较的话,中国呈现出了如此的面貌,我们的形成的民族,团聚的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部分,我要强调一下,给大家梳理一下,从先秦一直到民国时期,我们的中华民族团聚形成的历史过程。

那么,第三部分,我们概括出,中华民族的格局几个特点。

一、中华民族团聚形成的原因

(一)中国民族关系史的三个特点

先来看第一部分——中华民族团聚形成的原因。

我们中国的民族关系史,有这样几个特点,就是我刚才谈到的基本的特点,这样的特点,这样的结果,中国历史的面貌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面向来,呈现出这样的状态,有自身的必然的原因和社会基础。

这个原因和基础包括了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经济特点和传统思想多个方面。

在这样基本的前提下,我们看我们中华民族,我们的华夏族和周边的少数民族,我们的民族关系互动的历史呈现出了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个,源于本土;第二个,统一的多民族;第三个就是共同的缔造。

三个特点,我们中国的民族有三个特点。

1、源于本土

第一个是源于本土,我们50多个民族,大多数的民族,除俄罗斯族等等几个少数的民族之外,我们大多数的民族,都是土生土长的,都是几千年来一直共同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的。

所以我们绝大多数民族都是中国土著民族,都可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追溯出两千年以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这是非常了不得,与北美洲也不一样,与西方的很多国家都不一样。

我们的民族基本上都是在中国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土著民族。

2、统一多民族

我们在中国各民族长期生活在统一的国家当中,所以早在两千年之前,我们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所以我们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有历史传统的,虽然两千多年以来,我们统一的局面多次分裂,但是,我们统计一下,统一的时间和分裂的时间做个比较,会发现,我们统一的时间占主流,分裂的时间是短暂的。

所以我们统一的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巩固。

这个是基本的特点。

3、共同缔造

另外,我们中国的统一与辽阔的疆域,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开发出来的,所以中国的文化一定是中国的56个民族以及祖先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同共同创造的,我们在这样的历史发展中,汉族始终居于主导地位,但是每一个少数民族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这是我们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历史的基本特点。

这是我们中国民族关系史的三个特点。

这三个特点如何形成?

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看他的特点是如何历史形成。

(二)内向型的地理环境

第一个特点,我强调,我们是内向型的地理环境,所以历史的面貌与发展方向,一向都与自然地理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我们中国的长期统一和各民族的内聚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东亚的自然环境。

所以中国的所处的地理环境,由于天然的特点而自成一个半封闭的、内向型的区域。

这种内向型的区域促成了多元文化的产生,又使多元在发展中逐渐走向一体,走向统一。

以下我们就简单介绍各种环境下不同的人文和历史的特点。

大家首先看,我们看中国的北方,中国的北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样的地理条件?

我们的北方就是辽阔的蒙古草原,有蒙古高原,高原上以草原为主要景观。

所以蒙古草原上我们相继出现了很多民族,比如,北狄、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和蒙古,这些民族,盘马弯弓,四处游牧在草原上,所以他们向往长城以内的富庶与繁荣,钦慕中原的文化。

所以,自公元前四世纪末开始,草原上的许多民族开始纷纷南下,所以看中国北方的民族史,北方的蒙古草原上,就是一个巨大的舞台,不同的少数民族开始出现在北方的蒙古草原上,从蒙古草原上开始南下,与中原王朝发生了频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各种互动。

这种互动是一种无限丰富的历史场景。

这是我们中国北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文化特点。

那么北方的蒙古草原上的少数民族,他们有一个趋向,就是通过南下,来发展自身。

所以,从古到今,我们看北方的少数民族唯一的发展趋向都是纷纷南下,我们用这张图来体现。

我们再看,中国的东北三省,它的自然地理条件是什么样的条件?

就是西有兴安岭,与蒙古草原相隔,大小兴安岭把东北三省和蒙古草原一分为二。

那么东北三省的东面就是浩渺的太平洋。

北面又横列着外兴安岭,所以把中国的东北与东西伯利亚划分为两个区域。

西伯利亚超级寒冷,所以,那么的寒冷的地带不适合人们生存,不适合人类文明的发展。

所以,当时,在东北产生出来的这些一些文明,或者这样的人群和民族,他的发展的趋向,唯一发展的趋向也是南下。

所以,我们用这样的一张图来表示。

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我们看很多出现在蒙古草原上的民族,大部分是从东北大小兴安岭,走向蒙古草原,或者进入到中原腹地,然后通过蒙古草原,再南下,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看,从北方、东北产生的民族,它的唯一的发展趋向都是通过南下与中原王朝产生广泛的互动交流,促进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

这是北方和东北。

我们再看中国的西北,西北的地理条件也是如此。

我们中国古代的西北地域,西北边陲,我们古称叫西域。

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中亚地区。

大家现在都知道,我们地理学知识告诉我们,我们往中亚去会发现,从中国中原往东会非常艰难,为什么?

因为新疆有一系列的崇山峻岭和难以逾越的戈壁荒漠,构成了天然的屏障。

所以我们出使西域,对中国古代来说非常艰难。

因为它的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所以这种天然的屏障阻碍了和中亚的联系。

而在新疆,这些分布的民族,如果前往中亚,也会很麻烦。

它的难度会非常大。

所以,它也会趋向于和中原王朝来加以联系。

这样的话,新疆的北方是唐努山和阿尔泰山,阻挡着西伯利亚的寒流。

在西边是葱岭和海拔4000公里以上的帕M尔高原。

所以南边是巍巍喀喇昆仑山,阻断了与青藏高原的交通。

所以,它的地理上,北面、南面、西面都是高山。

所以它是三面有山,只有东边敞开,向东北可以进入蒙古草原,向东南沿河西走廊可直达甘、青地区和富庶的关中平原。

所以,这里从古至今民族发展也是往中原来进行迁徙。

所以用这张图来表示。

那么中国的西南的边界更是如此,有世界最高的一系列的山脉,海拔5000公尺以上的喜马拉雅山和沟深水急的横断山脉连接而成,是世界上最难以逾越的天险屏障。

所以,这些民族的活动,比如,我们自古生活在吐蕃、门巴、羌族、白族、苗族、傣族这些几十个民族,他们受西南方的天险屏障的阻挡,和中原王朝的文明的富庶的经济所吸引。

所以这些民族的活动和发展的方向,也都是东北方的的平原和中原地带。

所以我们可以看,在中国大陆的东南,基本上都是由一系列的崇山峻岭构建,所以,它也是一个天然的屏障。

所以我们说,再往中国的南部,就是浩瀚的太平洋。

所以说,我们可以看,中国的所处的东亚地区,尤其古代中国的地理条件,都是在北部是蒙古高原,在东北、在西北、在西南,这样的话,都是有自然的地理条件所限制出来,我们边陲的少数民族的发展,唯一的趋向就是和中原王朝来发生互动。

所以,这是我们中国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外在的地理条件,所以,我们这种变化多样,而又内聚型的地理环境,对各民族的历史面貌,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首先是中国的四边一种面貌各异,但往往又是半封闭式的地理环境,就造就了文化各异,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明显差距的各民族。

是这样的一种。

我们的文明的发展程度是有差等的,有不一样的。

但是,几千年来,我们四边的少数民族,他们的各种重大的政治和军事的活动,都是向着中原的方向,向着黄河与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发展,这是地理的环境,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内聚的影响。

这是地理的原因,这是中华民族关系,我谈到的几个特点,首先的外在的地理条件,就是一个首要的限制性的条件。

(三)“中国”与“天下”的概念

还有文化上的条件,我们的民族关系呈现出这样的特点,还有文化上的观念,这种观念就是中国与天下的概念。

所以中国这个词,它早在三千多年以前的商周时期,就已经被频繁地使用。

但是它的概念和我们现在拥有的中国的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

那么,这种中国的概念,最早使用仅仅是叙述传说时代居住于黄河中游的尧舜及其部落控制的区域,就是我们说,原始的人群,原始的部落,它所控制的部落,就是尧舜禹时期控制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我们称之为中国,这是我们在上古的文献当中所体现出来的。

在夏朝的时候,中国的概念,它指是夏朝、商朝和周朝的中心区域,就是夏、商、周这三代,三代时期的中心区域,就是黄河中下游的平原地带,我们称之为“中国”。

所以,中国这样一个词,作为我们国家的名称,是什么时候开始?

是从辛亥革命开始使用,所以在此之前,“中国”只是指统治的最核心的区域,并不是指王朝,并不是指国家,所以,我们说,历代的王朝,我们从夏商周到清代,我们的国号都以朝代来命名,比如大唐、大宋、大元、大明、大清。

所以,我们说“中国”在中国古代不是一个国家的概念,它是一个地域的概念。

这个地域概念并不是国家的全部领域,而仅仅是这个领域的中心部分,所以说,“中国,京师也”,“王畿”就是我们国家的首都。

所以,在夏商周时期,在上古时期,中国的地带仅仅是指首都周围,这是我们当时的一个地域上的概括。

所以,我们当时的整个国家的概念,不是用“中国”一词来概括的,而是以“天下”“四海”“海内”这样的词来称呼的。

这几个词,与我们现在的“中国”一词有着基本上相似的特点。

比如,孟子说:

“三代之得天下者,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所以,我们从孔子、孟子的这翻话里,我们可以看出来,“中国”只是天子的国都,“天下”才是全国。

所以中国与天下是不同的概念。

在古代人的观念当中,“天下”既包括中原,又包括四边的少数民族地区。

所以“天下”这词在古代中国,我们看到历史文献当中,有“天下”这个词,才跟我们现代所说的“中国”的概念大约相同。

所以“中国”一词,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成立了中华民国时期,提出了五族共和,中国才成为了具有现代国家意义的正式名称。

所以,我们不能把历史上的中国与中原划定等号,也不能把它与历代中原王朝划等号,历史上的中国应包括中国各民族地区和各民族建立的中原与地方的政权。

那么,这个我们古代的概念地域概念,就是中国和天下这样的一种观念。

(四)华夷界限与天下一统的思想

在这样的观念中产生出了我们的华夷界限与天下统一的思想。

华夷界限就是天下一统,天下一家,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流传了几千年的思想传统。

那么在商周时期,有一句话,非常鲜明地表明了这样的特征,比如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所以说,古代认为,天子的职责就是“混一九州”,“合万国而君之,立法度,班号令。

”所以,我们宋代的宰相司马光曾经说过一句话:

“窃以为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者也。

”所以我们当时可以看到,天子是代天来统理国家,你最主要的职责是“合万国而君之”,那么,“合万国”就表明作为天子统领的这样一种职权,他并不限于自己所在的国家,所在的政权,他完全要“合万国”,就是包含了中国古代的天下的观念。

所以叫“混一九州”“一统天下”,这是我们一种天下观。

这种天下观里,那么就涉及到了华和夷这样的区别,虽然我们在传统的历史当中,也有这样的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但是,与这样的话相同的,并且是并行不悖的还有一些观念,并且这些观念是主流的,这个观念是什么?

“夷夏一体”,“四海一家”的思想,所以说,“王者之于万物,天覆地载,靡有所遗。

”所以,这样的一种观念,一直延续着中国的历史当中。

到了1840年以后,由于各帝国主义对我们国家延续了100多年侵略,然后瓜分和掠夺,使我们中国的各民族深受其害,在这样一个内忧外患的国际国内的形势当中,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开始产生。

所以,联合抵抗外敌和命运与共的处境,使我们各民族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意识。

所以,我们的中华民族是我们的国族。

所以我们中国最终取代了各种王朝或“天下”“四海”“海内”“九州”这样的称呼,而成为了中华各民族共同国家的称呼。

这是我们文化上的一种解释。

(五)统一的经济基础

还有我们统一的经济基础。

这也是我们中国民族关系史上一个基本特点的原因。

就是统一的经济基础,这些统一的经济基础,大家可以看一看,就是放在我们世界范围内各帝国史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凡是有统一经济基础的帝国,都能被牢牢地维持下去。

凡是没有统一经济基础的国家,比如,希腊的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比如,罗马帝国,比如,我们的蒙古帝国,都曾经横跨欧亚洲,都是盛极一时的大帝国,但都没有统一的经济基础,所以,分崩离析。

那么中华,它的中华民族,就是华夏民族和周边的少数民族,就是我们中国的历史民族,它的发展当中,恰恰在这点上,我们做得非常好。

我们有着统一的经济基础。

就是古代的中国与我们上述提到的国家有明显的一点不同,就是自古以来,我们国家的各地区之间,密切而又互相依存的经济联系,这种经济联系,体现在哪些方面?

我们说最主要是体现在三方面,一个是朝贡,是指什么?

就是我们周边的边陲的政权,都要向中原王朝进行朝贡,就要来进行这样一种朝贡的仪式,这种朝贡的仪式,带着地方的土特产,献给中原王朝。

中原王朝通过用什么样的方式?

就是第二种方式,叫赏赐。

中原王朝也把中原的物产要几倍于朝贡礼物的价值之上,几倍与你的价值,要返还于周边的边陲的民族政权。

一方面是朝贡带来,一方面是带走。

这赏赐的形式。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中原王朝和周边的少数民族的政权,他在经济上的来往,这种经济上来往,就是在疆域分割地带,就是疆域边陲地带,成立市场,方便两国之间进行贸易。

比如,茶马互市,中原王朝从少数民族政权那里获取马匹,中原王朝向他们出售各种茶叶、盐等这样的一种商品,所以互通有无,那么这样一种的中原的农业、手工业产生的依赖,和向中原的积极发展方面,这是周边的少数民族地区,对中原王朝的诉求。

表现最为突出的,北方的游牧民族这是这样跟中原王朝来交易,在经济上这样互相互动。

所以,这种互相依存,互通有无的经济交流,是几千年来维系我们的边疆民族与中原关系的基础。

它就像强有力的纽带一样,把各边疆少数民族的政权和中原的政权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所以,我们说,从北方的游牧民族与中原之间,这种几千年的关系史,是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中国作为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能够长期维持统一的经济基础,保证了我们这样一种统一。

(六)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

还有一个特点,在政治上,我们在经济上、文化上都有适合各民族之间统一多民族国家共存的局面,那么在政治上,我们也是如此,我们也是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这也是重要的政治上的原因。

在中央的集权制度之下,尤其在秦以后,秦以后我们建立了中央的封建集权的大一统的帝国,这种帝国我们允许中央集权的高度统一的集权体制下,又保持着对不同地区采取分而治之的特点,体现了我们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就是允许多种类层次的管理制度,和多种类型的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的并存。

针对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制度,所以我们说,一国两制,一国几制是我们自古以来,对边疆民族统治的基本国策,所以我们说,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也是保证中国数十个发展既不平衡,经济文化又有很大差异的民族能够统一于一个国家之内的重要原因。

就是我们在政治上,制度上充分地体现了这种灵活性,不同的地区我们实行不同的政治制度。

所以,这种制度就体现了一种政治智慧,加强了这些区域与中原王朝的这样一种共融并且是融合在一起,并且加强了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有这样的政治制度,有这样的统治方式,又非常适合这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如果概括起来,我们说,我们中原王朝实行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我们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是什么制度?

实行的是自治或者是半自治的册封的封国制或者叫羁縻府州制度,是两个制度,一个是封国制,我分封你是藩属国,我是宗主国,或者是在一个国家内部,我们羁縻府州,就是自治政府,是自治的地方政权,这样的一种制度。

所以册封和羁縻的府州制和中央集权制度一样,贯穿于我们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基本政治制度,所以这样一种制度就是政治体制上,也保证了我们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和中原王朝的互相交流,经济、文化和社会,这样一种互动。

这样,几千年来,在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执行的册封封国和羁縻的府州制度,就是承认这种差异的政治制度,所以这种制度,是非常适合我们发展的制度。

非常符合周边的边陲的少数民族的自身发展,又符合中原王朝的政治实际,所以,两者结合起来,高度地体现了政治体制的灵活性,也反映了我们的政治智慧。

这是我们说,我们中国民族关系史的几个特点,这几个特点形成的几个最重要的原因,一个是地理上的原因,一个是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政治方面的原因。

都有力地维护的我们中华民族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特点。

二、中华民族团聚形成的过程

那我们谈第二部分,就是谈一谈我们中华民族团聚形成的过程。

我们从古至今,看看历朝历代,我们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政权是如何互动的,我们分为先秦时期,看看当时先秦时期的民族分布与民族关系。

然后再看看秦汉时期,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隋唐时期的突厥、回纥和吐蕃。

然后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满族的崛起与清朝的统一。

我们主要谈这几个方面。

(一)先秦时期的民族分布与民族关系

我们先谈第一个小问题,就是先秦时期的民族分布与民族关系。

我们刚才谈到我们先秦时期,中华民族关系史上的特点,其实这几个特点在先秦时期,自古至今都是如此。

那么在先秦时期,这样一种民族分布,民族关系史上就已经体现出来了。

早在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传说时代,在距今四五千年以前,中华各民族的祖先就生活在东亚,今天的中国这片土地上。

这种五方之民的分布格局是什么样的分布格局?

就是华夏族是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所以,我们说是夏族或者称之为华夏族,就是我们今天汉族的祖先,他居于中,就是所谓的“中国”,在他的周边,比如北边,就是北狄;那么在东边,就是东夷;那么在南面,就是南蛮;在西边就是西羌。

所以,这样一种东南西北中,这样形成了我们当时的国家的五方之民的分布格局。

那么所谓的华夏族,就是我刚才提到的“中国”的概念,就是他主要是控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我们称之为“中国”,这是华夏族的分布区域。

大家看一看,我们现在这种春秋列国形势,它的这样一种图表,大家可以看到,在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其他少数民族的分布。

那么北狄,我们说华夏族是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那么他的北边,那些少数民族我们称之为北狄,那么北狄又分为两部分,一个是狄,一个是东胡。

狄就是我们后来在隋唐时期,出现的丁零和突厥的部落和民族,他们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是今天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兹别克等民族的祖先就是北狄。

那么北狄民族在商代的时候,他的主要活动就是分布在中原北部的山西、陕西和河北的北部,蒙古草原的南部一带,就是在华北平原的北部,在中国的北方,就在蒙古草原和华北平原的交界地带。

以后他就开始迁徙到西伯利亚一带。

那么,东胡主要的居于今天的东北地区的各民族,包括了阿尔泰语系,也就是蒙古语族和满-通古斯语族两部分族群,所以他们的后人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蒙古族、满族、鄂伦春族、鄂温克等民族。

所以东胡族是这些民族的祖先。

这是我们华夏族的北方,就是在中国北方地区主要的民族分布。

那么在华夏族的东部,就是我们称之为东夷,东夷就是今天的淮河流域和山东半岛等地的民族,在先秦时期,这些民族被称之为夷,东夷在商代以后,这些民族开始融入了华夏民族当中,成为了华夏族的一部分。

那么,西戎,在先秦时期,它主要分布的历史区域,主要是现代的甘宁青地区,在先秦时期,他们就是氐、羌系统民族的居地。

这些氐、羌就成为我们后来很多民族的祖先,比如羌族,我们认为羌人中的一支叫“发羌”,就是后来的吐蕃,也就是今天藏族的先民。

那么南蛮,商周时期,我们说,长江以南及巴蜀等地的民族我们统称为南蛮。

这里包括了百越、巴、濮等民族,他们就是我们今天的苗族、瑶族、黎族、京族等南方民族的祖先。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先秦时期的五方之民,他的分布格局。

所以,我们在先秦时期就是这样的多民族聚集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形态。

(二)秦汉时期的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

那么秦汉时期,我们谈第二个历史时期,就是秦汉时期,那么在秦汉时期,这些少数民族,在中原民族的互动,经济发展和交流当中,有些民族开始逐渐地分化,那么在当时的时候,最重要的对中原王朝影响最深的民族,就是北方的匈奴族。

关于匈奴族,他是在战国的末年,也就是在我们的公元前3世纪,这些匈奴族在北方的草原上,就是在蒙古大草原上,建立强大的政权,并且从那时开始起,就开始不断地南下,侵扰中原王朝。

所以,我们看,这张图表,就是战国形势,就是北方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匈奴族,不断地南下,来侵扰中原王朝。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在战国时期开始,那么多国家开始修建长城,修建长城主要的防御对象是匈奴。

那么秦汉以后,匈奴族越发壮大,匈奴族壮大之后就开始不断地南侵,在汉代的时候,匈奴族非常强大,以至强大到我们刚统一了大帝国汉朝,差点就被匈奴人所灭亡。

这里面,有很多故事。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汉朝的国力达到了鼎盛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